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优秀5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好儿媳一定有个好婆婆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优秀5篇)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优秀5篇)

2024-06-24 03: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优秀5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好媳妇 篇一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他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XX年,21岁的小芬带着女孩的纯真走进了这个家庭,XX多年来,她默默地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着。XX年XX月,和她生活了10年的婆婆突患脑梗塞导致半身不遂,她为了让婆婆早日康复,每天下班后无论多忙多累,她都要扶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

后来,婆婆的病情加重,她每天为婆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婆婆在床上躺了六年。她为婆婆洗澡、梳头、理发、捶背,剪指甲,精心侍侯,从不厌烦。婆婆逢人便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小芬待我比亲闺女还亲。”

为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很少走娘家,偶尔去一趟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次看着老母亲恋恋不舍的表情,她的心中就有说不出的愧疚。XX年XX月,最疼她的老母亲去世了,她在母亲的坟前长跪不起,她说:“妈,别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但我却不是一个好女儿,这一生最对不起的人是您啊!”XX年XX月,80岁的婆婆带着满足安详地离开了人世,邻居们感念她的孝心,一个个自发地前来帮忙。

出殡那天,她流着泪跪在老人的身边说:“妈,让我再最后侍侯您一次吧!”她为婆婆理顺散乱的白发,净面、打粉底、扑粉、涂口红,自始至终都倾注着一个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在场的亲邻都被她的举动所感动,邻居一位老人说:“我送走过那么多的老人,从来没见过这样孝敬的媳妇。”婆婆去世后,她怕80多岁的公公寂寞,每天都要给公公讲一些外面的新鲜事和报纸上的新闻。

公公有眼疾看东西不太清楚,为了减少磕碰,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公公,一天三顿,一年360天,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公公有气管炎,每到冬天就会犯病,为使公公不犯病,刚入秋,她就将两床棉被弹成一床松软的被套给公公铺上。冬天上班之前,她总是把饭菜盛好温在煤火上,让公公什么时候起来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公公爱干净,她总是把公公的衣服床单洗得干干净净。公公在公疗医院做白内障手术,她一有空就到医院跑前跑后、干这干那,同室的病人都认为她是老人的女儿,老人也感动的说:“我早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了!”这么多年,老人无论大病小病,总是第一个给她打电话。

如今,老人已年近90,身体硬朗、精神舒畅,走起路来根本不象90岁的老人,邻居说他有福气,他说:“都是媳妇照顾的好”。XX年至今,她的家一直被县妇联评选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当公公听说县妇联要往市里推荐好媳妇的消息后,非要把她推荐上去,她说什么也不答应。她说:“爸,作为小辈,我们孝敬您是应该的,为什么非要让别人知道呢?”

弟媳说:“姐姐的孝心感动了我”

身教胜于言教,以前娘家父亲和弟媳关系处的很紧张,媳妇说公公太倔强,公公说媳妇不孝顺,她劝了父亲,劝弟媳,但都无济于事。后来弟媳因为照顾学生在她家住了一个多月,看到姐姐每天都像亲闺女一样侍奉公公,弟媳被深深地打动了,她说:“都说姐姐孝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真的服了。”回家后她主动和老人冰释前嫌,脏活重活抢着干,老人见人就讲媳妇孝顺了,弟媳也说老人变的通情大理了。如今,娘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丈夫说:“她的支持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丈夫在县委办公室从事信息工作,从事文秘工作的她了解丈夫、理解丈夫,为了支持丈夫干好本职工作,她承揽了全部家务。为了做家务,这么多年她中午从不睡午觉,晚上忙到12点多。2003年10月,遂平县组织一批科、股级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离岗锻炼,当时丈夫也在推荐之列。丈夫为上有80多岁的父亲,下有正在读高中的儿子而犹豫不决。

她知道了丈夫的想法后,就对丈夫说:“这正是锻炼你的好机会,去吧,这个家有我呢!”当她把丈夫送上南下的火车后,才意识到自己又许下了一个沉重的诺言。那年,她背负着工作、家庭、老人、孩子的沉重包袱吃力的在家庭和单位这条直线上奔波着、忙碌着。

为了让丈夫安心在外锻炼,公公病了,儿子因打篮球扭伤了手,自己颈椎疼的厉害。她都一个人扛着,从来不告诉远在南方的丈夫。在她报喜不报忧的一个又一个电话中,丈夫在深圳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年,既开阔了视野,又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

儿子说:“妈妈是我最好的老师”

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她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儿子从小到大,她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

