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告密,陷害苏轼,这到底是宋代野史,还是沈括人品真的不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安徽人的人品真不咋滴拉倒吧就知道勾心斗角抱团欺负人 沈括告密,陷害苏轼,这到底是宋代野史,还是沈括人品真的不行?

沈括告密,陷害苏轼,这到底是宋代野史,还是沈括人品真的不行?

2023-07-04 04: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熟悉苏轼的人都知道,苏轼一生坎坷,被贬数次,每次被贬,都是因为政治上与人政见不合,被人打压报复。

苏轼当官的时候,遇上王安石轰轰烈烈地提出变法,进行大规模的改革运动,那会儿的朝廷分成两派,一个是赞同变法的新党,一个是反对变法的保守党。

新旧两党围绕着变法,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那个时候,朝中的人事变动非常频繁,不时就有人离开朝廷。

朝中涉及这场斗争的人很多,其中就有新党的沈括以及保守党苏轼。

苏轼为政生涯中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就是乌台诗案。那是元丰二年(1079年),一群人上表弹劾苏轼,拿出一大批苏轼的诗文,挑里面的字眼,说苏轼在诗文中暗戳戳地讥刺朝政,然后苏轼入狱,又被贬去黄州了。

在这件事情里,不少人认为沈括发挥了重要作用,觉得他才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就是他在背后给苏轼捅刀子,才害了苏轼。

说起沈括,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人之一,因为他的身份后面写着“科学家”三个字。纵观整个中国史,基本都是偏文的,历史上也不乏科学家之类,但和文学家比起来真的非常少。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几乎是个全能人才,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则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这样一个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人品评价却一直很不好,他一个最大的黑点,就是告密陷害苏轼这件事。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这种说法如何而来呢?

事情是这样的,说是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沈括正好到浙江巡查新法实行的情况,他就跑去苏轼那里喝酒聊天,还求了几篇苏轼的诗文来。

回去后,沈括就拿放大镜似的仔细检查苏轼的诗文,挑了几句看上去语焉不详的句子,整理了一下就上报给宋神宗了,说苏轼在诽谤朝政。后来那些也想整死苏轼的人就顺着沈括的做法,继续加大马力举报苏轼,结果搞得苏轼差点丢了小命。

这件事著名作家余秋雨也写过,他在《苏东坡突围》中以一种揭秘式的手法,将这个故事传播得人尽皆知,他写道:

【我真不想写出这个名字,但再一想又没有讳避的理由,还是写出来吧:沈括。

这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也因忌妒而陷害过苏东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检举揭发苏东坡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如果他与苏东坡是政敌,那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曾是好朋友,他所检举揭发的诗句,正是苏东坡与他分别时手录近作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这实在太不是味道了。

历史学家们分析,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

先不管沈括真实的人品到底如何,就说在告密这件事情上,历史上那些可以佐证的资料也是严重存疑的。

这件事情是记载在南宋官员李焘所写《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里面这样写:

【括素与苏轼同在馆阁,轼论事与时异,补外。括察访两浙,陛辞,神宗语括曰:‘苏轼通判杭州,卿其善遇之。’

括至杭,与轼论旧,求手录近诗一通,归则签帖以进,云词皆讪怼。轼闻之,复寄诗。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其后,李定、舒亶论轼诗置狱,实本于括云。

元祐中,轼知杭州,括闲废在润,往来迎谒恭甚。轼益薄其为人。】

后世所谓的沈括告苏轼黑状一说,基本上都是以这本为依据的。

然而,李焘写的这件事,也是他从别处看来的,即王銍的《元祐补录》,这就是万物之源了,它是包括《续资治通鉴长编》在内的其余记载此事的唯一史料,既属于孤证,且也不是什么正史资料。

李焘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在后面还谨慎地加上了“此事附注,当考详,恐年月先后差池不合”,说明他对这件事抱着存疑的态度,但是这句话基本都被人忽略了。

此外从时间线来说,沈括去杭州的时候,是熙宁六年(1073)至七年(1074)——“六月,奉命相度两浙路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访”。

这个时候的苏轼,正忙于赈灾。熙宁六年二月至九月,苏轼循行属县;熙宁六年十一月,赴常润赈灾,熙宁七年六月自堂润向杭。

两人都在各自忙于公事,有没有见面不好说,不过一个钦差大臣,一个地方官员,如果有书信来往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个时候,距离乌台诗案发生还有整整5年的时间,沈括“归则签帖以进”的事实就有待考证了,因为在此之后,宋神宗不仅没有惩罚过苏轼,苏轼还从杭州通判升任为密州知州。

另外,乌台诗案并不是简单针对苏轼的个人案件,其实质还是政治案件,原因复杂,我更倾向于苏轼是被拿来当靶子了。

在乌台诗案发生的前几年,朝中的政治形势极为微妙,王安石两次罢相,还和自己看好的吕惠卿反目,这些主要人物之间的分裂直接影响到了战局。

宋神宗无奈之下任吴充、王珪为相,但他们始终没有王安石威力大,变法因此受到严重阻力。这个时候,宋神宗只能亲自上阵,为了顺利推动变法,他需要杀一儆百。

选谁呢?苏轼啊,他不仅是重臣,而且名气很大,最适合用来给保守派一个下马威。

假使五年前沈括真的做了告密的事,但那个时候皇帝没有动苏轼的念头,所以当时也不了了之;五年之后,有人对苏轼进行指控,皇帝反应迅速,马上就风风火火地处理起来了。

所以说,这件事里面,起决定作用的人应该是宋神宗才对。说实在的,新旧两党互掐这么久,难道这五年中对苏轼的诽谤陷害就只有沈括和乌台诗案这两次吗?

显然,一切的事情,最终都源自于政治局势的变化。所以把沈括说成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这件事本身它就存疑,那假使沈括真的干过这种事,那他就是小人、阴险的行为吗?

在那个时候,党同伐异、相互指责是朝中的正常现象,大家都是互相攻击来攻击去的,都为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而战斗着,那种环境下,倘若沈括真的“告密”了,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难以容忍的事情,而且他们也不是什么好朋友。

当然,这只是针对这件事来说的,沈括在其它事情上到底怎样,性格好不好,那是其它的事情。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