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千年的绝世水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读水晶里的资料库 闪耀千年的绝世水晶

闪耀千年的绝世水晶

2024-06-30 14: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水晶鹿镇纸 》明代

长10厘米、高6.3厘米

山东省邹县明鲁王朱檀墓出土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提到一水晶碗“夏蝇不近,盛水经月不腐不耗,或目痛含之立愈”,认为水晶有防腐、疗疾的药物作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引宗 言:“嘉州峨嵋山出菩萨石莹白明澈,若太山狼牙石,上饶水晶之类,日中照之有五色,如佛顶圆光,因以名之。”这里说到水晶有如同佛光的五色,实际上是因其特殊的物理性质所致。

水晶的产地分布于全国各地,明代有中国水晶产地分为南北的说法,“南水晶白,北水晶黑,信州(今上饶)水晶浊”。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盛产水晶的地方南方有福建漳浦铜山,北方有宣府黄尖山,河南信阳和湖北兴国一带均有出产。

由于水晶产地遍布全国各地,早在距今70至20万年前,北京龙骨山周口店的原始先民们就开始利用从住地附近花岗岩山坡上石缝中采集来的水晶打制石器了。在我国其他地方的旧时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少量的水晶工具。而水晶饰品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晚期,距今5000余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件高1.2厘米的水晶耳珰(见下图),状似蘑菇,周身磨制光滑,通透如冰,表面富玻璃光泽。广州珠海宝镜湾新石器晚期遗址出土的水晶玦,通体磨光,晶莹璀璨,制作极其讲究。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水晶耳珰

之后,历代墓葬都有水晶器出土,但相对玉器而言数量相当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苏吴县通安严山春秋晚期吴国王室窖藏中出土的水晶珠串;浙江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的敞口水晶杯;河北邢台北陈村西汉刘迁墓出土的水晶玉具剑;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水晶八瓣花口水晶杯;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地宫出土的宋代水晶鱼、水晶凤凰;内蒙古哲里木盟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水晶耳杯,系金链水晶杯;上海嘉定区法华塔出土的元代水晶摩尼佩等。南京作为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名城,地下文物资源十分丰厚,考古工作者在几十年的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一些具有相当高历史、艺术价值的水晶器。现介绍如下几件,以飨读者。

《水晶杯》战国

高15.4、口径7.8、底径5.4厘米

浙江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

《水晶八曲长杯》唐代

《水晶鱼》北宋

河北定县静志寺舍利塔墓出土

《水晶耳杯》辽代

内蒙古哲里木盟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的

1998年南京东郊仙鹤观东晋名臣高崧家族墓的发掘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处家族墓葬形制完整,墓主身份显要,出土器物丰富,包括大量精美的玉器和金银器。其中高崧的父亲高悝夫妇墓还出土了一件难得的水晶饰品。这件器物外观为白色透明的扁球形(图二),高2厘米,直径2.5厘米,器身有21道内凹的瓜棱纹,中间自上而下有圆形穿孔,乍一看有点儿像北方家家户户餐桌上的蒜头,非常玲珑可爱。墓主高悝,官至丹杨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其子高崧袭父爵,曾任侍中等显职,《晋书》有传。六朝墓中水晶制品出土不多,南京高崧家族墓出土的这枚水晶珠为我们了解当时水晶制作技巧和工艺提供了一件珍贵的实物资料。

水晶饰品

南京东郊仙鹤观东晋名臣高崧家族墓高悝夫妇墓出土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南京中华门外将军山南麓发掘了明代黔国公沐睿墓,墓中出土水晶环(件下图)一件,直径4.2厘米,环的接口处雕作一首尾顾盼的鹦鹉状,鹦鹉阴刻小圆眼,屈身卷尾,琢磨精致,构思奇巧。以鹦鹉的形象作为环佩的新款式,不仅在明朝,在其他历朝考古发现中也是非常罕见的。该墓还出土一件嵌水晶头金簪,长11.2厘米,簪体呈方形,簪头呈八面形,上镶水晶一块。这块水晶采用了当时非常罕见的磨面技术,磨面分为三层,顶为一面,共有二十五面。墓主人沐睿是明初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的十世孙,袭封“黔国公”,生前为明王朝镇守云南,后获罪下狱,死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墓葬出土物极丰。

