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章重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子孙永宝用苏州博物馆写字 华章重现

华章重现

2024-07-15 18: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2年06月08日,我向自己预约了这篇游记,当时我说: 头图:2019年我国政府从日本追索回国“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之一曾伯克父铜盨(春秋早期)。盨是盛放黍、稷、稻等饭食的器具,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已罕见。两件盨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盖内及器内壁均有铭文。

封面:曾侯谏铜盉,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除三素高足外,其余器表均施以精美的三重满花纹饰。器盖立有一兔形钮,盖面饰两组牛角兽面纹,颈部以牛纹为饰,腹部施大面积的牛角形兽面纹,爬形龙纹分列两侧,鋬部饰一兽首,双耳宽大突出,流上攀爬一龙,龙口作流口,器盖内壁中央、器内侧均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本器装饰风格繁纷华丽、浮雕圆雕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是商周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1978年,在湖北的随州发掘了曾侯乙大墓,出土了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考古专家通过对曾侯乙墓的考证,发现“曾”是国名,“侯”是爵位,“乙”是他的名字,而在文献记载中,只有随国,没有曾国。但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器物铭文上,却只有曾国,没有随国,曾侯乙墓却出土在随国地盘上,那么曾国和随国到底是什么关系? 2010年起,考古学者通过解读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和随州文峰塔曾国墓地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澄清了曾国的来历和早期历史,考古界和史学界破解了曾随之谜:曾随为一国两名。 “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特展”以湖北近年重大考古发现为线索,精选叶家山、苏家垄、郭家庙、文峰塔等重要曾国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分“始封江汉”“汉东大国”“左右楚王”“华章重现”四个单元,展现了曾国深厚的礼乐文明积淀,基本涵盖了曾国主要的考古发现和曾侯世系,揭示了未为史书所载的曾国七百余年历史。展览汇聚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十余家文博机构的曾国青铜器,其中不少文物是首次展出。特别重要的是,展览展出了2019年我国政府从日本追索回国“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这是中国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通过跨国追索回归祖国的价值最高的一批文物。 这是曾伯克父青铜器群追索回国后首次京外展出,也是湖北省博物馆重新开放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文物特展。

曾仲斿父壶,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春秋早期。

曾太保铜簋,春秋早期,1976年随州万店出土。本件器内铸有铭文:“曾太保口用吉金自作宝簋,用享于其皇祖文考,子子孙孙永用之”。

曾伯文铜JING,春秋早期,1970年随州均川出土。本件盖顶浮雕蟠龙作昂首状,底部有双耳,饰一周龙纹,口沿上铸有铭文。

垂鳞纹铜方卣,春秋早期,1970年随州均川出土。器、盖皆方,盖呈四面坡屋顶形。颈两侧有双耳造型类似方彝,但从环耳推测,本件可能原有提梁,应该是青铜方卣最晚的样式。

曾仲大父铜簋,春秋早期,1972年随州均川出土。本件盖内、器内均有铭文:“唯五朋既生霸庚申曾仲大父……”。

曾伯文铜簋,春秋早期,1970年随州均川出土。本件器、器身以瓦纹、重环纹为饰,捉手内饰双身共首鸟纹。盖内、器内铸有铭文。

黄季嬴铜鼎,春秋早期,1972年随州均川出土。本件内壁有铭文:“黄季作季嬴宝鼎,其万年子孙永宝用享”。 黄国为嬴姓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潢川县附近。春秋时期,曾国与黄国关系密切,曾国墓地常出土黄国青铜器,本件可能是黄国女子嫁到曾国的陪嫁品。

泈叔铜升鼎,春秋早期,1980年随州均川出土。本件口沿外折,束腰平底,附耳,三蹄足。器内底有铭文:“泈叔之行鼎,永用之”。

龙纹铜方甗,春秋早期,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甗、高分体,甗身饰龙纹、窃曲纹。甗腹饰八个目纹

环带纹铜盉,春秋早期,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本件器身上部饰龙纹,下部饰环带纹。流、作独角兽首形,饰三角云纹。四扁足亦作兽首形。

黄朱 铜鬲,春秋早期,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两件铜鬲器形、纹饰、铭文相同。颈部饰重环纹,鬲足有一凸饰。口沿有9字铭文。 本件可能是黄国女子嫁到曾国的陪嫁品。

