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区的第一位外国记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威尔斯女士和埃德加斯诺是谁 走进苏区的第一位外国记者

走进苏区的第一位外国记者

2024-07-16 10: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斯诺

1939年斯诺以“工合”国际委员会的代表和记者身份再次到陕北访问,图为毛泽东和斯诺合影

宋庆龄曾住中山故居居住,斯诺经常去登门求救

1936年6月,一位美国记者怀着对中国以及中国革命的无数疑问,走向荒凉的西北高岗,去寻找那些当时还被叫做“土匪”的红军战士。经过4个月的孜孜探求,他找到了答案,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于是,世界知道了,在灾难深重、内忧外患的中国,有一群怀抱崇高理想,为四万万同胞而奋斗的革命者,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共产党人。而作为这些故事的报道者,这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为世人所铭记。

带着无数疑问走向红区

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7月17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早年的斯诺在密苏里大学修习新闻学,但在毕业前便移居纽约。1928年,斯诺开始了他的环球旅行,当年7月6日,他来到上海,并且止住了旅行的脚步,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一待就是13年,直到1941年。

斯诺到上海后,很快就在密苏里大学新闻系校友J. B. Powell任主编的《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找到了工作,担任编辑及记者。《密勒氏评论报》持论公允,在上海的欧美人士中有很强的影响力。斯诺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的采访文章。1932年,斯诺在上海与美国姑娘海伦结婚,其后,这位美国姑娘也成为一名记者,并以尼姆·韦尔斯的笔名而著称。1933年,斯诺夫妇在日本度完蜜月后移居北平(今北京),当时斯诺正准备出版他的《远东前线》(Far East Front),偶尔也为美国媒体写些文章,还兼职在燕京大学教授新闻学。早先,和许多在华的西方人一样,斯诺是被目为民族主义者的蒋介石的崇拜者。但是移居北平后,亲身感受到日本侵略的威胁,使斯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斯诺夫妇在燕大图书馆阅读了许多有关时事政治的书籍,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很快,夫妇俩都成为了爱国学生运动的同情者,并与“一二九”学运领袖们成为朋友。再加上早年斯诺在上海与宋庆龄、史沫特莱及路易·艾黎等的交往使他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此同时,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也已得到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中共中央发表了《抗日救国宣言》,举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为了加深外界对红军的了解,中共中央希望有一名公正的外国记者能去苏区采访,斯诺被选中了。

当时的斯诺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的了解还很不足,他的心中存在着许多的疑问。

中国的红军是不是一批自觉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并服从遵守一个统一的纲领,受中国共产党的同意指挥呢?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

红军战士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

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农民支持它吗?

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

红军的兵力有多少?他们的武器弹药从哪里来?它是一支有纪律的军队吗?它的士气怎么样?官兵生活真的一样吗?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一旦成功,这种巨大变化对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产生什么影响?

中国共产党倡议在中国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带着许多对中国革命、对红军的不解与问题,斯诺于1936年6月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带着两架照相机与24个胶卷,走向荒凉的西北高岗,进入陕甘宁边区,去寻找那些被通缉的,当时还被有些人叫做土匪的红军战士。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一本书红遍世界

中共领导层对斯诺造访十分重视,被称为“红色牧师”的董健吾与斯诺接头,。曾任苏区保卫局领导人的邓发亲自与斯诺见面,联络相关事宜。首先,斯诺到达了当时苏区的首府保安(今志丹县),和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然后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望县,再折回保安,又从保安返回西安。在苏区,斯诺采访了许多共产党的领导人,红军战士,知识分子,农民,牧民,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在与他们,特别是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以及林彪等众多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中,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当年秋天,斯诺回到北平,写作热情迸发出来。首先,他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了较短的系列采访文章,这些文章迅即就被翻译成中文,广为流传。1937年,伦敦戈兰茨公司首先出版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该书除了有关西安事变与有关朱德的部分引用了他的妻子尼姆·韦尔斯的材料外,其他均系根据他采访的内容写成。这本书给了对中国共产党缺乏了解的中外读者一个可信的介绍,尤为珍贵的是,中共领袖毛泽东此前从未被采访过,甚至外界传言他已死亡,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家或者是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更是一位政治改革家。该书出版后红遍了英语世界,短短一年内多次重版。1938年,已经成为“孤岛”的上海,在地下党的努力下,《红星照耀中国》有了它的中译本《西行漫记》。而根据他的采访内容出版的各类中文单行本则更多。《红星照耀中国》以及《西行漫记》的出版,是斯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深深地感染了几代中国人。正如斯诺为中译本《西行漫记》初版写的序言里所说的:“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的,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

作为第一位会见到中共领袖毛泽东的西方记者,他的采访创举也影响了一批后来者。1937年1月,另一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进入红区。1937年4月,斯诺的妻子海伦奔赴延安,他与红军一起生活了5个月的时间,进行了广泛的采访,并以尼姆·韦尔斯的笔名写下了《续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之外,另一个斯诺

在人们的印象里,斯诺是一位成功的作家,新闻记者,并以《西行漫记》享誉世界。其实,斯诺还有许多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他具有相当的经济头脑,早年的他曾试水美国的股票市场,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将手中的股票抛掉,小赚一笔,并用这笔钱开始了他的环球之旅。1932年,斯诺结婚,而他的妻子海伦当时还不是记者,而是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作的一名秘书。而他有意撰写有关中国革命的著作也非一时起意,有关著作的构思已经有好些年了,当时斯诺已经与出版社签订了合同。在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并没有提到,他的苏区之旅尚有一位同行者,这位同行者就是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马海德医生。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斯诺又与史沫特莱、路易·艾黎一起成为中国工业合作组织的创始者之一,并于1939年重访延安。1941年,斯诺还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报道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真相。1942年,斯诺担任了《星期日晚邮报》的战地记者,开始了他在欧洲、印度和中东地区的采访。1949年,斯诺与海伦离婚,随后又与露易丝·惠勒结婚。

二战结束后,由于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斯诺成为美国“麦卡锡主义”的关注对象,他收到了联邦调查局的询问。鉴于当时的美国已不再适合他写作与生活,斯诺于1959年举家迁往瑞士日内瓦,但仍然保留美国国籍。到日内瓦后,斯诺在当地美国人学校任教,带着他的学生们在欧洲、印度和日本旅行。

1960年,斯诺重返中国,他又成了解放后后第一位回到新中国进行深入采访的美国记者。本次采访后,斯诺出版了《大河彼岸:今日红色中国》一书。1964年,斯诺再回中国,并见到了当年他采访过的毛泽东与周恩来,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1970年,斯诺三回中国,并参加了当年的国庆庆典,登上天安门广场,与毛泽东一起交谈。这次来中国,中方还通过斯诺向美方传递了欢迎尼克松来华的信息。1972年2月15日,尼克松访华一周后,斯诺卒于瑞士日内瓦。根据遗嘱,斯诺的部分骨灰被安葬在北京大学(原燕京大学),那里是他当年去往红区的起点,也是他整理修改《红星照耀中国》的地方。

如今,有关埃德加·斯诺的英文材料,包括他采写的新闻稿、采访笔记、手稿、日记以及声像材料,由他的第二个妻子路易斯·惠勒捐赠给了斯诺家乡的堪萨斯大学档案馆……

(张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