《 水晶环 》明代

南京中华门外将军山南麓发掘了明代黔国公沐睿墓出土

1960年,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家山明西宁侯宋晟夫人许氏墓出土了一件刻梵文水晶护身符。该器长方体,长1.6厘米,宽0.9厘米,两端有对穿的小孔,另有一孔垂直于对穿两孔,正反两面各阴刻梵文六字,应为藏传佛教中常见的六字真言;另有一面阴刻梵文三字。宋晟是明初开国功臣之一,《明史》有传,少时即随父兄参加朱元璋反元斗争,先后追随邓愈、蓝玉、朱棣征战,战功显赫。历任建宁、江西、大同、陕西四都司指挥使,后任右军都督府佥事。永乐初,升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授平羌将军,委以西北边务。永乐三年(1405年)封西宁侯,五年(1407年)病卒,追封“郓国公”。其二子宋琥、宋瑛先后被明成祖朱棣招为驸马。他和他的三个夫人的墓葬中随葬品也很丰富,尤其是成套的白瓷和龙泉青瓷用具极具研究价值。联系水晶是佛教七宝之一的记载,这件刻有梵文的水晶护身符也可以视作颇具佛教色彩的文物了。

《刻梵文水晶护身符》明代

南京市中华门外郎家山明西宁侯宋晟夫人许氏墓出土

以上几件分别出土于六朝和明代墓葬中的水晶器虽然谈不上特别精美,但拥有它们的墓葬主人都非等闲之辈,均是生前身份显赫,死后史书留名的人物。墓葬出土的水晶制品本来就少,这几个出土水晶器的墓葬等级都很高,更可见水晶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高贵的材质。

水晶的制作工艺和玉器的碾琢工艺基本相同。从现存的水晶器来看,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水晶作为玉材的一种被制成环、管、珠等佩饰表示系佩人的身份地位。前面提到的明人作《新增格古要论》里阐述了当时人对水晶器的审美标准:“凡器皿碗盏素者为好,但碾花者必有节病。”说明当时水晶器以质地优良取胜,不提倡碾花,其有节理病伤者才以碾花而掩之。这种见解为我们鉴赏研究水晶器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参考。根据这种审美标准,我们不难判断,就艺术价值而言,上述三件南京出土的水晶器中,无疑以沐睿墓出土的鹦鹉形水晶环为最高。

『 如何鉴别水晶的真伪』

有人说,水晶是物种进化的记忆晶片,是通向宇宙的石中精灵,这种说法当然是夸张的,但纵观水晶制品的发展史,水晶的制作和使用在中华文明史中还是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的。时至今日,水晶以它的纯洁和明净仍然吸引了许多人的收藏。但现在水晶市场上鱼龙混杂,不少合成水晶甚至是玻璃制品混迹其中,令人望而却步。其实只要掌握了天然水晶与仿冒品之间的区别,就不难分别真赝了。

天然水晶以手接触有明显的凉感,无色透明,具有晶体结构,晶面有明亮而柔和的玻璃光泽,断口为贝壳状,泛油脂光泽,硬度为7,内部可见细小矿物包裹体,常含星点状、云雾状、絮状的气液包体,折光率与周围接近,包体界限不很清楚;而合成水晶抚之稍有凉感,玻璃光泽刺眼,晶体形态为棒状,晶面有特殊的鱼鳞状生长纹,仔细观察内部有圆形或椭圆形、拉长的气泡,硬度在6.8到7之间;至于玻璃,由于其导热性低于结晶物质,手触之具温感,光泽明亮而刺眼,缺乏规则的原子结构,无任何方向性特征,由于成分混合不完全,断口常产生宽大的不规则旋涡纹,内部有球形和长形气泡,气泡较大,呈单个或小群体出现,气泡具有清晰的边界,硬度较低,只有5到5.5之间。不难看出,天然水晶和它的代用品虽然乍看相似,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掌握了它们各自的特征,鉴别真假就迎刃而解了。在购买水晶制品时,最简捷的办法是随身携带一个10倍放大镜,仔细观察器物内部的包裹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还可以将其贴在脸上、手背等敏感部位触摸体会,根据凉感还是温感进一步判断。

