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大世界 无处不“舞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威尼斯商人瓷砖是几线品牌 演艺大世界 无处不“舞台”

演艺大世界 无处不“舞台”

2023-06-07 21: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把观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演艺大世界在2018年11月正式定名时就提出的建设愿景。经过近五年的持续努力,这个以人民广场为核心区域,辐射市中心城区,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演艺集群,节展活动遍布全年,演艺新空间遍地开花,全球首演首秀纷至沓来。

  在演艺大世界整体品牌的带动下,不仅各大剧场各擅所长、彰显特色,各个演艺新空间创新形式、精彩纷呈,即便是剧场因疫情暂停期间,观众还是可以在“云上”找到舞台。舞台不止于剧院里,而是无处不在。

  五年来,聚焦助力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演艺大世界在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中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塑造并展现出黄浦乃至整个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神韵魅力。

  大剧场·首演

  2021年12月31日晚,距离外滩不远的一座21层楼高的写字楼里,镜像式驻演戏剧《弗兰肯斯坦计划》的演员在两个同时开演的空间里来回穿梭。

  向南走不到300米,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名家联袂“迎新大反串”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

  沿着福州路向西走700米,国际著名音乐大师谭盾创作的国乐《敦煌·慈悲颂》在上海大剧院全球首演,和观众一起开启辞旧迎新的美好篇章。

  事实证明,“过条马路就能看场戏”并非戏言。如今的演艺大世界区域内共有专业剧场25个、经授牌“演艺新空间”44个,演出艺术形式涵盖戏剧、戏曲、音乐剧、音乐会等各剧种门类。

  与出色的“硬件”相呼应的,是演艺大世界日益强大的“软实力”。过去两年,虽一度受到疫情影响,但演艺大世界年均演出场次仍近2万场,占全市总量半数,145部剧目在这里首演首秀。

  作为演艺大世界的“顶梁柱”,上海大剧院近年来坚持争取“中国首演”和“上海首秀”。登陆央视春晚的舞剧《只此青绿》,其实早在去年就被上海大剧院抢先一步看到该剧的潜力,实现了“上海首演”。陈佩斯的“戏台三部曲”之二话剧《惊梦》,以创下开票一小时即破百万票房的成绩,在上海大剧院完成了“中国首演”。

  “演艺大世界已经成为全国演出最频繁的地方。”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认为,“越来越多新作品从演艺大世界起步,开始全国巡演之路。很多制作人都说,上海首演做好了,走遍全国都不怕。”

  这也成为田沁鑫、陈薪伊等名家入驻演艺大世界的理由之一。由田沁鑫担任总导演的演艺大世界首部庆祝建党100周年话剧《红色的起点》,于中国大戏院首演后,在北京和全国各地巡演41场。以陈薪伊命名的艺术中心落户人民大舞台,《洋麻将》、全女版《奥赛罗》、《龙亭侯蔡伦》以及今年计划首演的《威尼斯商人》,是其承诺每年制作出品一台原创大戏,助力“演艺大世界”建设的最好证明。

  演艺大世界“出品”的剧目,不乏“爆款”。去年年末上海文化广场首次挑战自主制作运营的大剧场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其热门场次售罄速度与2019年经典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持平,彰显出演艺大世界自身打造的剧目堪比国际一流引进大戏的市场号召力。

  “我们在持续开放、引进、合作了世界前沿和优质的音乐剧作品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实践与证明中国式的舞台表达。”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这些年,文化广场首创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6台自制中文版音乐剧,6台原创孵化音乐剧,是我们在度过生存期之后的行业回馈,也是一种行业前瞻,中国人演音乐剧给中国人看,才是对行业有效的积累。”

  今年,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将在文化广场启动,又一部全新作品要长期驻演。从引入德奥、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的音乐剧作品开拓观众的眼界和审美,到勇敢走出一条属于华语音乐剧自己的道路,文化广场这一路的轨迹,正是演艺大世界从海纳百川的“码头”,向文化高地的“源头”乃至“潮头”拓展的最好印证。

  新空间·驻场

  如果说大剧场首演剧目在过去5年里培养了一批忠实的、专业的剧场观众,那么像亚洲大厦星空间这样的小剧场驻场演艺,则打造了另一种发展路径——走进剧场不再需要仪式感,而应该是一种常态化的娱乐生活方式。

