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例6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学前教育声乐课教材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例6篇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例6篇

2024-07-09 10: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 声乐集体课 声乐

声乐课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一项重要技能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一大批民办幼儿园的建立,社会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声乐课程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前幼儿园对对师资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浪潮下,需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不断的完善课程体系,根据学前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研究,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幼儿教师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没有经过专业技能的考试,因此,大部分都是声乐零基础,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声乐基础训练,没有正确的声音概念,并且他们的音乐基础也很薄弱,对音高和节奏的敏感性较差,很多学生一首简单的儿歌都不能准确、完整的演唱。

(二)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材匮乏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正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声乐教材也几乎没有统一的规范,一些出版人不断地出版一系列的声乐教材,盲目的追求曲目的数量,并且很多教材的选曲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歌曲类型和难度都脱离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考虑,导致学生不能驾驭曲目,逐渐失去学习声乐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影响声乐课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轨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责任,当前很多学校的教学内容脱离幼教实际。声乐教师没有全面的认识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力不从心,在校学习的声乐技巧和歌曲基本用不上,也不能很好的把在学校的所学融入教学。

(四)教学中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发展失衡

目前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把共性与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花绝大多数时间对学生进行声乐集体训练,很少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指导,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的认识自身在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花过多的时间进行个别指导,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参与,以至于学生的水平差距明显加大,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明显减退。

由此可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为了解决声乐教材、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等问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

(一)明确声乐训练目标,注重学生的基础训练

由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声乐零基础,音乐基础也大都比较薄弱。声乐集体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对基本的音乐要素较敏感的分辨能力、不同类型歌曲的准确表达能力以及组织歌唱教学能力。因此,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要明确声乐训练目标,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发声原理,掌握一定的幼儿声乐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基础训练和歌曲的完整表达,通过让学生感受声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在音准、节奏和不同类型歌曲的准确演唱上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完整的表现歌曲。

(二)合理的组织声乐教材,选择曲目

由于现在优秀的真正具有学前教育特色的教材很少,因此教师需要合理的组织教材,针对学生的能力和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曲目,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在训练的每一个阶段,曲目的搭配和难度要合理,既要选择中外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艺术歌曲和优秀的民歌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传承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又要根据专业特点,演唱优秀的、经典的幼儿歌曲。

(三)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

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声乐基础课程一般是两年,在学生学习的前两年时间开设。为了保持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应该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声乐类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例如两年声乐基础课程结束后可以开设声乐排演课程,通过各类曲目的排演在巩固前两年所学习的内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也为学生的就业展演打下较好的基础。除此之外,音乐类的课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教师应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

(四)课堂上把共性因素和个性因素有机的结合

由于每个学生的歌唱器官、音乐天赋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又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必须把共性和个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共性中发挥个性的优势,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合理的安排集体训练和个别指导的时间,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声乐教学是一门集声音、生理、思维及内在知识、文学涵养于一体的综合教学艺术,其目的是塑造学生美好的歌声,从而使学生能用美好的歌声来表达和诠释歌曲的思想及情感内涵。[1]例如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闻花”、“打哈欠”、“吹蜡烛”等行为状态引导学生进行呼吸训练。

(五)通过实践促进声乐教学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学以致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应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声乐活动和比赛。教师也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定期举行声乐沙龙,汇报演出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日常歌唱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幼儿园歌唱教学等,帮助学生克服怯场的心理,让学生在演员和观众角色的不断转换中获得锻炼,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并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教师也能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2

课程设置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实现与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当前全国深入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也常常关注课程设置的改革。因此我们的声乐教学,也必须对课程设置给予足够的重视。

1.课程设置的概念内涵“课程”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内涵。广义上“课程”所体现出的意义为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基础,制定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课时安排等;狭义上的“课程”所体现出的意义是在教学的计划中科学地设置一门学科。“课时设置”的意义在于各学校以自身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为基础,从而开设学科以及学科的顺序、课时等因素的分配。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的,还有几个概念:

第一个是“课程计划”,是指课程的总体规划。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规定是: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的门类及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中国旧称“课程规条”“教育计划”“课程规程”等,20世纪50至80年代,称“教学计划”,1992年起改称“课程计划”。

第二个是“课程设计”,是指编制课程计划、分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过程。

第三个是“课程标准”,是指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的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原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时数分配、教学设备、教学法基本要求等。在我国,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最早使用“课程标准”一词。1952年,总纲称为“教学计划”,1992年改称“课程计划”;分科课程标准称作“教学大纲”,即按学科以纲要形式规定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该学科的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以及讲授、实习、实验等教学时数的分配等。2002年,王安国、吴斌合著的《音乐课程标准》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视作关于声乐“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文献。

