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爱情》:江家五个孩子,老四为什么是最怂的一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杰比江德福小多少 《父母爱情》:江家五个孩子,老四为什么是最怂的一个?

《父母爱情》:江家五个孩子,老四为什么是最怂的一个?

2024-06-30 20: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父母爱情》中,安杰和江德福生育了五个孩子。

这五个孩子,小的时候没少给父母和姑姑惹麻烦,长大之后,却也对得起长辈的一片苦心,个个争气,略显逊色的是老四江卫民。

江亚菲、江卫民是一对龙凤胎。姐姐江亚菲性格强势,十分有主见,得理不饶人,却是父母偏爱的孩子,她一直陪伴在父母身边。江卫民从小就软软弱弱,在外受欺负,在家里也不受待见。

江卫民的性格,不仅与龙凤胎姐姐大相径庭,与两个哥哥也是完全不同,甚至和妹妹江亚宁相比,都显得有点怂,为什么会如此呢?

这与他排行“老四”,有不得不说的关系。

01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他的《孩子:挑战》一书中,提出了“家庭星座”的概念。

每个人在“家庭星座”中所处的位置——他所扮演的角色,会对整个家庭的行为模式和子女的性格特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江卫民出生时,江家已经有了两个男孩,再多一个男孩,不会引起父母更多的重视。

安杰坐月子时,葛美霞来看她,说到孩子的名字,女孩叫亚菲,男孩叫民庆(江卫民)。葛老师默默念着,说这名字挺好听的。安杰不以为然,女孩还行,男孩就一般,不过没办法,要跟着上面的哥哥取名字。

安杰这句话,透露出两个信息:一是她本就不喜欢当初杨书记给大儿子取的名字“国庆”;二是,她对于第三个男孩,已经没有那么上心了。

这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反应。父母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但却很难给予孩子完全一致的爱。已经有了两个男孩的安杰,对于第三个儿子,早已没有了第一个儿子时的期待感,甚至有些倦意,来就来了。

和这个儿子一起到来的,是一个女孩。她给孩子取了一个好听又洋气的名字“亚菲”,这才符合她资本家大小姐的出身,才是她想要的格调。

她对于女孩亚菲的期待,类似她对于第一个男孩江卫国(国庆)的期待。

亚菲和卫国,他们都是最受父母关注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由于受到了充分的关注,他们往往比较自信,倔强,敢于跟父母正面硬刚。他们从小就获得了充分的爱,不会担心因为闯祸、犯错而失去父母的爱。

卫国跟烈士子女打架,偷肉去喂狗,见人就行法西斯军礼,以绝食相逼令父亲答应他去中苏边境当兵的请求。这些事情都有些出格,但他不怕,不过是挨顿打而已,父母依旧是爱他的,且以他为荣。

江亚菲大胆泼辣,跟男孩子打架,拒绝母亲给安排的对象,在明知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还是跟王海洋领了结婚证。可她还是父母最疼爱的女儿,不然不会把她留在身边。

卫国和亚菲,他们活得非常自我,有坚定的意志,来源于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这与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分不开。

02

卫国的弟弟江卫东(军庆)来得很快,可这个弟弟对他没有什么威胁。妈妈会让他和弟弟一起玩,领着弟弟去喝水,他照顾弟弟的过程,也是引起父母关注的过程,他就把弟弟卫东培养成了他的小跟班。

卫东也非常乐于成为卫国的小跟班,这对于他来说有很多好处,比如哥哥会帮他出头打架,回到家会替他承担责任,替他挨打。

享受好处的同时,卫东也需要承担相应的“坏处”——被父母无意中忽视。

哥哥去当兵时,父亲带着他去打靶,妈妈领着全家人去拍了全家福,到了他去当兵,没有打靶也没有全家福。

卫东生活在卫国的阴影之下,也活成了卫国的影子。他时时处处学着卫国的样子,却又不及卫国刚硬有棱角,他要比哥哥圆滑柔和一些。凡是有哥哥为他出头,他只需要活在哥哥的保护下,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为何还要强出头呢?

