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死前写给刘禅的密信,80年后出土,后人感叹:诸葛亮可瞑目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姜维有没有后人在位 姜维死前写给刘禅的密信,80年后出土,后人感叹:诸葛亮可瞑目了

姜维死前写给刘禅的密信,80年后出土,后人感叹:诸葛亮可瞑目了

2023-09-19 02: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能够青史留名,被人世代传颂的风云人物,大多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句话“乱世出英雄”。

如果要评选英雄人物最多的史学名著,非陈寿的《三国志》莫属,而更为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以它为模板改编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突出体现为“尊刘贬曹”,用浓墨重彩描写“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过五关斩六将”等蜀将风采,特别是诸葛亮,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带兵打仗就跟开了外挂一样,事事料敌于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然而,历史的天平却并没有向蜀国倾斜,魏蜀吴三国争霸临近尾声的时候,蜀国居然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抛开天时地利不谈,蜀国灭亡的根最本原因在于多个派系的内斗升级,加上人才的青黄不接,特别是在统揽大权的诸葛亮死后,这个矛盾就变得更加尖锐。

根据裴注《三国志》记载,刘备死后,“朝廷大小事务,咸决于亮”。诸葛亮这人干事又特别认真负责,不肯分权,导致蜀国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法家寒族政权。

在诸葛亮的管理下,蜀国的法治建设是三国里面最完善的,所有的事情都有法可依,官吏百姓一视同仁,人民路不拾遗,安居乐业。

不过就算诸葛亮再逆天,也架不住一天天的衰老,只能在六出祁山聊尽人事之后,就此退出了精彩纷呈的三国舞台,蜀国也正式进入“后诸葛亮时代”。

诸葛亮在位时,曾扶植过两位接班人,一文一武,文臣是马谡,武将是姜维。

这两人跟诸葛亮的关系非常亲密,其中马谡是他的随军参谋,两人经常在一起议论行军布阵,一谈就是一整天;姜维虽是魏国降将,但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极高,说姜维“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心存汉室,才兼数人”(《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北伐时任命其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如果说刘备是诸葛亮的伯乐,那么诸葛亮就是姜维的伯乐。

诸葛亮首次率军北伐来到天水,就设计架空了司马懿,逼反了姜维,他本来完全可以乘势一鼓作气深入曹魏腹地,攻城略地,但却意外地选择了退兵,就此错过了兴复汉室最好的机会。

对于诸葛亮不合常理的举行,有史学家做出了大胆猜想:诸葛亮其实不是真的想攻曹,他很清楚益州不是进取之地,曹魏不能速除,只不过是想通过北伐化解朝廷内部的矛盾,维系蜀国的稳定大局。

读过《三国志》的人应该对诸葛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的军事才能其实非常一般,带兵打仗不是强项,治国理政、外交制衡方面更加高明。

诸葛亮心里清楚,蜀国地处西南一隅,国险而民富,只要把几处关隘守好,敌人很难攻进来,加之四川盆地物产丰富,自给自足一点问题都没有,完全没必要主动发兵挑事。

但是他更明白,兴复汉室是蜀汉的立国之本,也是先帝和他喊了多年的政治口号,如果长期没有行动,那些被荆州集团打压的益州士族必定会有动作,只要蜀国内部一乱,魏国和吴国必定会来趁火打劫,社稷不保。

所以诸葛亮必须一次次北伐,打仗不仅可以让朝野上下空前团结,弥合矛盾,还能昭告天下蜀汉的正统地位,凝聚天下人心。

但对于北伐的结果,诸葛亮其实是很佛系的,能成功固然是好,否则见好就收,一次不成就两次,两次不成就三次。

归根结底,北伐只是诸葛亮的化解国内矛盾的过程和手段,而非真的要一举消灭曹魏。

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虽然失去了马谡,却得到了文韬武略更胜一筹的姜维,也不算是一无所获。