曾仲斿父铜铺,春秋早期,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 本件盘腹饰窃曲纹。高圈足镂空,饰环带纹。盘内铸有铭文“曾仲斿父自作宝簋”。

窃曲纹铜盘,春秋早期,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 本件盘腹饰窃曲纹。高圈饰垂鳞纹,三足作兽首形。

窃曲纹铜匜,春秋早期,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 本件上腹部饰窃曲纹,下腹部饰瓦纹,后腹接龙首 。三足作兽首形。盘、匜是是水器组合。

黾乎铜簋,春秋早期,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

瓦丝毫铜簋,春秋早期,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

窃曲纹铜簋,春秋早期,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九鼎形制与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

“始封江汉”展出了丰富而精美的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文物,讲述了曾国始封这一重要问题。2011年与2013年叶家山的两次考古发掘,证明了曾国立国于西周早期,始祖为南公,即南宫适(音括)。它扼守重要的南北通道随枣走廊,是周王室分封至江汉地区的重要诸侯国。特别首次完整展出了叶家山126号墓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曾国与周王室关系、曾国的职官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

曾侯谏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鼎口呈桃形,颈部夔龙纹、涡纹相间排列一周。腹内壁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父乙亚宣共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腹内壁有铭文“父乙亚宣共。 曾侯谏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鼎口呈桃形,颈部夔龙纹、涡纹相间排列一周。腹内壁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曾侯谏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内壁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曾侯谏作媿铜簋,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铜簋颈部和圈足饰鸟纹,腹部饰直棱纹,双耳下带长方形珥的形制流行于西周早期。器底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尊彝”。

甲铜鬲,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颈部饰一周六组目云纹,器内壁铸有铭文“甲”

曾侯谏作媿铜甗,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有铭文“曾侯谏作媿宝彝”。

曾侯谏作媿铜甗,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有铭文“曾侯谏作媿宝彝”。

铜爵,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有铭文。

夔纹铜觚,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器体薄,觚中部细长,近圈足处饰三周花纹带,纹饰布局,外足饰阴线盘龙纹,这一装饰现象非常少见。

曾候谏作媿铜尊,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腹部的两周纹饰带,均以前后浮雕兽首为中心,两侧分饰鸟纹。器内底铸有铭文“曾候谏作媿宝尊彝”。

曾侯谏作媿铜卣,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组两件铜卣仅大小有别铭文、形制、纹饰均相同。器内底铸有铭文“曾候谏作媿宝尊彝”。 两件铜卣与铭文相同的铜尊配套使用。一尊二卣是西周早期高级贵族使用酒器的主要组合形式。

兽面纹铜尊,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腾冲饰两组兽面纹,兽面两侧立有圈首夔纹,上下辅以两周弦纹。尊为盛酒器,作为随葬礼器,常与卣或方彝搭配,流行于商代前期偏晚到西周中期。

曾侯谏作媿铜肆壶,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盖沿饰龙纹组成的兽面纹,颈部亦为龙纹。出土时器盖捉手、壶颈、圈足均有一周朱绘纹带。盖内及壶内壁各铸有铭文“曾候谏作媿肆壶”。

曾侯谏作媿铜肆壶,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盖沿饰龙纹组成的兽面纹,颈部亦为龙纹。出土时器盖捉手、壶颈、圈足均有一周朱绘纹带。盖内及壶内壁各铸有铭文“曾候谏作媿肆壶”。

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盖沿饰龙纹组成的兽面纹,罍身上腹饰大嘴卷尾夔纹,下腹为四组兽面纹,圈足为长尾夔纹。罍底附有悬铃。 容器带铃是晚商、西周早期不多见的地域文化特征,随枣走廊的鄂国、曾国青铜罍均有带铃的习俗。

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盖沿饰龙纹组成的兽面纹,罍身上腹饰大嘴卷尾夔纹,下腹为四组兽面纹,圈足为长尾夔纹。罍底附有悬铃。 容器带铃是晚商、西周早期不多见的地域文化特征,随枣走廊的鄂国、曾国青铜罍均有带铃的习俗。

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盖沿饰龙纹组成的兽面纹,罍身上腹饰大嘴卷尾夔纹,下腹为四组兽面纹,圈足为长尾夔纹。罍底附有悬铃。 容器带铃是晚商、西周早期不多见的地域文化特征,随枣走廊的鄂国、曾国青铜罍均有带铃的习俗。

