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服饰(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宋代女子图片 宋代服饰(一)

宋代服饰(一)

#宋代服饰(一)|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宋代男服(上层男子服饰)

(一)祭服

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服。为各类冠服中最庄严的服饰。先人非常重视祭祀,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视祭礼之轻重,祭服分别有数种形制。周代至唐宋,凡有祭祀,天子、公卿、大夫皆穿冕服,惟有衣裳上章文、冕上垂旒数目的差别。到了明代,冕服才成为帝王的专属。

宋代崇礼尚文,冠服制度最为繁缛,细节改制也最为频繁,宋史中有记录对于衮冕的调整和讨论就多达十余次。北宋初年衮冕装饰繁复,应当是直接继承自唐末五代的风气。在北宋前中期,衮冕越发华丽化,形成了一种繁饰耀眼程度居于历代之首的衮冕,将礼服“以文为贵”的一面发挥到极致。与此同时,朝堂上关于衮冕实际执行中繁饰化的批评也一直未停,在三次改制之后,终于在北宋后期,才回归相对收敛的状态。

祭服包括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玄冕。宋代减少了冕服的种类,仅用大裘冕及衮冕。事实上大裘冕也很少用。冕服的形制主要包括衮、冕、黻、圭、带、裳、舄。衮即是画龙于衣,冕即是头上戴的冠类首服,黻即是佩之于带下的蔽膝,圭即是后世的手版,带即是束的革带,裳即是后世的裙,舄,复底的履。

首服

宋初因五代之旧,天子之服有衮冕,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前后十二旒,二纩,并贯真珠。又有翠旒十二,碧凤御之,在珠旒外。冕版以龙鳞锦表,上缀玉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缀金丝网,钿以真珠、杂宝玉,加紫云白鹤锦里。四柱饰以七宝,红绫里。金饰玉簪导,红丝绦组带。亦谓之平天冠。

景祐二年(1035年)以礼服“多沿唐旧而循用之,久则有司浸为繁文,以失法度”为由,开始对华丽的衮冕进行第一次简省改造。重定的衮冕之制中衮冕天板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减翠旒并凤子,前后使二十四旒,并合典制。此次改制中主要减去了其中特别离谱,并且于礼无据的翠旒、碧凤、龙鳞锦、紫云白鹤锦、犀瓶、琥珀瓶、七宝、分旒玉钩、四神带等装饰,以及减少各种过多的金丝结龙、钿窠云子、珍珠装缀花样,对金丝、绶带也进行减细、减丝,希望削弱整体衮冕全身太过的华饰。

至大观四年更定为:冕板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青表朱里,前后各十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间相去一寸,青碧锦织成天河带,长一丈二尺,广二寸,朱丝组带为缨,散纩充耳,金饰玉簪导,长一尺二寸。群臣冕服有九旒冕、七旒冕、五旒冕和平冕。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亲王、中书门下奉祀。七旒冕犀角簪导,九卿奉祀时穿。

身服

宋初,天子衮服青色,日、月、星、山、龙、雉、虎蜼七章。红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红蔽膝,升龙二并织成,间以云朵,饰以金钑花钿窠,装以真珠、琥珀、杂宝玉。六采绶一、小绶三、结玉环三。素大带朱里,青罗四神带二,绣四神盘结。白罗中单,青罗抹带,红罗勒帛。鹿卢玉具剑,玉镖首,镂白玉双佩,金饰贯真珠。金龙凤革带,红袜赤舄,金钑花,四神玉鼻。到仁宗景祐二年,衮服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青罗身,红罗襈,绣造。所有云子,相度稀稠补空,更不用细窠,亦不使真珠装缀。裙用红罗,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蔽膝用红罗,绣升龙二,补以云。四神带不用,其他依旧。

《虞书·益稷》中所说的十二章花纹,包括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象征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山,象征着镇重安静四方。华虫,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之意。火,取其明,火炎向上有率士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象征有济养之德。黼,即画金斧形,取能断割之意。黻,作两己相背形,取其臣民有背恶向善的含义。

十二章纹的起源可追溯到舜帝时期,后世沿用,到了周代,周公旦制定《周礼》,规定以日、月、星辰三章画于旗帜,衣服上只保留九章纹,以龙为首章而称为“龙衮”。后来秦始皇帝登基,废除章纹制度,祭祀礼服一律为纯黑,称为“袀玄”。直到东汉才再度恢复十二章纹。此后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近代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也是依照十二章纹设计的。

