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孔子驾车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023-10-24 17: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论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原文】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是执政的“三桓”之一,下文的孟孙也指他。②樊迟:孔子的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③御:驾车。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说:“不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埋葬和祭祀他们。”

【读解】孟懿子是鲁国执政专权的大夫,部长级干部。他问孝于孔子,孔子答:“无违”。这是什么意思呢?你既然在问礼节,就不要违背礼节,谓之“无违”。古人用词非常省略,所以把“无违”后面的话都省略了,就是说不要违背礼节的具体内容。“樊迟御”,樊迟是孔夫子的学生,正在给孔夫子赶马车,当车夫。孔夫子去见孟懿子,而樊迟是车夫,和马守在一起,没有进去听孔夫子和孟懿子二人的对话。当然他们俩对话的内容也不少,但是孔夫子只是把这一句关键的话提出来,在乘马车的时候主动地讲给学生樊迟听。樊迟是个热爱学习的弟子,在《论语》里有多处和孔夫子问答的内容。听老师答复“无违”,就问:“何谓也?”意思是老师您说的太省略了,具体什么意思我不懂,可不可以详细的解释一下?孔夫子就说,这个很好理解啊。父母尚在的时候,一定要“事之以礼”,不要违背了事之以礼的规矩。父母去世了,就需要“葬之以礼”,之后还要“祭之以礼”,也就是以后每年都要按照我们现在传下来的习俗,清明扫墓,七月半中元节,父母的生日、忌日也都应该去祭扫一番。

“礼”,我们在学习《中庸》的时候也说过,国君对他的先人应用什么样的礼?士大夫又应该用什么样的礼?普通百姓又应该用什么样的礼?都是有规矩可依的。礼,是定贵贱之位的,古代的祭祀是属于一种大礼。包括侍奉父母,也要遵循礼的规范,不能说你是一个老百姓,却把天子的礼、诸侯的礼拿来玩耍、摆排场,这就会给自己招致麻烦。就像前两年,安徽的一个地委书记,也在他的辖区里把武警官兵召集起来搞“阅兵”,如邓小平一样,高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下面就回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这个在古代就叫做“僭越”,放在以前是要杀头的。在封建社会你在家藏了一身龙袍,被人检举,官府就会说你谋反,那就对不起了,灭九族。一般的老百姓是长衫也不能穿的啊,只有秀才出身才配穿长衫,不是秀才只能穿“短打”,也就是不能“僭越”。所以“礼”定贵贱之位,我们常常说要懂礼,就是说长幼有别,贵贱有别,大小有别,男女有别嘛。正是由于有了种种差别,在差别之中才能形成一种礼。而每个人都守住自己的礼就叫“守其位”,我们在讲《易经》的时候曾反反复复的谈到“位”这个观念,位就凝固在“礼”里边,“位”就是你的人际关系网上的那个点。你那个点牵涉到什么样的人事关系,上下左右是怎么回事,它就确定了你在礼法之中的位置,守住你自己的位置就是你该守的礼。

学生在学校里要遵守学校的规矩,那就是学生应该守的礼;老师遵守他的行为规范就是他要守的礼;而在机关单位里边这方面就复杂得多,玄妙得多。因为我们现在不像古代社会那样讲礼,自满清王朝覆灭以后,我们都讲求民主共和了,把封建礼节一扫而光。面子上明着的礼我们看不到了,实际上在衙门里,这个礼仍然在暗中不显山露水地存在着,仍然在冥冥之中起作用。有的人进了机关不懂规矩,稍微不注意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如果他懂得了“礼”的道理,守住了自己礼和位的关系,那么他进了什么单位都是“稳坐钓鱼船”,所以这里提到的“礼”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们一定要把这几层的微妙关系看到。

转自:冯学成博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