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博物馆“建起来”“活起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校建实验室的好处 让学校博物馆“建起来”“活起来”

让学校博物馆“建起来”“活起来”

2024-07-17 19: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范基公

很多学校都有“展览室”或“荣誉室”,里面悬挂着奖旗、摆设着奖杯、展示着各级领导来校视察的照片。学校往往以此为荣耀。

但是,能够切实立足本校实际和特色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博物馆的学校并不多见。不能片面理解博物馆收藏展示的内容都是属于过去时,其实博物馆是富有生命力、富有教育影响力的,甚至可以说引领着未来。建设学校博物馆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最近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提升了对学校博物观馆价值的认识。

笔者在北京二中工作几十年,这所百年老校办学成果卓著。1983年至1986年,是北京二中办学史上一个辉煌时期。杨杉、齐力、刘晓阳三位同学连续三年分别获得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实现了“三连冠”。王晓同学独立编写出版了一本以地点为线索贯穿中国历史有关内容的新体例小型历史工具书——29万字的《中国历史地名小词典》,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李克强同志对这本小词典给予关注和鼓励,为之写了《前言》。

当时,我采访了杨杉、齐力、刘晓阳和他们的家庭以及毕业的小学,写成了报告文学《桂冠,是这样摘取的——三连冠追访记》,于1985年10月至11月在《中国青年报》上分三期连载。这三位学生,小学就读于同一所小学——东高房小学,中学毕业于同一所中学——北京二中,考上的是同一所大学——北京大学,上的都是经济系。他们的成长经验,引起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关注。

今年北京二中学生熊轩昂又获得了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知情人自然想到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二中的高考文科状元“三连冠”。王晓找到我,想再重温一下当年我写的《桂冠,是这样摘取的——三连冠追访记》。

岁月荏苒,转眼时光已过去32年。铅与火时代报刊上发表的文章,现在在网上很难搜索到。到哪里去找这篇文章呢?

有幸的是,北京二中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建有档案室和教师博物馆。2001年我退休前,档案室的老师就主动搜集我多年来在报刊发表的文章,汇集成册。因我在学校负责教育科研,遂定书名为《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融合》,印制百余本,在档案室和教师博物馆留存。其中就收录了这篇《桂冠,是这样摘取的——三连冠追访记》。

于是,我很快拿到了原书原文。王晓非常热心,亲自把文章重新录入、校对,形成一份电子版文件,使原本沉睡在书库的旧文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网络新媒体的转发传播,引起广泛热烈反响,特别是家长的关注。人们都想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桂冠,是这样摘取的——三连冠追访记》的核心是总结学习和成长的经验。归结起来学生和家长读后普遍印象是:全面发展,学有特色。文科状元获得高分,不仅有文科的优势,数学的高分起了关键作用。今年的状元也突出谈了这点感悟。所以,偏科往往出不了高才。真正有潜力的人才,是既“全面”又有“特长”的。文科状元给后生启示的真谛正在这里。

32年过去了,这篇文章现在读来,和刚刚采访的一样。这说明什么,说明教育的根本规律是不变的,不会随意花样翻新。所以王晓说:“这是北京二中的重要史料,是学校教育经验总结的经典之作。”这评价蕴含着深沉的“文物”意识,对学校博物馆建设很有指导意义。

建设学校博物馆,是推进教育改革必然要遇到的课题,是学习经典文化的必然成果,是提升全民文博意识的必然趋势。

应该明确的是,建设学校博物馆的真正目的是吸取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以史为鉴,以文化人,支撑学校优良传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现在,有实力有条件的学校建成学校博物馆不是问题,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充实博物馆藏品也不是问题。建设学校博物馆,需要历史思维和战略远见。

学校博物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创办人、创办时间、校名、校址、校训、校旗、校徽、校歌、校史、历届校长、杰出教师、杰出校友、学校荣誉、名人题词、重要史料、重要文献、重要文物、重大事件、校园版图、国际交往、历年大事记、领导视察照片、师生代表性著作、历届教职工名录、历届学生名单、历届学生毕业照、校刊、校友会等。学校博物馆通过举办内容厚重、形式鲜活的校史陈列和专题展览,生动展示校名、校训、校史的文化含义,展示杰出教师、杰出学生的事迹,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使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还可将学校的文献资料和分散在校外各处的相关资料转变成可以永久保存、方便利用的数字化资料,使学校博物馆成为教师交流经验的园地,成为学生继承学校传统的生动课堂。

建设学校博物馆,要下大力气征集、收藏与学校有关的重要资料、史料和实物,但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更要重视传播。传播是博物馆生命力之所在。博物馆要使馆藏“活起来”。要让收藏在学校博物馆里的教案、教具、论文、专著、史料、文献、文物都“活起来”。通过展示、赏读、研讨、出版等多种方式与当前教育的研究课题相结合,使之重新焕发生命力,以推动教育改革前行,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馆藏珍品或复印,或编辑成册,乃至成为校本教材,使届届师生受益。

我们有理由相信,办好学校博物馆,激发其旺盛的活力,学校博物馆必将成为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7年7月14日3版

责编:李瑞

审核:徐秀丽

监制:李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