《五经图》中十二章纹样

三公奉祀时所穿冕服,即九旒冕,绣九章纹。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章,绯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绯蔽膝绣山、火二章,白花罗中单,绯白罗大带,绯罗袜、履。九卿冕服为七旒冕,服色与九旒冕相同,只有五章纹,衣画虎、藻、粉米三章,裳画黼、黻二章。五旒冕有两种服色,其一为,青罗衣裳,无章,余同七旒冕,为四品、五品为献官时穿。其二为紫檀衣,朱裳,为御史、博士所穿。无旒平冕,其服色为青衣纁裳,余同五旒冕,为太祝、奉礼所穿。

(二)朝服

自汉代以来,从天子到群臣,均以冠服为头等朝服。宋代在颈下衣领上加特别的装饰-方心曲领。其实在唐代朝服中亦有“方心曲领”的样式,但唐代的方心曲领与宋代不同,似是“在内衣胸前项下,衬出一个半圆硬领。”此应为宋代方心曲领之雏形。宋代这种特殊装饰,只有在宋、明人的画像上出现过。

通天冠服,为天子头等朝服,在大祭祀致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会、大册命、亲耕籍田时所穿。服色为青表朱里,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红里,皂褾、襈、裾,绛纱裙,蔽膝如袍饰,并皂褾、襈、白纱中单,朱领、褾、襈、裾,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

通天冠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秦统一中国确立服饰制度时,将它确立为天子的首服,主要用于祭祀、明堂、朝贺及宴会,仅次于冕冠。东汉对通天冠饰做了改进,成为皇帝专用的朝冠。《后汉书·舆服志》:“通天冠,高九寸......前有山”,这里的山,文献记载称之为“金博山”或“金颜”。《释问》:“通天冠金博山蝉为之,谓之金颜。”冠前山形装饰,隐含戴冠之人像山一般稳重,遇事镇定如山。“蝉”在古代被认为是居高食洁、清虚识变,佩戴者是以蝉纹表达自己高尚的德操。

通天冠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受册、谒庙、朝会时服之。服色为朱明服,以红花金条纱衣,红纱里,皂褾、襈。红纱裳,红纱蔽膝并红纱里。白花罗中单,皂褾、襈,白罗方心曲领,罗袜,黑舄。

诸臣朝服,主要有进贤冠、貂蝉冠、獬豸冠三种,服色均相同,以所戴之冠及身上之佩饰作等级分别。

进贤冠,用漆布做成,冠额上有镂金涂银额花,冠后有“纳言”,用罗为冠缨垂于颔下接扣固定。用玳瑁、犀或角做的簪导横贯于冠中,即冠之左右有两个相通的冠孔,冠戴时用簪穿过发髻中由另一头的冠孔中穿出使之牢固。冠上有银地涂金的冠梁,宋初分五梁、三梁、二梁。至元丰及政和后分为七梁、六梁、五梁、四梁、三梁、二梁共七个等级。其中第一等是在七梁冠上加貂蝉笼巾,第二等七梁冠不加貂蝉笼巾,依次递减,这样就分成了七等。第一等为亲王、使相、三师、三公等官所戴;第二等为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官员所戴;六梁冠为左右仆射至龙图阁;其下则各按其梁数依次降差,依官职大小冠戴。服色为绯罗袍,白花罗中单,绯罗裙,绯罗蔽膝,并皂褾襈,白罗大带,白罗方心曲领,白绫袜,皂皮履。

貂蝉冠,也叫“笼巾”,是用藤丝织成,外面涂漆,形状为正方形,左右有用细藤丝编成像蝉翼般的两片,饰以银,前有银花,上面缀以黄金附蝉,附蝉之数,一品九,二品八,三品七,四品六,五品五。中兴后改为玳瑁附蝉,左右各有三个小蝉,并有玉鼻,在左旁插以貂尾,所以叫做貂蝉笼巾。

獬豸冠亦即进贤冠之类,不过在其梁上刻木作为獬豸角的形状,并用碧粉涂之。它的梁数,按其官的品级而定。在隋代亦有在冠上加珠两颗作为懈穿角形,后改为一角。传说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能分辨曲直,见人斗则触其不直者,闻人论而咋其不正者。所以历来把这种冠给执法者,如御史台中垂、监察御史等官职冠戴,因而也叫做“法冠”。

(三)常服

宋代又称之谓公服,也叫做从省服,也是沿袭唐制的服色来区别官职的大小。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公服的具体形制是曲领(即圆领),大袖,下裾施加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上穿的是靴或用黑革仿履制加靴筒的革履。到了元丰年间服色略有更改,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