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盖沿饰龙纹组成的兽面纹,罍身上腹饰大嘴卷尾夔纹,下腹为四组兽面纹,圈足为长尾夔纹。罍底附有悬铃。 容器带铃是晚商、西周早期不多见的地域文化特征,随枣走廊的鄂国、曾国青铜罍均有带铃的习俗。

曾侯谏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浅分裆,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器内壁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曾侯谏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浅分裆,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器内壁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曾侯谏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浅分裆,腹部饰三组兽面纹。器内壁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曾侯谏铜盉,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除三素高足外,其余器表均施以精美的三重满花纹饰。器盖立有一兔形钮,盖面饰两组牛角兽面纹,颈部以牛纹为饰,腹部施大面积的牛角形兽面纹,爬形龙纹分列两侧,嘴部饰一兽首,双耳宽大突出,流上攀爬一龙,龙口作流口,器盖内壁中央、器内侧均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本器装饰风格繁纷华丽、浮雕圆雕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是商周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曾侯谏铜盉,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除三素高足外,其余器表均施以精美的三重满花纹饰。器盖立有一兔形钮,盖面饰两组牛角兽面纹,颈部以牛纹为饰,腹部施大面积的牛角形兽面纹,爬形龙纹分列两侧,嘴部饰一兽首,双耳宽大突出,流上攀爬一龙,龙口作流口,器盖内壁中央、器内侧均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本器装饰风格繁纷华丽、浮雕圆雕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是商周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曾侯谏铜盉,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除三素高足外,其余器表均施以精美的三重满花纹饰。器盖立有一兔形钮,盖面饰两组牛角兽面纹,颈部以牛纹为饰,腹部施大面积的牛角形兽面纹,爬形龙纹分列两侧,嘴部饰一兽首,双耳宽大突出,流上攀爬一龙,龙口作流口,器盖内壁中央、器内侧均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本器装饰风格繁纷华丽、浮雕圆雕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是商周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曾侯谏铜盉,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除三素高足外,其余器表均施以精美的三重满花纹饰。器盖立有一兔形钮,盖面饰两组牛角兽面纹,颈部以牛纹为饰,腹部施大面积的牛角形兽面纹,爬形龙纹分列两侧,嘴部饰一兽首,双耳宽大突出,流上攀爬一龙,龙口作流口,器盖内壁中央、器内侧均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本器装饰风格繁纷华丽、浮雕圆雕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是商周青铜器中罕见的精品。

曾侯谏铜盘,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浅腹高圈足,承袭晚商时期的形制。口沿下两耳间饰浮雕兽首及牛形纹。相似的牛形纹也见于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青铜器上。圈足饰一周浮雕蝉纹。浮雕纹饰立体感较强,云雷地纹细密规整,体现了较高的装饰工艺水准。盘沿上及内壁有清晰的人字形席纹痕。盘内壁中央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曾侯谏铜盘,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浅腹高圈足,承袭晚商时期的形制。口沿下两耳间饰浮雕兽首及牛形纹。相似的牛形纹也见于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青铜器上。圈足饰一周浮雕蝉纹。浮雕纹饰立体感较强,云雷地纹细密规整,体现了较高的装饰工艺水准。盘沿上及内壁有清晰的人字形席纹痕。盘内壁中央铸有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半环形龙纹铜钺,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半环形龙纹铜钺,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盘龙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圆盖隆起,盖顶有一圆雕蟠龙,兽首形半环耳下部作象鼻状卷起,肩部立有圆雕牛首,左右各饰一组相对的卷尾夔饰,腹部以大兽面纹为饰。

盘龙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圆盖隆起,盖顶有一圆雕蟠龙,兽首形半环耳下部作象鼻状卷起,肩部立有圆雕牛首,左右各饰一组相对的卷尾夔饰,腹部以大兽面纹为饰。

盘龙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圆盖隆起,盖顶有一圆雕蟠龙,兽首形半环耳下部作象鼻状卷起,肩部立有圆雕牛首,左右各饰一组相对的卷尾夔饰,腹部以大兽面纹为饰。

