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3D”打印技术“焊”上缺口(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打印病历首页图片 为“3D”打印技术“焊”上缺口(图)

为“3D”打印技术“焊”上缺口(图)

2023-03-28 09: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为“3D”打印技术“焊”上缺口(图) 来源:天津日报

  前不久,天津大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研发出了用3D打印制造海洋装备关键结构部件所需要的专用丝材,填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空白,拓展了3D打印技术在高端制造市场的应用范围。

  无独有偶。今年7月,企业研发的碳钢焊材已用于建设海上钻井平台,打破西方国家材料垄断,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企业正在研发国家西气东输工程能源装备使用的焊材……这些项目不仅正在改变人们对大桥焊材集团仅生产焊材的固有印象,也表明焊材这个传统制造业正步入工业4.0时代。

  外引发展动能 “焊”卫企业转型

  提到大桥集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桥集团为共和国首座横跨长江──武汉长江大桥提供了焊材,“大桥”牌焊材也由此诞生。六十多年里,这家成长于西青的企业多次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大桥焊大桥,水里焊航母,陆上焊鸟巢。”成为流传的顺口溜。

  然而,这次研发出的专用丝材并非传统焊材工艺改进,而是开发的一种新材料。作为天津市新材料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企业与天津大学强强联合下,项目从立项到投产,仅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这也成为企业成功转型的缩影。

  创新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不仅有企业的全力以赴,也离不开科研院所、高校等具有研发优势的机构助力。作为材料研发的合作方,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加工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焊接学会常务理事邸新杰教授告诉记者,专用丝材主要用于电弧增材。电弧增材就是用3D打印技术制造大型复杂结构,有一体成型、生产周期短等优势。在这之前,电弧增材使用的材料是普通焊丝,各项性能存在差异,无法保证增材构件的整体性能一致,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而专用丝材则通过添加变质剂,保证了增材沉积金属各方向性能相同。

  目前,企业在研发成果基础上,已经开发出用来打印制造海上钻井平台桩腿的高强丝材、钻井平台升降部件的合金丝材以及深海潜器外壳的钛合金丝材等。“企业有需求,高校有科研成果,双方对接可以提高最新研发成果落地的转化效率。”企业负责人杨松说,面对发展需求,必须要强强联合。西青为我们搭建了院校的对接平台。西青科技局还帮助我们申报了新材料科技重大专项,获得了市级奖励资金100万元。这使我们产生了新思路,找到了新市场,抓住了新机会,从而继续走在行业前列。

  邸新杰也表示,校企对接是双赢发展。高校人员深入企业,不仅可以与企业研发人员一起解决生产中碰到的技术难题,还可以让自己的理论和研究与产业进行深度对接。

  新发展形势需企业精准匹配市场所需,这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西青积极鼓励优势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共同体,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管理运行众创空间等。众多企业像大桥集团一样,找到了转型升级的“机会窗口”。

  目前,大桥集团正在与天津大学合作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超临界机组开发配套焊材。 

  (下转第15版)

  (上接第13版)

  内育创新主体 工艺强“焊”升级

  众所周知,好产品还要有好工艺加持。从焊丝首尾的精密介入、打结再到计算焊丝张力……焊材制造的工艺流程对技术要求极为苛刻。新材料研发,必须要跨过生产工艺这关键一关。

  今年3月,企业首个实心焊丝智能化生产车间投产,大部分专用丝才都在该车间制作完成。走进车间边走边看,愈发察觉出与传统制造方式的不同。这里的生产线上只有几名工人,有些生产步骤都由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

  企业的技术部长张熹介绍,如今的流水线通过物联网完成原料的数据采集,通过大数据模型等监控生产进度、设备状态、成本和库存,再通过移动互联网监控物流,沟通下游,实现可视化亦保证产品质量。“程序化的焊接机器人焊接精度要优于大部分工人,且避免人直接接触焊接时产生的高亮、污染。”张熹介绍,“目前,这个车间已解放了70%~80%的人力。”

  这套“聪明”的作业流程背后,企业也面临过投资风险、市场导向等未知因素。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同样离不开西青惠企措施为其保驾护航。西青区一直鼓励企业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升级,目前企业已经通过了市级单项冠军认定,并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绿色工厂。如今,企业的500余个自主研发产品被分别应用于大亚湾核电站、高铁、西气东输、“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中。

  享受利好的不仅是大桥集团。西青区工信局行业科郭振涛介绍,智慧化生产是企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十四五”规划开局,西青区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近年来,区内企业法雷奥西门子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天津)有限公司、天津盛驰精工有限公司、天津市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等都通过了市级智能工厂认定。

  夯实关键优势 “焊”将扎根西青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专用丝材研发的项目负责人张熹不仅完成了科研攻关,同时还使丝材实现小批量销售,市场化后预计年销售额不低于800万元。

  张熹是西青区通过各项人才政策引进的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孙莹莹告诉记者,2015年前后,张熹并非企业员工,双方是合作关系。当时,在北京首钢从事研发工作的张熹研发出了用于高强度压力管道的焊接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国内外十余个重大水电工程,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如何将行业内这样的高精尖人才“归我所用”呢?正当企业迷茫之际,西青区人社局帮助企业解决了难题。当时张熹一家都是北京户口,孩子面临上小学,父母养病需要的医疗资源天津更适合,两边不知如何取舍。得知情况,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帮张熹一并解决了子女入学、医保办理等问题,使他有足够精力筹备研发实验室和研发团队,同时兼职公司特种产品销售负责人,使产研坚持市场导向,拓宽市场。张熹说:“各地给人才物质条件相似。但西青服务更贴心,让我更有归属感。”

  诚如张熹所说,西青详实细致的人才政策不仅使人才引进来,还使人才留得住。通过推荐,张熹成为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除了研发,企业同样也面临着其他用人结构的调整。孙莹莹说,智慧化生产使企业不再依靠密集的劳动力,更亟需懂得智能操作的专精人才。

  在下一阶段工作中,西青凭借以往成功经验,深入推动“海河工匠”建设。同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引进和培育一批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和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