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讲中国”:探索“中国文化失语症”解决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孤立语种 “多语种讲中国”:探索“中国文化失语症”解决之路

“多语种讲中国”:探索“中国文化失语症”解决之路

2023-11-15 02: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是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发现有许多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古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追根溯源,这种对母语文化的忽视,在人才培养阶段即显现出来。而且不止英语教学如此,在非通用语教学中,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症”更是常见。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对象国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文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用外语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的培养。

    今年正值北京外国语大学建校80周年。在接受《瞭望》杂志专访时,作为这所教授语种最多的外国语院校的校长,杨丹教授讲了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身为中国人,就要从文化上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对外语类高校学生而言,如果讲对象国语言特别到位,用中文写作、讲中国故事不太在行,就是得了中国文化失语症,是舍本逐末。”

    近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各非通用语种专业已经逐步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并开始进行必要的改革。一些专业开始将中国文化知识融入“精读课”“翻译课”等课程之中,也有部分专业开始开设“外语讲中国文化”或类似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具体实践中,各专业普遍反映,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整体策划,特别是缺乏适当的教材,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2019年,北外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亚洲学院、非洲学院联合向学校申请的“2020年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多语种讲中国”系列教材获得立项。

    “多语种讲中国”系列教材包括“多语种讲中国文化”“多语种讲当代中国”“多语种讲中国经济”“多语种讲中国文学”“多语种讲中国思想”等多个子系列。每个子系列均会出版至少三四十个语种。“多语种讲中国”将成为北外重要的国际化精品品牌,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2021年9月,“多语种讲中国文化”子系列的首批15种教材问世,即《中国文化述略》《保加利亚语讲中国文化》《马来语讲中国文化》《阿塞拜疆语讲中国文化》《法语讲中国文化》《阿姆哈拉语讲中国文化》《土耳其语讲中国文化》《老挝语讲中国文化》《荷兰语讲中国文化》《韩国语讲中国文化》《僧伽罗语讲中国文化》《亚美尼亚语讲中国文化》《柬埔寨语讲中国文化》《斯瓦希里语讲中国文化》《罗马尼亚语讲中国文化》。

    以高校外语学习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授内容,像这样的拥有如此多语种的教材,之前还从未出现过,“多语种讲中国文化”可谓首创。那么这一系列是如何探索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解决之路的? 考察编写思路及成书过程,我们可以把本系列的经验归纳为三点:

    第一,以中文母本为参考,融入外语语言教学内容。根据系列教材的设计,编者先完成了“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的中文母本。中文蓝本在编写时充分考虑了外语尤其是非通用语专业的特点、学生的外语水平、对象国特点等因素,力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外语专业开展中国文化教学的需求。中文母本分为“历史概览”“哲学与思想”“语言与文学”“艺术与文化”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在“概说”后,分不同小节详细讲解涉及的中国文化知识点。各语种教师在中文母本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编译,增加“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延伸阅读”“文化名人简介”“中华文化双语词表”“思考题”等板块,形成框架总体相同、难度大体相当、标准相对统一的多语种中国文化教材,供各语种专业高年级(一般为三年级)教学使用。如《阿塞拜疆语讲中国文化》的作者阿利耶夫老师即自己撰写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作为延伸阅读。

    第二,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作者,辅以文史哲专家及外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根据国家需要,获批建设101个语种,建成了国内覆盖面最大的欧洲语种群和亚洲语种群基地,开齐了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面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北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外语语种建设,选拔培养非通用语种师资研究生,支持青年教师转修急需语种。在这种情况下,非通用语专业的青年教师人数呈上升趋势,借助教材编写提升青年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也是“多语种讲中国文化”项目的另一个目的。为此,本系列教材的出版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为本系列配备了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的文史哲专家,随时与每个语种的作者就教材中的文化关键词如何翻译进行研讨。每个语种同时配有至少一位以该语种为母语的外语专家(优先配备汉学家)作为共同编写者或者审订者,不仅对翻译水平进行把关,而且根据该语言使用国的国情对教材内容提出建议。例如,在《老挝语讲中国文化》一书中,中文母本有:“隶书……书写时线条和节奏变化明显,很多字中都出现了夸张的波磔一笔。”作者向外语专家请教,发现“波磔”二字在老挝语中无相应的概念或者说法,因此将“波磔一笔”改为“独具特色的一笔”。

    第三,以教材为抓手,带动中国文化课程建设。本系列的总主编赵刚教授以“非通用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建设”为课题,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亚洲学院、非洲学院的学者,成功申请了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本项目将基于“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的建设成果,完成北京外国语大学20个非通用语种专业“xx语讲中国文化课程”的新建或改造,使各语种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对统一,教学内容相对一致,教学要求大体相同,从而普遍提升各专业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更加坚定的家国情怀和更加坚实的中国文化素养。建设内容包括:编写各语种专业“xx语讲中国文化”课程大纲,明晰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及手段;编写各语种专业“xx语讲中国文化”课程的教案、课件;提供各语种专业“xx语讲中国文化”课程的补充材料;编制各语种专业“xx语讲中国文化”课程的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指定各语种专业“xx语讲中国文化”课程的学生参考用书等。这样的课程建设将弥补外语教师自身专业背景不足的问题,在全国高校非通用语专业中也将是一次具有示范意义的尝试。

    新时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文共同体”理念深入推进,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跨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诉求、国家对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学生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的追求,都意味着高校外语教育在新时代需要肩负起新的使命与责任。中国外语教育应该勇于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将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用外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希望“多语种讲中国”所做的积极探索,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案例,作用于更多外语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