『宋 代水晶制品赏析』

《水晶兔》宋代

长2.2-2.23、宽1.2-1.3、高1.7厘米

安徽省青阳县新河镇光荣村滕子京家族墓出土

1对。透亮,无色。圆雕蹲兔。形体丰满,双眼前视,两耳竖起,前后足微弓起。用粗阴线勾勒身体各各部位,线条粗犷简练。无尾。兔背对钻一孔。

《水晶项链》北宋

长10.5、宽6.9、大珠直径1.4、小珠直径0.9厘米

江西省波阳线团林公社东湖生产队宋墓出土

水晶牌已残,一面光素平整,一面阴刻有弧形羽状纹。水晶66颗,较匀称,其中大珠一颗。

《水晶壁》南宋

直径5.9、孔径1.9、厚0.8厘米

江西省上饶市茶山寺赵仲湮墓出土

无色,晶莹光洁。扁平圆形,中间一圆孔,双面旋削而成,留有切割痕。全器光素无纹饰。

《水晶项链》 北宋

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墓地宫出土

《水晶狮形佩》南宋

长4.5厘米

茶色。圆雕狮子,伏卧状,头向左侧,平视前方,尾甩于左后腿边。阔嘴,高鼻,长耳前披。周身阴刻线细而不乱,腹背有一穿对通。

《水晶狮子》南宋

上:长8.3厘米、高4厘米、宽5.2厘米

下:长7厘米、高4.5厘米、宽4.1厘米

浙江省海宁市智标塔地宫出土

2件。出土时分置于释迦牟尼佛像前的两侧,象征佛教的护法狮子。为圆雕卧狮,并用阴线刻划胡须。鬃毛等细部,两只狮子一雌一雄,一胖一兽,造型栩栩如生。

《水晶饰》南宋

长6.7厘米、宽4.6厘米

江西省吉水县李家山南宋墓出土

无色透明。呈椭圆形,中孔为花形。中间切面留有切割时的糙纹,两边沿孔向内斜削,规整平滑。

《水晶饰》南宋

直径3.2、厚1.2厘米

无色透明。扁平圆形,中有一横穿。两边孔有少许碰裂,棱圆光滑。

《水晶葫芦》南宋

高4.5、最大腹径2.5厘米

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奶牛山南宋墓出土

无色透明。呈葫芦形,分三节,下端为圆球体,中部为椭圆形球体,上部为葫芦顶。造型比例恰当,线条丰腴,雍容典雅,再配以晶莹剔透的水晶,可谓巧夺天工。

《水晶球》南宋

直径2.5厘米

无色,圆球形,无孔,光洁明亮。

《水晶珠》南宋

通长1.13,腹径0.55厘米

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包公家族墓地包绶夫妇墓出土

无色,晶莹透明。有6颗。球形珠,径1.3厘米、中间穿孔。六棱锥形,残长1.55厘米、上宽0.83厘米、中间穿孔。橄榄形珠,饰4颗,一段尖顶有对穿孔。

《水晶珠》宋代

最大径1.16、长2.3厘米

安徽省青阳县新河镇光荣村滕子京家族墓

2件。透明,晶莹无暇。大小,制作均一致。枣核状,面琢瓜棱形凸纹。中穿孔。

《水晶珠串饰》南宋

珠直径1、鱼长4.6厘米

水晶珠,无色。珠子匀称,共64颗,其中有两颗稍大:一为玛瑙珠,有三通穿;一为水晶珠,有四通穿。另有青玉鱼,随形而制,阳纹眼,有很规则的斜方格鳞纹。

『 清代水晶制品赏析』

《水晶双耳十角杯》清乾隆

高6,口径9.7,足径4.3厘米

杯水晶质,无色透明。杯身呈十角形,两侧镂雕双螭耳,底出十角形足。足底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水晶带链花篮》清代

