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采暖系统管道布置和敷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装阀门多少钱一个合适 热水采暖系统管道布置和敷设

热水采暖系统管道布置和敷设

#热水采暖系统管道布置和敷设|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3.3 管路敷设要求

室内采暖管道有明装和暗装两种方式。一般民用建筑与工业区规划厂房宜明装,在装饰要求较高的建筑中用暗装。敷设时应考虑:

(1)上供下回式系统的顶层梁下和窗顶之间的距离应满足供水干管的坡度(图 1.18)和集气罐的设置要求。集气罐应尽量设在有排水设施的房间,以便于排气 。

回水干管如果敷设在地面上,底层散热器下部和地面之间的距离也应满足回水干管敷设坡度的要求。如果地面上不允许敷设或净空高度不够时,应设在半通行地沟或不通行地沟内。

供 、回水干管的敷设坡度应满足《暖通空调规范》的要求。

(2)管路敷设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局部向上凹凸现象,以免形成气塞。在局部高点处应考虑设置排气装置,局部最低点处应考虑设置排水阀。

(3)回水干管过门时,如果下部设过门地沟或上部设空气管,应设置泄水和排空装置。具体做法如图1.19和图1.20所示。(暖通实际休息交流可加抠2130054815)

两种做法中均设置了一段反坡向的管道,目的是为了顺利排除系统中的空气。

(4)立管应尽量设置在外墙角处,以补偿该处过多的热损失,防止该处结露。楼梯问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单独设置立管,该立管上各组散热器的支管均不得安装阀门。

(5)室内采暖系统的供一个阀门,立管的上、下端应各设一个阀门,以便于检修时关闭。

热水采暖系统热力入口处的供、回水总管上应设置温度计、压力表和除污器,必要时还应装设热量表。

(6)散热器的供、回水支管应考虑避免散热器上部积存空气或下部放水时放不净,应沿水流方向设下降的坡度,如图1.21所示,坡度不得小于0.01。

(7)穿过建筑物基础、变形缝的采暖管道,以及埋设在建筑结构里的立管,应采取防止由于建筑物下沉而损坏管道的措施。

 当采暖管道必须穿过防火墙时,在管道穿过处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并在管道穿过处采取固定措施,使管道可向墙的两侧伸缩。采暖管道穿过隔墙和楼板时,宜装设套管。采暖管道不得同输送蒸汽燃点低于或等于120℃的可燃液体或可燃、腐蚀性气体的管道在同一条管沟内平行或交叉敷设。

(8)采暖管道在管沟或沿墙、柱、楼板敷设时,应根据设计、施工与验收规范的要求,每隔一定间距设置管卡或支、吊架。为了消除管道受热变形产生的热应力,应尽量利用管道上的自然转角进行热伸长的补偿,管线很长时应设补偿器,适当位置设固定支架。

热水采暖供、回水管道固定与补偿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干管管道的固定点应保证管道分支接点由管道胀缩引起的最大位移不大于40mm,连接散热器的立管应保证管道分支接点由管道胀缩引起的最大位移不大于20mm。

②计算管道膨胀量取用的管道安装温度应考虑冬季安装环境温度,宜取-5~0℃。

③ 室内采暖系统供、回水干管环管布置应为管道自然补偿创造条件。没有自然补偿条件的系统宜采用波纹管补偿器,补偿器设置位置及导向支架设置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④ 采暖系统主立管应按要求设置固定支架,必要时应设置补偿器,宜采用波纹管补偿器。

⑤ 垂直双管系统散热器立管、垂直单管系统中带闭合管或直管段较长的散热器立管应按要求设置固定支架,必要时应设置补偿器,宜采用波纹管补偿器。(暖通实际休息交流可加抠2130054815)

⑥ 管径大于或等于DN50mm 的管道固定支架应进行支架推力计算,并验算支架强度。

立管固定支架荷载力计算应考虑管道膨胀推力和管道及管内水的重力荷载。采用自然补偿的管段应进行管道强度校核计算。

⑦ 采暖管道多采用水、煤气钢管,可采用螺纹连接、焊接或法兰连接。管道应按施工与验收规范要求进行防腐处理。敷设在管沟、技术夹层、闷顶、管道竖井或易冻结地方的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

⑧ 采暖系统供水、供汽干管的末端和回水干管始端的管径不宜小于20m,低压蒸汽的供汽干管可适当放大。

⑨ 室内采暖管道与电气、燃气管道间距应符合表2.1的规定。

室内采暖管道一般应避免设置于管沟内。当必须设置在管沟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

①宜采用半通行管沟,管沟净高应不低于1.2m,通道净宽应不小于0.6m。支管连接处或有其他管道穿越处通道净高宜大于0.5m 。

② 管沟应设置通风孔,通风孔间距不大于20m 。

③ 应设置检修人孔,人孔间距不大于30m,管沟总长度大于20m时人孔数不少于2个。

检修阀处应设置人孔。人孔不应设置在人流主要通道上、重要房间、浴室、厕所和住宅户内,必要时可将管沟延伸至室外设人孔。

④ 管沟不得与电缆沟、通风道相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