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老工业基地“蚌”发绿色生机 淮畔明珠尽显生态魅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徽蚌埠最新 安徽蚌埠:老工业基地“蚌”发绿色生机 淮畔明珠尽显生态魅力

安徽蚌埠:老工业基地“蚌”发绿色生机 淮畔明珠尽显生态魅力

2023-05-19 15: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安徽省蚌埠市城市夜景(央广网发 陈孔 摄)

央广网蚌埠11月17日消息(记者周然 徐秋韵 徐鹏)深秋时节,万物换装。站在淮河支流安徽蚌埠怀远境内的茨淮新河大堤上望去,万亩土地,平坦肥沃,波光粼粼的水面和层林尽染的石榴树交相辉映,一幅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安徽蚌埠,坐落于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之上,千里淮水穿城而过,被誉为“淮河上的明珠”。这里拥有出色的自然禀赋,孕育出怀远石榴、五河螃蟹等一个个享誉全国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这里百年前就开通了铁路,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这里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安徽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台收音机在此诞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当前,地处淮河沿岸的蚌埠正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不断夯实和加大治淮靓淮力度,积极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以科技创新打好晋级进位翻身仗,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发展特色产业,让绿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蚌”发绿色生机与活力。

乡村之绿:产业生态化 向绿色农业要效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蚌埠一直以来的靓丽名片,“怀远石榴”如今被擦得更亮,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招财果”。目前,蚌埠怀远县石榴种植已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正全力打造石榴种植、加工、销售及石榴文化、旅游等全方位产业链。

据相关史料记载,怀远石榴在清代时就蜚声南北,然而,即使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当年也有着自己的困惑。一直专注于该产业的蚌埠农业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尚毅说:“在全国六大石榴产地中,我们的种植面积是最少的,就在七年前,还面临着零散种植、零散销售,产业弱、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局。”此后,怀远县相继出台实施意见,对石榴产业土地使用、科技研发,种植、加工都给予了扶持,还积极申报创建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加强品牌保护。

怀远县百里石榴画廊(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2014年,怀远县开始规划淮河支流——茨淮新河的万亩石榴基地建设,引导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年,尚毅辛勤奔走在这片沃土,见证了两岸由荒堤到如今万亩石榴园的历程。他回忆说,起步阶段,石榴基地就采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经验模式。到了2016年,开始逐渐形成石榴从育苗、种植、病虫害防治到采摘储藏系列标准化。同时,蚌埠怀远县还引进以色列农业公司,通过组培技术,对多个石榴品种进行提纯复状,有效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同时,石榴“甜蜜产业链”也在不断拉长。安徽亚太集团是当地的石榴加工龙头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已通过各种技术将石榴“吃干榨尽”,衍生出保健品、饮品、美容化妆品等20多个产品,充分发挥了石榴的药用价值和美容作用。

怀远石榴产业发展之路也是蚌埠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金秋十月,因水系发达而得名的蚌埠五河,正在经历着一年一度的螃蟹大丰收。淮河在此出皖入苏汇入洪泽湖,是独特的皖北水乡。水产养殖大户黄跃宗告诉记者,这个时节,蟹农们正忙着大闸蟹的捕捞、分拣和外销工作,每天发货都在3000斤以上。

五河大闸蟹抢“鲜”上市(央广网发 李向前 摄)

五河人很早就意识到,好水才能养好蟹,养蟹的关键在于“养水”。位于五河县的沱湖拥有8万亩水域,湖水清澈,水天一色。近年来,五河县分步实施退网还湖及渔民上岸工程,先后拆除沱湖6万亩围网,生产方式由“大养蟹”向“养大蟹”转变。当地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退网还湖后,当地鼓励发展池塘生态养殖和稻蟹综合种养两种模式,既增加了产量又保证了质量,还保护了沱湖的水生态。2021年全县螃蟹产量超4000吨,产值达到了4亿余元。

一到收获时节,秸秆在不少地方就成了丰收的烦恼。而在怀远县,秸秆有了新用途。在新庄村扶贫车间内,31台草绳机正在飞速运转。76岁的唐元标将秸秆源源不断地塞进草编机器的进料口,摇动手柄,通过机器飞快运转,结实的草绳便制作出来,自动打捆成盘。老唐光靠编草绳每天就能赚五六十元,在2017年就摘掉了“贫困帽”。目前,怀远县每年草编产业实现年销售额达5千万元以上,利用水稻秸秆近3万余亩、8000余吨,成为安徽省草编加工第一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包装材料领域。

