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荣格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威廉布莱克画作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荣格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荣格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2023-02-25 13: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二楼南书房

他的画,色彩鲜艳,意象精致又不失内涵,这会是哪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位心理学家的作品,你会不会大吃一惊?

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这位心理学家,就是忽略了与现代社会紧密攸关的整个思想。历史上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并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引入了分析心理学派中。

对,他就是卡尔 ·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荣格:

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大师

来源 | 二楼南书房

荣格的代表作《红书》,位列“世界十大神秘天书”之一,由荣格手绘插图,详尽记录梦境、灵魔与精神的追寻历程,像是一本隐秘而绝美的日记。

但是在他生前,荣格一直将《红书》手稿束之高阁,在他1961年去世之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后代仍拒绝出版。直到2009年9月前,全世界仅有其家人和学生共20多人看过书稿。

学者索努 · 沙姆达萨尼(Sonu Shamdasan)耗时两年努力交涉,才说服掌管荣格著作出版权的乌尔里希 · 赫尔尼(荣格的外孙)同意出版此书。

《红书》的出版,被称为是近百年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事件,美国出版商称之为“魂飞魄散”,“美得令人无法释手”的传世奇书。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而关于它的诞生另有一段前尘往事。这就是我们今天不得不提到的他跟师傅弗洛伊德之间的爱恨情仇。

1900年,44岁的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一书,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这一年,荣格还是个刚从学校毕业的风华正茂的25岁青年。两年后,荣格赴巴黎研究心理学。在导师的推荐下,荣格阅读了《梦的解析》全书。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弗洛伊德

1903年,荣格重读《梦的解析》。这一次,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所做的研究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有契合之处。例如他在“语词联想”测验中观察到的压抑“机制”,恰好能被弗洛伊德的研究所解释。遇见相似的灵魂令荣格兴奋而坚定地站到了弗洛伊德的阵营。

1906年3月,荣格开始给他的偶像弗洛伊德写信,当时处于被冷落境地的弗洛伊德对荣格的示好格外欣喜,也很欣赏他的才华。两人频繁通信交流,友情持续升温。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弗洛伊德(前排中),荣格(前排右)

1907年,弗洛伊德正式邀请“粉丝”荣格到维也纳的家中作客。同年,热情、激动的荣格抵达维也纳,酣畅淋漓地和偶像交谈了整整13个小时,仍觉意犹未尽。两个人既是一对彼此赏识的天才,也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一面扶持着开辟研究疆土,一面共同抵御外界的质疑和批判。在一封写给荣格的信中,弗洛伊德亲切地称他为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储”,并称荣格是他的“长子”。

在交往密切的6年中,他们一道参与的重要时刻愈来愈多:

1908年,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在奥地利的萨尔兹堡举行,弗洛伊德主持会议,会议期间决定创办一个心理分析学的会刊《精神分析与精神病理研究年鉴》,荣格被指定担任主编;

1909年,弗洛伊德和荣格同时应邀去美国讲学,在船上共度7周的旅程,他们在美国的演讲受到热烈欢迎;

1910年,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正式成立,由于弗洛伊德的再三坚持,荣格当选为协会的第一任主席……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荣格画作

然而两个人的分歧也开始渐渐凸显出来。

弗洛伊德希望找一个可以帮助他拓展思想体系、促进其实际应用的“信徒”;而荣格却希望自己是一个富有独创性的思想家,“无论何种追随关系都令他无所适从”。

两个人对潜意识的看法不同,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一座垃圾场,堆放着人们不承认或者看不见的欲望,只有性欲是人的前进驱动力,人本能地追求快乐。而荣格则认为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容纳了人们压抑的心理内容与遗忘的记忆,而集体潜意识包含了人类的心灵与命运,人可以从中获得远古的智慧。荣格更强调精神的先定倾向,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不限于弗洛伊德在人的本性中所发现的那些黑暗势力。

性欲只是人的众多情结之一,最终导向的不是快乐而是人的自我成长。而且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关于人格为童年早期经验所决定的看法。荣格认为,人格在后半生能由未来的希望引导而塑造和改变。可以说,两人对人性本身看法上的有着原则性分歧。

1910年和1912年间弗洛伊德被荣格气昏2次,说荣格有“弑父情结”。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荣格画作