而《三国演义》关于这段的描写更加精彩,姜维投降的时候,诸葛亮慌忙下车相迎,双手相握对他说:

“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得到姜维后,诸葛亮非常明智地做出了班师回朝的决定,他让姜维做了仓曹掾,主管军队后勤补给,封当阳亭侯。

日后的北伐战争中,姜维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他多次献计献策,争当先锋,大破羌兵、智取陈仓、夺武都、战渭水,屡立奇功。诸葛亮爱才如命,经常与姜维议论兵法和政略,同时表达自己对蜀国未来发展的担忧。

诸葛亮认为,夷陵之战后,蜀国失去了荆州,还与东吴反目,如果再不以攻为守,只能任人宰割,北伐的目的不在于得到更多,而是为保住现在拥有的一切。

长时间的患难与共,出生入死,也让姜维深刻理解了诸葛亮力排众议坚持北伐的原因,坚定地表态会一直追随丞相,重建大汉王朝。

诸葛亮听到姜维的表态非常感动,因为蜀国内部反对他穷兵黩武的不在少数,只有姜维打心底支持他的行为。

正因如此,蜀汉丞相必须要投桃报李,所以诸葛亮临死之前,专门上书后主刘禅,要求封姜维做右监军辅汉将军,执掌兵权。

诸葛亮可谓用心良苦,他知道自己死后,蜀国内部各股势力必定掀起内斗,姜维势单力薄很难应付,所以在安排后事的时候,专门让荆州旧部蒋琬和费祎掌管军政大权。

卧龙明白,姜维虽然跟自己很像,但毕竟是魏国的降将,与其让他深陷朝廷内斗旋涡耗费精力,不如给点实惠的兵权,让他继续遵循二人的默契,把北伐大业进行到底就好。

姜维感念诸葛亮对他的知遇之恩,执掌兵权后则是“思虑精密、忠勤时事”(《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三国演义》第107回说到,姜维一直想着“克复中原,重兴汉室,报陛下之恩,终丞相之志”。

即便在宦官黄皓弄权,大臣们尸位素餐,不干正事的情况下,姜维依然固执地坚守诸葛亮定下的国家战略,九伐中原就是明证。

前有诸葛六出祁山,后有姜维九伐中原,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他们二人是蜀汉政权里为数不多的忠君爱国典范,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出于公心,一生都在履行君子的处世哲学。

只可惜天命不在蜀,魏国实在是太强大了,单凭蜀国的国力根本无法撼动,这一点诸葛亮和姜维两个聪明人自然清楚的很。

但是他们依然不想认命,反而坚定了心中的信念,那就是即便最后输了,也要像个男人一样在战场上倒下,上报知遇之恩,下报黎民百姓,不负所学,不负年华。

诸葛亮欣赏姜维,栽培姜维,但也等同于把他拉下了水。

姜维的确是诸葛亮意志最好的继承者,但却并不是最好的执行者,我们一方面要肯定诸葛亮的用人不疑,一方面也要批评他在用人方面的主观意识太强,“关羽失荆州”、“马谡丢街亭”就是最好的例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葛亮输给了时运,也输给了自己的性格,他一生谨慎、从不弄险,办事认真负责、事必躬亲,确实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却也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蜀国就好比一家即将上市的大型企业,董事长刘禅基本不管事,所有的经营管理工作全都交给诸葛亮这个CEO打理。

这个CEO确实是国内的顶尖水平,但就是管的太宽了,连保洁阿姨的排班表都要亲自过目,时间一长,所有的部门经理都成了摆设,除了上传下达之外,完全没了作用。

外人看起来,这个公司从上到下井井有条,所有大事小情都有章可循,转眼就要上市敲钟;可公司内部的人却个个怨声载道,都觉得被管理的非常难受,却又敢怒不敢言,毕竟CEO一手遮天,谁敢在公司群说半个不字,明天就会因为左脚踏进办公室被开除。

