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点也的理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孔子谈理想之国 吾与点也的理想

吾与点也的理想

2023-12-19 07: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同人我、人我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核心理念。孔子创立的儒学,以“仁”为中心,也称仁学。樊迟问仁,孔子答:“爱人”。《中庸》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又扩展开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推己及人,把亲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他人、仁民、爱物。墨子更是倡导“兼爱”。“人我合一”的理念,极具理想主义色釆。试想,若真正用这个理念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每个人践行替他人着想的美德,让世界充满仁爱,那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美好!果真如此,那儒家倡导的“世界大同”的理想也就不是空想了。当今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水到渠成了!曾点于暮春之间,招朋呼类,尽情在沂河游泳戏水,之后在舞雩台上乘凉,接着唱着歌回家去,这种和睦、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自由自在极度放松的心态,是人人所向往的,不仅令孔子慨然喟叹,更令今人慨然长叹!

一内外,心身合一,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调节自我身心之间矛盾的核心思想理念。以儒学为主体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内在超越”为本质特征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超凡入圣,脱俗成贤,必须内超自我。《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一个仁人志士坚贞不渝的理想。然而“德是生命的和谐”,一个人一生修身崇德,要达到“天和、地和、人和、家和、己和”的“五和”境界,谈何容易,特别是要时刻做到“己和”——内心总是保持平静淡定的和谐状态,那可以说难上加难。但是,曾点“咏而归”的理想,放下一切,心境淡泊,无欲无求,自由自在,其心之所欲,达到了极平凡而又极难企及的至高境界。这对躁动不安、找不到心灵栖居之所的当代人而言,或可找到了一条通往远方的路。

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智慧地现代诠释,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造性实践。八年前,东安县委政府根据东安生态优势明显的实际,坚持生态立县,建设绿色东安,突出治理好母亲河——紫水河,使之可以游泳戏水,并把县城段两岸建设成可休闲游览的十里德文化长廊,努力把孔子“吾与点也”的理想变成现实——那岂不是幸福东安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安建设成了中国首个德文化之乡,紫水河也成了国家湿地公园。每到盛夏,紫水河俨然一个天然浴场,傍晚在岸边和聚德生态文化园散步的人们川流不息……如果说“吾与点也”的理想是两千多年前一幅令人向往的沂河出浴图,那么,这可以说是今天东安的一幅活生生的紫水出浴图!

《论语·侍座》的内涵极为丰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述只是笔者画《咏归图》时的一些联想甚至臆想而已。中国画从来深受中华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就像血脉一样流通在画家的笔墨间。国画追求“神妙”,所谓“神妙”,我以为,神在笔墨,妙在无墨。画里无画,则无画;画外无画,则无画。而作品要超以象外,有境外之意,则功夫既在画内、更在画外。古人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画以载道,画技乃雕虫小技,画道才为天地之大道,且技进乎道。不少人对我说,你的画与别人不一样,一看就知道是“文家竹鸡”,而且总感到画里有东西,画外还有东西。这就对了,其实我画竹鸡意不在竹鸡,而是把竹鸡作为托物寓意的文化符号,来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正所谓:画竹鸡意不在鸟,在乎抒逸比德志道耳!并且深感画作仅形神兼备还远远不够,需力求“形、神、情、意、禅、德、道”七者兼备,即写形传神,以情动人,得意忘象,超乎象外,花鸟比德,德心禅意,画以载道,画道至简,其核心是德心禅意道骨,儒释道合一。潇湘画话者云:梦里千年桃花源,沂河出浴图更贵。吾与典也欲何往,天下共吟咏而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