除了这些,最终导致两个人分道扬镳的,还有两个女人的缘故。

一个是萨宾娜 · 施皮尔赖因(Sabina Spielrein)。她是荣格的病人,曾患歇斯底里症,荣格在诊治她时与她发生了微妙的情感,还安排她在住院期间担任自己的助手。后来萨宾娜康复出院,进入医学院读书,并与荣格成为情人。萨宾娜自身在精神病学方面颇有天赋,研究成果出众。荣格即将获得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位子时,因担心自己和患者的关系影响前途,便试图与萨宾娜和平分手。

而当萨宾娜在一篇论文提出“死本能”概念时,恰好荣格和弗洛伊德都无比需要这个概念来解决“性欲为什么会受到普遍压抑”这一问题,荣格想与萨宾娜一道完成论文,遂与其重燃爱火。但考虑到研究观念,萨宾娜最终拜入弗洛伊德门下。这个女人的存在,让弗洛伊德与荣格生出不少嫌隙。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电影《A Most Dangerous Method》剧照

另一个女人则是弗洛伊德妻子的妹妹。当年两人彼此常为对方分析梦境,那时的弗洛伊德为一些梦境苦恼,而那些梦和他的妻子及年轻貌美的妻妹有关。荣格无意间知道了弗洛伊德与妻子、妻妹之间的“三角关系”,极其震惊。而弗洛伊德又拒绝告诉荣格更多事情,因为这会有损他的权威。后来,荣格对他人谈到,这件事也造成了他和弗洛伊德关系的恶化。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荣格画作

1913年,因为理论差异和个人恩怨,两个人终于彻底断绝联系,分道扬镳。跟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犹如走入一条死胡同,朋友和同事们背弃了他,他的学说也遭了严厉地批评,他个人精神方面亦出现问题。一度备受幻觉折磨而濒于崩溃。荣格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

1914年时,荣格辞掉了所有职位,开始了一连串的旅行,并专心的去探讨自己的潜意识。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幻觉。他会在两场咨询的间隙或在晚饭前,留出一小时到两小时的时间,放任自己沉浸于幻觉。他称诱发幻觉的过程为“活跃的想象”,并认为这是一场“与潜意识对质”的个人实验。而《红书》就是那时候的作品。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荣格曾于1957年谈到那段岁月:

我跟你谈到过那段岁月,追寻内心图像的那些年是我此生最重要的时光。其他一切皆发源于此。这本书就始于那时,在那之后的枝枝节节几乎无关紧要。我的一生都在阐释那些意象,它们从潜意识中迸发,像一条深不可测的河流,在我的内心泛滥,几乎要毁灭我。这些已超出我的一生所能承载。后来只是一些外在的现象、科学的阐述与生活的融合,而包孕一切的神奇开端就在那时候。

那个时期,荣格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从内心探索最深处的自我。他将那个时期的一些梦和幻象记录下来,整理成《黑书》,他将《黑书》中的部分梦境与幻觉摘出,配上解释与抒情阐述,并将这本书起名为Liber Novus(新书)。由于《新书》封皮是红色,与《黑书》对应,它也被称为《红书》。正是这时候荣格的艺术天赋开始迸发!

一位心理学家不小心却完成了一部艺术巨著,这是属于荣格内心的传说,疯狂、彻骨。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荣格画作

从心理学说史上,《红书》是荣格日后写作的主要灵感,由此生发出一整套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上《红书》更是荣格的个人“圣经”,时间横跨1914年到1930年,是荣格自我疗愈的记载,记录了他的的梦境、灵魔与精神追寻历程,情节暗合了疗愈的进程:起初人失去了他的灵魂,于是主人公像但丁一样游历各界,历经冒险并最终找回自我。全书古色古香,图文并茂,像中世纪的手抄本那样,将超过400页的羊皮纸装订为一个大开本,内部打有针孔以方便描线,用矿物颜料作画,以油墨书写,首写字母为花体,还有装饰性的花边和旁注。

如果只看上面的这些图片,你一定认为这来自哪位手绘大师,其实这都是《红书》里的作品。早在荣格的青年时代,就经常游览巴塞尔的艺术博物馆,尤为喜欢荷尔拜因、勃克林和荷兰画派的作品。作为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在他学业的最后时光,他醉心于绘画几乎有一年之久,此时的画作有具象主义风格,技法娴熟。而1902到1903年,荣格就在巴黎和伦敦逗留,花大量的时间专注于绘画和参观博物馆。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荣格画作

