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孟良崮战役揭秘 王安中

王安中

2024-07-02 17: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研究者估算后认为: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的装备与整编七十四师不相上下。粟裕对此谈道:“从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来看,我军经过10个月作战,特别是宿北、鲁南和莱芜战役的锻炼,战术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各级指挥员积累了大兵团作战经验,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善,特种兵纵队已有相当基础,火力大大加强,具备了围歼强敌的基本条件。”1947年初,陈毅在《一面打仗一面建设》一文中指出:“现在我军的武器装备并不比国民党差,也不比抗战时期日寇差,问题是在组织火力与使用武器的熟练程度上需要加紧学习。”

二、 双方武器装备性能之差异

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参战部队大多装备美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式武器装备普遍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射速快、火力猛、防护力强等特点,其火力强度与苏德两国处在同一水平,远远超过日军水准。日本由于钢铁、钨、锑等战略资源匮乏,自动武器生产较少,更多地强调士兵射击的准确度,以提高弹药使用效率,在战场火力方面远逊美苏两军。1939年诺门坎之役后,朱可夫曾对日军坦克有如下评价:“日军坦克相当于我们的MC—1式坦克(该型坦克为20世纪20年代末苏军主战坦克),非常落后,武器很差。”

尽管美式武器装备有着诸多优势,其缺陷同样显而易见。美式武器以自动兵器居多,在提供强大火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庞大的弹药消耗。美国陆军装备的勃朗宁重机枪的射速超过每分钟400发,M1918A2轻机枪的最高射速高达每分钟550发,其惊人的弹药消耗让装备此类武器的军队都不堪重负。马克沁重机枪诞生之初,其弹药消耗之剧烈让俄、法等军事大国都望而却步。美军却对此类自动武器情有独钟,因为美军的战术原则是依靠强大火力来压制对手,认为“只要能掌握军事技术,依靠强大的火力,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巨大的弹药需求对后勤运输构成极大压力。不过对美军而言,这并不是难题,因为美国拥有庞大的海空战略运输力量,尤其是空军的战略输送能力强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支持国民政府在西南大后方坚持抗战,美空军在“驼峰航线”这种世界上最艰险、最复杂的运输环境下尚且为大后方输送了65万吨战略物资。

然而对国民党军来说,美式装备的使用却面临诸多障碍。一方面,经过多年战事,道路年久失修,残破、陈旧的交通体系无法为机械化部队提供良好的通行条件。另一方面,国民党军不具备美军那样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汽车、轮船和运输机。国共交战激烈的区域多为地形复杂的山区、丘陵地貌,且进入中共根据地后往往会遭遇其地方武装的狙击,空中运输实际上成为唯一有效的补给途径。但国民党军空中战略运输力量不足,无法提供有力的保障。国民党军对后勤补给向来不够重视,很多部队并未设置专门的辎重部队,即便有少数部队设置了辎重部队,在战时也往往将其转为作战部队,导致后勤运输能力大为削弱。因此,国民党军一旦与中共军队陷入胶着状态,很快就会面临弹药和物资缺乏的窘境。在鲁南会战中,整编二十六师附第一快速纵队只打了一夜就用光了弹药,被迫突围。此外,美国政府为了促进国共和谈,于1946年7月对国民政府实施了为期10个月武器禁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式武器装备的供给保障产生了消极影响。