盘龙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圆盖隆起,盖顶有一圆雕蟠龙,兽首形半环耳下部作象鼻状卷起,肩部立有圆雕牛首,左右各饰一组相对的卷尾夔饰,腹部以大兽面纹为饰。

盘龙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圆盖隆起,盖顶有一圆雕蟠龙,兽首形半环耳下部作象鼻状卷起,肩部立有圆雕牛首,左右各饰一组相对的卷尾夔饰,腹部以大兽面纹为饰。

铜鍚,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铜戟,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铜戈,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龙纹铜钺,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兽面玉佩,三角形玉佩,春秋早期,2015年枣阳郭家庙出土

鎏金青铜虎形饰,春秋早期,2015年枣阳郭家庙出土

玉虎,春秋早期,2015年枣阳郭家庙出土

凤纹玉饰,春秋早期,2015年枣阳郭家庙出土

铜车輨,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车輨是车轴上的部件。

铜马胄,铜轭,铜銮铃,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铜銮铃,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疑方座铜簋,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器内壁和盖内铸有铭文:“疑父作宝尊彝”。

曾侯铜方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器内壁和盖内铸有铭文:“曾侯作宝尊彝鼎”。

立鸟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27号墓出土。通高53.2、口径17.3厘米,罍盖上立有一只昂首凤鸟,展翅欲飞。盖顶至圈足,均设四道扉棱。盖面饰兽面纹,角尖旋卷高出盖面,兽角下饰有蛇纹。双耳侧立兽首,颈部伸出全雕兽首,兽首均有象鼻。腹部饰兽面纹,圈足饰龙纹。器底附有悬铃。 本件造型奇异,纹饰华丽夸张,圆雕平雕地纹交错。

立鸟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27号墓出土。通高53.2、口径17.3厘米,罍盖上立有一只昂首凤鸟,展翅欲飞。盖顶至圈足,均设四道扉棱。盖面饰兽面纹,角尖旋卷高出盖面,兽角下饰有蛇纹。双耳侧立兽首,颈部伸出全雕兽首,兽首均有象鼻。腹部饰兽面纹,圈足饰龙纹。器底附有悬铃。 本件造型奇异,纹饰华丽夸张,圆雕平雕地纹交错。

立鸟兽面纹铜罍,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27号墓出土。通高53.2、口径17.3厘米,罍盖上立有一只昂首凤鸟,展翅欲飞。盖顶至圈足,均设四道扉棱。盖面饰兽面纹,角尖旋卷高出盖面,兽角下饰有蛇纹。双耳侧立兽首,颈部伸出全雕兽首,兽首均有象鼻。腹部饰兽面纹,圈足饰龙纹。器底附有悬铃。 本件造型奇异,纹饰华丽夸张,圆雕平雕地纹交错。

铜编钟(复制件),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套编钟由一件编钟和四件甬钟组成。

兽首形铜面具,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内壁有半环形钮,应为穿系绳带之用。

目字形铜马胄,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龙形铜饰,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师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器形高大,口沿下饰浮雕兽面纹带一周。器内壁有铭文“师作父乙宝尊彝”。

师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器形高大,口沿下饰浮雕兽面纹带一周。器内壁有铭文“师作父乙宝尊彝”。

麻于铜尊,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器内壁有铭文。

麻于铜尊,西周早期,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器内壁有铭文。

作宝尊彝铜卣(附斗),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盖、颈部、圈足饰夔龙纹饰带一周。器盖内壁和器内底铸有铭文:“作宝尊彝”。本件卣出土时内有一斗。斗是挹酒的器具。不少商周时期的卣、尊出土时,器内都有斗。

作宝尊彝铜卣,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本件盖、颈部、圈足饰夔龙纹饰带一周。器盖内壁和器内底铸有铭文:“作宝尊彝”。

麻于铜卣,西周早期,2013年叶家山出土。器物带提梁通高36厘米、口长16.5、口宽12.8厘米。全器满花,以云雷纹为地。提梁饰蝉纹,提梁两端圆雕兽头作牛首。盖顶有菌状钮,盖面饰兽面纹。盖及器身有四条纵向扉棱。颈部饰龙纹带一周。腹部饰兽面纹,兽尾下两侧各饰一凤鸟纹。圈足饰蛇纹带。本件盖、器对铭,各铸有铭文:“麻于肈畜馬、谷、赍。用作父戊宝彝。庚冊”。铭文大意是说麻于因为养马而受到赏赐,因此制作了用来祭祀父戊的铜器。“庚册”是表示麻于族氏的铭文。