正是荣格早期的积累让《红书》的内容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红书》共有205页图像,十分工细,美轮美奂,图文对照的方式使人联想起威廉·布莱克。荣格画了曼荼罗、面具、红轮、大蛇、蛙、火神、巨树和其它神秘符号,画中的视觉元素来自巴比伦、埃及、印度、各古老文明以及想象的王国,融合变异了柏拉图主义、诺斯替、炼金术、印度教还有基督教的大量意象,按照荣格的观念,“人是无边世界的映像,由于人的语言并不完备,用图像来讲述灵魂是可行之道。拥有一件事物的图像,我们就拥有了这事物的一半,这世界的图像也就是这世界的一半”。

在这种意义上,当今读者捧着这本《红书》,也就拥有了荣格的“一半”。

如果对艺术鉴赏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意象被激活,而不管是谁以原始意象的形式说话,势必直指人心。即便对于荣格理论了解不深,《红书》里的“黑暗神秘诗剧”依然诱人。虽然荣格本人不承认《红书》是艺术,但它其实是象征符号的集大成,而且它的视觉效果实在太好,美国出版商初见书稿即“魂飞魄散”,说它“美得令人无法释手”,具有相当的艺术收藏价值。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荣格画作

你有没有也被荣格的手绘惊艳到呢?有没有感觉艺术家荣格被心理学耽误了呢?其实,它的问世本身就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

就是这部荣格生前禁止出版的《红书》,在其去世后深藏在银行23年后,经过长达三年的磋商、交涉、谈判,方得见天日,公开出版,原色原大,连污渍破损都清晰保留。

虽然美国版定价高达195美元,德国版198欧元,英国版140英镑,法国版199欧元,但是荣格的手绘插图太过精美,大量与心理学无关的读者把它当作艺术品收藏,蜂拥抢购,导致该书数次脱销,甚至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荣格:一个被心理学耽误了的艺术家

当然,我们不应只看到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毕竟这是一位心理学大师自我疗愈的方式。荣格指出,自我成长的过程并不愉快,也需要大量时间,他鼓励人们迎向这些改变,寻找自己的路:

活出自我要成为自己的任务,千万别说活出自我是欲望。这不会有什么欢乐,而是漫长的痛苦,因为你必须成为你自己的创造者。……没有什么事是完整的,许多事都处于冲突中。生命之路就是不断变形,不是排斥。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说起心理学巨人,大家都会想到弗洛伊德,熟悉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为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潜意识理论和对梦的研究解析至今还深刻影响着心理学界。然而小编今天要介绍的并非弗洛伊德,而是另一位同样的顶级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弗洛伊德最有名的弟子,相信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是神秘而陌生的,然而他的那些心理学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代表人物,生于瑞士凯斯威尔(Kesswil)。1907年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正式在维也纳见面,交谈长达13小时,此后开始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曾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席,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他更强调人的精神的崇高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而且弗洛伊德如父亲般的权威也让荣格无法忍受,最后终于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享年86岁。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分析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早期,是一门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的深度心理学,卡尔·荣格是在以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为基础上,根据自己亲身体验及在对临床病人的大量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来的一套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这一理论勾画出了人类心灵的原始面貌,为沟通过去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架起了一道心理学的桥梁。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在现代心理学中,分析心理学不但与精神分析学齐名,而且还被看作是弗洛伊德经典分析学说的超越,更被誉为后现代心理学的先锋。

荣格把心灵看作人格的总体,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意识:是心里中唯一可以被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意识的整个本质就是辨别、区分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肯定和否定等等。事物分离成对立的双方完全是由于意识的区分作用,只有意识才能认识到适当的东西,并使之与不适当的和无价值的东西区别开来,它的充分发展与分化导致个体意识自我的产生,为人格赋予一致性和连续性,人类个体化成长进程正是意识的发展。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个体潜意识:人格结构的第二层,潜意识的表层部分,包含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荣格还提出了属于该范畴的情结概念,源自荣格1904年在伯格尔斯立精神病医院的词语联想实验,他发现情结具有自主性,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自我支配,无法控制,常常无法意识到他们,情结是梦和症状的缔造者,是通往潜意识的捷径。如今的测谎仪就是根据这一实验理论原理研究发明出来的,它是分析心理学在司法上的重大贡献。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荣格的理论也和其差不多,都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但是两者其实也有区别。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内容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 以及被压抑的各种欲望, 而且被压抑的内容更多是童年早期个体所受到的性挫折或与性相关的消极记忆。 荣格认为这样的观点太狭窄了。 从一定意义上说,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个体潜意识论。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是倾向于针对欲望、 本能、 冲动等人的生物性的理论学说, 所以人们称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偏向生物性,缺乏社会性。 而荣格更强调社会因素,他认为个体潜意识其实依赖于更深的层次,他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理论。

