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字母文字的类型 《文字知识》

《文字知识》

2022-05-24 07: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文字知识》_文字分类

世界文字的分类

汉语学习沙龙

世界上的文字种类繁多,我们可以从起源、结构、使用等不同角度加以分类,借以全面了解世界文字的概貌。

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自源文字,是指不依傍其他文字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文字。例如中国的汉字,还有古代西亚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这四大原创文字,只有汉字沿用至今。

大多数文字,是在其他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如英文、俄文、阿拉伯文、日文等。借源文字,也叫他源文字,指依傍着其他文字而创设的文字。如日文,其中的假名就是借源于汉字的草书。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人(Phoenician)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字母(无元音)。腓尼基字母(Phoenicia Alphabet)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开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古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在东方,它派生出阿拉美亚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莱、波斯等民族字母。中国的维吾尔、蒙古、满文字母也是由此派生演化而来。而腓尼基字母则借源于更早的古埃及图画文字。

古代汉字则派生出假名(日本)、吏读文(朝鲜)、乡札(朝鲜语辅助文字)、口诀(朝鲜语助词文字)、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女书(湖南、广西少数地区女性使用)、僰文(白文,已灭绝的白族文字)、方块壮字、方块侗字、喃字(越南)、岱喃字(已废除的越南岱依族、侬族文字)、竹书(已经极少使用的傈僳族文字)。

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已经不再通行,成为死文字。

古印度的哈拉巴文化产生的“印章文字”,是至今不能解读的象形词符文字。应该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到前1700年之间。随着古印度文明中断,这种印章文字也消亡了。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几乎所有文字最早的起源都来自图画文字,是象形表意的。但后来大多数都发展成为拼音文字。表意文字是字形不与字音直接关联,而是直接与字义直接关联,符号用来记录语言中的词或词素的意义,如汉字。表音文字则是字形与语音直接关联,符号用来记录语言中的语音,如英文、俄文、阿拉伯文、韩文。

但文字的演变是漫长而错综复杂的历史,表音和表意会有复杂的交叉,有人提出“意音文字”的概念,指某些文字中既有表意的要素,也有表音的要素。如汉字有许多假借字,大量的形声字中的声符就有表音的功能。不过,因为现代形声汉字的声符已经不能准确表音,声符本身都来源于表意符号,不少声符表音同时还有某种表意功能,因此人们一般仍然把现代汉字视为表意文字。由于象形以及表意符号的局限性,事实上几乎所有表意文字,很早就出现引进表音要素、表意为主意音并存的局面,成体系的表意文字几乎没有不借助某些表音因素的,只是表音音素不独立、不系统、不充分、不准确。

事实上,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北非的圣书字,美洲的玛雅文字,乃至我国的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古彝文、纳西文字,以及越南的喃字,在表意的基础上都有各种复杂的表音要素。因此,建立“意音文字”的概念对文字史研究不无意义。

再如日文,假名当然是表音的,但日文是汉字与假名结合使用的。如果“日文”指纯假名文字,当然是表音文字了。但实际上的日文,大多是汉字与假名结合使用的。

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

表音文字可以分为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音素文字,表音字母表示音素(或音位)的读音,用字母表示元音或辅音,如英文和俄文等。音节文字,一个表音字母表示一个音节的读音,如日文的假名,绝大多数假名都是由辅音和元音构成的音节。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

阿姆哈拉语(Amharic language)使用的阿姆哈拉文也是音节文字,他们的字母室有辅音和元音合成的。音节文字很少。

辅音音素文字和全音素文字

辅音文字,又叫辅音音素文字,是一种文字的书写系统,字符只表示语言中的辅音,元音没有专门的字符表示。其特点是每个符号都代表“辅音”,须补上适当的“元音”才能读出。例如腓尼基字母、阿拉伯字母。辅音音素文字的元音通常不标出而暗含于音韵中,即便有也是选择性地标记,并非主流的书写形式,如希伯来文的nikkud和阿拉伯文的harakāt。希伯来文在后期发展成为使用元音标记,使它从辅音音素文字过渡成为“准全音素文字”,不过元音的标记并不是强制性的。

全音素文字,是音位文字的一种,它是以音素为单位的文字。和不标出元音的辅音音素文字不同,它的字母表中除了辅音字母,还有元音字母,用来表示语言中的元音。比较常见的全音素文字有拉丁字母、基里尔字母、希腊字母、朝鲜字母、蒙古字母等。

死亡文字和现行文字

历史上出现和存在过许多文字,但大多已经消亡,现在不再使用,如古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腓尼基字母、古印度文字、玛雅文字、喃字等,中国本土也有很多已经死亡的文字,如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等。这些文字只出现在文物和历史文献中,有不少需要释读。

现行文字是活着的、在使用的文字,如汉字、英文、俄文、印地文、阿拉伯文等。人民币上面除了汉字和拼音,还有维吾尔文、蒙古文、藏文和壮文。注意一点还可以发现盲文。在56个民族中,汉、回、满三个民族通用汉语汉文,朝鲜,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彝、傣、拉祜、景颇、锡伯、俄罗斯各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大都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后,政府有帮助许多少数民族新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我国各民族现行文字共有40种。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在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创造与使用过一些古文字。由于历史的演变,它们后来逐渐停止使用,成为所谓的“死文字”。但是,这些已不使用的文字,在当时不仅起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有关民族问题的宝贵资料,其中包括一些重要历史文献,为国内外有关学者所重视。这些文字是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于阗文、焉耆-龟兹文、粟特文、八思巴文、契丹文(包括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满文、东巴图画文字、沙巴图画文字、东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书等文字。

————————————

订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