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做父母的我们,如何观察幼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弄哭自己 没有做父母的我们,如何观察幼崽?

没有做父母的我们,如何观察幼崽?

2023-07-07 22: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人类幼崽观察班里,有一个“亲友特别观察小分队”,这个小分队里,有幼崽姑姑,外婆,还有幼崽自己。她们的文字告诉我们,或许“爱”是观察的底色,“理解与支持”是我们与幼崽之间最好的链接。

天知道我为什么参加了这个班,一个没有人类幼崽在身边,也没有怀孕生育过的人。

也许是因为爱,因为我感受到了我爱她。那是一股神奇的力量。

一个婴儿的出生,不光是我们给她/他爱,她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荣光、爱和希望。似乎是一种天性,她渴求爱和关照的同时,也爱他人。不是基督徒的我,在桌面上摆着今年复活节那天收到的小册子,上面印着四个大字,“神爱世人”。

透过这位小世人的视角,我重新审视自己,并且时刻挑战着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我能够给她带去什么?

2020年的8月的一个夜晚,我们全家除了我之外,都在医院待命。我们家第三代的第一个孩子在努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她的妈妈辛苦地和她一起工作着,只为能够平安完成这项任务,把她带到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我守在家中,因为医院不需要太多人在那里,大家已经够着急。

看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我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看这看看那,一分一秒都觉得很长。不能过于频繁地询问家人,这种隔空着急把我变成了最孤单的一个人,我无法第一时间掌握资讯。同时我也在微信群里向其他亲人禀报进展。除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这几个最亲近的人外,我这个姑姑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刷手机。

这似乎又验证了,这个身份的尴尬。我与孩子不是直系亲属关系,她的教育和人生的决定权都不在我手上,我和她之间很亲近,又似乎是和她父母的位置不太一样的长辈。

但这句话好像也不太妥当。就算是父母是她的直系亲属,也不是她人生的掌控者,只能说父母是直接的监护人,有义务抚养和有责任负责她的教育。

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她应活得自在,自由,自立,自爱。应该得到我们的支持,支持她成为一个快乐、自信、自足的人。我希望她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善意,成为一个有爱的孩子,有爱给自己,有爱给别人。她能够不费力气就找到自己的路,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在服务社会上比我做得更好。

如果没有办法很快找到自己的路,也没有关系,她的姑姑在这方面有经验,当然我并不希望她走我这样的路,这样还是有点坎坷。就算有朝一日,会面对人间的苦难,我希望除了她的至亲父母,我也可以为她的人生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引,让她在面对挑战时,有足够的精神粮食。

我第一次体会到这种比较无我的爱。不知道是因为她是一个新生儿,还是因为我和她之间的奇妙血缘关系。我就是非常喜欢她,觉得她是我最珍惜的人类。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感觉,天生就喜欢这个孩子。

在6月的每日书人类幼崽观察班,我想要观察我自己。追溯身为幼崽时最初的态度和眼光,也许在思考或面对问题的时候就能更清晰一些。

关于读书:

今天在后海胡同里的咖啡厅读完了一本书,由一位日本老爷爷所写,叫做《今日店休》。整本书都传达出一种对阅读的热爱与鼓励,老爷爷如此纯粹的生活让我很感动。

我不仅想起自己曾经也是很爱看书的人,我是说,小时候。妈妈交代外公外婆,每天让我背一首唐诗,认十个字。结果我总是超量完成,如饥似渴地要认字,要看书。从外婆的《故事会》,到爷爷书柜里的《希腊神话》,我不断地从这些白纸黑字里汲取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小时候看书比买书快,常常要把书柜里的书翻上好几遍,并且乐此不疲。我很喜欢学习新的知识,对万事万物都有好奇心,而阅读又是我喜欢的探索方式。读书的时候,我脑袋里会出现画面与想象的情节,根据文字不同的内容形成各种表达:水墨画,动画片,电影……那时候根本不会去在意自己知识的多与少,只是单单喜欢那个阅读的过程。仅仅凭着这样单纯的喜欢,就可以让我看很多书,走很多步了。

观察心得:不需要有多么深刻的思考和理由,马上去做自己想做和喜欢的事情,然后让那个行动带出的积极效果推动我前进的脚步。

4月25日,妹妹出生了,小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每天陪着睡午觉的妈妈没回来,玩困了是外婆抱着回妈妈房间。不高兴,可是小正还不会说话,哇哇哭了两声以后,吧嗒吧嗒小嘴,再用手拍拍小嘴,外婆就拿来了小正爱吃的小零食,拍进嘴里以后,外婆开始讲亲爱的动物园绘本,这是小正最喜欢的故事了,这个月,小正可以完整的听完整本故事了,可以总小手自己翻开合页,看到笼子里面的动物,小正最喜欢狮子,会模仿狮子叫,想听故事了会指着故事书啊啊叫,第一天讲了了好几遍,渐渐眼睛睁不开了,外婆抱起来拍拍就睡着了,妈妈还没回来,小正纳闷,到了晚上,和爷爷奶奶玩,每个房间找妈妈,找不到,太困了,哭唧唧的也只好跟着阿姨睡了。