集体潜意识: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部分,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它和个体潜意识不同,它从来没有在意识出现过,都是遗传得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各种原型,即本原的模型,其中最有名的有四种: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妮姆斯、阴影。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格面具:我们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会对外塑造一种良好的有利于社交的形象,是理想化的自己,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须产物。

阿尼玛:源自希腊文,意味着男性中的女性成分,意象。

阿尼姆斯:意味着女性中的男性成分和意象。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都有利于男性和女性更好得在社会生存。

阴影:指人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阴暗的想法或不被接受的邪恶欲望,类似弗洛伊德的本我。

以上是荣格心理学中的关于人格整体论的学说大致内容。接下来小编在介绍一下其人格类型学说的内容。

我们平常形容一个人经常习惯用外向,内向这两个词语去描述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其实这来源于荣格心理学中的关于人格类型的理论。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把人的态度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心理能量指向内部为内倾型,较为内向,易产生内心体验和幻想,这种人远离外部世界,对事物的本质和活动的结果感兴趣,喜欢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外倾型人的心理能量则指向外部,易倾向客观事物,这种人喜欢社交、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感兴趣,擅长社交,人缘也较好。

另外,荣格还提出了四种功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其中思维与情感对立互补,直觉与感觉对立互补。生活中我们经常启用这四种功能类型,比如,当我们在看电影时,我们的感觉用感官,视觉和听觉来观看影片;情感是对事物的好恶倾向,它决定我们是否喜欢这影片;思维是对事物是什么作出判断和推理,在看电影时我们会猜想主角们一系列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剧情;直觉是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预感,根据我们的直觉和对影片的观看,我们直觉预料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剧情。

荣格上面把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了八种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 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有名的MBTI人格测验也是以此人格类型为基础发展而来。

荣格较为有名的还有其对梦的解析。弗洛伊德也曾经发表过相关的理论,其著作《梦的解析》在1900年发布,提出了几个看法:1.梦是—种精神活动;“其动机常常是一个寻求满足的愿望”。梦是因愿望而起,它的内容是“愿望的达成”。梦不仅使思想有表现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2.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的心灵的最深处,但它很活跃,于方百计要突破前意识的领域冒出来。当“自我”在既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体息,即自我”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而放松了戒备的时候,潜意识使开始活动,于是出现了梦。3.弗洛伊德认为梦和精神病有相似之处,他认为“梦包含着简要的神经质病的心理学”。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对梦也有自己的看法,荣格认为,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梦提供了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恢复平衡的信息,它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和均势。

在梦的解释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梦者,应该了解其性格参加的活动及其心情等。将梦者的梦的联想与其清醒状态时的生活相结合,以揭示梦以一种补偿方式所指明的东西,这种能力与分析者的技能和知识有极大的关系。

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外,非常重视梦的系列分析。他认为,梦的个别分析意义不大,而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梦的系列,则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可以通过对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揭示,使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得以显露。

荣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内容较多,除了这些,还有人格动力说,人格发展论,精神治疗等,小编就介绍其中比较有名的理论,喜欢小编的文章可以点赞支持或转发。荣格的心理学理论为心理学界做出巨大贡献,他的许多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成果也对治疗一些病情有着较大的帮助,大家如果有什么想了解的可以在下方留言一起讨论。喜欢小编的可以点击上方关注小编。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以心理学知识探讨文学艺术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以心理学知识探讨文学艺术

荣格(1875年-1961年)

和弗洛伊德一样,荣格也是文学家、特别是文学批评家特别倚重的一位心理学家,例如加拿大学者、神话原型批评的提出者弗莱就对他推崇备至(尤其是他的《心理学与炼丹术》)。与弗洛伊德的《作家与白日梦》相似,《心理学与文学》是荣格的一篇极为重要、影响极大的论文,同样以心理学知识探讨文学艺术。在论文的开头,荣格即说:“显然,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

