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流言日”,周公恐惧的究竟是什么流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姜尚是什么生肖 “周公恐惧流言日”,周公恐惧的究竟是什么流言?

“周公恐惧流言日”,周公恐惧的究竟是什么流言?

2024-06-30 11: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个祷告,听起来还真是挺古怪,也不知实在帮武王祈福呢,还是在称赞紧自己厉害啦。

不过当时的人对于天命鬼神都非常笃信,周公姬旦这一番话说不定还真是想救回哥哥。

当然啦,我地都知道,上天要谁死呢,就由不得你说交换就交换的。周武王没多久之后还是去世了。据说他临终前,曾经表示要将王位传给周公姬旦,还说这件事不用占卦啦,我说行就行!但周公就坚持不肯接受,表示会努力扶助武王的儿子。

这一段听起来,有点像刘备白帝城托孤,当时刘备跟诸葛亮说,我的儿子愚钝,要辛苦先生你啦。如果你觉得他可以扶助就扶助他,若然不行,先生你就自己说了算吧。吓得诸葛亮又害怕又感动,死命说一定会扶助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过书起上来呢,周武王托孤和刘备托孤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刘备当年虽然倚重诸葛亮,但是他称帝最大的本钱,是号称中山靖王之后,乃东汉皇族宗亲。所以他虽然嘴巴上说让诸葛亮觉得自己的儿子扶不起就自己来,但实际上诸葛亮并没有取刘禅而代之的本钱。再加上刘备积累下来的人脉也绝都非诸葛亮可比,所谓托孤,其实就是叫诸葛亮好好地打工,警告他不要乱来啊,否则就对我不起啦。

而周公姬旦的情况就不同了,他是周武王的亲弟弟,武王的儿子又年幼,他完全有条件有理由把天子之位抢过来做。这样的情况之下,周武王临终书说要周公继位,就很可能是以退为进的策略。若然周公真要接位,那自己传位给他这么好人,他应该也会善待自己的儿子吧?如果他推辞,那就说明他并无贰心,将国家交托给他也就放心得下了。

当然啦,我这一番推测纯粹系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信不信得过大家就自己去判断了。

总之呢,周武王就驾崩啦,接落来的剧情如何发展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传统的说法是,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而周公姬旦呢,就摄政当国,掌握朝政大权,处理国家大事。

不过也都有一种观点认为,周公并没有直接让成王继位,而是自己称王执政。只是后来儒家为了将周公立为偶像,不能够容忍他有称王这么过份的举动,所以才说话他是摄政而已。

这两种说法哪个有道理呢?我觉得从后来事情发展的情况来看,周公自行称王的几率应该比较大。也正是因为他称王的举动,才引致后来朝廷一系列的变动同斗争。而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论著里面,也有好几位都认为周公姬旦实际上是称王以天子自居的。

而在周公姬旦执政之后,马上就面临外忧内患了。内部,是他庶出的哥哥,排行第三的管叔觉得怎么轮都应该轮到自己当家啦,现在给周公捷足先登,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周围地放出流言,说周公将会对成王不利,搞得周公非常尴尬。连武王生前倚重的大臣太公望和召公,也听信流言,怀疑周公这个家伙恐怕靠不住。这个呢,就是我开头那首诗所讲的,周公恐惧流言日啦。

而在外部,当年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联合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一起起兵叛乱,而原来一些跟商朝关系比较好的地方势力,也群起呼应。一时之间周王朝面临很大的挑战。

在传说中,武王病重之时,周公曾经写了一份书信祭告上天,愿意以身相代。这份祭文封在一个里,无人知晓。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幼,周公辅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散布谣言说周公意图谋朝篡位,逼得他辞去相位,离开都城。后来有一天,忽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一个雷把劈开,成王看到当年的祭文,才知道周公原来是忠臣,于是杀了管叔蔡叔,迎接周公回来重登相位。

这个传说这么有戏剧性,当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啦,那么在真实的历史里,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话说当时周公面对困局,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内部。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也。他首先找太公望和召公来谈心,跟他们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执政称王:“现在天下未定,我之所以不回避流言和困境称王,是因为担心诸侯背叛我们周朝,若真如此,我死后有何面目去见先王呢?先王几经辛苦,才有如今这个局面,如今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不出来挑大梁,周朝怎么办?我这样做,也只是为了大周着想而已啊。”