第四个是“课程编制”,是指课程的开发和制作,也称“课程研制”。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步骤。又分三个层次:一是教学层次,由任课教师进行;二是学校层次,由学校的全体人员进行;三是社会层次,在国家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组织下进行。

第五个是“课程实施”,是指课程计划付诸教育实践的过程,是课程编制的步骤之一,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六个是“课程评价”,也是课程编制的步骤之一,是指研究课程价值,判断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旨在判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检验课程编制的效果,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2.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设置是决定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要求课程设置一要符合教学规律;二要符合实际情况;三要具有科学性、完整性、体系性。总之,课程设置的学问很大,课程设计者必须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拿出合理的设置方案。并根据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修正课程设计。

3.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总体来看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也是适用的。但是,如果严格要求,仍有未尽如人意之处。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是学生的讲课实践课比例明显过小,未能突出“师范性”特点。建议适当增加学生的“声乐教学课”,特别是在大三时就要开设此课,而不只是毕业实习时才进行讲课实践,那已经为时太晚,亡羊补牢都来不及。第二是有些新型课堂并未列入设置之内,例如声乐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必要的学科,但迄今为止,并未列入正式的课程设置之中。第三是知识性课程过多,能力性课程过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和质量,从而影响整个素质教育。例如音乐创作能力、舞蹈编创能力、合唱指挥能力等课程,均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教材选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的有效形式。因此高师声乐教材选用对于教学内容的落实和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选用的概念内涵教材,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是与课程相匹配的,有的教材本身就是课程内容。教材的载体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字教材(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MP3、MP4等),电子教材(如电子软件、电子课件、数据库、数码教材等)、网络教材、电信教材等等。

2.教材选用的原则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材的选用都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科学合理。在众多的相关教材中,要采取比较法,优中选优,选用那些科学合理的教材。第二,新颖独特。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信息更新度与知识更新度均很高,有人称这是“知识爆炸”时代,此话颇有道理。因此,要在众多同类教材中,选用那些观点新颖、思路独特的教材,以适应新时代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三,实用有效。教材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选用教材也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思想,选用那些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教材。

三、总结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3

一、幼儿园艺术教育新的理念对幼教师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现阶段,幼儿园把对幼儿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到了首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仅具备歌唱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2. 在每年的呼和浩特市幼儿教师招考中,一般会有这样的环节,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首儿歌的即兴弹唱,给一段乐曲即兴编创舞蹈等。这也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时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入校前的声乐基础参差不齐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有要求的,据了解,我区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没有考前艺术测试,这样招来的学生艺术素质很难得到保证。声乐教学是大班集体课教学,除了个别条件好、悟性高的学生,大部分同学勉强能达到幼儿园教学必需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

(二)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适合的教材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课的声乐课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每周一次,两个课时的授课时间。声乐基本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都是需要时间去理解和实践的,希望全体同学通过短短半年的声乐学习,掌握从事幼儿园教学必需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很勉强。幼儿园音乐教育例如奥尔夫音乐基本涉及不到。目前市面上的声乐教材有很多,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可选择的极少,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间短,由于经验少,声乐教材只能是任课教师东拼西凑,没有统一标准。

(三)教学内容和幼儿园实际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间短,教师们缺乏对幼儿音乐教育的系统了解,导致教学内容与幼教实际结合不够充分。当代大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对时下幼儿歌曲的了解很少,这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和幼儿园音乐教育脱节。学生声乐基础不牢固,到了幼儿园,在学校所学的声乐技巧基本用不上,很多学生还用白声、真声范唱,不可能充分体现音乐的表现力,也就缺乏音乐的美感。我院作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院校,急需建设专业特点鲜明的声乐课程。

(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

很多学生在声乐上没有基础,还需要时间来适应学习歌唱的发声方法,而且,这是一个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训练才能提高的技能。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声乐成绩评定往往是以专业水准作为标准,通常是一次或几次歌曲演唱给出学生声乐课成绩,这种不客观的评分方法会使学生有很大心理压力,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声乐学习,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

三、如何对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与衔接

要解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这些问题,不能只从教学入手,它需要从招生环节、培养目标、教学规划等多个方面协调配合共同推动。

