不杀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太祖立誓碑 不杀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

不杀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

2024-07-09 1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之文化精神,其辉煌灿烂,其博大精深,其传统悠久,其生命力蓬勃,是有超越历史而万劫不灭的能量。视文化为民族生命,视文人为国家栋梁,乃有史记载的三千多年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传承。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因为其国力强大,不是因为其人口众多,不是因为其地大物博,也不是因为其历史悠久,而是因为其拥有的这种文化渊源。

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败弱过,穷困过,破碎过,被人侵略得都几乎亡国过,但之所以衰而不败,败而不灭、灭而重生,生生不息,得以筚路蓝缕,走出困境,全在于支撑看我们精神的这顛扑不破、历久弥新的由方块字组成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也许相当一段时间内,文明,会被抑制得喘不过气;文化,会被扼杀得了无生气文人,会被钳制得万马齐喑文学和文艺,会被整肃到寸草不长、颗粒无收。但是,这种誓碑上的精神传承,犹如横亘在中原腹地的长江大河一样,枯水期再长,也不会断流。

有宋一代,对于文人比较优容,也比较信任。其人事政策的起源,是与这块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所立的誓碑分不开的。德国汉学家库恩(Dieter Kuhn)在《宋代文化史》一书中指出:

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其次,宋朝在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如手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农业技术的新发展,新土地的开垦,以及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宋朝经济繁荣的基础。城市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以商人为代表的新富人阶层,促进了饮食文化、茶文化、建筑和居住文化的发展。

因此,库恩甚至认为,宋朝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

宋代采取重文抑武的国策,第一是赵匡胤对于历史的经验总结;第二是他自身文化素养、精神渊源的影响所致;第三,恐怕更是他对于武将夺权篡位的巨大威胁始终不敢掉以轻心。

因为他自己搞过这样一次突然袭击,也就是"陈桥兵变“,侥幸成功,他不能戒之惧之,不能不防患于未然,不能让别人在捡这个便宜。

其实"黄袍加身"的发明权,并非他的首创,而是蹈袭他的上司郭威。他的老长官起事就更仓促了,甚至连黄袍这样重要的道具也未准备好,只是扯下旗杆上的黄旗裹在身上,就剑不出鞘,刀不血刃的把江山夺了。这才有了”杯酒释兵权“,这才有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军事体制,这才有了重用文官的一系列措施,这才有了大量招收士子的科举制度。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将宋代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也是在强调唐宋大转变中的文化含量的变化。11到13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和生活诸领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

这不单单是指一种社会现象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生产的突飞猛进,内外交流的发展……),而更是指一种质的变化,政治风俗、社会、阶级关系、军队、城乡关系和经济形态均与唐朝贵族的仍是中世纪中期的帝国完全不同,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国特征的端倪了。

仅就中国人的四大发明来说,除造纸外,火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三项,这些宋朝人智慧的结晶,一直到今天仍为当代社会所需要。现在电脑上使用的印刷体被称为”宋体“,这个“宋”,就是宋朝的“宋”。

宋朝人的社会生活模式为后世中国人所承袭。或者说,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与秦,与汉,与唐,都不搭界,从文化渊源上讲,与宋,却是最为接近的。

赵匡胤的誓碑,也许子虚乌有,然而,有一点是不可抹杀的,两宋王朝对于文人的优容,对于文化的扶掖,对于文明的提倡,对于文学和文艺的宽容,也许是中国历史中最值得肯定的时期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