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和谐流畅的整体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婺源有哪些古村 古村落和谐流畅的整体美

古村落和谐流畅的整体美

2024-07-06 18: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 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布局特点

婺源古村落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符号,是当地历史和地域文化的物化。古民居建筑与水光山色交相辉映。村落依偎在秀山水景之中,蜿蜒穿行,充分体现出整体、自然、朴素的生态美感特征。

1.环境规划整体美

由于实施了统一规划,古村落呈现出整体美,封建家族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愿望也得以实现。究其因,一是由于婺源当时是封建宗法制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相对完备,为保持宗族凝聚力,抵御外族入侵,他们聚族而居,统一进行生态规划是一种必然;二是由于其时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在赣北,士民工商对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所以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古村落寓意深刻,众望所归。人们在寄托厚望谋求人丁兴旺、家族繁荣的理想途径的同时,也构建了古村落和谐流畅的整体美。

2.建筑景观自然美

生活在“理学文章山水幽”的意境之中的婺源人们,在建村选址时最善于抓住山水做文章,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或依山傍水,或枕山跨水,力求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以呈自然美。由于婺源境内层峦迭嶂,溪流纵横,古村落大多建在山间盆地里,高低错落,云霞环绕。思溪村落是个座落在泗溪边庄园式的建筑群,建村之始,寓鱼(“俞”姓)思恋溪水之意,将村子命名思溪。

3.宅第营造朴素美

婺源人在建造宅第时往往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在确保坚固耐用的基础上寻求朴素自然的美感。因地势原因,民生维艰,在艰苦环境中的婺源人倡行节俭,取材于当地丰富的黏土、石灰、青石、杉木,修建的民居精巧雅致,清雅简淡,青石门(窗)罩色彩斑驳,犹如水墨画点缀其间,清淡朴素之风展现无遗。

三、 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成因分析

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形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特殊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古村落生态文化形成

多山偏僻的地理环境,使婺源很少发生战争,对现存文化的破坏相对较少。特别是明清婺源经济社会发达昌盛以后。除太平军转战十年、红军抗日先遣队途经婺源和解放战争过兵外,其它无甚战事痕迹。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婺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和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同时,封闭的地理条件,使家族文化十分凝重。家族、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之上。婺源山多田少地瘠,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还直接刺激了婺源古村落的形成和生态景观文化的繁衍。

2.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古村落生态文化的内涵

婺源的文化内涵可从大量古文物的现存中反映出来。地面文物现存中最有特色的是古民居,被国内外一些建筑学者誉为“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如李坑村的“二龙戏珠”、思溪村的敬序堂、汪口村的“五凤门楼”和古木板廊桥-清华彩虹桥等都特色鲜明,工艺精巧,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还有婺菜、婺墨、婺砚、盆景、民俗、方言、漆器工艺等。现存的婺源文化内涵来源于徽州特殊的社会环境是有其根源的。徽州人讲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或“学而困则商”,他们在外谋生,或走仕途,或精商道,或仕商兼通,历经艰辛成为富贾之后,便荣归故里,或建筑家宅,或购置田地,或修筑桥路,或捐资办学,或建祠堂庙宇,或树碑立传等,对婺源古村落的生态景观文化的内涵形成产生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3.风水意识影响了古村落生态景观的布局

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婺源形成了系统的风水意识体系,村落的山水虽都是自然形成,但却往往被注入风水意识。古村落风水择址多有口诀道,使得村子多坐落在“枕山、环水、面屏”的环境中。溪水在流经村落那一段被称为“水口”,水口的好坏关系全村、全家族的命运,故要着意经营,这段水流不光按自然状况,大多时候还会进行人工改造,以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拟或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落环境特征,使水口成为村落园林。此外,对于山水的保护也是基于朴素的“风水”理想,山上的树不能随意砍伐,尤其是水口和祖墓上的风水林。村民养的家畜,也要严格看管,如果随意放养啃坏了苗木,将会遭来严厉的惩罚。许多村落至今还保留着“杀猪封山”、“禁河众养”管理方式。

4.宗族意识对古村落生态景观的影响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封建宗法制度和宗族意识对维护婺源古村落的生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婺源的强宗大族,历来聚族而居,尊祖敬宗,崇尚孝道。封建宗族组织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纵向从上到下有:族长,房长,家长,家众;横向则有嫡房、庶房、强房、弱房之分。族长有擅专一族之权,尊祖是宗法制的原则,族有宗规,家有家法,这些都囊括了忠孝节义的信条,以及修身、齐家、敦本、和亲之道。李坑村和汪口村古民居群落现存的完好与李姓和汪姓的聚居和受强大的宗法制度的干涉不无影响。

婺源的世家名族重视修谱,视族谱为经典,把修谱看作是家族内部的一件盛事。每一族谱都包括了“始迁祖”以来的所有家庭成员,由源而流,本末一贯,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族谱系统。以自己的始祖或迁祖为中心,集居繁衍,形成宗族,修谱联宗,建祠而祀。一般一族聚居一村,也有按房系分居几村,有的累世同居。由于这种聚族而居的宗法制度,使婺源村落更具凝聚力,更利于村落的整体布局和维护。

5.徽州历史文化发展促使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文化的形成

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形成在各文化领域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婺源接受这一历史现象的影响的同时,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村落生态呈现出诗画般的布局状况。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促使徽州本土文化的繁荣,也促使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文化的形成与繁荣。

6.朱熹的“朴素美学”对古村落的生态景观布局的影响

婺源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与婺源有极深渊源。朱熹的“朴素美学”对婺源古村落的生态景观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得天独厚的关系极大地增强了婺源士人的凝聚力和自觉感:自朱子之后,婺源士人多明义理,“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成为婺源士人修身、齐家的一个共同的文化情结。从现存婺源文化的大量实物和史料中分析出,婺源人的信仰、风俗、风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观等都无不渗透着儒家文化;从现存民居村落和传世家谱、族谱中,也可以分析出婺源儒家思想的痕迹和朱熹“朴素美学”对婺源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其中所占的地位等。

综上所述,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始终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之中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在生存中自觉与不自觉地适应和改造、融入环境,努力寻求与之相协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在物质、精神需求上的提高,促进了乡村聚落环境的生态景观意识的产生。古村落生态景观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通常人们给自然环境赋予的内涵,成为了人们重要的情感基础,也成为人们在自然生态中谋求最佳的居住空间和理想模式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王磊. 徽州朝奉[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2]武旭峰. 发现婺源[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3]曹国新,孙莹.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悠然婺源[M]. 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4]刘沛林. 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5]龚恺. 中国古村落·豸峰村[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婺源行程线路路书,供领队和客人们参考,请点击下面网页查阅:

【3天行程】

【线路游记】

关注公众号,了解婺源最新资讯

免费赠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