中共军队方面的武器来源较为复杂。由于其军工部门技术水平不高,无法生产轻机枪、重机枪、大口径火炮等复杂装备。为了保障作战需求,中共确立了“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的军事原则。事实上,在作战中,枪械并非中共部队的主要兵器,其火力主要依靠火炮(主要是迫击炮)、手榴弹和炸药。迫击炮火力强大,运动灵活,是作战的利器,抗战期间日军在华战死的将校军官绝大多数死于迫击炮。中共部队对迫击炮的作用有着深刻认识,从师到连各级单位均有列装,且数量较国民党军队为多。该文曾经对华中野战军第一师和国民党第五军的迫击炮配备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在营、连层次的迫击炮配备上,中共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手榴弹是中共赖以制胜的重要武器,朱德曾经指出,在攻克国民党军堡垒时,最有效的战术手段就是大量使用手榴弹。他在总结石家庄战役的经验时谈道:“最近石家庄、元氏攻坚之经验以手榴弹为主,炸药及炮弹助之,三者充分配合,充分准备,数量很多,足用,则坚可下。”因此朱德一再强调手榴弹、炸药、炮弹生产的重要意义,认为炸药、炮弹、手榴弹将成为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炸药则是中共克敌制胜的另一法宝。运城战役,中共部队就是依靠3000公斤炸药爆破城墙成功,一举破城。临汾战役,国民党军固守的城池被炸开的两处缺口均达三四十米,也是炮火轰击与坑道爆破相配合的结果。

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的主要工事和堡垒为土木结构,而缺乏钢筋混凝土工事,其坚固程度无法抵御手榴弹、炸药、迫击炮的攻击。因此,大量使用上述武器装备就成为中共方面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

制造炮弹、炸药、手榴弹的生产工艺较为简单,原材料也易获得。如手榴弹的制造技术就比较简单,且易于普及,游击队和民兵均能制造,小型兵工厂就能大量生产。炮弹结构虽然比手榴弹复杂,由引信、弹体、弹尾、尾翅等部件组装而成,但是炮弹弹体较大,较之子弹的生产工艺也要简单许多。炸药也是如此,只要解决了关键的化工原料供应问题,大批量生产也没有技术上的障碍。中共军工部门由此能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弹药支持。更为有利的是,此类武器弹药较为适宜用人力和畜力的方式在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中运输。

不过,这类武器也有其固有缺陷,即容易受气候影响。由于中共军工部门在武器弹药制造上的工艺水平还不高,防潮技术较差,一旦遇到潮湿气候,武器弹药的性能就会大受影响。粟裕在总结南麻、临朐战役的经验教训时,就将大雨导致弹药受潮归为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他指出:“炸药及炮弹多不爆炸与不能发射,对作战影响甚大。”

因此,就孟良崮战役中双方武器装备的性能来看,国民党军具有一定优势,以美式武器为主的武器装备在质量上更优,但对后勤体系的依赖相当严重。中共则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炮弹、手榴弹、炸药等弹药的生产,这些作坊式生产的军火在性能、质量上与大规模机器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距,然而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销质量差距,依然可以帮助中共军队形成强大火力。

三、 孟良崮的特殊地理环境对国民党军武器使用的制约

孟良崮的地形地貌较为奇特,因受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及新生代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沂蒙山区地形沿断层错动,形成了大量断磊断块山。经过上亿年风雨侵蚀之后,逐步演变为山顶平坦、崖壁峭立的方形山峰,当地人将其称之为“崮”。孟良崮只不过是八百里沂蒙山区众多山峰中的一座。孟良崮及其附近山峰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给国民党军武器的使用构成了诸多困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复杂地形对重型装备运动的限制。解放战争期间,山东地区的道路年久失修,加上沂蒙山区山路崎岖,对重型武器装备形成了天然障碍。整编第七十四师作为重装美械部队,配属了大量需要卡车、吉普车和骡马来牵引的榴弹炮、大口径迫击炮及战防炮,其体积庞大、移动缓慢的缺陷一览无余。为了便于武器运输,张灵甫被迫修建野战道路。他指出,他的部队车辆骡马多,向北尽是山路,不修不行。正因为受地形限制,战前张灵甫甚至将配给七十四师的12门一○五毫米口径榴弹炮留在临沂,只携带部分中小口径火炮上山,极大地削弱了该师的火力。反观中共部队的武器配置,重型装备不多,装备的山炮、野炮及迫击炮可以通过骡马和人力来运输,炸药、手榴弹、炮弹的输送更是不受地形限制。因此,中共军队在武器弹药的后勤保障方面占尽优势。

