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学风建设行动计划(试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风建设和未来学业规划怎么写 青岛科技大学学风建设行动计划(试行)

青岛科技大学学风建设行动计划(试行)

#青岛科技大学学风建设行动计划(试行)|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科大学字﹝2022﹞33号

各学院、校区: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化学风建设,营造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目标,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线,以强化过程管理为保障,创建优良学风,深化人才强校;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弘扬“明德、笃学、弘毅、拓新”的校训,强化“读书学习、健康成长、创新创造、艰辛奋斗”的校园主基调,完善“学在科大”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思路

坚持教育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育为基础、就业为导向、创新为动力的学风建设思路,通过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等方式构建常态化学风建设机制。抓紧抓实学风建设七条主线:以思想为先导,筑牢学风建设基础;以教风为根本,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以管理为中心,强化班团学风和考风考纪;以竞赛为抓手,涵育引领优良学风;以服务为保障,做好指导帮扶工作;以典型为榜样,强化朋辈教育引领;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实践育人,营造良好校园学习氛围。通过实施学风建设行动计划,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主要措施

(一)以思想引领学风

学风建设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思政+”的系统思维,将思想引领浸润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各环节。充分发挥新生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等作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以学为主,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的观念,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养成惜时勤学的习惯,使“求真求实,学而不厌”的学风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秉承“自强、务实、竞合、创新”的校风,深化易班平台、“辅导员说”等网络思政育人实效,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以教风带动学风

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建设紧密相关,教师要守好课堂主阵地,树立“教师是课堂第一责任人”意识,做好教学准备,完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吸引力;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学风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不带饭进入课堂,上课不玩手机,不带耳机,认真听讲,提振学生上课精气神,对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给予相应记录,纳入课程成绩考核,并严格落实学生纪律处分管理规定;强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严格课程标准,提升授课质量,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做“四有”好老师;推动教师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渊博的学识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三)以管理培育学风

坚持教育引导与规范管理相结合,严格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学生日常管理,强化学生日常约束,倡导一年级集体晚自习;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因病缺勤登记制度、晚点名制度等要求。强化考风考纪教育,规范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认定与处理,以考风促学风,引导学生学习重心前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组织发展、学生骨干选拔培养等工作中突出对学习成绩的要求,并将其作为学生骨干考核重要指标。强化班团学风建设,加强过程指导,强化目标引领,注重覆盖面与参与度,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努力营造优良的班风学风。各学院、校区定期召开学风建设大会,深入落实学校党委领导、机关处级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强化班主任(导师)作用发挥,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文明宿舍、先进班集体创建和评奖评优为契机,对学习困难、学业预警等学生加强教育引导,加大帮扶力度,以优良班风、舍风强化学风建设。

(四)以竞赛涵育学风

坚持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深化优良学风建设,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拓展“思维训练+竞赛实践+创业服务”TPA生态链条,按照“面向全体、融合专业、分层实施、形成合力”的工作思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赛学相促、赛教相促、赛业相促”的良好氛围。开展科学精神教育,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教育学生恪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从源头上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引导学生争做有德性、守契约、讲诚信的科大人。

(五)以服务支持学风

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通过邀请学校教学名师、知名专家教授、优秀校友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考研指导、生涯规划等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健全奖惩机制,定期评选思政工作先进个人,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全体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积极抓好学风建设,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全面掌握所带学生学习状态,精准了解“学困生”等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互联互通,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要与教学办、任课教师密切配合,详细了解所带学生学习情况,精准掌握学业预警、学困生等情况,及时如实反馈学生家长,通过朋辈引领、“一对一”帮扶、家校合育等措施,强化对学生学习的帮扶和督促。打造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精品课程,构建就业育人与就业思政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对标深造目标、行业需求,自觉强化专业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六)以榜样促进学风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和优秀学生等在学风建设中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典型选树和宣传报道。通过开展学生“党员亮身份”挂牌活动等,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员的身份亮出来、党员的事迹讲出来、党员的作用显出来。持续打造“青科学工”微信平台的“榜样引领”“国奖情报局”等特色专栏,强化朋辈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伙伴的带动作用,在新生中全面推广“领航学长制”,在高年级学生中推广研究生和本科生互助共进之路,充分调动各年级优秀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党员带非党员、高年级带低年级、成绩好带学习吃力学生等,增强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

(七)以活动助推学风

校园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延续,要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风貌。加强对各级党团学生组织的指导,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组织学生会、学生骨干等开展“阅享经典 书香科大”读书月,“我为学风建设建言献策”“考研、就业和出国等优秀学子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多措并举打造高雅校园文化,以各类比赛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素质教育、科技创新、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活动,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渠道,组织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大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基层单位等的合作力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保持热忱好学、潜心钻研的学习状态。

四、预期成效

(一)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走进教室,树立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主动学习的观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夯实专业技能。

(二)强化学生考风考纪。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端正考试态度,弘扬优良考风,进一步杜绝考试违纪和作弊现象,争做“有德性、守契约、讲诚信”的科大人。

(三)强化学生学术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形成以遵守学术规范为荣,以违背学术规范为耻的良好学习氛围,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体系。

(四)提升学风建设实效。形成志存高远、求真务实、互帮互学、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以班风舍风促学风,提振学生学习状态,全力降低学业预警率、学生退学率,提高学生深造率和学科竞赛参与率。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各相关部门、学院(校区)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学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经常性工作纳入单位整体工作规划,夯实主体责任,细化方案措施,确保学风建设各项机制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学院(校区)要创新形式,组织召开主题班会,通过宣传栏、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学校党员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等要主动深入学生课堂、宿舍和考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严肃考风考纪,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学风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三)统筹协调,形成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风建设的督促指导,各学院(校区)要协调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学风建设,精准对照本计划“学风建设七条主线”,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预期目标形成计划表(详见附件),全力保障学生学习、考研和高质量就业,明确2022年秋季学期的责任人和工作时限,于11月18日中午前发送至学生处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学校计划对各学院(校区)学风建设举措进行汇总并集中公示,对照预期目标开展学风建设督查,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确保学风建设行动计划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 团委

2022年11月10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