宋代服饰中,革带也是标志着官职高低的一种附属饰品,其材料和装饰尤其考究。带的本体即带鞓,用皮革做成,外面裹以红、黑绫绢,红的叫红鞓,黑的叫黑鞓。唐代都用黑鞓,唐末五代时帝王始用红鞓,宋初红鞓尚少见。其后仅以金玉犀的带用红鞓,一般则以黑鞓为常服。在红或黑的带鞓上附以带銙,带銙的制作、质料及其雕饰和排列,都有一定的制度。《宋史·舆服志》:“玉带不许施于公服。犀非品官、通犀非特旨皆禁。铜、铁、角、石、墨玉之类,民庶及郡县吏、技术等人,皆得服之。”太平兴国七年定: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五品六品服银銙镀金,七品以上未参官及内职武官服银銙,八品九品以上服黑银,余官服黑银方团銙及犀角带,贡士及胥吏、工商、庶人服铁角带,但恩赐者不在此例。

凡是服色用紫或绯色者,都加佩鱼袋,鱼袋在唐代本是在袋内装以鱼符,将官员职务姓名刻之于上,以作出入合符的需要。到宋代验证身份出入合符的作用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袋上用金、银饰为鱼形而佩戴在公服上,系挂在革带间,其实用功能甚少,而抽象成为分别贵贱的象征。凡是赐佩金、银鱼袋的服饰又称之谓“章服”。在宋代,赐金紫或银绯,是被人们引以为荣的一件事。《宋史·张诜传》有:“及入辞,赐服金紫。”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得到赐服银绯的殊荣。所谓赐服金紫,就是佩金饰的鱼袋和着紫色的公服,银绯就是佩戴银饰鱼袋和着绯色的公服。

宋太祖坐像,戴直脚幞头

幞头起源于汉代裹头的巾。经过历史的演变,在隋代“幞头”才基本定型,隋唐时期被广泛推广应用,成为古代男性的首服之一。但是,因为中国每朝每代的历史文化不同,所以“幞头”的形制也在各个朝代各异的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比如,唐代的幞头差异多在“平头”、“前踣”、“圆头”等样式差异。而宋代的“幞头”则多集中于幞脚类型的区分。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除前述的冕、冠用之于重大典礼及朝会外,皇帝和大臣一般都戴直脚幞头。起初时幞头展脚的长度有限,至中期越来越长,一说时因为大臣在朝堂上常常交头接耳,皇帝为制止此现象而使两脚逐渐加长。戴这种左右伸展很长的直角幞头长朝,必须身首端直,稍有懈怠,即会从两个翘脚上反应出来。这种说法尚待考究,但是宋代幞头两脚达到前所未有的长度则为事实。

(四)时服

宋代依照前代的制度,按季节颁赐各官服饰,像每年的端午节、十月或遇有封建皇帝的五圣节等。开始是只赐将相、学士、禁军大校等,后在建隆三年遍赐文武百官及将校。所赐的衣服包括袍、袄、衫、袍肚(抱肚)、勒帛、裤等。这种赐服大多是由各种样式的鸟兽纹样的锦纹衣料制作而成的,根据官职尊卑高低赐给不同纹样的衣服。如中书、门下、枢密院、宣徽院、节度使及侍卫步军都虞侯以上,皇亲大将军以上则用天下乐晕锦;三司使、学士、中丞等用簇四盘雕细锦;三司副使等用黄狮子大锦;防御团练使、刺史等用翠毛细锦;权中承、知开封府等同三司副使用翠毛细锦;六统军、金吾大将军用红锦。诸班及诸军将校亦赐窄锦袍,有翠毛、宜男、云雁细锦、狮子、练雀、宝照大锦、宝照中锦共七个等级。

天下乐晕锦,即是“灯笼锦”,创始于北宋,又名“庆丰年”,因以金线织成灯笼形状的锦纹得名。纹样以灯笼为主体,饰以流苏和蜜蜂。流苏一般是谷穗的变形图案,代表“五谷”。蜜蜂的“蜂”、灯笼的“灯”与“丰”、“登”是谐音,这样便联成“五谷丰登”的吉祥语。

未完待续......

今日店长推荐

端午节即将到来

对粽子的渴望,是否越来越强烈了?

粽子这种季节性美食

自然是早吃到早满足

所以......

好生活杂货铺上架粽子啦!

熟道

端午大方乌米粽礼盒

“黑黑的”粽子,看起来超酷

精选南烛乌汁

真材实料看得见

口感暖糯,好味满满

四种口味

任你选择

荔浦芋泥流沙乌米粽

红豆沙乌米粽

双蛋黄大肉乌米粽

梅菜干扣肉乌米粽

快来尝尝吧

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好生活杂货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