(一)改革招生办法,提升学生素质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从最初招生的一个班四十多名学生发展到目前的五个班(含 3+2 的学生)近二百名学生。发展的步子很大,同时也带来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在下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招收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设置面试和技能测试环节,提高生源艺术基础。努力拓展办学层次,申请专升本,营造学前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未来的幼儿教师,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定位在技能型应用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针对性教学,才能获得专业生命力的大发展。现阶段幼儿园需要具有较高的音乐技能和艺术综合素质的教师,因此,我们要与教育机构和各类幼儿园形成联动机制,加强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做到声乐教学内容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改变目前封闭的声乐教学局面,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与声乐教育能力的培养。

(三)拓展教育内容,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声乐课

对于声乐来讲,学生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需要用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进行改革衔接。我们急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第一,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声乐课的学时,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加大实用技能课的比例,包括中外传统歌曲、幼儿歌曲表演唱、幼儿歌曲弹唱、声乐歌曲欣赏、奥尔夫音乐等方面的实训内容,强化技能技巧课的综合能力培养。我们应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教材还应结合当前电视、广播热播的幼儿歌曲、做到古典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准确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与此同时,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等体现艺术综合能力的科目也要适时开设,以促进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适应幼儿园艺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第二,加强幼儿歌曲演唱技巧教学。要想具备较好的儿歌范唱能力,应加强基本声音训练,打牢声乐基础。大量进行实训课教学,引导学生在幼儿歌曲演唱中较好地运用声乐的演唱技巧。加入幼儿歌曲表演唱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这就对我们的声乐教师有了更高要求,除了声乐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表演方面的艺术修养。由于边唱边跳,课堂气氛也会大大活跃,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4

学前教育 声乐教学 改革创新

声乐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中必修的重要课程。科学设置声乐课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创新声乐教学方法,对于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合格的幼儿专业教育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较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晚,没有像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一样建立完善的培养教育体系,学校所教所学与实际市场需求存在相脱节现象和问题。表现在学校教学中,很多学校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不当、学生培养方向和目标不明、社会实践锻炼渠道不畅,特别是在声乐教学方面,存在着教材落后、实践应用不足、学生基础条件不高、专业知识匮乏等突出问题;表现在就业市场中,很多幼儿园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在培养幼儿专业特长方面相对欠缺,究其原因就是幼儿专业教育人才短缺,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较差,声乐知识和技能不足,不能满足新时期学龄前儿童全面发展需求。这些教学问题和社会现象,给当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工作提出了崭新课题和要求,加快推进声乐教学改革和创新已势在必行。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性和技巧性,而学前教育专业所面对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声乐知识的学习和演唱技巧的锻炼,部分学生先天条件不足,对声乐演唱兴趣不高,自身理解和悟性较差,这都给教学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从幼儿声乐培养角度出发,坚持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技巧,突出学生实际进行科学教学。一是培养目标上需明确定位。学前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综合素质较高的幼儿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能完全按照专业演唱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和锻炼,要从实际应用和就业需求出发,突出学生的自身实际和条件差异,侧重于幼儿演唱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传授相应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是课程设置上需科学合理。学龄前儿童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和奠基阶段。因此,在学前教育的声乐课程设置上,必须紧紧围绕幼儿园艺术领域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科学规划设置,合理调配理论和实践课程比重,着重体现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启蒙性、教育性,通过合理设置课程,科学组织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三是授课方式上需灵活多样。传统声乐教学授课方式主要采取“一对一”教学方式,由于学生较多,声乐课程的总体授课时间较少,加之学生基础条件差异,教师忙于完成授课任务,久而久之除了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学有所成外,很多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正确的发声和演唱方法,容易出现厌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上应建立适合学生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模式,积极尝试单独授课、小组授课、集体授课相结合,独唱、对唱、小组唱、合唱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集中交流观摩、互相研讨、扬长避短、获得启发。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节约师资力量,优化课程结构,增加知识含量,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在单独调教中、比较过程中、相互学习中、集体合作中,对声乐理论和演唱技巧进行充分理解和吸收,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以培养幼儿声乐教学人才为重点,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声乐教材改革创新

当前,国家和省对学前教育声乐教材的编制使用方面没有统一规范,仍由任课教师自选曲目进行教学,教师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专业声乐教材,专业性很强,标准很高,应用性不足,与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应用有很大差异,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同时,声乐教材的地区性差异较大,与本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不符,专业培养目标也不相适应,也给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在声乐教材改革和创新方面,应根据地区办学实际,突出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心理生理等特点,将那些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训练价值较高的优秀曲目,以及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生活面貌的新作品纳入教材中,真正编制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教材。编制过程中,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材的针对性,创新教材内容,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根据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坚持教材形式的多样化,由以往的书本教材为主,向编制书本教材、开发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转变。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优秀声乐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强化声乐教学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水平。