不能去当飞行员,那么他愿意退而求其次去当伞兵,而不是像卫国一样,用绝食这样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卫国有了卫东这个小跟班,他并不需要多一个跟班,卫东也不会允许卫民取代他的位置,卫民是无法加入两位哥哥的小团体的。

江卫民不能跟着哥哥,也不能跟着姐姐。

江亚菲很快也有了自己的小跟班,妹妹江亚宁。江亚宁也有卫东身上的那种柔和,在江昌义到来时,她虽然也为妈妈不平,但反应远远没有亚菲激烈,还跟着爸爸一块去照相。

江亚宁和江卫东又有所不同,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孩,她比江卫东获得关注更多。她不像江卫东那样成了哥哥的翻版,而是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姐姐泼辣强势,她文静端庄,这令妈妈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她期待中的女孩。安杰重点培养这个孩子,特别是在她表现出对文学的兴趣之后,她从床底下翻出珍藏多年的小说给她看。

江德福对于这个女儿,更是视若掌上明珠,江家总要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这个人就只能是江亚宁。

03

江卫民呢?他既得不到父母足够的关注,也无法融入哥哥或姐姐的小团体,在夹缝之中生存的他,被贴上了“叛徒”的标签。

卫民当然知道,当“叛徒”不好,但当叛徒总比当隐形人好。

简.尼尔森在她的《正面管教》中指出,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卫民选择去告密,当叛徒,无非是想在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卫国和卫东在房间商量着偷肉的事情,卫民在门外偷听,被卫东抓住,卫国一句话“干掉他”,卫东立即掐住了弟弟的脖子。

亚菲和亚宁偷桃酥吃,被卫民撞见,亚菲不由分说就薅住了他的头发,将他按在地上,逼他拉勾立下约定。

哥哥、姐姐都不收他,都把他当外人,那他为什么不去告密呢?爸爸妈妈姑姑都不喜欢告密的孩子,骂他是“叛徒甫志高”,可每次出来告密的都是他。告密,是他获取关注的方式,不喜欢他,看不见他。

好过

因而,他没有像哥哥姐姐一样去当兵,而是选择上山下乡去当农民。后来,他又成为了一名拖拉机手,成了工人。在大家都选择回城时,他又选择了留下。

当他下岗之后,和媳妇在父母家里住着,整天睡到日上三竿,父母又是嫌弃他们,却又为他们着急。

安杰向几个孩子筹钱,准备为他开一家洗衣店,他却看不上这份工作,不想去洗脏衣服。他和媳妇许红为了这事儿,和安杰大吵起来,江亚菲听到之后站了出来。

亚菲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家不欠他的,什么时候他成了这个家里最大的替罪羊呢?

是从江卫民把自己当初替罪羊的那一刻开始的。

在他向安杰告密时,安杰打的是他,骂的是他,家里其他孩子犯了错,责任却在他。

哥哥姐姐靠着父亲当了兵,他不能再沾家里的光,而是要回到父亲的老家成为一个农民,就像他的父亲,曾经也是一个农民。

他的每一步选择,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同,找到小时候缺失的归属感。

亚菲骂他骂得是真狠,却也是真的为他着想。她向父母提议,既然他们不想去洗衣服,反正钱都筹来了,还是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创业。

江德福提议,开一间茶馆很好,于是江卫民夫妻成了茶馆老板。开业当天,爸爸妈妈、姑姑姑父、姐姐姐夫悉数到场,热闹而红火。

写在最后:

江卫民的性格之所以长成这样,有他自身的因素,也和他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江家五个孩子,他是最不受重视的那一个,为了获得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他一直在不断地尝试一条和兄弟姐妹不同的道路,遗憾的是,他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没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最后,他听从父亲的建议,靠着兄弟姐妹的集资,开了一间茶馆,当起了老板,体面光鲜。这个家欠他的,以这种方式都还给了他,他真的能获得未曾得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吗?

电视剧的结局,往往是为圆满而圆满,现实生活中,却没有那么多的圆满。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