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悲剧,鲁迅用一个字写尽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孔乙己的茴香豆做法 孔乙己的悲剧,鲁迅用一个字写尽了

孔乙己的悲剧,鲁迅用一个字写尽了

2023-12-18 19: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改编自2019年6月28日《语言文字报》文章《“大”而无用、众所同去的孔乙己——浅析〈孔乙己〉中“大”字的使用效果》

作者:江苏省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教师/宋凯

微信来源:语言文字报

“大而无用,众所同去”语出《庄子·逍遥游》,大意为“虽然很大却没有什么用处,大家都会鄙弃它”。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都有这一类人。鲁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位。

最近,我在执教《孔乙己》一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鼓励学生咬文嚼字,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文章中的字词进行提问。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谓“千奇百怪”,其中有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个学生问:“老师,文章中提到了‘钱’,其他都是多少文钱,唯独写孔乙己付钱时,用了‘大钱’,为什么要用‘大’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后,我翻阅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发现对这个“大”字进行细细咀嚼赏析的研究确实没有,那么究竟该怎么解释这个特殊的“大”字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关注起《孔乙己》全文出现的七处“大”字:

1.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2.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3.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4.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5.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6. “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7.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第一句描写咸亨酒店的环境,第二句形容孔乙己的身材,第三句解释孔乙己名字的由来,第四、七两句专门形容孔乙己所用的钱,第五句形容孔乙己的神态,第六句修饰孔乙己被打的时间。

逐一看这几个“大”字:

大柜台

第一句的“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大柜台”的“大”,这个“大”字算是交代了咸亨酒店这一特殊环境,特意强调了顾客喝酒的不同方式和不同位置。

“大柜台”之所以“大”,是因为“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由此可见当时站在此处喝酒的人较多,除了经济实力的差异,还暗示了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

同时,柜台描写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的身份特殊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身材高大

第二句写孔乙己“身材高大”说明其有劳动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双手自食其力,但是他却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可以看出孔乙己的邋遢。

究其原因,他受封建文化教育之毒很深,虽穷可又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又不会营生,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最终导致他欲“上”不能,居“下”又不甘心,被上下阶层的人所践踏,结果落得个凄惨的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上大人孔乙己”

小说中人物的名称,一般来说都有特定内涵。第三句中“上大人孔乙己”是古时蒙学读物中的句子,全是笔画少、易书写的字,类似今天的“人口刀手足”,也就说全是单个字,没什么实在意义。

当“大”和“人”组成了一个词后,应该指有地位、有身份的人,结果却放到了一个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身上。可见鲁迅先生对小说主人公的命名是寄予深刻含义的。

睁大眼睛

“睁大眼睛”是描写短衣帮看到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后,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的神态,表明孔乙己此时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力图分辨,还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

这和后文“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畏缩、害怕、绝望无助的心境,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大半夜

再看文章中另一有深刻含义的“大半夜”。偷书挨打一事是由酒客们叙述的,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的“打了大半夜”,另一种是酒客在叙述中添油加醋、幸灾乐祸。

倘若是第一种可能,孔乙己被同为读书人的丁举人的手下打了如此长的时间,既反映了人们对这一不幸事件的无比冷漠,也凸现了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丁举人的凶狠残暴。科举时代飞黄腾达的丁举人把连秀才也未考中的穷困潦倒的孔乙己打断了腿,欲置他于死地,本身就是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揭露。

倘若是第二种可能,则让我们看到了讲述者和听众的反应,他们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正体现了鲁迅先生表达的主旨之一,即提高民众的觉悟,改变民众的精神。

大钱

第四、七两句都出现了“大钱”。“大钱”为什么只在孔乙己的身上使用呢?是不是孔乙己拿的是一种可以使用的特殊货币呢?

历史上有“大钱”吗?

据《清史稿》(卷一百二十四·志九十九·食货五)记载,大钱指清咸丰年间所铸造的劣质铜铁货币。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期间,铸钱的铜铅原料不足,作为贵金属的白银通货也奇缺,清政府为筹措军费,在发行官票宝钞纸币的同时,从咸丰三年(1853年)起开始铸造铜铁大钱,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才停铸。

根据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间(约1898年),孔乙己所处的时代基本上不再使用“大钱”这种货币了。更何况,其他人在使用钱时也没有用到“大钱”。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大”必定有其特殊的内涵。

“大钱”有什么特殊内涵?

面对这个矛盾,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将孔乙己的“钱”说成“大钱”的是酒店小伙计“我”,那么“我”对孔乙己又是什么态度呢?

孔乙己的故事是由“我”——小伙计叙述的。小说的叙述者为什么要选中他?为什么不选掌柜、酒客中的一位,或是孔乙己自己来讲述?显然,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小说虚构的关键所在。

“小伙计”作为叙述者的独特性在于,他既是一个在场者,又是一个旁观者。他既直接面对了孔乙己,又见证了酒客们及掌柜对孔乙己的调笑戏弄。他在小说前后的微妙变化,考验、提醒着读者的良知。由“我”对孔乙己的态度作为阅读的切入口,可以打开多层面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从而把小说人物、叙述者、作者、读者都囊括进来,形成“读者看—小伙计看—酒客和酒店老板看—孔乙己”的复杂结构,最终读出作者的深刻用意。

那么,我们再来看,当时的钱基本上已经不叫“大钱”了,为什么唯独在孔乙己掏出钱来时,“我”偏偏说成是“大”钱?“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为什么不用“大钱”来表达?从一个小伙计的年龄来看,容易对不屑的东西进行一些讽刺,类似于我们今天常用的反语,如有的人讽刺一些小官员会说,“您这样的大人物,我实在惹不起”之类的话语,其实心里满是鄙夷。回到文中,如果第一次出现的“九文大钱”仅能读出调侃戏谑的话,那么,“四文大钱”则增添了无情、冷漠、麻木。

两个“大钱”一样吗?

即便两个“大”字同样用在“钱”上,表达的内涵也有区别。

如果说开始的“我”保持了旁观者的客观和冷漠,那么以后的“我”渐渐参与到这个故事中来。比如在别人哄笑起来后,“我”可以附和着笑;在酒店里,孔乙己和“我”攀谈,教我无用的“茴”的四种写法时,我先是应付,既而“不耐烦,懒懒地答他”,最后“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由此,读者不免会感受到“我”渐渐被周边的酒客同化,变得冷酷、麻木起来,以致到了最后一次见到孔乙己如此凄惨地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竟然还用“四文大钱”来嘲讽他。在小说里,丝毫读不出“我”对孔乙己的同情,别人是“说笑”,而“我”仅仅是一个没有作声的“杀手”而已。

孙伏园曾问鲁迅先生,觉得《呐喊》中哪一篇最好。鲁迅先生说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这篇作品即将经历百年,许多研究者曾深入研究鲁迅先生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

我想,两个不经意的“大钱”,又何尝不是鲁迅先生所讲的“讽刺又不很显露”呢?同时,两个“大钱”和其他“大”字的使用,也是对作品主人公孔乙己“大而无用,众所同去”形象的深刻解读。大约,这就是鲁迅先生最喜欢这篇作品的原因之一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