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杂志丨“李军教授雕塑艺术研究论坛”圆满举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孔子雕塑作品 《雕塑》杂志丨“李军教授雕塑艺术研究论坛”圆满举行

《雕塑》杂志丨“李军教授雕塑艺术研究论坛”圆满举行

2023-12-21 15: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李军公共雕塑-《生生不息》

朱尚熹:我有幸去看了李军先生的作品展,没有看之前还是挺期待的,因为李军先生的个展是一个跨界的展览,所以我是特别好奇的。那天,在李军老师的陪同下,当我到现场去看了以后还是挺震惊的,非常震惊。首先是作品的量特别大,因为基本上是他整个艺术生涯一路走来在二维、三维,在中国画和雕塑两个方面的创作与研究成就,真是不容易!我们可以看到他整个生命能量在这个事业上的注入,所构筑起来的这么一座精神大厦,非常充实。 我发现李老师的连环画画得可真好!我甚至不想挪步,一直在那欣赏,他的功底很厉害。连环画小小画幅里画得千军万马,风情万种,勾勒得笔力中豪情满怀,真是了不得!还有,他的人体速写式写生同样给我印象很深。他的绘画里造型功底和修养非常深厚,而且这里面透着一种关于雕塑形态的完整性的修养在里面。水墨人物中,尤其是有一些老人的肖像也是非常优秀的,有的就像一件件雕塑作品。他的非凡功底造就了他绘画中一种经典的品质。即中国画与雕塑的跨界,二维与三维的跨界。两个领域随意切换,相得益彰。除了我感叹他的绘画修养之外,对他的雕塑我同样看到了非常可贵的东西。我几乎每一个雕塑都认真看过。今晚的论坛会,我更多想从雕塑角度谈李军先生艺术上成就或者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应该是一种由衷的肯定。观展中,首先他讲到他的教育背景,早年,他曾经在天津工艺美术技校学习三年,专业就是雕刻。当年是吴纯斌先生教他们的雕塑,后来又经常聆听王之江先生的教诲。应该说根子是很正的。他有过雕塑正统的学习和修养,说他是科班的,并不为过。吴纯斌是五十年代在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的高材生。在天津的现当代雕塑的发展中影响很大。王之江更是一位雕塑大师,早年留学日本。这两位老先生在新中国雕塑谱系中,也是非常靠前的大家。李军被这些先生们领进雕塑的大门,无疑是非常正统和专业的。展览中的李军雕塑作品,你能感觉到他对雕塑的深厚修养。尽管他做的东西都是以南开的名人肖像为主,胸像很多,还有头像,有少量全身像。尽管是这样的,我们照样可以感受到作品中那扑面而来的雕塑性。李军的这些作品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品质,就是他的雕塑量感,这就像中国画的笔墨一样,他的笔墨性,雕塑量感其实是雕塑最核心的问题,他的作品当中几乎都可以感受到这么一个东西。雕塑的量感是雕塑的重要且核心的品质,而正是这个属于雕塑的根本性格正好在我们的所谓现当代雕塑中正在逐渐丢失,而我们的李军先生的作品那种敦实而具有重量感的矗立,正好是对当下雕塑的回应和昭示。我在这里举个例子,《吴大猷像》李军先生只做了27小时。我在这个作品面前站了良久。这个雕塑的宏伟性,空间感,对这个人物特点的把握,你能感觉到他是一气呵成的,没有迟疑,也没有犹豫,是非常可贵的。这使我想起来龙门石窟的卢舍拉大佛。那个头像非常经典,其关键之处是对于形体和空间的把握还有它所具有开阔性,它绝对不是抠抠索索。形体的那种纵深性,那种宏伟感和空间的张力就一目了然。这一点我在《吴大猷像》上同样看到了。李军雕塑的特点,即雕塑的量感,雕塑语言最根本的品质相当于国画中笔墨性那样重要。其实,他做得很好。