通高5.1、链长12.7、口径8.3×6.1、足径2.4×3.1厘米

水晶质,无色透明,无瑕无绺。雕作花篮状,椭圆形海棠花式口、足,口沿外折并凸起。腹部随形琢四开光,开光内分别浅浮雕梅花、水仙花、海棠花、竹及灵芝等植物。口沿处凸雕一对椭圆形环,其上各套6个活环为链,两链有横梁连接,梁上套一夔龙环,夔龙的口足相连处有孔,以铜钩穿孔将整个花篮挂于木架上。

花篮系一块整料制成,设计精巧,琢磨圆润,为清中期水晶制品之佳作。

《水晶球》清代

直径7.8厘米

球为圆形,水晶制成,通体透明,无任何杂质瑕斑。球下有呈镂空雕花红木座。

在天然水晶中很难有完全透明、一点杂质都没有的晶体。水晶晶体内通常含有大量的细小固体或气液包体,像棉絮一样分布在晶体内。无色水晶以晶滢美丽、洁净透明而著称。这件作品毫无裂纹和包裹体等瑕疵,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世界上最大而又透明无瑕的水晶球直径达21cm,重约十几公斤,晶滢剔透,纯净如水,价值连城,现收藏于美国史密斯博物馆。

《水晶双鱼花插》清代

高14.8、最宽11厘米

花插圆雕双鲤跃起,张口向上,身体直立,满饰鳞纹,尾部交叉相搭作为支撑点,腹空,用以插花。配以紫檀木座,雕成水波状,似双鱼在波涛中嬉水而上。

此花插质地纯净,造型生动,雕刻精美,为难得佳作。

《水晶双兽耳八角杯》清代

高5.3、口径8、足径4厘米

杯为水晶制成,略呈茶色,质地透明。体呈八角形,两侧凸雕兽吞式双耳。杯身通体光素。底部中心阴刻“乾隆年制” 四字篆书款。下配以镂空雕花八角形红木座。杯的晶莹与红木底座的沉稳颜色相互衬托,相得益彰。

茶色水晶是晶石中的一种,因似茶水的颜色而得名。与茶色水晶类似的还有墨晶。它们的颜色深浅有异,是其中有机质碳的含量不同所致。有机质碳含量少即呈现茶色,含量多则呈现墨色。茶晶、墨晶遇高热颜色会减退。我国山东即墨是茶晶、墨晶的著名产地,但产量不大,内蒙、甘肃亦有出产。

《水晶天鸡尊》清代

通高14.2、口径2.3-3.6厘米

尊以无色透明水晶圆雕而成。天鸡翘首直立,双翅贴体,长尾卷曲支地,背负螭耳尊,尊的盖纽亦为一直立小天鸡。

天鸡尊在隋代已出现,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241号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鸡尊的造型已趋成熟并且广泛流行,用各种材质制作的天鸡尊层出不穷。

此天鸡尊利用水晶晶莹剔透的质感,运用了挖空、透雕、圆雕多种工艺手段,其效果清透灵动,光彩夺目。

《水晶兕觥》清代

通高22.6、腹宽8.5、口径6.5×12厘米

觥水晶质。无色透明,光洁纯净。椭圆形体,通体光素。有盖,盖面雕角兽首,兽首双角。器口前高后低,呈坡状。觥后侧中部透雕夔式柄。椭圆形高足,底配以嵌银丝红木座。

兕觥为古代酒器,主要见于青铜器。此件水晶兕觥的造型、纹饰都是仿造于古代青铜器,材料难得,雕琢精美,为清代中期乾隆时仿古器物之珍品。

本文部分内容转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