这篇论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艺术作品”,二是“诗人”。在第一部分“艺术作品”中,荣格把艺术作品区分为了两种模式,分别为“心理的”和“幻觉的”。所谓的“心理小说”不是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是那些“缺乏心理旁白的精彩叙述”的作品。他以歌德的诗剧《浮士德》(全书分为两部,写作时间跨度很大,一直到歌德晚年才得以完成)为例,认为此书两部之间的差异“标志出艺术作品的心理模式和幻觉模式之间的区别”,后者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与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

荣格指出,幻觉是一种原始经验,而“在幻觉中显现的东西也就是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可以说是荣格最主要、最有影响的心理学观点。在本文中,荣格给集体无意识所下的定义是,“指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而“意识即从这种心理倾向发展而来”。根据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伟大的诗歌或者说艺术作品,带有“世代相传的信息”,而不是来自个人因素。他还认为,诗人、先知和领袖都是在集体无意识中受到“时代未得到表达的欲望的指引”,为其他人“指出一条获得满足的道路”,“不管这一满足所带来的究竟是福是祸,是拯救一个时代还是毁灭一个时代”。

在“诗人”这个部分中,荣格驳斥了弗洛伊德关于艺术家的经历创造作品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艺术家不过是艺术的工具,用以传达或者说实现艺术目的。也就是说,作品超越了艺术家。所以,荣格断言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荣格最后总结说:“人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整体而生活的。个人的祸福无关紧要,只有整个人类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正因为如此,所以每一部伟大的艺术品都是客观的非个人性质的,但同时又丝毫不影响它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的个人生活对于他的艺术是非本质的,它至多只是帮助或阻碍他的艺术使命而已。”这种看法到底还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吧,与之相对立的说法则是对个人的肯定,例如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就认可天才。他说:“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天才的发酵性影响是构成社会进化的各种变化中的一个因素。”(见《詹姆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除了这篇文章,荣格谈论心理学与文学的著作还有不少,如《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等。

-THE END-

荣格心理学对梦境的解析,内心幻想的现实意义-拓展篇

我们每个人的都有做梦的经历,在很多人看来,我们清醒时所处的是一个世界,做梦时所处的好像是另一个世界,这两个世界就好像电影颠倒世界中男主角和女主角各自的世界,他们泾渭分明没有交集,并且好像一个设计凌驾于另一个世界之上,这本书的作者却认为梦境与现实其实本来一体,渴望获得整合。正如那部电影中男主角最后找到了连接两个世界的高科技仪器那样,其实我们也有联系无意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方法,这就是释梦以及积极想象。这本书中的作者将带我们了解一个被称作无意识的世界,通过释梦和积极想象建立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桥梁,在开始本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约翰逊,罗伯特约翰逊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荣格分析师,是解读荣格思想的专业作家,他曾于20世纪50年代前往瑞士苏黎世荣国学院接受培训,师从荣格的妻子艾玛荣格,如今96岁高龄的约翰逊已经出版了15本著作,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包括本书以及他男性心理学她女性心理学,我们爱情心理学转化拥抱阴影,他于2002年荣获太平洋研究生院名誉博士学位及终身成就奖,如果你对荣格心理学感兴趣,那么约翰逊将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因为它将为你提供一条了解荣格心理学的捷径,就说,约翰逊在动笔创作本书时,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让那些即便是刚接触心理学的人,也能在短时间内明白是梦和积极想象的方法,深入浅出的讲解,这也是本书能够畅销多年的一个原因,那么具体来看,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些什么呢?

