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孔子和论语的资料 名家谈

名家谈

2024-07-05 20: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他自己说他的生活是如此,这可以见出孔子心里的那种乐趣快畅,生活之乐是很显著的。

二、仁:柔嫩而真挚

仁则为孔子极重要的观念。据有人说:《论语》讲仁有五十八处,而阮元《研经室集》中“论仁篇”说,仁在《论语》里面见一百零五回。于此可证仁是孔子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观念。

所谓“仁”,就是慈爱之义。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何以为仁之本?凡仁之爱亲、敬兄,与夫父母之爱子,都怀着一种柔嫩而真挚之情。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由此段话来看,结果带出一个仁的问题,仿佛说感情很冷硬的样子就是不仁,他心里觉得安,就叫他不仁;他心里觉得不安,就叫他仁。可见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由此看去,所谓“仁”这个东西——“情”这个东西,不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吗!

三、讷言敏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仁者其言也讱。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不爱说话,只实地做事,于此可见。

四、看自己

这个态度有好几条可以看得出,而显著的话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都是看自己,不向外找的态度。 

五、看当下

这与看自己的态度是相连的。孔子说:君子思不出其位。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最末这句话,或者含有他义,却也可以有助于表达只看当下的态度。以上两种态度一为对于空间的态度,一为对于时间的态度;一是注意此处,一是集中于现在。

六、反宗教

因为宗教与以上两个态度是相反的,宗教是抱持一个极久极远的目的,所以反对它。 

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他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的。除此以外都谈。宗教说的都是过去、未来之事,事鬼神之事,恰与孔子“非其鬼而祭之谄”的态度大相反背。他只要人祭祖宗就好了,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与宗教相反。宗教之占顶大势力高位置者,如佛教经论中则很少谈人事及当下的事情。佛家、孔家实在是各走一条路。

七、非功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 

八、非刑罚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

这种新鲜的态度,与法家绝不同。盖一讲王道,一讲霸道也。 

九、孝悌

我们讲孝悌与讲礼乐有相关系的话可说。礼乐的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无体之礼,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孝悌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亦即生命身处之优美文雅。

孔子一切的话完全是就个人生活说,我们也应该持这个态度。就心情去讲孝悌,自然活泼有兴趣。所谓孝悌这个心,还是我们讲孔子乐的那个心,仁的那个心亦即礼乐的那个心,亦即所谓一团和气的那个心。

我们有好的心理,自然发出来好的生活。许多好的生活,即许多好的事情,我们最眼前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如果对最眼前的人、最当下的事情,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也自难说了。

故人的生活,即应从孝悌开端。“孝悌者也,其为人之本与!”

十、命

所谓“命”这个东西,似乎也让我们注意,孔子是讲他自己的生活,说:

五十而知天命。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所谓“知天命者”,知只是一个通达,仿佛是通于天命,是与天命不二、与大的流行合一。所谓“为己”,看当下,通统是与天不二的态度,只有此时是一个绝对,他不离开这里,而一直流行下去,不曾把宇宙打为两段。

十一、礼

所谓“礼”者,即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见“礼”之根本即是人情,人有情便顶好,不在许多繁文缛节。孔子所认为不好的,就是情不动。他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十二、不迁怒,不贰过

他极夸奖的弟子为颜回。称赞颜回极好的话则为“不迁怒,不贰过”与“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此虽为颜回的生活,但足见在孔子生活中亦甚重要。此虽是一条而为两个态度。我们知道怒是气质中最硬固的东西。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我们往往不知道。若有错即知,这个知道也就是不懈。一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 

十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个态度杨慈湖常提及,他心目中讲孔家生活时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不起意”。他说孔子时常有此表示,如孔子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都可证知。我最初用“不认定”三字来表示,但觉不好。我们还是用“不起意”好了。

总上十四个态度(第十二条“不迁怒,不贰过”是一条原则两个态度),此外也许还有别的态度,但大都不甚重要,顶重要也只此十四个。一部《论语》都可括入此十四个态度中。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