三、以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声乐专业技能实践改革创新

受传统师范类院校课程设置的影响,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仍注重教师文化和技能培养,而忽视实践应用和检验,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将学前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和安排。表现在声乐教学中,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唱、课余练,只能达到学习与复习的效果,没有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进行检验,见习和实习的针对性也不强。因此,加强声乐专业的实践锻炼十分必要。一是开展实训活动锻炼。可自行建设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帮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改进不足,全面提高。也可以采取社会化运作模式,联合社会幼儿教育机构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参与声乐教学和观摩活动,让学生贴近实际,全面提升应用能力。二是参与赛事活动历练。依托校内日常汇报演出、集中文艺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类声乐比赛活动,增强学生的表演信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实际表演能力和演唱水平。通过参与活动,既能够锻炼学生专业素质,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逐步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是整合社会资源深造。联合地方文艺演出、艺术中心等机构,建立学前教育声乐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并聘请社会专业人士担任校外指导,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培训深造,全面提升学生的声乐专业水平。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5

    关 键 词 :音乐课程标准 培养目标 实践课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出台,转变了原有音乐教育中的一系列固有观念,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的全新教学理念。在上述改革的推动下,作为输送合格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基地——高等音乐教育院校,提出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音乐教育理论,广博的音乐教学及相关技能,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其新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①基于此,以改革高师音乐实践课作为突破口,我们将对高等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改革,这将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高师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师实践课包括实践性课程与实践环节两个板块。回顾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与高师培养目标,从当前高师实践课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实践课教学往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忽略教学“育人”的本质,强调教学性,忽视教育性。

    其次,实践课教学内容脱离现实。教学中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自身内在的严密与完整,灌输给学生的也是本学科的重要性及将来向专业发展的观念,②导致高师实践课教学内容失去“师范性”特征,转向“专业性”培养。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不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实际问题。

    最后,实践课教学模式较陈旧,不利于知识有效、长期的掌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远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校对音乐教师人才的要求,阻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高师音乐实践课改革的有效途径

    高师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加快高师课程改革的步伐,应采取整合、增设、量化、渗透四个途径,对音乐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积极的探索和革新。

    1.实践课程的相互整合

    通过整合一部分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实现实践类课程的多样性与实践环节的充裕性,加大实践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例如,歌曲写作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单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创作能力。歌曲写作教学提供了学生自行创作的素材,通过电脑音乐制作完全可将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因此,原有的歌曲写作与电脑音乐制作两门课程是可以进行学科整合的。通过整合节省出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另外,根据中小学对音乐教师钢琴水平的要求,可将钢琴教学与钢琴伴奏教学进行整合。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可采取分层小组教学模式,通过分层小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竞争意识得到加强。

    2.实践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增设

    首先,应当在原有高师课程设置中大量增设实践类选修课程,如创作表演课程、舞台动作设计课程、简单器乐(道具)排练编配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综合课程等。改变目前实践类选修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的比重,加快实践类课程的更新速度,使教师培养最大范围地发挥师范生的个性和特长,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其次,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添加人文素养教育,使实践课程教学不仅涉及教学性问题,更包含教育教化的功能。套用艺术理论关于艺术功能的论述方法,即认为音乐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③

    3.实践环节的量化工程

    当前实践环节包括教育实习、音乐活动实践、毕业论文三个部分。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教学计划与课程简介一览》,该校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习的学时数为六周,仅占到总学分比例的3.4%。④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原有的六周教育实习基础上,增加教育实习的周数,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在音乐活动实践安排上,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性课程。学校还可以考虑写作学期论文。学期论文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心得,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科研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思考、解决,有助于今后学习更具针对性。

    4.实践教学的全面渗透

    在不改变原有课程时间分配的情况下,可通过学科内部及外部的交叉综合,以达到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实践类课程包含钢琴课、声乐课、合唱指挥课、钢琴伴奏课等。以声乐课为例,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还应穿插进行实践能力培养训练。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传授学生一定的舞台技巧与经验等,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诸如钢琴、声乐、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专业实践类课程都可相互渗透。

    中西方音乐史、基本乐理、复调基础、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可囊括在专业理论类课程中。上述课程的授课方式普遍采用一对多的大班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作为信息的接受器、存储器,由此,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实践教学内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积极参与实践,主动性得到发挥,改变了原有的被动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组织教学获得的间接经验。唯有如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厚积薄发,肩负起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任。

    注释 :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②王锐.实施音乐课程标准,改革高师音乐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2(5).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标准范文6