荣格心理学对梦境的解析,内心幻想的现实意义-拓展篇主要有有四个方面1走进无意识了解无意识,

2所谓荣格心理学的四个重要基本概念

3如何释梦

4如何进行积极想象

首先我们来系统了解一下作者认为的无意识,说起无意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经历和感受,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一边听着别人说话,一边思绪却不自主的飘到了别的地方,出神儿了,还有以为自己丢了某个东西,结果费劲找了一圈,到头来却发现那个东西其实就在自己手里,还有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突然对家人同事朋友大发雷霆,然而事后想起就觉得自己小题大做,后悔不已。对了这就是无意识的表现,所谓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情难自禁等等,当这些现象发生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你其实正处在无意识的支配之下,除此之外的无意识,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表露方式那就是梦,我们人都会做梦,而且会做千奇百怪的梦,有时候梦境太过真实,比如梦到自己处在危险之中,工作出现了失误等等,有时候梦境又太过羞耻,比如梦到强奸偷盗等等,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做的梦特别毫无逻辑,不可理喻,看起来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并且非常难以用语言描述,有研究表明了我们每天只有5%的时间处于真正清醒的状态,也就是受意识支配的状态,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正是基于这种观察,提出了自己的无意识理论,他认为所谓无意识其实是一个创造性的源泉,意识正是从无意识中分化而来的,无意识提供的原始内容使得意识得以发展成熟,我们所有的潜在品质也因此得到发展,他还进一步强调,人类意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无意识渴望源源不断地参与进来,然而当人类进入某一文明阶段后。那些曾经滋养我们祖先的意识和无意识的互动方式,如梦幻想仪式和宗教体验等,因为太过原始太过明显而被抛弃,这样在我们的傲慢与偏见中,我们其实切断了与无意识本源的联系,为什么要特别注意无意识这个东西呢?作者认为,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无意识处理不当,让这些无意识就会故意来引起我的注意,他可能化身为各种心理疾病,强行回到我的生活当中,比方说,现在心理学有研究认为神经症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等等,其实某种程度上是无意识得不到正常表达的后果,这本书的作者看来呢,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要了解无意识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则事关个人成长,在所有荣格心理学派的人看来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是人格统合成为完整的人的唯一途径,成为完整的人意味着这个人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情感上,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能够尽其所能,得偿所愿,一个人越是能够直面无意识,将无意识内容与意识内容相整合,这个人就越是能够成为完整的人,这也是每个人持续一生的任务,作者认为无意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和意识沟通,一种是梦,一种是想象,这两种方式都是由心灵发展出来的,高度精炼的交流方式,我们可以把梦看作睡着时的想象,把想象看做醒着时梦在我们心中的流动,他们都能够把各种不可见的无意识内容转化为能够被意识到的意象,了解无意识就是要破译这些意象相应的方法,是释梦梦和积极想象,这也是荣格心理学最基本的两大心理分析技术

预测应用这两大基础时,我们无法避开一些基本概念,因此呢在系统了解了无意识之后,第二部分,我们先了解一下四个荣格心理学基本概念,也就是原型,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自性。首先是原型,在荣格心理学中原型指的是:早已存在于人类集体心理中的性格模型,不断地对每个个体重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进行感知的基本方式,出现在梦中和想象中的原型可以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性,也可以是一个征战沙场的英雄,会是一个囤积居奇的商人,也可以是一个劫富济贫的大侠,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原型看做各具特色的人格,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凭直觉判断我们面对的是否是一个原型,并自由地为它命名。以多愁善感的女性原型为例,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林黛玉,也可以命名为李清照,其次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一对概念,这两个字读起来很拗口哈,也非常抽象,实际上阿尼玛阿尼姆斯是心理学研究者直接译过来的两个拉丁语单词,什么意思呢?所谓的阿尼玛这个是男人内心的女性形象,阿尼姆斯指的是女人内心的男性形象,荣格认为每个男人都需要和自己的阿尼玛互动,同时每个女人都需要和自己的阿尼姆斯互动,如果缺乏这种互动,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将它们投射到生活中不属于他们的领域中去,比如一个女人可能会把自己的阿尼姆斯投射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男人身上,看起来他爱上的是这个男人,而实际上他爱上的是他投射到这个男人身上的阿尼姆斯,通过这种罗曼蒂克式的投射,她试图通过某个具体的人活出无意识的那部分自己,于是有一天她发现这个实实在在的男人与自己的阿尼姆斯并不完全相同时,他往往会大失所望,备受打击。最后来看一下自性这个概念,自性是集体意识中的一个核心原型,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人格达到整合统一,自性有其特有的意象,比如圆圈正方形菱形数字四。但不限于此,比如在作者给出的一个例子中,一位女性梦到自己独自在修道院的一个房间里做弥撒,却拿着佛教的念珠盘腿而坐,弥撒结束后,她发现花儿在房间的一角静静绽放,让她感到内心十分平静,事实上的这位女性在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接触了东方禅宗思想,当时她正在整合自己的宗教体验,于是自性这个圆形以花儿的意象在梦中出现了,以上就是我们接下来在释梦和积极想象用到的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原型,阿尼玛,阿尼姆斯以及自性