二是岩石为主的山体地质结构对防守一方相当不利。孟良崮三面陡峭,南面为缓坡,为易守难攻之地形。从阵地防御角度来说,构筑坚固堡垒和地下防御设施等隐蔽工事才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然而对国民党军非常不利的是,孟良崮的山体基本为石头,山石坚固,很难在短时间构筑坚固的工事,中共方面对此也有充分认识:“战场又属石质坚地,敌不易构筑工事。”为了加强防守,整编七十四师只好用石头垒成围墙,以山沟和石头缝隙为隐蔽所,并在山路上设置鹿砦和障碍物。这些简易工事缺乏遮蔽,容易暴露在中共火炮的直接打击之下。国民党军官兵认为:“孟良崮为沂山余脉,高逾千仞,乃石岩光山,构工不易,峭壁深谷,运动尤难,目标暴露,形成弹巢。”有国民党将领回忆:“解放军把我们逼上山梁后,头两天没有大的激战,仅远远地用炮轰,而骡马闻爆炸声后,惊惶乱叫,遍山乱窜,有的跌死在岩下。守军挖不下隧体,仅依托光秃秃的石头来掩蔽,伤亡很大。”华野参谋长陈士榘也指出:“敌人临时占领的阵地均为岩石,无法构筑工事。人员、马匹、辎重等,密集地堆在地面,完全暴露在我军强大火力之下。”

更令国民党军头疼的是,孟良崮山头地域狭小,骤然间涌入人数众多的部队,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来躲避对方炮火。炮弹击中山石导致碎石飞溅,对防守部队造成二次杀伤,从而大大提高火力的杀伤效率。与此同时,大量炮弹倾泻在小范围区域之内,让部队密集的队形产生混乱,导致部队主官无法有效地掌控局面,造成溃败。据《国民党第一兵团孟良崮战役战斗详报》记载:“阵地毫无遮蔽,全受共方火制。而山地概系岩石,匪方射击威力倍增,人马损害更大,尤以我军骡马及杂役兵夫,受敌炮火惊扰奔窜,引起部队混乱,致使掌握困难,匪军因得自各方渗入。”

三是孟良崮的地形严重削弱了国民党军的炮兵火力。火炮的炮弹飞行呈抛物线形,炮管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角度,仰角越大则射程越远。炮弹一般在平地或者从低到高发射,但若从高处往低处发射,则会形成射击死角,无法击中近距离目标。孟良崮山顶平坦、崖壁峭立,山势让火炮形成了天然的射击死角,因此除少量平射炮外,国民党军部署在山顶或山坡上的口径较大的火炮无法对山脚或上坡的中共部队形成有效打击,“我军(国民党军)完全退守山地以后……各种火炮以俯角全失,效力降低”。反过来,中共部署在山脚的大量火炮却能对山顶或者山坡上的国民党军进行有力炮击。粟裕曾回忆道:“敌占据山头,步炮失去协同,我则调动了绝大部分炮兵,造成局部炮火优势。”在双方炮火的较量中,孟良崮特殊的地形让中共军队尽得地利之便。

四是山上缺水制约了国民党军主战兵器的火力发挥。整编七十四师的主力装备之一是勃朗宁机枪,这是一种将弹药发射后坐力用于装弹和发射的机枪,能够不间断发射,每分钟射速达450—600发,是进行战场火力压制的主要兵器之一。由于射击频率过高,枪管容易在摩擦产生的高温中变形,所以枪管上装有笨重的注水套筒,需要不时注入冷水给枪管降温,一旦缺水将无法运转。孟良崮为花岗岩系石山,山上植被稀少,溪流和池塘更是少之又少,加之整编七十四师3万多人以及大量骡马的饮水需求,使得勃朗宁机枪冷却所需之水无法得到保障。战事进行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此类重机枪已经不能继续使用。整编七十四师旅长陈嘘云指出:“孟良崮战役四天四夜,这四天没有下一滴雨。因缺水,我们的机枪许多都是水冷式的,打到最后,有许多机枪因无法冷却,都打不响了。”有军官回忆:“重机枪也只有用人尿代水来打,最后连人尿也没有了来源。”在主战兵器无法发挥效用的情况下,国民党军火力大为削弱,在对抗中更加处于劣势。