一、高师声乐教育的教材分析

目前高师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基本是沿用专业院校的一些曲目。常用的书籍如:《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全八册)》【中国作品1-4册外国作品1-4册】;《意大利歌曲集》;《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等各类的声乐教材。从选用的教材来说,高师将学生的专业声乐技能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来进行大学阶段的强化与培养。但实际上却盲目跟从专业院校“高精尖”的模式进行对学生的培养,忽视了高师音乐教育其本质是培养复合型音乐师资的。同时也是与当下中学教材唱歌内容相悖的。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家王耀华先生曾指出高师音乐教育“一是不以求其‘专’为目标,而求其‘全’……二是不以求其‘深’为目标,而求其‘正’……”。1因此从高师教材选用来看,我们并没有做到广泛性即‘全’,与实用性即‘正’的高师声乐教育。

二、中学音乐教育的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2可见当今义务教育的音乐课程标准与高师声乐教育状态呈现没有交集的现象,这本身出现方向与服务目标的偏差。笔者究其现象将现行中学音乐教育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所发行的两版中学音乐教材进行“唱歌内容”版块的教材分析。尝试从中学教材所要求的声乐方面内容来窥探高师声乐教材的选用是否可行来进行分析。如图所示:

通过以上教材关于“唱歌内容”曲目的总结,可以看出在中学的音乐教材中单从中学生声乐角度的培养上其曲目类型与风格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其中包含了校园歌曲,中国古诗词歌曲,现代京剧,地方戏曲,中国二三十年代歌曲,中国民歌,外国民歌,中国歌剧片段,合唱类歌曲,流行歌曲这些方面的歌曲。其覆盖内容之广泛,类型之多样。

因此高师培养的学生能否承担起中学音乐教材中对中学生声乐培养的职责,在当下高师音乐教育声乐教材的选用与学生的培养上来如何更好的为将来就业做准备提出了发问。那么高师声乐教材的改革与实施措施的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高师声乐教材的改革与探索

1. 优化编排高师声乐教材,完成中学教材与大学声乐教材的无缝对接。

高师声乐教材呈现的专业院校要求的“高精尖”状态要及时调整。调整并不是放弃“高精尖”而是要根据师范特色向我们所服务的中学生对象靠拢。适时的在大学声乐教材中添加中国及外国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如中国古典古诗词歌曲,中国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外国民歌,合唱等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从作品的背景,人文,艺术特质来了解作品气质,才能更好的将作品内涵完整,准确的表达出来。

2.完善变声期时期中学生声音训练的教法及相关培训教材。

中学生的变声期大多处于十一岁――十五岁期间,这时候中学生的声音都脱离了幼年时期童声的状态,声音大多会出现嘶哑甚至是难听的音色(男生的变声期声音较为明显)。因此即将成为老师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演唱技能,更需要了解变声期时期的声音训练方法。首先,要了解变声期的生理特点,因材施教的合理选择教材,切不可照搬自我训练的方式来训练处于变声期的中学生。不可盲目追求音量,音域,过分拔高学生声乐水平从而导致学生声带受到损害。其次,在基础学习阶段要训练并加强学生科学的使用气息,让学生多去感受、辨别,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循序渐进的进行声乐的学习。再次,尊重学生处于变声期时期的心理特点,由于可能会在训练中出现难听的音色,学生会出现畏难甚至放弃的心理,此时需要我们的学生要积极的鼓励中学生敢于表达与演唱。

3. 调整高师声乐教育的课程设置。

在高等师范院校里一成不变的课程模式中,很少开设中国地方民歌、戏曲、京剧等有关声音艺术的课程。众所周知,中国这些艺术门类历史悠久,其门类,内容也是博大精深的。单就京剧,地方戏曲来说,种类就极其繁多。扎根于地方土壤与本土文化的艺术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驾驭的。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是否能请一些戏曲专家,民歌歌手来大学开设一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些专家可以从教材的背景,唱腔,身韵来让学生了解。同时开设的这些课程也是中学音乐教材对唱歌内容所要求的必备声乐技能。所以不仅是传承中国优秀戏曲文化,更是与中学音乐教材很好的接轨。

任何学科从开始到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高师声乐教育的发展也不无例外会存在不足。无论过去我们的高师声乐教育“一对一”模式如何努力的提高其教学水平,所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会无法摆脱面对今天丰富中学音乐课的尴尬局面。高师所使用的声乐教材让大学生们无法招架除此之外的艺术声音形式。所以,面对这种状况与新时期人才需要的挑战上我们不仅要改善高师的培养模式,更应该从最根本的教材上进行思考与探索。期待从教材这个角度上能给高师声乐教育带来另一个改善的空间与前进的方向。

课题项目: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2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