怀远县白莲坡镇新庄村扶贫车间内工人正将秸秆制成草编(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无论是走生态化精品发展路线绘制地方特色农产品名片,还是让秸秆从“包袱”变“财富”,蚌埠以绿色发展为导向,让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产业之绿:退市进园 “双基”产业向绿而塑

作为安徽工业发展曾经的一面旗帜,蚌埠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以综合型制造业基地著称。然而,几十年后,时过境迁,原本繁华日益褪去,老工业区逐步暴露出产值低、能耗高、污染大等缺陷。

没有退路,就努力向前。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将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已从共识转化为行动。2014年,蚌埠市在安徽省率先出台《关于重点生物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和重点生物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工作,把退市进园作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进一退,天地变宽。

实施搬迁后,企业在看似饱和的传统市场开辟了新蓝海。作为蚌埠化工产业的龙头企业,八一化工通过退市进园迈入了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在工厂新址,企业按照新的规范、要求和标准,采用新的装备、新的手段,不光提高了企业安全环保水平,主产品产能更是提升3成,在6个细分产品领域做到了全球第一。

八一化工新厂区总控室,工作人员通过智能化的监测设备,了解企业生产数据指标(央广网发 刘晨 摄)

生物基新材料是蚌埠重点发力的绿色工业领域。作为行业龙头,安徽丰原集团在退市进园后加大研发力度,已经掌握了聚乳酸全产业链技术,将不仅秸秆“变成”绿色可降解的服装、包装袋、餐具,还能制成混合糖、有机肥,被业内誉为“点金之术”。

蚌埠不仅通过退市进园激发传统企业活力,还通过科技赋能抢占产业发展先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凯盛科技8.5代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央广网发 陈昂 摄)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合芜蚌”的成员,科技为蚌埠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力。2022年,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落户蚌埠,成为“十四五”期间首批获批的四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玻璃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这里,一片片比纸还薄、可以随意弯曲折叠、可以替代外墙、可以发光发电的“新玻璃”不断被研发、被生产。中建材旗下的凯盛集团是蚌埠新材料领域的佼佼者。这些年,集团实现了中国首片自主知识产权浮法高世代TFT液晶玻璃基板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量产,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工业化生产和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的商业化导入,助推了中国玻璃工业由“跟跑”到“领跑”的跨越。科技创新,助推了工业的绿色转型,也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这两年,凯盛集团科技营业收入增长132%,利润总额增长94%。

2022年,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对全省绿色工厂企业进行公示,蚌埠市8户企业进入公示名单,居全省第二、皖北第一。“发展绿色产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也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蚌埠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陶广生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今,蚌埠不仅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在省内率先形成用于可降解包装材料的聚乳酸应用市场,还在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

退市进园为蚌埠埠城市产业升级按下“快进键”。这些年,蚌埠以创新为引领,聚焦硅基、生物基双产业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将工业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伸向远方。

城市之绿:逐绿前行 打造“拥河发展”新画廊

安徽省蚌埠市张公山公园景色(央广网发 马娟 摄)

饭后在淮河边散步,是蚌埠人卢德迁每天的“仪式感”。然而,就在十多年前,淮河沿线遍布的是大大小小的砂场,滩地和农田,环境堪忧。

淮河曾被称为“最难治理的河流”。作为淮河流域重要的节点城市,蚌埠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在防灾减灾、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急响应和系统治理体系,使用“拦、蓄、泄、行、分、排”等多种手段,同时不断推深做实各种生态改革,夯实生态根基。2022年6月,蚌埠市因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因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奖,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市。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里,淮河干流蚌埠段五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符合Ⅲ类,水质状况良好,呈现稳中向优的态势,蚌埠市域内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合格。

创业青年赵保昂和他的家庭农场就是享受淮河治理这一生态“红利”的典型案例。在淮河边承包了200亩池塘的赵保昂起初尝试稻虾连作,但因为水质问题,产量一直上不去。淮河水质改善之后,赵保昂建了抽水泵站,引淮河干流的水进行养殖和灌溉。如今,他的水产养殖越做越红火。

安徽省蚌埠市“靓淮河”工程现场(央广网发 陈永胜 摄)

