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别岁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释、字词解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守岁苏轼译文阅读 苏轼别岁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释、字词解释

苏轼别岁翻译、赏析、拼音版注释、字词解释

2023-10-11 04: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别岁.jpg

  别岁全文(原文):

  故人适千里,临别尚迟迟。

  人行犹可复,岁月哪可追!

  问岁安所之?远在天一涯。

  已逐东流水,赴海归无时。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别岁全文翻译(译文):

  老朋友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快要分别了还迟迟不肯离开。

  人走了还可以再回来,但是岁月过去了就不会再也追不回来了。

  要问岁月到哪里去了,它在遥远的天涯。

  它追随着东流的江水而去,到达大海以后就再也不会回来。

  左邻右舍酿的酒已熟了,养的猪也已长肥。

  姑且喝一天酒,欢度一天,聊以慰藉这窘迫年月的悲愁。

  不要嗟叹与旧岁月的别离,就当是与新岁月的辞行。

  岁月啊,快点离开不要回头,让我独自老去吧。

  别岁字词句解释(意思):

  迟迟:意思是行动完成的事件比必要的或有时是想象的更晚。

  别岁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gù rén shì qiān lǐ , lín bié shàng chí chí 。

  rén xíng yóu kě fù , suì yuè nǎ kě zhuī !

  wèn suì ān suǒ zhī ? yuǎn zài tiān yī yá 。

  yǐ zhú dōng liú shuǐ , fù hǎi guī wú shí 。

  dōng lín jiǔ chū shú , xī shè shǐ yì féi 。

  qiě wéi yī rì huān , wèi cǐ qióng nián bēi 。

  wù jiē jiù suì bié , xíng yǔ xīn suì cí 。

  qù qù wù huí gù , huán jūn lǎo yǔ shuāi 。

  别岁赏析(鉴赏):

  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之一。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旧时民俗,岁末相与宴饮辞旧,称为别岁。别岁,是中国春节传统习俗。岁者,年也。除夕,便是旧岁新年交潜更替的日子,于是便有辞岁之俗。而辞岁又分为馈岁、分岁、别岁和守岁。除夕日亲戚好友之间相互邀请,或馈送酒食、鱼肉等礼品,贴上红纸,以示吉祥,民间谓之“送年”,也就是别岁。

  把别岁的年俗写成如此感慨深沉又高峰叠起的绝调,苏轼只怕是古今独步。

  以平直之笔,表别岁之情。人别干里,尚有相见,岁月别去远天涯,如东流赴海无时归。东邻西舍的热闹欢饮是对别岁年节的描述铺陈,却又是揭开现象看本质的岁月的伤别。年年辞旧岁,岁岁复一年。岁月走了,人亦老去。

  时间都去哪儿了?年年别岁是对新年的展望,更是对旧岁的离伤。时光去了不可知的远方,却又悄悄回到你的心上,在心底留下独有的印痕,也雕琢了你的容颜。愿岁月常在,愿心灵不老......

  《别岁》从“别”字着眼,十六句,四句一节。第一节用故人之别引出别岁来。故人离别,即使远去千里,还有再见的机会,但临别时总还有迟迟不忍别的情意。而“岁”却一去不可复追,临别更应郑重对待,这就说明“别岁”的风俗非常必要。既已点明“别岁”,本来可似接着写风俗,但那样就太平直了,作者却针对“岁行那可追”一句逼出下面四句,章法上作一顿挫,把惜别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这第二节多化用古诗乐府的成句,如《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叹息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所以要爱惜时光,自强不息。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多类似的感慨。如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居易诗:“去复去兮如长河,东流赴海无回波。”苏轼也是受到这些诗句的影响,而他却用极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第二节既是承上节末句,把与岁月之别写得如此感慨深沉,又为下节正面写“别岁”时的欢饮蓄势。

  第三节正面写别岁欢饮的场面。东邻、西舍、酒熟、豕(猪)肥是互文见义,遥应首篇“农功各已收”句。而写欢饮一点即收,和前首“为欢恐无及”呼应。第三句写热闹欢饮,末句却一落千丈,回到上两节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如果是一般文人,这一节多半要着力铺写,而作者却只用两组对句带过。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和一、二两节呼应,使感慨更加深沉。这就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忽出新意,意虽酸辛,语却略带幽默,这是苏轼诗后来的一大特色。纪昀评苏轼诗时称赞“此首气息特古”,又评这最后一节说:“逼入一步,更沉着。”赵克宜《苏诗评注汇钞》卷一说:“沉痛语以警快之笔出之,遂成绝调。”这些评论都较中肯。这首诗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青年时代学习汉魏古诗的语言气息;另一方面立意遣辞也有他本身的风格,不像在七言古诗里那样笔锋犀利,才气逼人,常常一泻无余,说得太透太尽,而是才情内敛,耐人咀嚼回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