麻于铜卣,西周早期,2013年叶家山出土。器物带提梁通高36厘米、口长16.5、口宽12.8厘米。全器满花,以云雷纹为地。提梁饰蝉纹,提梁两端圆雕兽头作牛首。盖顶有菌状钮,盖面饰兽面纹。盖及器身有四条纵向扉棱。颈部饰龙纹带一周。腹部饰兽面纹,兽尾下两侧各饰一凤鸟纹。圈足饰蛇纹带。本件盖、器对铭,各铸有铭文:“麻于肈畜馬、谷、赍。用作父戊宝彝。庚冊”。铭文大意是说麻于因为养马而受到赏赐,因此制作了用来祭祀父戊的铜器。“庚册”是表示麻于族氏的铭文。

麻于铜卣,西周早期,2013年叶家山出土。器物带提梁通高36厘米、口长16.5、口宽12.8厘米。全器满花,以云雷纹为地。提梁饰蝉纹,提梁两端圆雕兽头作牛首。盖顶有菌状钮,盖面饰兽面纹。盖及器身有四条纵向扉棱。颈部饰龙纹带一周。腹部饰兽面纹,兽尾下两侧各饰一凤鸟纹。圈足饰蛇纹带。本件盖、器对铭,各铸有铭文:“麻于肈畜馬、谷、赍。用作父戊宝彝。庚冊”。铭文大意是说麻于因为养马而受到赏赐,因此制作了用来祭祀父戊的铜器。“庚册”是表示麻于族氏的铭文。

麻于铜卣,西周早期,2013年叶家山出土。器物带提梁通高36厘米、口长16.5、口宽12.8厘米。全器满花,以云雷纹为地。提梁饰蝉纹,提梁两端圆雕兽头作牛首。盖顶有菌状钮,盖面饰兽面纹。盖及器身有四条纵向扉棱。颈部饰龙纹带一周。腹部饰兽面纹,兽尾下两侧各饰一凤鸟纹。圈足饰蛇纹带。本件盖、器对铭,各铸有铭文:“麻于肈畜馬、谷、赍。用作父戊宝彝。庚冊”。铭文大意是说麻于因为养马而受到赏赐,因此制作了用来祭祀父戊的铜器。“庚册”是表示麻于族氏的铭文。

麻于铜卣,西周早期,2013年叶家山出土。器物带提梁通高36厘米、口长16.5、口宽12.8厘米。全器满花,以云雷纹为地。提梁饰蝉纹,提梁两端圆雕兽头作牛首。盖顶有菌状钮,盖面饰兽面纹。盖及器身有四条纵向扉棱。颈部饰龙纹带一周。腹部饰兽面纹,兽尾下两侧各饰一凤鸟纹。圈足饰蛇纹带。本件盖、器对铭,各铸有铭文:“麻于肈畜馬、谷、赍。用作父戊宝彝。庚冊”。铭文大意是说麻于因为养马而受到赏赐,因此制作了用来祭祀父戊的铜器。“庚册”是表示麻于族氏的铭文。

“汉东大国”选取了以枣阳郭家庙、京山苏家垄为代表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青铜器。这一时期的曾国青铜器多出于不同的地点,体现了曾国此时广阔的疆域分布,与《左传》中 “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记载相符,表明了曾国可能为随国。

曾子礋铜鼎,春秋早期,2014年枣阳郭家庙出土。本件上腹饰一周窃曲纹,下腹光素无纹。器内壁有铭文:“曾子礋自作行器,其永用之”。

龙纹铜簠,春秋早期,2014年枣阳郭家庙出土,两件形制、大小、纹饰均相同。两侧有对称的兽首半环形耳。口沿下饰兽体卷曲纹,腹壁四周饰龙纹。

曾子伯旁晨铜壶,春秋早期,2014年枣阳郭家庙出土。两件铜壶形制、大小、纹饰相同。盖器饰环带纹和窃曲纹,器笛有三周纹饰带,依次为环带纹、窃曲纹、龙纹。圈足饰垂鳞纹。盖顶铸有铭文:“曾子伯旁晨自作行器,其永祜福”。

