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校管理的困惑与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7-16 21: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课堂教学问题纷呈,阻碍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学形式主义严重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备课的方式要不要改?假如改,如何改?如今,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每学期,我好几次查阅每一个教师的备课本,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大多数教师的备课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为了应付校长检查,照抄备课书或者上网下载,毫无一点实用性。比如,我所在的学校没有电子教室,好几个教师的备课本上竟然罗列出如何用多媒体教学的程序,等等。如何让教师写出一本有实用价值的教案呢?

最近几年,我们本地区的大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陷入一种误区,认为任何学科的备课必须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每节课的教案必须写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导入、传授、小结)、教学反思。竟然把教师用什么颜色的笔,字号多大也做了限定。有好多学校明确规定教师备课不准使用活页式,不准使用打印教案,不准参考网上下载的教案,有好多学校统一制作了教案本,只允许教师在空出的部分添加内容,这样的诸多规定看似具有“规范性”,首先从第一视觉感觉齐整,但,传统的固定模式是会遏制教师思维创造性的发展,难以凸显教师的个体特征。教案没有个性,如何谈得上课堂有个性?因此,这引发了我的几个思考——

1、备课究竟走什么样的路子呢?

在教案备写中,必须走自主发展的路子。我说的这种自主发展并非漫无目的,而是带有教师主体意识的个性化特征,具体说,就是教案必须能够体现备写者的教学意图和实施流程。实际上,教案备写还是没有完全脱离教育权力的种种约束,为此,教师需要一种选择,在这种教师主体自由和教育主管部门客体约束之间,我们的选择需要一定的魄力和毅力,这种魄力就是对教育主管部门无端干涉的一种挑战,我们的教育“老好人”比较多,即领导咋么说,我就怎么做,教师毫无个人独特的思想。前几天,在一次朋友的宴会上,我发现一个小伙子用叉子吃面条,旁边好几个人指手画脚,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叉子吃面条不方便呀?于是,我好奇地和这个小伙子搭讪,问问他这样做的理由。他说:“我小时候在国外生活,如今用叉子吃面条改不过来了。”原来,这是长期习惯的结果。试想:这个小伙子大胆尝试改用筷子吃面条,是不是觉得比叉子要方便得多?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小伙子缺乏的是一种个人主体意识,过分迷信于传统反倒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备课的自主发展,校长首先要信任每一个教师,放心地放手,让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去思考这节课究竟如何进行才有效,就我本人而言,总是害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偷懒、敷衍,非要他们按照我的设想去备课,这样长期下去,课堂千堂一面,学生渐渐地感觉没了兴致,教师更感到枯燥乏味。基于这个原因,教师备课走自主发展的路子已经势在必行。

2、备课需要教师的个体因素吗?

这里的个体因素就是备课必须体现教师的个体特色。每学期,我至少对每个教师的教案检查五次,我发现每个教师的备课侧重点不同,有的用表格式凸显教学内容,有的选用提纲式凸显教学内容的精华部分,有的在如何使用多媒体教具上凸显特色,有的在课堂内容的整体布局上匠心独运,有的教师的教案只是书写了教学过程,如此各具特色的教案却在期末评价中,由于距离开学初教案的规范相差很远,成绩很不理想。教师怨言很多,不得已,我也就采取了一刀子剁下去,上级怎么规范,我们就怎么备写。备课还是需要教师的个体因素,我们没有必要做一个统一的规定,也不必环节齐全,我认为只要教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备写出来,让学生接受到这种最好的,就是好教案。不一定环节齐全就是好教案,形式好是次要的。教学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其实就是教师的一种个体因素的呈现。

3、备课的评价如何有效实施呢?

检查教案本来就是一种评价,上级下发的教案评价考核表,不外乎包括以下几个项目:课时数、审阅次数、是否重难点突出、是否使用教具、是否凸显学法和教法、有没有教学反思和课堂小结。规则详细,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反差呢?经过调查,我发现部分教师把精力用在了如何备写教案上,这种“纸上谈兵”的教案备写,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而毫无实际使用价值。上学期,在教案评价上,我做了如下尝试:抓备写特色——是不是凸显教师的个体教育思想;抓使用效果——是不是在课堂使用上效果明显;抓备写方式——我允许教师可以使用打印教案本,但,打印本上要有教师的添加批注。我允许教师可以使用历年来已经使用过的教案,但必须要有附加进去的东西。我允许教案本环节可以不齐全,重难点必须要详细、鲜明、突出。在教案备写中,校长在教师的管理上,收放合理,该宽松的必须宽松,该严谨的必须严谨,只要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这就说明教师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已经备写到本子上。备写教案就是备写教师的特色。