  如今的亚洲大厦,早已成为年轻观众心中的“网红地标”。一台好戏、缪时客、魅鲸文化、晓年青剧团、致敬文化……国内优质民营演艺资源不断涌向“星空间”,并带来了环境式音乐剧、脱口秀、LIVE音乐现场、互动话剧等各种创新剧目。而让亚洲大厦从一栋闲置已久的办公楼,升级为上海乃至全国演出密度最高的大厦的,是一部名为《阿波罗尼亚》的环境式驻演音乐剧。

  2020年8月28日晚,《阿波罗尼亚》首次预演。演出前,该剧的制作和出品方“一台好戏”的创始人汉坤召集演员打起了预防针:“就算台下只有20个观众,也要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

  20不是一个随口胡诌的数字,首演的票只卖掉了三成。《阿波罗尼亚》对当时在疫情下完全没有收入的“一台好戏”来说是背水一战,“成了公司可以继续做下去,如果不成,可能也就解散了。”

  谁成想,一周后,观众再提起这部剧时,第一反应就是“票很难抢”。可以说,《阿波罗尼亚》的出现,成为演艺大世界探索多业态发展的突破口。如今,《阿波罗尼亚》演出场次超过500场,是迄今为止演艺大世界内“演艺新空间”驻场演出最多的剧。

  回想起这段“惊心动魄”的时光,汉坤将《阿波罗尼亚》的成功,归功于201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的首个“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

  “演艺新空间”的诞生,极大丰富了演艺大世界的演出内容,让有别于大中型专业剧场外、适合举行特色演艺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专业剧场的补充,错层满足在上海这个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每个人,同时也是提升营商环境的创意之举。“我们这样的腰部、甚至腿部企业,过去很难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剧场,新政策的出台,让我们这样的小企业迅速找到了合作方。”也正是如此,让汉坤得以将在韩国留学时常看的《阿波罗尼亚》引进至演艺大世界,也让亚洲大厦成为远近闻名的垂直生长的“中国百老汇”。

  除亚洲大厦外,还有笑果工厂脱口秀、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等越来越多“演艺新空间”的挂牌,让浸入式演出、小型特色音乐会、演出+N等成为演艺大世界常见的演出形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业剧场,也在“打开”大门,创新演出项目,谋求新思路。去年,文旅项目《海上生民乐》就将91岁的上海音乐厅进一步盘活、升级成为“文化+艺术+建筑”的综合性文旅地标,成为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闪亮名片。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观察发现,不少观众选择“一站式”体验,下午先来音乐厅4楼打卡展览,再预约欣赏户外墙体秀,最后进入大厅观赏《海上生民乐》演出,临走前还会购买相关的文创产品。展览、墙体秀、驻场演出各项目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动。

  这也让方靓更加深思,如何才能艺术性、创意性地打开音乐厅这座历史保护建筑——“不仅仅让观众走进来,我们也可以走出去;大家不仅仅可以坐在剧场的座位席上看演出,还可以站在舞台上,甚至站在剧场的各个角落看演出,也可以和艺术家互动……”在演艺行业创新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上海音乐厅以及其身后的演艺大世界正在走一条具有探索意义的实践之路。

  在云端·创新

  另一条演艺大世界正在探索的实践之路,在云端。

  在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迎来了它的九岁生日。虽然不能走进剧场,但是孩子们收到了一份“限定儿童节礼物”——三场说走就走的声光电“旅行”。而这,有赖于“小鲸鱼来啦”线上项目的持续发力。

  从3月17日第一期“小鲸鱼来啦”上线以来,上海儿童艺术剧场邀请全球艺术家一起加入,从戏剧、音乐、舞蹈、传统文化、多媒体等多个角度出发,让孩子们足不出户,也能够有机会与他们“面对面”,累计受众已超433万人次。

  的确,演艺大世界的热闹不应只限于传统舞台。近两年,海外原版剧目因疫情难以引进,但中国观众仍希望能第一时间看到高质量的海外演出。怎么办?上海大剧院拿出了自己的态度:“创新”——推出首个国内剧院出品,基于舞台,又超越舞台的表演艺术综合性线上流媒体平台《巡演零号站》。