曹门湾墓区1号车坑 军事实力代表了国家的国力,郭家庙墓地出土的大量兵器、车马器证实早期的曾国是军事强盛的大国。尤其是位于曹门湾1号墓西南面的1号车坑是目前同时期所见最大的车坑,长32.7米,宽4米,葬车28辆,出土各种车具122件(组)

兽首形铜轭足,春秋早期,2013年枣阳郭家庙出土

金银合金虎形饰,2015年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一号墓。形态呈虎形,在虎身、足部、尾部均装饰了S形斑纹,虎身共有9对穿孔,表明为器表装饰。据检测,这件饰品采用的是模锻成型工艺,其成分为金银合金,这种材质多见于古代西亚等地区,这两只老虎漂洋过海、远道而来。

金银合金虎形饰,2015年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一号墓。形态呈虎形,在虎身、足部、尾部均装饰了S形斑纹,虎身共有9对穿孔,表明为器表装饰。据检测,这件饰品采用的是模锻成型工艺,其成分为金银合金,这种材质多见于古代西亚等地区,这两只老虎漂洋过海、远道而来。

虎食人铜车軎。春秋早期,2013年枣阳郭家庙出土。青铜器虎食人是商周青铜器中常见的母题,可能是图腾的拟人化。曹门湾墓区55号墓出土的虎食人铜车軎,是春秋早期的一件车马器。虎形文物中,青铜器是比较常见的,也有玉、石、象牙、金银等材质。

虎形铜马鏕,春秋早期,2015年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

铜马衔,春秋早期,2014年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出土。

铜戈,春秋早期,2002年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出土。

铜箭簇,春秋早期,2003年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出土。

铜矛,春秋早期,2002年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出土。

铜鋂,春秋早期,2002年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出土。

铜鋂,春秋早期,2002年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出土。

铜腰饰,春秋早期,2014年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出土。本组由六个环形带饰和一个三角形带饰组成,可能是固定在革带上使用的。三角形带饰饰双身龙纹,环形带饰饰两条首尾相连的龙纹。陕西也有类似青铜带饰出土。

“左右楚王”以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随州文峰塔出土文物为主体,揭示了曾国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的重要历史转变过程。并结合枣树林墓地等重要曾国考古新发现,最终解答曾国与随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奇方座铜簋,春秋晚期,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本件盖顶设花瓣形捉手,器盖近沿口处饰一周卷龙纹,器身颈部为浮雕兽首为中心,饰一周窃曲纹,腹部和方座饰环带纹。 曾叔铜壶,春秋晚期,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本件通体素面,壶身有铭文“曾叔口之尊壶”。

蟠螭纹铜鼎,春秋晚期,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本件盖面及器身饰蟠螭纹。

垂鳞纹铜升鼎,春秋晚期,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本件沿口下饰连续式的卷龙纹,腹部饰三周垂鳞纹。

兽面纹铜匜,春秋晚期,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本件器身呈桃形,流饰兽面纹,沿口下饰蟠螭纹。

兽面纹铜匜,春秋晚期,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本件器身呈桃形,流饰兽面纹,沿口下饰蟠螭纹。

蟠螭纹铜盘,春秋晚期,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本件腹部设四个环耳,其中左右两个环耳下有衔环,沿口下饰一周重环纹卷,腹部饰蟠螭纹。

兽面纹铜匜,春秋晚期,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本件器身呈桃形,流饰兽面纹,沿口下饰蟠螭纹。

错金云纹铜鉴缶,战国中期,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本件由鉴和缶两件器物组成,有冰酒、温酒的双重作用,器身满饰错金三角勾连云纹,并镶嵌绿松石,装饰风格繁缛,缶放置于鉴内正中。此组合器装饰精美,扣合严密,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工艺水平。

错金云纹铜鉴缶,战国中期,2012年随州文峰塔出土。本件由鉴和缶两件器物组成,有冰酒、温酒的双重作用,器身满饰错金三角勾连云纹,并镶嵌绿松石,装饰风格繁缛,缶放置于鉴内正中。此组合器装饰精美,扣合严密,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工艺水平。