小正住在一个大家庭里,有爷爷奶奶阿太,爸爸妈妈,有自己的育儿嫂阿姨,因为妈妈要生妹妹了,又换了新阿姨,爷爷奶奶爸爸要上班,所以外婆早上就来和阿姨一起带小正,阿姨每天做三顿辅食和洗衣服的时候,外婆带着在玩具房或者户外玩。

1、

妹妹5.8斤,49公分,比小正出生时又瘦又白又高。小朋友真是一出生就加入了比较的行列,不像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独一份的宠爱里面,爸爸妈妈总会为自己孩子的任性做合理化的辩护。

妹妹出生三天,小正终于看到了妈妈,喝到妈妈的奶。解决了妈妈堵奶的困扰。妈妈有那么多又香又浓的奶,小正觉得好幸福啊,一口气把妹妹要喝的喝了个光。因为太多奶了,急性子的小妹妹,一吸就呛到,没有多亲喂,都储在冰箱里。就是奶瓶,月嫂阿姨也说要小心她呛,她容易溢奶。

小正喝足了奶,和妈妈腻歪够了,开始观察周围了,外婆带他看到了在粉色小车里的妹妹,还抱起他让他轻轻摸下妹妹,大人们很紧张,怕他下手没轻重,但其实他已经能听懂很多话了,及时制止了两个伸手摸头的动作以后,小正认真地看着妹妹,伸出小手摸了摸,很快就去玩别的了。

2、

小正有很多小车,但是育儿嫂一直说他不肯坐,包括安全座椅。而外婆尝试下来,都是可以的。 耐心和尊重,是育儿最难的部分。外婆每件事认认真真地和小正商量, 把他当个大人,蹲下来告诉他,他可以的。坐车可以走更远。我们每次确实走得更远,去周边小区滑滑梯,去超市门口坐电动车。小正喜欢和人打招呼,每次都摇着小手笑咪咪地和保安大叔打招呼,保安大叔也认认真真地把车挡杆打开,让我们进出,很有仪式感。

给小正讲绘本,需要讲很多遍。昨天,外婆讲了赛车总动员的系列,小正最喜欢板牙怕怕这本。外婆夸张一点口气,他总是配合地给出表情。还不会说话的他,也不知道能听懂多少,就是要求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讲述。这套一共三十本的睡前故事,分了十个主题,这本讲勇气。经历了自己育儿和父母关系的调整以后,外婆下决心,守护小外孙们,绝不让他们被传统教育的恐惧和羞耻伤害。

3、

今天,妈妈带小正和阿姨外婆去商场玩,小正趴在挖沙的栏杆外不肯走了,外婆就带小正玩沙,因为医生说幼儿需要接触更多不同的场景。

这次玩的沙子是五颜六色的塑料颗粒,小正已经可以听懂外婆说这个不是吃的含义,所以基本上不会放在嘴里。16个月的幼儿,玩耍的时候需要全程盯紧,其实很需要心力。你要看到他的目光落在哪,对什么感兴趣,没有见过的要解释、要搬过来示范给他看。

玩沙池里只有一对母女,女孩子穿粉色纱裙,自己一个人在玩,妈妈在玩手机。小正进来,小女孩很高兴地说她要弟弟做她的手下。之后,当小正玩里面的滑滑梯的时候,女孩子突然哭闹了起来,说滑梯是她的地方,不想被打扰。哭得很大声了,妈妈才过来管了。我不要小正被忽略,所以我尽力陪着他成长,这么小,外婆不希望他被过多限制,被无缘无故评价和否定,可以在探索世界时被包容和保护,在生活起居上得到无微不至的实质性的帮助。做一个被看见的孩子,而不像外婆,从来不曾被看见。

为什么我说“我想研究长期记忆”,却会对小朋友发育的关键期产生兴趣呢?这是因为有一种叫作婴儿期健忘的现象(infantile amnesia)——指人类无法回想起自己婴儿期到一两岁时所经历的事,甚至对六岁前的记忆都所知甚少。

也许有些人会坚称:啊不对啊,我还能想起我在妈妈怀里时我爸叫我的场景呢。虽然无法彻底否认这种可能,但一般认为这种记忆都是基于周围的人的证言而形成的fake memory:人脑有丰富地擅自补充细节的能力,所以会让这些原本只是描述的记忆也显得身临其境、栩栩如生。