目前,我看到身边好多教师根本没有认真备课,把备课当做一种额外的负担去做,照抄名师教案,这种为了应付检查而备写的教案有用吗?答案是否定的。如何让教师有效地备课?以我之见,教育主管部门最起码给教师营造一种宽松、自主、平衡的教学氛围,形式多一点,内容活一点,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需要的是教案本上最好的点(主体特色),而不只是齐全的面(环节齐全),先转变形式,然后凸显内在因素,自主发展,使备课真正成为老师们上课这一行动的指南。

(二)教学管理方式落后

我听过数次关于教学管理的专家报告,每次,总会提及到教学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当时,我琢磨教学管理方式落后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有没有一个明确界定的衡量指标?比如说,课堂教学效率,经过课改打造的课堂教学效率并不一定就比打造前的效果好,这一点向我们说明了教学是一门慢艺术,急不得也快不得。每学期,我在谋划新学期的课改工作时,心里很迷茫,为何?好多老师的课改做着做着就中途夭折了。难道说这是老师的责任?还是我们管理的责任?在我看来,为何好多老师不能长期坚持课改中的好做法,这主要是有一个功利思想在作怪。课改,大家都在摸索,尝试,难免教学成绩有可能不如以前,但,衡量教师的工作主要看成绩,为此,老师们不得不照着老样子去苦干。这里,暴露出一个教学指导思想的问题。假如我们把课改工作当做一个“系统工作”去做,对参与课改的老师的评价也采取一种“系统考核”,即分期考评,这样,课改工作还会中途而至吗?教学管理方式涉及到的不只是思想问题,长远规划、长期考评这两点也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地方我们都在采用着“以考代评”、“以考促管”的管理方式。就“考核”的本意来讲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以考代评”有利于评比结果的公正性的保证,“以考促管”有利于强化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凡事怕走极端,如果不能量化的也量化,不该考核也考核;为了量化而量化,为了考核而考核,就会大大降低量化和考核的功效,甚至会出现“只顾考核弃过程”的现象。特别是我们学校的教育管理行为,考核应充分体现导向、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如因过于强化考核的评价和甄别作用,而弱化考核应有的监控和教育功能,是对考核的曲解和异化。这不是考核本身的过错,而是我们的人为所致。运动会前一通练,运动会后就解散;卫生评比忙一通、评比之后乱哄哄;检查来时一通忙,检查过后回原样……更可怕的是,我们这样的管理、这样的教育,会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什么?这种重考核、轻过程的管理,使得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功能降低,甚至是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性。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其实过程往往比结果更具有教育性。重考核、轻过程的管理,不仅违背了养成教育的原则,甚至可能诱导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恶果。

教育管理方式的落后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忽视教学的过程性,再如,义务教育均衡验收期间,受检工作其实平时我们都已经做过了,只可惜不善于收藏积累,导致检查期间彻夜加班去准备。另外,小学校长的教学管理思想落后也是导致管理方式落后的最直接原因。试问:有几个农村小学校长在一学期读过几本教学管理方面的书籍?不读书单凭传统的经验去管理学校,最终只会造成一潭死水。好多校长说:“现在的教师怎么这样难管?”校长为什么要把心思总是放在“管”字上?我们是不是采用老子的无为思想,管是为了不管,这就说明了教师必须具备自觉性、自主性、自省性的特性。我主张“教学管理是为了达到教师自主管理,绝不是让校长拿着皮鞭亲自去鞭打。”这些东西需要我们很好的反思。