四、 国共双方对武器装备的战术运用

客观地说,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军官和士兵战术素养较高,在抗战期间拥有显赫的战绩,之前与中共部队屡次交手也鲜有败绩。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第七十四师虽然被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围攻,其防守也颇为有力。华东野战军一纵独立师的战后总结显示,七十四师在防御时火力配置极其严密:主阵地火力组织严密,大致分为三层火力:第一层为冲锋枪与手榴弹;第二层为轻机枪与六○小炮;第三层为迫击炮、山炮及重机枪。每层火力能独立交叉射击,其后一层对前一层又能行超越与间隙射击。不过因为受孟良崮特殊地形地貌的制约,其武器装备的发挥受到诸多限制,尤其是火炮和重机枪受影响极大,并未充分发挥该师的火力优势。

不过,整编第七十四师在战术上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华东野战军在战后编撰的《蒋军七十四师的调查研究》对其弱点进行了分析:“整编七十四师战术运用方面专门依赖优势火力,兵力不敢分散,怕打夜战野战;每到一地,必先构筑工事,怕被包围,怕后路被切断,处处被动挨打,士兵最感烦恼的是永远不停地筑工事,又永远不停地丢弃刚修筑好的工事,到新的地方构筑新的工事。”对工事和火力的依赖让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战斗精神有所减弱,不再像抗战期间那样敢于迂回、钻隙、夜战,以及小股兵力分散作战。与此同时,该师在步炮协同方面也有欠水准:“涟水战役时期虽然集中了该师的三个炮兵营,第七军和整编第二十八师各一个炮兵连,但实际效果不好,致使该师步兵伤亡惨重。”

比较而言,中共军队在武器装备的运用方面更高一筹,尤其是炮兵的使用达到了很高水平。国共全面内战伊始,华东野战军就很重视炮兵建设。1947年初,粟裕在组建华野特种兵纵队时就提出:“打大的运动战,歼灭敌人的大兵团,没有炮兵是困难的。”莱芜战役结束后,粟裕又指出:“我将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运动战进至阵地攻击。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爆破运动,学习土工作业,加强炮兵、工兵的建设。”1947年初,华东野战军对所属各部队进行了整编,进一步加强了炮兵建设,除了特种兵纵队所属炮兵外,每个纵队都编有炮兵营(3个连),配有山炮12门。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参战,纵队所属炮兵对各个制高点进行了反复争夺,参战部队共拥有山炮84门(因其中八纵编有1个炮兵团),是七十四师(有36门山炮)的两倍多。因此,尽管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并未直接参与对孟良崮主阵地的攻击,但中共方面的炮火仍然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在对孟良崮主峰等阵地的攻坚中,中共方面的步兵炮、迫击炮等中小口径火炮居功至伟。为攻占西五四○高地,华野四纵某部在首度攻击受挫后,采纳营长吴可如的意见,集中六○炮、八二无后坐力炮逐个攻克呈阶梯状分布的七个小山头,从而得以攻上山顶。在对东五四○高地的攻坚过程中,华野九纵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长孙同盛指挥一、三营在九二式步兵炮、八二迫击炮及重机枪、六○炮火力的掩护下,突然发起猛烈攻击,一举攻占东五四○高地。在孟良崮主峰阵地芦山的争夺中,华野部队的小口径火炮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小炮排首先以密集的炮火立即猛烈轰击芦山。顿时,整个芦山被火网笼罩,浓烟滚滚,沙石乱飞。糜集在乱石堆里的国民党军,在排炮的轰击下藏不住身,到处乱窜,急忙躲避,避之不及者,死伤众多”。此外,由于中共军队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很多刚被俘的国民党军炮兵立即调转炮口作战,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共方面的炮兵优势。