荣格心理学对梦境的解析,内心幻想的现实意义-拓展篇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我们结合这些概念来看一看作者对如何释梦这一问题的看法,作者在这部分书中将释梦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进行联想联系,内在动力,解析和举行仪式。第一步是进行联想,联想就是要求下梦中出现的各个意象,然后对各个意象进行直接联想,作者认为你的联想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人,一句话一个图像,一种情绪或一段记忆,这一次联想之后应该马上回到这个意象上来,看看脑子里还有没有其他联想,切记在联想之上进行下一次联想,只有写下关于某个意象的全部联想之后,你才应当处理下一个意象,在处理完所有的意象之后,我们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知道哪些才是各个意象最合适的联想?对此荣格的回答是命中法,他说当你浏览自己写下的联想时其中一个会激起你心中的许多能量,你会感觉到你内心的伤口和迷茫被触及到了,或者这个联想让你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以前从未注意到,那个时候,一种确信感会从你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油然而生,让你觉得就是他,此外原型放大法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当某个意象是一个原型时,通常我们并不需要再做过多的联想,这个印象最合适的联想就是这个原型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进入这个原型对应的神话或其他源头当中,看看这个原型想告诉我们什么?以我们前面举过的一个关于修道院的梦为例,我们在这个梦中发现了花朵这个自性的原型,由于自性指示的最主要意义是整合,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花朵这个意象最合适的联想是围绕整合展开的联想,在第二部中我们需要将每一个意象有某种内在动力联系起来,这种内在动力可能是一种情绪,一种内在冲突,一个通过你发挥作用的内在人格,也可能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或者一种心境,我们需要找出我们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梦中的场景正好代表了发生的事情,要进行这一步,我们必须回到最初阶段,分别处理每一个意象,我可以问问每一个意象,他是我们人格的哪个部分?最近在我们生活的哪个方面发挥着作用,然后写下我们脑海中出现的每一个例子,那我们继续流修道院怎么进行分析?这第一步用原型放大法,我们已经知道了那朵花最恰当的联想,和整合有关,同时结合那边女士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认为它在那位女士的宗教体验方面发挥作用,要通过前两部的我们在头脑中把所有的联想联系在一起,我们与内在生活的关系也变得清晰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解析梦对我们生活的整体意义,也就是释梦的第三步,这里的我们以一个男人的梦为例,这个男人某一天得到了一个看似非常好的工作机会。公司希望他能当场决定定是否接受这个机会,尽管他感到很兴奋,但是总有什么在告诉他,过几天再做决定,于是在当天晚上他梦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人,穿着性感的睡裙,并且告诉他,只要他愿意,他就可以得到她,他决定和这个女人一起走,但是随后当这个女人靠近他时,他发现她的眼睛里有一种奇怪的,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绿色阴影,这让他感到很害怕,第二天醒来后他对自己的梦进行了解析,他清楚地看到梦中性感女人和这个诱人的工作机会之间的关联,他感觉自己把阿尼玛投入到了了这个工作机会上,但是这个梦却警告他这是阿尼玛的邪恶面,这个工作机会在某些地方不对劲,存在某种隐患,因此他最后拒绝了这个工作机会,后来他通过某种途径得知那家公司的确不可靠,他意识到如果自己当时进去了,可能就再也出不来了,最后作者认为当我们明白了某个梦对我们生活的整体意义后,第四步我们要做的是举行一个仪式,通过仪式把梦的启示带入现实世界,这里我们一个大学生买汉堡和薯条的仪式为例,这个大学生一天梦到自己在购物中心闲逛,他看到让他非常不舒服的垃圾食品,买的东西也不是他喜欢的,在释梦进行到第四步时,他确信这个梦对他最重要的警示是垃圾食品在精神层面的意义,也就是切断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于是呢,他去了一家汉堡店买了最大的汉堡和薯条,回到家后他拿起一把铲子,把汉堡和薯条埋到了后院里,通过这种仪式,他把自己想放弃不健康人际关系的决定带到了现实中,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释梦进行到这一步时,都确信自己该做出什么仪式,对此作者认为仪式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意识的去做,即使是恍恍胳膊抖抖腿,观察十棵树的树皮,那也是一种可行的仪式,以上的就是作者在书中重点讲述的释梦的四个步骤。

