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班级里有一个天天打人的孩子,容忍还是反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孩子老是打人怎么办呀 孩子班级里有一个天天打人的孩子,容忍还是反抗?

孩子班级里有一个天天打人的孩子,容忍还是反抗?

2024-07-10 03: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严重的一次,小朋友被那个孩子用铅笔戳到眼眶,如果再偏一点点,就戳到眼球了。为了这件事,彼此家长还进行了沟通,爱打人的孩子家长表示他们也对孩子操碎了心,但孩子就是屡教不改,答应回家会好好教育孩子。

但第二天,这个孩子又开始动手打人,还对同学说:“你找我妈妈告状也没用,她说我一句就算了。”

因为天天被打,班上很多孩子都对上学产生了心理阴影,如果位置被换在那个爱打人的孩子周边,孩子更是不想去上学。

大家或许会疑惑,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孩子们也曾向老师告过状,但最后的结果却只是被罚抄课文。

如果孩子还手,以暴制暴,结果就是一起被老师惩罚。孩子们也曾想过联手,班上一个女生就曾牵头叫上了几个经常被打的孩子一起,想联手对付那个那个熊孩子。

那天,那个孩子拿着板凳又想打人时,他们几个把这个孩子围在中间,还没动手,那个孩子发现形势不对,就把凳子往地上一扔,跑去告诉了老师。

但这件事最后的结果却是那个牵头反抗的孩子被迫转学,家长群解散。

升入三年级后,打人的孩子家长带他去专业机构做了治疗,在孩子能返回学校正常学习后,家长还申请了陪读。

但是回来不到一周,这个孩子就因为在家长眼皮底下动手推同学,而被安排去图书室上课,由任课老师单独辅导至学期结束。

对于这件事,打人那个孩子的妈妈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们。就这么一次,轻轻推了别人一下,就不让随班就读了。这事若发生在别人身上,我根本不会追究。”

她坚持认为孩子应该回到学校正常学习,她说:“教育本身就是教书育人,不可能到学校来的每个人都是完美的。更何况能不能上学不是某个人可以决定的。就算他以前或许不知道如何去与他人相处,但难道现在改正了,也不行吗?我孩子现在很好,连医生都说他进步非常大,行为是完全正常、可控的。”

她觉得是其他家长的固执与偏见,让孩子没有办法正常学习。她认为学校的做法是不公平的,她说:“难道以牺牲我们为前提,去安抚其他家长,就是公平的吗?”

确实,对于这个孩子返回学校学习,其他家长是很多抱怨的,因为这个孩子的回来意味着班级好不容易建立的平静又一次被打破,孩子每天都要提心吊胆的在学校学习,而家长则要揪着一颗心,时刻担心孩子在学习被欺负。

虽然有家长陪读,但这个家长在课堂上玩手机,下课后也没有看紧自己的孩子,她家孩子依然会动手。很多家长甚至要求自己也要申请陪读,以此来保证孩子的安全。

学校对此也感到无奈,学校书记一直在处理这件事,他认为打人的孩子家长确实“护短”,但孩子妈妈为了孩子辞掉工作陪读,也不能因此否定他们为孩子所做的努力。

写到这里,我很想问问大家怎么看这件事。如果这个孩子出现在你的孩子班级,你会选择哪一种对待方法呢?你会选择原谅吗?

欢迎大家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哦!

在这里,我要说说我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如果这个孩子在我儿子的班级,我肯定也会与班级其他家长一样,整天提心吊胆,忧心孩子的安全,

我也可能会与其他家长一样,拒绝孩子进入班级学习。因为我孩子的安全也应该被尊重,既然把孩子送去学校,保障孩子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是学校的基本责任。

不要动不动说什么感统不平衡、多动引起的爱打人,如果这个孩子才2岁,或者退一步说,这个孩子还在读幼儿园,出现这样的行为确实需要其他孩子的家长更宽容,更具包容心。但这个孩子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他的大脑已经趋近于成人,可以像成人那样思考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还出现这样的行为,说到底还是家长不负责任导致的。

家长在孩子行为出现问题时没有认真对待,放之任之,纵容才导致现在的状况。

孩子在2岁左右,内在自我意识出现后,他们会有向外探寻的意识。在这个时候,他们会开始有意愿与同龄的甚至比自己大的孩子交往。

但有些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打招呼或“抢”玩具过程中,还控制不住自己的力度与轻重,他们的行为会让人觉得疼。这样的行为看在大人眼里就是孩子“打人”了。

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家长应该用正确的行为进行引导,在游戏、日常对待方式中让孩子认识到正确的力度是怎样,身体力行的让孩子一点一点明白正确的交往方式。

这个过程很漫长,比如我家仔仔,2岁不到的时候就喜欢动不动“打人”,我也曾很纠结,寻找了很多方法。从最初的“以暴制暴”到后面的仔细观察、体会仔仔“打人”时的心理需求,到最后的耐心引导,我足足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教会他正确的交往方式,与人打交道的正确力度。