太公望和召公当年曾经和周公并肩作战,有深厚的战斗情谊,见他说得也有道理,现在纣王的儿子起兵,就不是几位王亲争位这样的内部矛盾,而是新朝和旧朝你死我活的争斗。如果管叔和周公争权,他们可以不理,但武庚作乱,那就不能不理啦。于是他们相信了周公的诚意,答应支持他出兵平乱。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儿奇怪,这个武庚是从哪里跳出来的呢?当年周武王居然没有斩草除根?我们之前都说过啦,周武王为了稳定局势,听左周公的劝告,没有对殷商的族人大开杀戒,反而让他们在原来的地方居住。他把原来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方一分为三,邶由纣王之子武庚掌管,卫由蔡叔掌管,庸由管叔掌管,史称“”。

而管叔,这位周公庶出的哥哥,既然要起兵反对周公,当然要有一定的实力支持啊。朝廷的兵力都掌握在周公的手里,他就唯有依靠同为三监的武庚同蔡叔啦。武庚作为商朝的王子,本来天子之位是他的,现在周王朝笼里鸡作反,他当然不会错过机会啦,于是趁机起兵,希望重新夺取天下。而他的号召力也挺不错的,殷商的族人都愿意跟随他,还有东夷的很多部族也跟着起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商纣王未必如周武王宣传得如此残暴,而周王朝对殷商的族人,也未必如宣传说得那么仁厚,否则武庚起兵怎么会一呼百应呢?

而那边厢周公姬旦得到朝廷重臣的支持,解决了内部问题,就发布左一篇长篇大论的公告《大诰》,说经过占卜此战顺应天意,必胜无疑,大家不必疑虑,然后就出兵东征,讨伐三监。呢一场仗的经过,我就不细讲啦,总之就打得十分艰苦,足足打了三年,才平定了三监之乱。趁着这个势头,周公还挥军直指东方,把山东的几十个部族小国都灭了,把周朝的疆土拓展到海边。

对于这一次三监之乱,还有一派的看法认为管叔和蔡叔是因为觉得周公谋朝篡位,威胁成王,所以先会起兵造反。那这个解释就有点儿牵强啦。他们联合前朝王子武庚,即使事成,都不可能对年幼的周成王有什么好处的啦。他们这么搞法,分明就是对周公姬旦当政不满,为了争权而引狼入室,最终必定对周王朝不利。所以从周王朝的角度来讲,讨伐管叔蔡叔,是有道伐无道,出师有名的。翻案呢,也要有理有据,不能乱来。

周公姬旦再次统一了天下,后来制定了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声望之高可以说无人能及,如果他有心继续霸着王位不走,我相信完全没有人能拿他怎样。不过周公之所以能成为孔子心目中的圣人,称为历史上的典范人物之一,正是因为他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居然顶得住,说不要就不要。能放得下,才是大智慧。在制定礼乐制度的第二年,也就是执政的第七年,周公正式还政于成王,退居二线。

周公这一步棋,把之前说他要谋朝篡位,要不利于成王的传闻通通打破,也都成全了自己千古的好名声。

那究竟周公姬旦为什么愿意放弃称王的好机会,放弃最高政权还政给成王呢?他当时有没有犹豫思想斗争呢?那这个就真的很难说啦。不过我觉得呢,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不能用利益去猜度,总会有一些人是超越了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超越了名利欲望,而去追求一些更高的东西。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社会才会进步,人类的历史才会向前发展,而周公姬旦,很可能就正是这种人啦。

周公在还政之后没多久,就得病死了,他死前说:“我死后一定要葬在成周,向上天示意臣服于成王。”可见直到临死,他对那个说他要谋朝篡位的谣言,依然耿耿于怀。

不过在他死后,成王还是把他安葬在文王的墓地毕,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以示对周公的敬重之意。不知道周公上天堂之后,对老天爷是怎么解释的啦,哈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