从治淮到靓淮,从靠水用水到靠水而美,蚌埠城河共生的故事在续写着新篇章……

2021年初,蚌埠提出将“抓两会、推两基、展新贸、靓淮河、促文旅、创幸福”作为全年工作主线,随后“靓淮河”工程全面展开。

蚌埠市水利局局长荀异然在采访中表示,淮河两岸滩地存在着与城市割裂、生态环境较差、缺乏系统有效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利用等诸多问题,实施“靓淮河”工程、打造城市“中心公园”十分必要和迫切。

2022年国庆节,“靓淮河”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滨河南路一期正式建成通车。新型超薄沥青彩色步道、仿石材面板铺装、隐形井盖、雕花侧石、道路花镜等诸多道路工程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首次集中应用到一项工程中,形成市政工程上的多个亮点。这不仅是交通工程,也是改善淮河沿岸环境、修复优化淮河生态的水利生态工程,更是品质精致、风格别致的景观大道。沿路修建的带状公园,无不渗透着“绿色”基调。“这路一通车,就能经常骑着电动车,和老伴来看看淮河、散散步了。”晨练经过的市民甘怀爱说。

当前,“靓淮河”一、二期工程已全面掀起大干热潮。蚌埠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程坚持与当地历史文化、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与城市道路交通相结合,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持续修复淮河生态,让人河更相依、城河更相融,让蚌埠市民更近距离接触甚至融入淮河的景观中。

在蚌埠,淮河文化、铁路文化、工业文化交相辉映,为这座“淮畔明珠”赋予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前,蚌埠沿着淮河岸线,正在打造铁路公园、宝兴面粉厂(历史建筑)、五彩阡陌等一批体现城市记忆的蚌埠新地标。它们的出现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健身去处,也让蚌埠文化有了更好的展示和传承的载体。

安徽省蚌埠市湖上升明月景区(央广网发 许晖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绿色正是伴水而生、治水而荣的蚌埠最美底色,也是“幸福蚌埠”的关键。正如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在多次调研走访生态保护工作中强调的,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蚌埠市以河湖长制工作为抓手,毫不放松抓好巡河护河、管水治水工作,以优质河湖水生态环境,将成为蚌埠市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百家读城:

美哉蚌埠 淮畔明珠

孙子夜

美哉蚌埠,淮畔明珠。

蚌埠,1947年1月1日正式设市,千里淮河穿城而过,为安徽省首个设市的城市。蚌埠,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历史源远流长,是著名的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是崛起的商贸重镇,山水新城,创新高地。

蚌埠,古乃采珠之地,素有“珍珠城”的美誉。今为皖北中心城市,坐拥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地扼华东交通之枢纽,位占南北动脉之要冲。双墩文化遗址,展七千三百年之文明;禹会村遗址,现早期龙山之文化。垓下古战场,项王留千古绝唱;城中汤和墓,功绩引万民瞻仰。市内龙子湖风景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东邻明皇陵;西部荆涂二山隔河相对,相传大禹曾会诸侯于涂山,还在此娶涂山氏为妻。现存有禹王宫、启母石以及山上的白乳泉、卞和洞等诸多名胜散落在青山绿水间……

蚌埠,伴水而生,因水而兴,风生水起,蓬勃兴旺。党的十八大以来,蚌埠立足自身优势,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让绿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近年来,蚌埠大力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和数字创意等六大新兴产业,全面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提速增量、提质增效,通过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释放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淮河风卷波澜,新潮奔涌向前。蚌埠还深入开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生态改革,夯实生态根基,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2021年,蚌埠以“靓淮河”工程为重要抓手,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布局,与蚌埠历史文化、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与城市道路交通、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不断提升淮河防洪能力、通航能力,持续优化淮河生态、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拓展城市空间,推动蚌埠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把淮河打造成蚌埠新时代的“会客厅”。

发展是能改变一切的变量,充满魅力也在见证沧桑,一座城市对发展的渴求,更能展现其昂扬的姿态。蚌埠,正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密结合当前工作,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找思想、找方法、找路径,科学谋划好明年和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工作,持续巩固向优向好的发展态势。蚌埠,正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好十项暖民心行动,用心用力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努力建设幸福蚌埠。

今日蚌埠,气象恢弘,吹响了稳中求进、奋力赶超的进军号角,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努力向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满意答卷。蚌埠正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美哉蚌埠,壮怀激荡,日新月异,发展步入快车道;淮畔明珠,豪气生辉,再铸辉煌,奋进奏出最强音!

(作者系安徽省蚌埠市作家协会主席、主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