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解读《雷雨》:年轻的曹禺决心写一个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徽省淮北市土特产有哪些 张莉解读《雷雨》:年轻的曹禺决心写一个故事

张莉解读《雷雨》:年轻的曹禺决心写一个故事

2024-05-24 0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活动现场

9月16日,“张莉:说不尽的《雷雨》”名家读经典文学活动在老舍剧场举办,这也是“名家读经典”系列活动的第三期。本次活动是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之一,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作家协会联合主办,采用线下分享与抖音直播结合的方式,抖音“大有学问”项目特别支持。

1934年夏天,《雷雨》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收获了剧烈反响。“《雷雨》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中国话剧史上最有光芒的剧作之一。”为何会产生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张莉详细讲述了曹禺创作《雷雨》的初衷和过程。在清华大学的旧图书馆里,年轻的曹禺决心写一个沉寂在脑海里五年的故事,一个关于大家庭的故事,这就是后来的《雷雨》。

《雷雨》是天才之作,像一道闪电震惊了当时的话剧界,也给年轻的曹禺带来前所未有的声誉,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杰出地位。时光流逝,经典永存,时至今日,它仍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复阅读、不断演绎。“《雷雨》的魅力在于不同时代的人对《雷雨》的解读有不同的方式。很多人认为《雷雨》揭示旧式大家庭的黑暗,写的是人的命运,我都很同意,我也认为是对的。但在阶级、家庭、命运之外,我解读的关键词是‘情感’,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张莉结合文本细腻解读《雷雨》中的情感与人性,侧重分析了作品中三个女性的命运,她认为蘩漪与《简·爱》中的伯莎·梅森类似,都沦为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蘩漪的身上有很多现代性特征,她的魅力在于她拥有主体性,既爱这个世界又恨这个世界,当她的爱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她便要爆发、挣扎、反抗。她的可爱就在于她不那么可爱,她是像芒刺一样的人物。与蘩漪不同,鲁侍萍的情感是隐忍的,她的人生是悲情的,她在命运的泥潭里反抗、挣扎、渴望逃离厄运,但是没有成功,命运没有给她机会,她是那么的不幸,又是那么的强韧。张莉还和读者一起辨认了研究界同行关注到的周朴园的第三个女人,侍萍之后周朴园娶的那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她在《雷雨》中几乎是空白的,无声、沉默,没有人知道她的故事,但曹禺把她埋藏在了作品的字里行间。张莉感慨,“《雷雨》,有它水平面之上的雷雨,也有水平面之下的波涛汹涌。这里的人物,每个人都有他/她的情感逻辑。为什么《雷雨》拥有久演不衰的魅力?因为它切实书写了每个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与处境,作为观众我们很难用对或者错、好或者坏来评价,但又觉得人物的选择只能如此,唯能如此,作为优秀剧作家,曹禺最终写出的是人的命运。”

曹禺在《雷雨》中刻画了丰富、闪光、复杂的人物形象,但作者不愿意对他的人物在善恶观上做绝对的判断,他要呈现的是在那个特殊时代里每一个复杂、立体且又鲜活的人。张莉表示,“《雷雨》里有电闪雷鸣,有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更有不同类型人物的性格。即使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周朴园,有周萍,有蘩漪,也有鲁侍萍和四凤,作品不仅仅写了那个时代人的命运,今天的人读到也会有共情与共鸣。这就是《雷雨》为什么说不尽、为什么是经典的重要原因。”

《雷雨》之所以成为经典,张莉认为还在于它写出了情感的复杂性,“曹禺曾经说过,他说有一种‘我必须写下它们’的情感,所以《雷雨》是一部情感驱动的作品。因为这个作家对这个世界的情感认知足够复杂,所以他才能写出足够复杂的作品。《雷雨》在当时的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陌生性,它的陌生性在于强烈的情感冲击,是有点令人吃惊但又真正属于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情感,这种陌生和复杂被这个作品表达出来了”。

为了完成对作品复杂性的建构,曹禺为《雷雨》设计了巧妙的结构。张莉感叹于曹禺精妙的构思,并以此总结《雷雨》的艺术魅力:“他运用三一律,在集中的时间、集中的空间,让足够复杂的情感全部涌来。这部话剧的魅力,一部分是我们眼见的,另一部分则需要我们调动感官去联想。文学的魅力就是,它不只是所见即所得,它会充分调动你的情感能力,进入或理解他人的命运。”

“名家读经典”系列活动共举办三期,包括“阿来: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徐则臣: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张莉:说不尽的《雷雨》”,邀请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鲁迅文学奖得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分别解读《瓦尔登湖》《受戒》《雷雨》三部经典著作。三位名家结合各自创作实践与阅读体验,深入浅出解读经典,使经典走近大众,在当代语境下焕发生机,是普及文学经典的有益尝试。

相关阅读

 阿来解读《瓦尔登湖》: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徐则臣: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