我为什么想要把关键期与婴儿期健忘联系起来呢?其实是从视觉关键期(critical peroid of visual cortex)来的一个类比。

视觉关键期指的是在一段特定的发育时期,如果我们把一只眼睛封闭,不让它接受来自外界的景象、光线刺激,那么脑子里原本负责处理这只眼睛的视觉刺激的神经元,就会转而去支持对侧的视觉,从而能让信息得到最高效的处理、也让神经元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在这个特定的时期之前或之后,如果我们同样封闭一只眼,这些神经元的再分配则不会发生。因此,这个时期一般也可以被称作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的海马体也存在这样一种关键期呢?也就是说,我们在儿童时期无法形成长期的记忆并非只是一种功能上的不成熟或者缺陷——而实际是在试图将输入最大化,并在积极地产生与这些输入相适应改变。

在我们长大后,我们可以选择、倾向去记住那些新的、意外的、重复发生的事件;然而对于正兴致盎然探索这个世界的孩子们来说,一切总是那么崭新的。他们对于一切也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期望:什么是新的、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值得记住、往后可供怀念的。同时,在这种缺少「标准」的情况下,如果儿童的大脑也依据成人的标准来筛选一件事情值不值得记住,他们的大脑或许就会因为有太多太多崭新需要记的事,而面临过载的风险。

或许,儿童的大脑本就不是被设计去用来记忆的——他们只是柔软地、来者不拒地去接受,不做评判地去感知这个世界。

何况,用大人的标准去评判是否功能成熟,实在是件有点自大的事。

但是这么想想,也挺浪漫的不是吗?虽然想到孩子长大后将要什么都不记得,做家长的可能会有点落寞。但是换个角度想:就算他们什么也不记得,也将始终记得自己在这世上最值得信赖、最爱的人会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这种无法被陈述、像宝藏一样深埋的记忆,才比什么都要更动人啊。

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有机会,你会愿意时光回溯到童年吗?

我的回答是不愿意。

作为一个高敏感星人,我从小的成长经历看上去是非常平顺的,没有任何惊心动魄的事,最严重糟糕的一次跟家里的冲突,大概就是发现六年级的我还在看言情小说的时候,爸爸高扬起来但是没有落在我脸上的手。那时候我曾经有想过不再看言情小说,但是事实是直到研二的我还会时不时钻进网络空间里沉迷半日不愿与现实接触。

或许因为这种喜欢想象的特质,我的童年是充满恐惧的。那些不可名状的,因为信息差导致对外界的人和事的疑惑让我的头脑中总是回荡着一些对未来的糟糕想象:万一以后吃不起饭怎么办?万一以后没有好的工作怎么办?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坏人?为什么这些人会嘲笑我?为什么老师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学生?为什么学生一定要在开学典礼上站那么久听大肚子的校领导说那么多废话?为什么要补课?为什么学校要分三六九等?

家里忙于生计以及因为自己的童年阴影导致不读书不喜欢提问的大人,对我大脑想法无从解释,只会用一句“你想太多了”搪塞过去。

很遗憾,好像直到现在我还是一个幼崽,一个喜欢想很多,讨厌外面糟糕的世界规则的“幼崽”。更讨厌,或者说抗拒的,是一些“大人”对他们眼里的幼崽“我”的经验传授和指点。几百个月的幼崽可以拒绝这种影响,但似乎几个月,几十个月,1、2百多个月的幼崽却很难分清这些声音,以及保护自己。

最近就在与我的一位好朋友回溯她的幼崽时期。她的童年可以说是对自己本性的一种“折叠”:为了在家里生存下去,她不得不从初中开始就将自己折叠成性格的另一个极端,甚至现在已经成人也很难再从折叠的状态回到舒展。

童年有时候要用一生去治愈,这句话越长大越感觉到其中的无奈与沉重。

或许是因为幼崽时期的人更无法消化和理解一些经历,以至于它们被裹挟进了血肉,成了下雨天就会出现的疼痛,时时提醒自己,这些还是未完成的课题。或许其实所有人都是幼崽状态,因为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无法在当下好好面对的,直到时间的船把我们载到了更远的地方,然后眺望过去的那个时候,才能放心地对自己说:看,你安全了,慢慢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吧。

那么时间意味着什么?是在不断经历的旅程中给自己搜集更多勇气的机会,是在战胜恐惧之后的坚定,是对真实世界和真实自己的确认。只有这样的一段时间过去了,或许我才敢说,我从幼崽变成了大人。

*以上内容选自三明治“每日书”人类幼崽观察班

在人类幼崽观察班记录下小朋友成长中的珍贵瞬间,养育孩子过程中那些艰辛或喜悦的时刻,也试着通过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大人,观察这个充满新鲜感的广阔世界。

原标题:《没有做父母的我们,如何观察幼崽?| 三明治》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