2岁时的仔仔“打人”是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害怕陌生人靠近,努力挥手想让对方离自己远一点。另一方面则是表达喜欢,当他看见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时,很想表达亲昵,但是又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力度与人打招呼,很用力地拍过去,他以为越用力越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热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有不断地用行为引导他与人相处的方式,每次有陌生的小朋友靠近,我会让仔仔和他先保持一个安全距离,保证对方小朋友安全的情况下再彼此认识。如果遇到熟识的小朋友靠近,我就会紧紧盯着仔仔,发现他的举动可能有问题,就及时挡在前面。

我足足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教会仔仔正确的交往方式,与人打交道的正确力度。因为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就及时地寻找方法,在仔仔上幼儿园时,他的行为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所以那些打人的行为会延续到小学后的孩子,就是家长不重视导致的行为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不否认,杭州这个孩子的家长确实有很努力去寻找解决方法,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从她的言辞中感受到她并没有真正地把孩子“打人”这个事情放在心上。

或许她的改变更多的是同班的老师、家长逼迫之下的不得已,并不是内心真正认识到“我孩子的问题需要积极面对”!

只有家长不重视,不努力面对,孩子的问题才会越来越严重。

生活中,还有一种爱打人的孩子是被家长训练出来的,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爱动手,而是家长生怕孩子吃亏,天天教育孩子要以暴制暴,学会用武力占上风,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下,很多原本不会动手的孩子也被纵容得爱打人了。

我就见过一个小朋友,从小爷爷奶奶就教育他:你可以欺负别人,不能任由别人欺负你。爷爷奶奶甚至对孩子说:你如果打赢了XXX,我就给你买奥特曼!甚至告诉他可以放心打人,打伤了爷爷奶奶负责出医药费。在家长这样的纵容下,孩子变得特别爱打人。最后孩子妈妈只有把爷爷奶奶请回家,自己耐心陪伴并经过很长时间的行为矫正孩子才慢慢回归正常。

还有一些家长表面上会表现得对孩子打人很歉疚,其实内心却是纵容支持的。当听到孩子打人的消息时,这些家长内心其实很开心,所以往往只是轻描淡写地训斥孩子几句。训斥完了就结束了,孩子没有得到任何教训,所以他还是会我行我素。

就像杭州这个小朋友,用铅笔戳中同学眼眶,第二天继续打人,说对同学说:“你找我妈妈告状也没用,她说我一句就算了。”从中,我们就能知道,说到底,这个孩子打人的行为越来越严重,就是妈妈纵容的结果。

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行为出问题后,既然不能轻描淡写地说两句,是不是就要狠揍一顿,揍到他记住,就好了?

这里也要特别解释一下,我所谓的“教训”并不是惩罚,而是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困扰甚至伤害。

我特别崇拜的一位特级教师——曾志梅老师就曾给我讲过她如何面对特别爱打人的孩子的事。那个班级曾老师是三年级接手的,当时班上也是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爱打人的孩子。那个孩子的妈妈甚至都已经放弃,准备给孩子办休学。

但是曾老师对孩子妈妈说:“如果你做父母的自己都放弃了,孩子怎么办?我们一起努力吧!”

就在她说完这句话的那天下午,这个顽皮孩子又惹事了,在游泳时,他把同班一位女生的头摁着往水里摁,导致那个女生喝了很多水,更是差一点就被淹死。

事情发生后,曾老师也叫来了两边家长,也让这个肇事的孩子坐在旁边听。等家长安抚好后,她把这个男孩独自留了下来。但她没有开口骂孩子,而是弯下身,耐心地对孩子说:“你有没有想过你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孩子迷茫地摇摇头。

曾老师就特别耐心地与孩子一起分析、探讨、思考这些行为的后果。这在这个孩子的成长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以前他惹事,要么被父母打,要么被其他家长和老师责骂,从来没有人耐心的与他寻找过原因与后果。这带给了孩子不一样的体验。

经过认真地思考,孩子自己认识到了行为的后果,诚恳地向受害的女生及家长道歉。

虽然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训,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行为不可能因为一次事件而彻底改变。但每一次孩子犯错,曾老师都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他,并且教会孩子父母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孩子。

一年时间过去了,这个孩子不再打人,不再惹是生非。

现在这个孩子在北京,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逢年过节,还会发短信给曾老师。曾老师还给我看了这个孩子曾经写给曾老师的一封信,信里言辞真切地表达了他对曾老师的感激之情。

分享这个故事,其实想说的是:孩子的问题不是不能改变,而是要耐心地、用正确的方式去引导孩子改变。只要家长老师足够用心,孩子就一定会发生积极的变化。

而在孩子的成长中,至关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对待方式。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家长自己的错误处理方式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凭什么让其他的孩子来背锅,承担家长监管不利的后果呢?

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正常融入社会,家长就应该更积极一点。不然,凭什么让别人为你家孩子的暴力行为买单呢?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更多亲子教育内容,小儿推拿内容,儿童阅读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60分妈妈月华,ID:liushifenmama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