其实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华东野战军在步炮协同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泰安战役,华东野战军的炮兵不仅可以有效压制国民党军炮兵,而且能以火力将步兵掩护至国民党军前沿阵地,其步炮协同水平之高,大大出乎国民党军官的意料。中共炮兵的技战术水平,得到国民党被俘官兵的高度认同。国民党军五十一旅炮兵营炮手张立新这样赞叹道:“你们的炮火要算第一,没有哪一炮不打中的。我们一堆二百多人,三十匹骡马,下山时已看不到几个了。”五十七旅士兵崔传典说:“我们队伍全给你们炮弹打乱了,东边炮来向西溜,西边炮来向东溜。”有国民党军军官回忆:“等到解决最后几个山头时,炮火更猛烈。”五十七旅旅长陈嘘云在被俘后说:“贵军炮火出乎意料的猛烈和准确。”

在孟良崮战役中,中共军队的手榴弹和炸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给国民党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为封闭七十四师的突围通道万泉山,华野八纵六十七团就组织突击队利用炸药和手榴弹攻克了敌人在山头以石块构筑的围垒。5月14日下午,七十四师对华东野战军控制的二八五高地连续组织13次冲锋,均被独立师第一团战士用手榴弹和刺刀击退。在攻占孟良崮西北五二○阵地的过程中,华东野战军攻坚部队尖刀排就有一个班的士兵负责专门投掷手榴弹。整编第七十四师五十七旅副旅长明灿也丧生于手榴弹之下。战士在总结作战经验时也提出:“看见人首先一排子榴弹(手榴弹),给他个下马威!接着冲上去,这样在军事上很有利。”在孟良崮这种地形地貌极为复杂的山地进行作战,手榴弹携带方便,投掷灵活,可以克服地形障碍,给对手造成有效杀伤,成为中共部队制胜的法宝之一。

五、 双方后勤体系对武器弹药的保障

国共军队在武器弹药的补给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整编第七十四师作为全美械部队,除了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方不如美军,其他火炮、轻重机枪等武器基本能够达到一般美械师的标准,差距较大的是在后勤补给方面。美军拥有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其后勤人员达到155.8万人之多,与作战士兵的数量比约为3∶4。此外,美军还拥有庞大的空中运输力量。整编第七十四师仅配有车辆300辆,骡马1000匹,其运输力量大大逊色于美军师。进入孟良崮山区之后,该师的汽车无法行进,被迫将大批武器装备留在垛庄,进一步削弱了其后勤保障能力。

孟良崮山区地形复杂,汽车等陆上交通工具受到严重限制。对七十四师而言,被围之后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空投。然而,国民党空军的运输能力远逊于美军,能够进行战术空投的运输机数量很少。在全面内战之初,国民党军仅拥有C—46运输机120架,且有很多飞机因零配件不足而不能升空。空中运输耗资巨大,也非国民党空军所能承担。

另外,国民党军还缺少进行精确空中补给的能力。在孟良崮战役中,由于七十四师的对空联络电台被毁,只能靠简单的对空标识来告知空投目标,结果大量的水囊、粮食、弹药被投到华东野战军控制区域。据国民党军官回忆:“虽空投不少粮食,但山上空投标识小而分散,又加风大,降落伞飘飘散散,多数落到解放军手里。而落在山上的,又引起互相争夺,刺刀相见,谁也禁止不住,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华野九纵司令员许世友对此也予以证实:“(国民党空军)空投下成包的馒头、大饼、饼干、牛肉等食品和许多弹药,大部落入我们的手中,战士们吃到敌人从徐州紧急赶运来的馒头,还热乎乎的。敌机空投下的橡皮水袋,未等落地,即被我军战士击穿多处,袋中贮水流失殆尽。”从后勤上看,无论是七十四师本身的后勤部队还是整个国民党军的后勤体系,都未能为该师提供有力支持。