来小结一下,第一步写下梦中出现的所有意向,对各个意象进行直接联想,从中选出那些最合适的联想,方法是命中法或者原型放大法

第二步将梦中的每个意象与内在生活的某种特殊动力联系起来

第三步解析梦对我们生活的整体

第四部举行一个仪式,通过仪式把梦的启示带入现实世界

最后介绍一下第四部分,也就是作者对于如何进行积极想象的观点,所谓积极想象是对想象能力有意识的运用,和释梦不同,积极想象是荣格心理学派特有的心理分析法,作者在书中同样将集体想象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要求无意识和无意识对话,选择道德立场,举行仪式。第一步要求无意识,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思绪暂时远离外部世界,把焦点对准内心世界,进入想象当中,然后看到脑海中会出现什么异象,这种方法又被心理学家冯弗朗兹成为清空自我法,这种发出邀请的方法呢,往往需要巨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因此一些人可能等了很久还是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试试别的方法,你可以选取一个反复出现在幻想中的场景或人物,然后进入那个场景,接近那个人那个场景,那个人就是你要邀请的无意识意象,你也可以去到想象中出现过的某个现实存在的地方,比如公园,购物中心,看看自己将在那里遇到什么,通常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想象会把我们带到内心世界的某个地点,让我们与需要见到的内在人物产生连接,等你成功的邀请到无意识之后,积极想象的第二步必须要和你头脑中的无意识意象对话,说白了对话就是让自己沉浸在想象中,让想象自由流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可以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如果一个出现在想象中的人物最初无话可说,你可以通过询问他是谁?开始你们之间的对话,问问他想要什么,想谈什么,想做些什么,如果还是不行,就试着表达你的感受,你可以对他说,他让你感到害怕,感到被拒绝,这是进入对话最有效的方式,此外还有一种情况虽然不多,简单却值得一提,那就是有时候你的无意识可能是个话痨,等你成功邀请到他之后,在对话这一步,你只需要静静倾听就够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该怎样向无意识发出邀请,以及怎样用意识对话,但这还不够,我们必须选择一个道德立场,这便是是积极想象的第三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无意识世界是没有道德可言的,在进行积极想象时我们很容易被无意识所吞没,如果不预设个道德立场,我们就会在想象中变的残忍具有破坏性或者走向极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有一天在她的想象中出现了一名男子,男子要求他把钱包和钥匙交出来,并且说从现在开始钱包和钥匙就是他的,这个女性在想象中照做了交出了自己的钱包和钥匙,后来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她变得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对他人指指点点,试图控制一切,在他人看来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变的权力熏心,招人讨厌。很明显,这位女士在无意识中发现了渴望权力的那部分自我,由于没有对他设立任何道德限制,因此让她掌管了全部的自我,进而给自己制造了人际问题,作者建议我们在选择道德立场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性格和深层价值观,不应该让一部分自我掌控其他部分的自我,并且要考虑普遍的人类价值观,比如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积极想象的最后一步是举行仪式,这一步和释梦的第四步操作是一样的,也就是通过一个仪式把想象的启示带入现实世界中,这里我们仅说明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不要照搬你的想象,和梦不同,积极想象中的主题更具逻辑性和现实可行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在想象中和自己的阿尼姆斯争吵,如果照搬这个想象,在现实世界中和自己的老公争吵,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了,好了!以上就是作者认为积极想象的四个步骤。简单回顾一下,这四个步骤分别是邀请无意识,和无意识对话,选择一个道德立场以及举行仪式。

最后再来总结一下,首先为你介绍了无意识这个概念,作者认为它和意识的关系是一种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之所以要走近它是因为远离它会导致心理疾病,并且走进它是成为完整的人的唯一途径,它和意识沟通的两种方式,分别是梦和想象。

作者在书中强调要破解无意识的内容,对应的方法分别是释梦和积极想象,其次在释梦和积极想象之前,有原型,阿尼玛阿尼姆斯和自性四个荣格心理学基本概念

我们结合这些概念了解了如何释梦,第一步是对梦中出现的各个意象进行联想,从中选出最合适的联想,第二步是将各个意象与某种内在动力联系起来,第三步是解析梦对我们生活的整体意义,第四步是通过仪式把梦的启示带入现实世界

最后我们介绍了作者关于进行积极想象想象的四个步骤,分别是邀请无意识和无意识对话,选择一个道德立场,举行一个仪式

荣格心理学对梦境的解析,内心幻想的现实意义-拓展篇生活有光芒,精神有格调,感谢得到,感谢内在工作,感谢命运的安排

提问者:另类か小王子 荣格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影视创作的影响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