(三)重数量轻质量突出

比如,对学生作业的考核:作文每学期必须写够8篇,周记8篇,数学作业每天一次作业,语文作业一课一做作业,等。8篇作文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吗?有的学生注重了课外阅读,注重了写日记、写博客,写作水平照样也会提高。重数量极有可能给一部分教师务虚不求实提供了一种错误的导向,去年,我在四川绵阳参加一个教学研讨会,一所学校对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自己设计,考核时要重点看看老师们为学生设计的作业做了什么,学生做了什么,有好多学生把家中的学习情况拍成视频带到班级展示,设计作业需要机动灵活,更需要开放自由,单一的作业只靠数量考评犹如一具干尸,考评作文我们何不现场让学生写一篇,看看写作水平如何,数量和质量只有有机地结合,才可以达到数量是为了提升质量而做的一个保证,这种“有机结合”具体表现在数量不要规定的过于死板,但,考评质量时必须把数量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假如质量完不成或者做得不好,就必须从数量上加以追究;质量好了,考评时可以忽略数量限制。这样,有利于教师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为质量的提升而自觉性地选择去做某些数量性的工作。再如,书写业务笔记,好多学校用书写页数作为考核指标,我觉得这极为不合理。如今科技很发达,用电脑写博客,写日志,谈感想也是业务自修的范畴,为什么非要把教师掉在一棵树上。重数量体现了校长对教师的不信任感,学校和工厂不一样,工厂把数量作为一个核心指标考察工人,而学校看重的是人的发展,侧重于人的知觉和思维,这种特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只可把数量作为一种参考指标。昨天,一个老师让两个学生做数学题,一个学生做8道题,另一个学生做2道题,结果,这个老师对做了8道题的学生极为赞赏,当时,我问他:“做2道题的学生也要夸一夸。”这个老师却说:“,做2道,还值得夸?”我又问他:“2道并不比8道的差呀。”这个老师仔细检查,结果,8道的错了6道,2道的全对。这个简单的事实说明了数量是容易迷惑真理的。

(四)课堂教学重教不重学

每学期,我要听五十多节老师们的课,总有一个感觉,就是课堂教学重教不重学。差不多每个教师都知道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言堂”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就这个问题,我和好多老师探讨过,他们说:“提问、讨论浪费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进度赶不上,要挨批评。学生是容器,我们只得往里硬塞。”我不止一次地反思过这个问题,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原因:之一认识不够;之二钻研不透;之三坚持不力;之四差距较大。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非要剥夺学生们的这一权利,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们习惯于老师的这种“灌输”,从懒得动脑发展到懒得动手,比如,作业拖拉不按时交作业就是老师“满堂灌”的结果。正因此,好多学生就没心思去钻研,其实,学生纯粹没有钻研的意识?这是为什么?老师不引导呀。有一部分老师,课改搞得好,坚持了一阵子,班里的学生稍微有些“自主探索”的意识,忽如一夜春风来,上级主管部门一个通知,或者一个安排,使得这些老师被调离岗位,或者全力以赴地应付上级安排,这样,不该夭折的不得不夭折了。总之,这么多年的课改,学习杜郎口、学习洋思。最终,还不是又回到了原来的老样子。对此,我认为课改之败——败在课改没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些年的课改,只是为了个别老师彰显自己教学技艺而提供了一个平台,这还说是什么示范引领。课改,涉及到个个学生,个个教师,节节课堂,为此,课改之前,我们必须要拥有一种“面向全体”的思想,这种全面涉及到的是每一个,绝不是特殊中的“个别”,课改如果重视了“个别”的典型带路,那么,这样的课改最终成了“别个”之败。另外,好多老师的课堂,心太急,从而步子迈的太大了,孩子跟不上,越来差距越大。管理教学工作的校长总是用“教学进度”衡量老师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教学进度”是个吸食鸦片的药引子,进度,意味着教学“千篇一律”,学生有差距啊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为什么要用统一进度约束有差距的学生呢?

(五)管理系统缺乏开放性

这点,我主要指教师的培训问题。

目前,农村教师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工作没有做好。比如,让老师搞课改,好多老师竟然不知道新课改改什么,如何改,为什么改,好多老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新课改,这真可笑!还有好多老师试着学习名师的课改教学,结果,学得搞得连自己姓什么也不知道。出现这些问题的最大障碍就是老师们的培训工作没有做好。两级国检期间给各校配发的图书那么好,真正读书的老师、学生少之又少,我曾经问了好多老师为什么不读书?他们说:“教小学生,还用读什么书?”老师们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产生,导致学校的读书课不能很好的开展下去。我觉得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这种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课堂教学技艺,学习工作激情,学习教育精神,好多老师的教学工作之所以死气沉沉,我认为这是学习不透的缘故。学习跟上去了,人就有了一种忘我付出的热情。不学习,最大的原因还是学校管理过于闭塞的缘故。好多学校差不多形成了一种定势——为成绩而奋斗。这固然是我们心中所想的,但是,这缺少了一个铺垫的前提,只有教学素养具备了,成绩才有望提升。无教学素养的奋斗,结果只是“事倍功半”的样子。这种教学素养,靠的是学校管理要有一个连贯的系统,一个培训系统,即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育己。

2015年12月13日

(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首发作者的日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