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宇文云英 A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A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2024-05-20 16: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

Chinese Literary Theory:English Translation with Criticism

“原典——翻译——解说”形式,文本细读与详述结合,共11章。

曾为研究生比较诗学课程教材,形式区别于国内文论教材原典结合注释的形式。宇文所安提出“弥缝莫见其隙”的方法,即填补空白。通过文本来讲述文学思想,以时间线索将文本连贯起来。探讨文本存在及其存在缘由,思考“固定印象”“是怎么跑到我们脑子里去的”,即文本被“经典化”的过程。但是整部书并未具体解释以何种标准进行文论的取舍,何以这十一章的组合就形成了“中国文论”这一命题。

书中呈现了文本内前后互文与文本外中西互文的形态,以创造联系,填补因为照顾文本而产生的“缝隙”。

在前后互文中增强逻辑联系。

早期文本《易经》之“通变”的动态视角在之后的《典论·论文》《二十四诗品》等等文本中反复使用。

《诗大序》讨论“该诗的本来用意”和“删订者的用意”中的道德力量,在之后《文心雕龙》中涉及文学的应然和实然,也是借助某种文学之外的秩序来构建文学。同时呈现了《文心雕龙》对《文赋》的种种继承和反叛。

在诗话中举《六一诗话》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类的高级与低级,之后就在通俗诗学中关涉到了周弼《三体诗》如同“诗歌写作手册”的低级批评类型,同时延伸出文学批评的文类是否也有高下之分,是否特别青睐选取某种文类进行文学批评。

在中西互文中缓解中国古代文论的陌生与隔阂。

早期文本围绕“知”,将中国文学思想的“三段论”,如孔子的“所以——所由——所安”等,与西方理论中原物和被模仿物(被再现物)二元结构形成对比。

将《典论·论文》中的“气”与西方观念相较来观照诗歌话题,中国传统更愿意把诗歌视为时间中的事件,而气是空间中的运动,又是保持连贯的原动力。

《二十四诗品》与西方“印象主义”共同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模糊的审美价值。

在严羽《沧浪诗话》作为“学诗”的“诗歌课程”(poetic curriculum)与西方“古典主义”的关联中将《沧浪诗话》与《论崇高》相比,认为它们共同具有怀旧和忧郁的情绪。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与《诗绎》在文学接受语境下提出诗歌的原有特性会因读者的阅读情境发生改变,联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的“偏见”(prejudice)理论来解读。

《原诗》中的“法”结合康德的“自由合律”说(free conformity to law),极高赞扬《原诗》的“诗学”本位色彩,更符合西方理性批判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文的“难以言说”,导致翻译上的某种障碍,涉及语言的有限和无限,能指和所指等问题。作者时常提到中文与英文的不对等性,以及译文的欺骗性。部分采用了拼音形式翻译中文术语,如气,qi;照顾到了押韵问题;还考虑到了具体语境下的不同翻译,如“文”,pattern,literature,the written word,literary word;如“情”,circumstance,mood, emotion,affection等。但词汇的选择是否合适?并未解释采用不同翻译的理由。添加插入语、关联词、主语、补充语等等填补空白。对主语的选择,关联词的加入等填补方式,首先要明确是否有空白存在,此空白是否必须补充,为何选择这种方式填补。

“弥隙”是翻译者思想的渗透,还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重建呢?

A组:陈劲杉、冯帆、魏圆元、黄珊怡

人文 读书 言论

© 本文版权归 黄三一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