曾侯與铜甬钟,2009年随州文峰塔1号墓出土,曾侯與编钟现存8件,本件为2号,铭文与1号甬钟基本相似,行款略有不同。高112.6厘米,重142.7公斤,甬钟上还刻有180多个字铭文,曾侯與编钟的长篇钟铭叙述了曾侯與的祖先、曾国与周、楚的关系,对破解“曾随之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确定此器物的铭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吴楚之间的战争,以及曾国对楚王的庇护,后来楚王将楚国占有的曾国土地都还给了曾国。而这件事情也在《史记》和《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得到了印证,即公元前506年,吴国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昭王逃亡至随国避难,并受到随国国君的保护。

铭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璵曰,伯适上通,左右文武……王遣命南宫,营宅纳土,君庇淮夷……”。意思就是,主人公曾侯璵说,自己的先辈南宫伯适,曾辅佐文万和武王有功,被分封到南方建造城池。由此可见,曾国就分封在如今的随州地界,综合史料文献的记载,以及对曾侯璵编钟的铭文分析,专家们得出了最终的结论,曾国即随国,随国即曾国。

兽面纹铜,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象首纹铜鬲,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兽面纹铜簋,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龙纹铜鼎,兽面蕉叶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师铜鼎,西周早期,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两件鼎大小、器形、纹饰均相同。器表光洁平滑,制作后打磨,内有铭文“师作父彝”。

铜爵,西周,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铜觚,西周,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两件大小、形制、纹饰相同。

父丁铜斝,西周,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父丁铜斝,西周,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夔纹铜卣,西周,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兽面纹铜尊,西周,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

方鼎,西周,2011年随州叶家山出土。四件大小、形制、纹饰相同。

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华章重现”单元展出了2019年我国政府从日本追索回国的“曾伯克父组器”。“曾伯克父组器”共8件,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实施跨国追索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 2019年在日本拍卖会上出现一组非法从我国出境的“曾伯克父”青铜礼器,包括1件鼎、1件簋(guǐ)、2件盨(xǔ)、1件甗(yǎn)、1件霝(líng)、2件壶。国家文物局立即启动流失文物追索行动。在外交努力与刑事侦查合力推动下,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有鼎1、甗1、簋1、盨2、壶2、霝1,共计8件,保存较好,器上均有器主名及器物的自名,十分珍贵。铭文显示这组青铜器作器者应为同一人,系“曾伯克父甘娄”,“曾”为国名,排行“伯”,字“克父”,“甘娄”为其名。据学者推测这些器物可能出自湖北随枣走廊一带的曾国墓葬。“曾伯克父”青铜器群补充和印证了之前曾国高等级墓葬的考古发现,为春秋时期历史文化、礼乐制度和曾国宗法世系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对青铜器的断代与铸造工艺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

曾伯克父铜鼎,2019年追缴,春秋早期。本件上腹部饰重环纹,下腹部素面无纹。器内壁有铭文。

曾伯克父铜簋,2019年追缴,春秋早期。本件器身两侧双兽耳,圈足下设三曲状龙足,盖顶中央饰凤鸟纹,外有一周勾连纹。盖顶、器身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盖内壁及器底有铭文。

曾伯克父铜甗,2019年追缴,春秋早期。本件甗、鬲分体。有铭文。

曾伯克父铜霝,2019年追缴,春秋早期。本件装饰简约富有艺术感。长颈光素无纹,仅有一条凸棱分隔。肩部设半环耳一对。器身饰大面积的平行竖线纹,并对三角纹交错其中。凸棱下有铭文。

曾伯克父铜盨(2件),2019年追缴,春秋早期。盨是盛放黍、稷、稻等饭食的器具,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已罕见。两件盨形制、纹饰基本相同。有铭文。

曾伯克父铜盨(2件),2019年追缴,春秋早期。盨是盛放黍、稷、稻等饭食的器具,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已罕见。两件盨形制、纹饰基本相同。有铭文。

曾伯克夫铜壶,春秋早期,2019年追缴。两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盖顶中心饰凤鸟纹。壶盖饰垂鳞纹与窃曲纹。壶身从上至下皆以纹饰带装饰,层次分明。盖内及口令内均铸有铭文。

曾伯克夫铜壶,春秋早期,2019年追缴。两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盖顶中心饰凤鸟纹。壶盖饰垂鳞纹与窃曲纹。壶身从上至下皆以纹饰带装饰,层次分明。盖内及口令内均铸有铭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