不可否认,诸葛亮确实也象征性地培养了几个可以独当一面的部门经理,只是对他们也不是百分百放心,轻易不肯分权。

比如擅长开拓市场的姜维,这是诸葛亮费尽心思从对头公司挖过来的金牌销售,可自打跳槽过来后就没让他单独行动,因为长时间没有锻炼机会,导致姜维能力退化,做事盲目自信,易冲动。

在任何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里,类似姜维这种空降的部门经理,如果不是CEO给他撑腰,一定会处处碰壁,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诸葛亮死后,虽说董事长对他还算信任,按照CEO临走前写的推荐信给他升了官,但姜维的综合能力确实跟诸葛亮存在极大的差距,空有一腔抱负,却只能离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

《三国志·蒋琬费祎姜维传》对姜维九伐中原的评价是:“累年攻战,功绩不立”,加上宦官黄皓没少在刘禅耳边说他的坏话,以致姜维后来有家难回,自保都成了问题,更别提北定中原了。

景耀六年,曹魏方面受够了姜维的屡屡挑衅,派兵伐蜀,面对敌人重兵压境,姜维的应对策略却着实让人大跌眼镜。

诸葛亮在位时期,一直让魏延固守汉中,魏延的策略就是集中兵力御敌于外,决不让蜀汉的门户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有效攻击范围内。

事实证明,魏延的办法是正确的,如果不在第一时间给予魏军迎头痛击,一举摧毁对方的士气,战事拖的越久,对兵微将寡、内部不和的蜀国就越不利。

姜维放着经过实践检验的办法不用,偏偏反其道行之,将本就不多的防守军队分成若干份,平均分布在汉中、狄道、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小城,然后坚壁清野,布了个纵深极长的口袋阵等着魏国来钻。

姜维的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学魏延集中兵力据敌倒是简单,可万一要是败了,蜀国必然元气大伤,彻底失去自保能力。

而分兵多个城池,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照应、互为救援,一城破不至于满盘输,还可以为朝廷增派援军争取时间。

理论上讲,姜维的想法没错,如果所有的守将都能坚决贯彻他的指示精神,倒也不至于速败。

可姜维毕竟不是诸葛亮,不具备足够令人信服的战绩与威望,试想合兵一处都未必能守住的汉中,现在兵力缩减九成,守城官兵必定充满了恐惧和绝望,难免不生兵变。

果不其然,守将蒋舒看到魏国兵临城下,直接开城投降,门户一开,其他小城不堪一击,魏国大军一路砍瓜切菜,汉中迅速失守,姜维只能被迫退守剑阁。

姜维悔不当初,只恨自己用错了计,用错了人,不过这还不算彻头彻尾的失败,只要能坚守剑阁,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

谁知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取小道直奔成都,刘禅为了自保选择开城投降。姜维还在前线死战之时,后方已经全面沦陷,腹背受敌,身陷绝境。

姜维接到后主刘禅的劝降书后,涕泪纵横,百感交集,他本想以身殉国,可脑海中又浮现出诸葛亮当年对他的谆谆教诲,突然灵光一现,心生一计。

于是,姜维提笔给刘禅写了一封回信: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按,日月幽而复明。”——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十四》)

姜维想到的办法就是“诈降”,劝反钟会,杀回成都解救刘禅,只可惜司马昭明察秋毫,提前做出了有效部署。

公元264年3月3日,姜维和钟会死于乱军之中,蜀国,亡。

公元348年,姜维去世80多年后,他给刘禅写的那封密信,才被东晋的常璩公诸于世。根据常璩《华阳国志·卷七》记载,姜维密书通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封信虽然只有短短23个字,却纸短情长,把姜维忠君爱国、誓死报国的光辉形象娓娓道来。

姜维背负着诸葛亮的信任与重托,即便身处绝境,也没有放弃拯救君主、报效社稷的初心,想必九泉之下的卧龙先生也一定会欣慰,庆幸自己当初没看错人。

惜哉,伯约!

壮哉,伯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