李军雕塑作品《大江东去》

唐尧:第一个最大观感是数量和宽度。李军先生能够把创作拓展到这样一个宽度的,可能相当罕见!包括绘画,连环画画得这么棒,水墨画得太棒了,书法、雕塑、装置到公共艺术到设计,这样的一个巨大跨度!这是自然流露性的一个展示。我觉得这个背后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训练、他的审美,他的素养,他的学识,就是一个艺术家。我们不说是雕塑家,油画家,国画家,就是一个艺术家整体素养的力量在后面支撑,或者说因为有这样一个高海拔的源头才有可能汇聚了各个领域的河流,最后汇聚成这样一条宽广的大河!这个感触是最深的。也因为我这些年关注聚焦于雕塑界,所以李老师从绘画过来以后的这种展开,尤其有一种震撼,也是我一直很推崇的方向。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几个不同领域之间有一个语言上的互相借鉴、影响,一种穿插和一种交错。比如说这个雕塑,即使特别写实的南开人物,里面也会有一些绘画性的、笔触性的东西。就是体量感、宏伟感、纪念碑式的东西之外,尤其是那种更写意的古人,会带有一种绘画性的笔触感。然后他的书法特别明显地带有雕塑的这样一种空间感。既有雕塑构成的结构意识,然后又有一种空间上的解构。他刚刚说自己是解构重组。他用的还是中国汉字,又形成了一个架构充满张力的,有点像抽象表现的感觉和风格。包括装置当中用色彩。李军老师还是色彩的专家,他在这方面有很深入地研究。所以我觉得构成他的艺术语言之间有一种重合,一种交叠。这样一种状态,我认为来自他的思想,或者说观念里面那种非常开放的姿态。虽然说他的基本功非常好,即使雕塑也是科班的,但李军的特点是思想很开放,是完全不束缚的,向所有新鲜领域和可能性去展开的。当年明斯特10年雕塑展。这是一个纯粹的、而且非常当代、很观念化的雕塑展。李军是亲身到明斯特的现场,仔细看了所有的东西,而且跟他汉堡的学生做了一个很好对话。我还在《中国雕塑》杂志上发表了。当时我跟他交流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他思想的开放性、前沿性、敏锐性、兼容性。这是开放的一面。然后还有一以贯之的东西,他说是中国人的情怀。写意,在具象与抽象中间,是中国人艺术当中很核心的特质。这个特质可以说在他的水墨、书法到雕塑中,是一以贯之的。

李军公共雕塑-《文明》局部

董书兵:首先有感于李老师作品类型的全面性,雕塑、绘画、书法、装置、陶艺都有所涉猎覆盖,从二维到三维相互融合,这种贯通是几种艺术类型相互滋养,融汇贯通的的结果,可以看到他艺术造诣整体的厚度,其中在绘画作品之中可以看到造型语言的精准、空间维度的丰富,在雕塑作品之中又可以看到笔法的率性、肌理的写意,我想这可能与他早年的教育背景有关,这种不拘泥于单一类型的跨界实践是难能可贵的。其次是看到李老师做了大量与南开大学相关的名人肖像,将雕塑创作限定在单一类型里,专注的在同一个方向钻研并有所成就,在雕塑界是比较少见的,以时间为线索观察这些肖像创作可以看到李老师对于人物特征的把握,造型语言的凝练,文质意蕴的日益精进。

李军公共雕塑-《文明》局部

黄兴国:对李军老师的为艺、为人我有很高的评价……。我是学中国画出身,画过大量水墨作品和连环画作品,相同的出身,总让我们彼此有心心相惜之感。李军雕塑的时候能够跟绘画交融互动,所以形成了鲜明独到的艺术语言特征。

李军公共雕塑-《文明》局部

景育民:李军先生坚持在当代创作中强调自己的本土身份,在写意精神的文化思考上进行当代思维的实践探索,同时构成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再传统”的个人表达,具有很强的独立精神。创作类型的多样性本身就是跨界,既不能定义为画家,也不能归类是雕塑家。他应该是一位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跨学科、跨媒介将中国文化精神用多种媒介去表达的一位复合型艺术家。在他的雕塑作品当中也可以感觉到,绘画的知识背景一直影响着他的雕塑创作。如果说他的水墨书法是在宣纸上驰骋的话,那么他的雕塑就是在三维之间肆意挥洒。他是将二维绘画与三维雕塑通过装置等形式进行了转型跨界,但文化根源与观念上是统一的。他的绘画功底使我们雕塑家非常震惊,对于能够有这样一个笔墨功底且综合二维与三维跨界能力的艺术家来说,非常难得。实际上李军先生作品当中真正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时代在场。其作品所体现的形与神、体量、写意表达、观念呈现等这些都做得很有水平。李军先生由于文化储存的多样化和创新的多元,在同类艺术家当中独树一帜。

李军人物雕塑-《陈省身》

孙建平:李军教授以雕塑方式梳理记录中国近代爱国知识分子—《雕塑南开》大家系列,极具时代精神。李军教授的雕塑能够这样专注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和研究,非常具有学术与社会的双重意义和价值。

李军人物雕塑-《高振衡》

于世宏:第一次看到李军的焦墨人体,水墨写意人物,以及大量的设计与雕塑创作,让人为之一振。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他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严谨的造型能力。可以体会到他宽广的学术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形式上的新意。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坚持写意精神的探索与实践,值得我们研究。李军教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很好的教师,也是南开大学雕塑专业的奠基人。南开雕塑专业汇聚了许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培养了很好的学生。希望将李军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发扬光大!