反观中共方面,后勤支前体系就显得强大有力。由于有丰富的山地行军与作战经验,中共军队对于如何实施山地作战保障颇有心得。华野四纵参谋长梅嘉生曾经提出:“小车跟不上队,驴子和挑夫才能适应山地,第一梯队只带第一线作战需要的,尽量少带,其余交第二梯队。”正是基于上述原则,中共建立了一套主要依靠士兵携带及骡马运输的部队自我后勤保障办法,比如华野四纵除开要求战士携带两天粮食外,武器弹药方面进行了如下安排:“战士带10排,(50发),轻机(轻机枪)300发,由弹药手自带,另每战士多带机弹30发,一挺轻机枪600发已够;重机(重机枪)1500发,一头骡子即够;团炮兵连炮9门,4头骡子1门(1头骡子驮炮,3头骡子驮弹),一驮可带16发,1班12人,4个照顾骡子,除班长副班长外,另6人可各带炮2发,共需36头骡子,用9头驮炮,27头驮弹,可驮432发,战士108发,共540发,一般作战有450发即够。”这样,通过部队的自我保障,就能满足一般作战需求。

除了部队自身携带的物资外,中共方面庞大的支前体系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华东野战军后勤部门在1947年3月大矿地会议后,“确定改变前一时期单靠临时组织、就地供应的办法,在山东解放区范围内统一计划,统一调度,对民工合理使用。同时,为适应运动战和任务多变的特点,开始实行常备民工、二线民工和三线临时民工相结合的完整体制”。在孟良崮战役中,仅随军的常备民工就有7.6万人,还有15.4万民工作为二线常备民工出动;在整个战役中,有69万人充当了临时民工,超出参战部队人数3倍之多。1947年6月,在华东野战军干部会议上,陈毅指出:“没有这样一支伟大劳动人民志愿运输大军,我们休想战争能够胜利。”

依常理而论,中共临时组织起来的支前体系是无法与国民党军的常规后勤体系相比的,不过中共通过建立民站、思想政治工作、整训、立功、土地改革等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民工的积极性,成功地将广大根据地军民组织起来,使其成为庞大后勤体系的一部分。由于支前体系组织严密,支前民工自觉奉献,中共在保障前线武器弹药供给方面卓有成效。粟裕认为,在孟良崮战役当中,“广大群众吃苦耐劳与支援前线的高度热情,基本上克服了地理条件限制及落后交通工具与近代化大规模运动战之间的矛盾”。

六、 结语

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和打援,无疑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决策。而国共双方武器装备的构成和运用,也是影响此战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次战役中,孟良崮的地形地貌对双方武器装备的使用影响也非常大。整编七十四师占据了孟良崮等高地的制高点,符合军事作战的基本原则与一般逻辑,非常有利于防守方。不过,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而制胜,谓之神。”整编七十四师为重装部队,进入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就丧失了强大的机动能力,火力也大幅度削弱。孟良崮为岩石山体,无法构筑混凝土工事,未能给守军提供足够的屏蔽场所。火炮等重武器架设山顶,因俯角全失,无法攻击近处目标。孟良崮地域的狭小,又使得单位面积守军人员密集,大大增加了进攻一方武器的杀伤效率。从上述角度而论,整编第七十四师进入孟良崮固守又是错误的。

中共军队则很好地结合地形地貌运用了己方武器。首先是集中火炮进行大规模密集攻击,极大削弱了敌军防守力量。在各个制高点的争夺中,又善于使用手榴弹、炸药等近战大威力武器。更为难得的是,中共运用庞大的支前体系,保障了武器弹药的供应。

因此,就孟良崮战役而言,中共在武器弹药性能方面虽然较国民党军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对地形的合理利用以及武器性能的最佳发挥,取得了火力上优势,让具有全副美械装备的整编七十四师无用武之地,不仅体现了中共将领的高超战术素养,也反映了中共的强大组织和动员能力。从中可以窥见,中共在军事方面的胜利绝非偶然。

modernchinesehistor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