  在这个全新打造的线上空间,中国观众可以与世界剧场爱好者同步欣赏到来自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等国际一线演出重镇与演艺机构的高水平舞台现场。首场放映的节目就是全球首播的莱明•卡莱姆罗个人音乐会。在世界舞台“未来之星”的中国市场,这场线上演出被看成是一块“试金石”。张笑丁表示,大剧院在疫情后进行现场演出,同时一直思考如何与观众建立更紧密联系。“观众想看什么内容,也可以告诉我们,未来条件允许情况下,上海大剧院将把一些在线上反馈积极的艺术家与演出项目落地线下。”

  当然,线上演艺,不仅意味着将线下舞台作品的录制影像搬到线上,让观众体验体验“1排1座”视角,也应当意味着观众能够通过线上的参与和行动,拥有与线下戏剧相类似的丰富生活、联结情感、生发乐趣乃至触动人心的体验的可能性。基于此,《巡演零号站》第二季开大陆剧院行业之先河,首次推出线上沉浸式互动戏剧——《福尔摩斯探案:血色生日》,邀请观众通过云端的技术手段“变身”剧中人,在真人演员实时互动的带领下,得到多样化的线上沉浸式体验。

  不同于线下剧场演出,线上戏剧不受地域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演出的辐射范围,不仅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参与到演出中,就连身处不同时区的海外“时差党”,也能与国内观众在同一场次“侦破案件”。在该剧副导演汤宇泽看来,“线上演出囊括了剧场演出的共时性,又打破了空间的桎梏。加上《福尔摩斯探案:血色生日》本来就有沉浸式互动式戏剧的元素,对观众、演员来说都是一种新鲜的体验。”

  好不好,还要等待更多观众体验后的评价,但是这份勇于跳出原有框架,扩大了“剧场”定义的信心,也将成为未来演艺大世界勇立“潮头”的新探索。

  塑形象·品牌

  为进一步提升演艺大世界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度,演艺大世界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制定了演艺大世界标识和铭牌使用规范,通过对固定演出场所授予“演艺大世界铭牌”,以提升成员单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进身份认同,强化发展共识。

  1月15日,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上海文化广场、中国大戏院、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等首批10家单位获颁象征着“身份”的“演艺大世界”铭牌和证书。

  演艺大世界铭牌的颁发,是对固定演出场所身份的认同。中国大戏院自完成修缮重新开放以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定位于以综合戏剧演出为主的中型专业剧场,这几年在演艺大世界平台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作为首批被授予铭牌的“演艺新空间”,既传承了上海上世纪20年代“东方爵士之都”的历史文脉,又发挥了历史保护建筑资源优势,通过引进世界一流爵士乐的展演,在演艺大世界呈现了更高品质的艺术表演。

  铭牌并非“终身制”,被授予铭牌的固定场所不仅要将其挂在醒目位置,更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演艺大世界各项活动,提升演艺大世界美誉度和影响力。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总经理丁晓芸透露:“作为纽约林肯爵士中心在海外的第一个分中心,也作为‘演艺新空间’,我们在借鉴林肯中心的基础上,确保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展演的高品质、高水准和创新性。”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还将发挥平台和桥梁的作用,增进国际文化艺术交流。

  而中国大戏院也希望通过“一年三个演出季”,持续孵化产出原创、首演优秀剧目。总经理沈敏表示:“未来我们将借力演艺大世界的平台,成为名团名剧的中国首演地、网罗新人新作的基地、创新戏曲的孵化地,最终形成既有剧场演出,又有作品出品的特色剧场。”

  每一位观众、每一场演出,构成了演艺大世界生生不息的动力。“‘演艺大世界·活力艺街区’的品牌形象,也随着铭牌使用规范的发布,从剧场里传播至剧场外。”上海演艺大世界服务中心主任康骐以正在热播的全国首档全产业链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爱乐之都》举例,“疫情期间,观众虽然不能走进剧场,但是通过这档电视节目,看到了大幕拉开、灯光亮起后的演艺大世界,因音乐剧而‘有戏’。”

  电视、广播、地铁墙贴、沿街灯箱,无处不在的演艺大世界还在每个人的身边、手边。今年春节,演艺大世界向留沪过年的市民发放明信片,并免费邮寄至指定地址,将他们的心声带回家。“明信片上既有演艺大世界最美演出海报,还标注了品牌logo,五湖四海的观众都能收到来自演艺大世界的心意,邀请更多人了解演艺大世界,未来打着‘飞的’、拖着行李箱来演艺大世界看戏。”康骐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