李军人物雕塑-《罗兰▪费雪尔》

陈钢:李军教授凭借深厚的艺术修养,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之中以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完美的完成了相互间的自由转换,尤其是作为授业解惑的教师,以其个人的艺术造诣、严格的专业标准,培养出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有感于李军教授所言:“创作与教学是我的两翼和双轨,并行不悖”。

李军人物雕塑-《吴大猷》

谭勋:从李军教授的展览中我有了对当下教学的一些思考。我们教学上分得太细了……,应该打通教学上的壁垒建立起逻辑的艺术教育体系,从艺术整体层面进入到更大的空间里来,全面地表达个性。我想李军老师一定是这么一个状态,并能够在这么一个状态里把每个事做得非常到位,这种学术视野,学术研究特别全面的状态,一定是在跨界过程当中对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

李军人物雕塑-《严范孙》局部

李迅:从肖像雕塑创作的角度看李军教授的肖像作品会感觉到强烈的空间构架的强调和把控能力,一种很强烈的建筑感。而且对于形体的大的体面,大的神韵,大的特征的果断和肯定,把握能力很强,而细节的留白,给了作品思维的空间,让人在这种语境里去体会人物肖像的精神世界。在李军教授的作品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是真诚、质朴,率性而为、言为心声的真心表达。

李军人物雕塑-《张伯苓》局部

郭铁军:李军教授的展览一是从理论维度上的构建,还有多角度跨界融合。首先就是写意塑造从字面的意义上理解,既有统一性又有相对独立的语义指向。通过平时与李军教授交谈不难看出他对于中国古典哲学与西方文化的研究和关注。充分展示出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艺术与设计,材质与媒介多维度的传递和多角度跨界融合。

李军人物雕塑-《周汝昌》

陈敬忠:李军老师的雕塑特别有北方人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他的创作从形式上都有一些特别的探索,每一件作品都有一些很精微的差别。不仅仅是雕塑,那些速写和连环画作品中也能够看到他的真性情,能够看到像钱绍武这些更老一辈人的那种基本功。

李军陶瓷装置作品

杨岚:李军是文人有武风,不断大胆尝试,跨界超越。雕塑与绘画融通,绘画有体积感重量感和肌理感,雕塑有线条感色彩感结构意识及叙事性。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突出精神风采,把这个外表平实性情温和不动声色的"难塑造 "群体,刻画出了英气帅气豪气和傲气,很传神。书法装置大开大合,气魄雄浑。陶瓷艺术抽象极简,现代意味。公共艺术提炼文化要素精准,厚朴大气,对大众美育和社会雕塑有引领意愿。难得非一枝独秀,还带起一片秀林。

李军装置作品-2020 (1)

庞渤:李军老师是在塑造维度上运用了笔墨的技法语言。看李老师做雕塑,很率性,几加几减便将一个准确的人物形象塑造出来。是自己个性的表达,他将对中国文化和审美的理解用在了他的雕塑上。看他的作品不刻意,是自然的流露。看李老师做雕塑很过瘾。他用大型的工具拍打、切削、加减的大塑造状态,很是激情、很有能量。他不拘泥于局部细节,在五官刻画上也是大手笔的。他将塑造人物的形态、结构、比例藏在潜意识里,而是着重表达人物的精神气度。他是把泥巴当水墨,把塑刀当画笔,用写意的表现力让作品浑然天成,他是探究写意雕塑的一位大艺术家。

李军装置作品-2020 (2)

朱尚熹:今晚与会专家的发言有这样几个关键点,作为艺术家李老师多领域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或者一个启示。南开名人肖像雕塑构成了李军雕塑声誉与才情的基石。为我们示范了雕塑最为本质的坚守。李军先生为人平易、谦逊、低调。一身的本事,但并不高调表现,对于青年老师们有很好示范作用,有一种榜样的力量。通过今天大家相互交流之后,对于李老师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李军先生的未来艺术之路会越走越轻松自在,一定会硕果累累!

李军连环画作品

李军:谢谢大家!今天谈到最多的话题是“跨界”,艺术创作如同讲故事,无论用哪种语言,都可以表达,关键是讲清楚、讲好。艺术创作亦无定法。另一个是写意和塑造的关系,这是精神和物质的问题,所以说艺术探索,教育教学,创建学科,是一体的,是高维度的表现。这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李军中国画作品

文字整理/骥风

《雕塑》杂志 国家级重点专业期刊

2014年12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

第一批学术期刊

《雕塑》杂志 国家级重点专业期刊

2014年12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

第一批学术期刊

《雕塑》杂志2021年第2期封面

作品:《秦·简牍》作者 :刘艺杰

《雕塑》杂志2021年第2期封底

作品:《天问》作者:卢思立 作品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收藏

《雕塑》杂志2021年第2期跨页

《狗屎运20200》张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