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履行绿色社会责任,专家认为需有好的动力机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管理好施工现场 企业如何履行绿色社会责任,专家认为需有好的动力机制

企业如何履行绿色社会责任,专家认为需有好的动力机制

2023-06-20 08: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工人在博鳌零碳示范区建筑绿色低碳改造项目工地施工(2月24日摄)。图/新华社

新京报讯(记者 肖隆平)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面对百年变局下的挑战和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涵?企业如何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新京智库就此组织专题研讨会。围绕“‘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议题,来自业界的专家展开了讨论。

需有好的机制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研讨会上,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刘海建表示,围绕“双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让企业有动力,有能力去履行“双碳”目标所定下的企业责任。根据“波特假说”,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而这些创新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抵消由环境保护带来的成本并且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提高产品质量。

从管制的角度说,为什么企业没有动力去做这个事?这有一个“公地悲剧”概念。比如有一家公司生产产品过程中会排放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气体造成的污染是社会、大众在“买单”,而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获得的利润是企业的。这就是说污染成本由社会公众承担,而产品生产的回报是企业自己所享有,企业自然有动力去“做坏事”。

那么,如何倒逼企业升级,企业“双碳”目标如何实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产业所所长冯丹认为,首先还是要做好引导工作,现在到了一个企业生产制造不得不转型的时期,企业不转型升级就将不能取得很好的市场回报。要让这种认识通过市场机制传导下去,让企业真的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让企业做环保有动力,还得让企业有内驱力,这需要有一个好的外部动力机制”冯丹说。以长江流域为例,水是重要资源,那只要在这个流域建厂的企业都要把保护水源作为一个前置条件,就是都要把工厂消耗和污染水源的成本计算进来。这个动力机制的设计还得下工夫。当然,如果企业不主动,不自觉向前走一步,要实现“双碳”目标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冉戎认为,企业也应该建立健全环保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环保目标和计划,并通过有效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确保环保工作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理念,推广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此外,企业还应该加强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环保性能和竞争力。

冉戎还认为,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绿色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树立环保形象和品牌形象,提高消费者和社会的认可和信任度。通过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手段,宣传企业的环保理念和实践,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企业还可以积极探索和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模式,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的环保形象和绿色品牌形象。

政府不仅要扮演监管者角色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双碳”目标实现的主体。

冉戎表示,企业还需要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的合作和沟通,促进环保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推进环保工作。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环保公益项目、社会责任活动和科普教育等形式,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进步。政府、社会组织和消费者也需通过各种途径来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这也是企业加强环保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冯丹也认为,要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市场主体、政府、社会各方面都要共同协力来做,而且要分门别类,从标准到监管手段都需要做好分门别类。

以服务业为例,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虽然都是服务业,但它们又有很大的差别。超大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能耗其实挺高的,比如建筑能耗。所以,不同区域,不同行业,要有所区分,要做好实现双碳目标的分类安排,管理手段也需要分门别类。

而政府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另一个重要“主体”,刘海建认为,在传统思维观念中,政府更多的是扮演监管者角色,但在现实世界中,政府还可以发挥更多的能动性角色、前瞻性角色。此外,政府还需要扮演“平台”搭建者角色,即搭建好一个个平台,让更多社会主体参与进来共同治理。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政府做好这些角色扮演非常重要。

编辑 柯锐

校对 赵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