每次买了儿子最喜欢吃的东西,儿子总是先拿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不吃就硬往他们嘴里填;奶奶去世时,十多岁的儿子跪在奶奶的身旁郑重地给奶奶磕了三个头,以回报奶奶对自己的疼爱之情;爸爸不在家的日子,爷爷病了,儿子一晚上不离爷爷左右,把爷爷感动的直掉眼泪;儿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常常会遇到一些行乞的残疾人。

每次他都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送给他们;学校组织给困难或患病的学生捐款,儿子捐的总要比别人多;坐公交车遇到老人时,儿子赶快让座并把老人搀扶到座位上;下雨天,儿子总是主动把雨伞让给离家远的同学。如今,已读大二的儿子尊老爱幼、勤奋好学,学业优秀,任班干部,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共青团员”。

领导说:“她干工作一个顶俩”

她从事办公室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她从商业到城管,走到哪里就把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哪里。凡和她共过事的领导、同事一提起她就会伸出大拇指佩服地说:“勤奋敬业,踏实能干,工作上巾帼从不让须眉”。她以工作为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耕耘在办公室这块园地里。

她对自己起草的文件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特别是任城管办机关办公室主任后,工作忙、任务重,可谓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为赶材料,她和男同志一样加班加点到凌晨;为赶材料,她很少过星期天和节假日。儿子说她是“拼命三郎”,丈夫说她是“工作狂”。今年“五一”节,儿子和她提前预约要到驻马店买衣服,但因县人大要听城市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她又变卦了。

同事说:“她待我们情同手足”

她说能在一起共事是缘分,她把同事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无论谁有困难她都毫不犹豫地去帮助。几年前,单位一位同事下午下班后突患急病,因其丈夫在乡法庭工作一时赶不回来,她就把同事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交给丈夫看管,自己在医院照看病人,直到病人家属赶来。

XX年,单位一位同事得了胰腺癌,她听说后立即从财务股借了100元钱送到那位同事的手中,同事知道她手头不宽余说什么也不收,她硬是把钱塞进同事的手里。她还经常抽时间去看望她,鼓励她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同事感动地说:“小芬,我真的没有看错人,你就像我的亲妹子一样啊”!像这样的事情她已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次,每当别人向她提起时,她总是说:“是吗?我早忘了。”

她勤奋敬业,她尊老爱幼、她团结邻里、她关心同事,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好媳妇 篇二

前xxx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xxx区建材小区的申,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xxx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51岁的申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十六屇三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吴出生于1982年,2019年中专毕业后,与丈夫高晖相识、相爱到结婚,户籍随夫迁入到农林村新河组。婚后,丈夫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四处漂流打工,家庭条件很差,吴红英无从埋怨,相夫教子,他俩感情甚好。2019年3月底,厄运又降临到他们家,婆婆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吴红英得知这晴天霹雳的事实,当天夜里就带着不到一岁的女儿从黄山市搬到婆婆身边。

史雅琴

史雅琴同志是山西分公司计控信息中心的一名普通职工,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标准仪表检定工作。她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奋学习,是领导眼中的好职工;生活中,她又是时时关心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家庭关系处理的和谐美满,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

史雅琴的丈夫是单位里的一名班长,有极强的事业心,他每天都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的老人及孩子。繁重的家务、老人的照顾基本都落到史雅琴一个人肩上。如今,她的公公婆婆均已八十多岁,婆婆患有严重的哮喘、老年性痴呆、尿失禁等病已有二十多年,公公也是高血压、脑血栓后遗症等病缠身,为了方便照顾老人,XX年,她便和公公婆婆吃住在一起。上班时间忙完单位的工作,她就要急急忙忙往家里赶,买菜、做饭,让老人、孩子、丈夫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88岁的婆婆由于尿失禁,经常尿湿裤子、被褥,因此,每个星期她都要给腿脚不便的老人洗一次澡,每半个月她都要给老人拆洗一次被褥,随时还要换洗尿湿的裤子。她耐心地为婆婆梳头、捶背、剪指甲,把老人收拾的利利索索,给老人以贴心的关怀。

年迈的公公患有高血压,隔几年便会由于脑血栓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她一边要照顾孩子、婆婆,一边还要换着花样给病中的公公送菜送饭,喂药喂饭,宁可自己多受累,也要想方设法为老人增加营养。出院后公公由于脑血栓后遗症,有时会烦燥不安,对她吵骂不止,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一边默默忍受责备,一边轻声细语的安慰老人,给老人以更贴心的照顾。

十五载的风雨人生路 十五个年头的月亮和星星

——想到天上的孩子爸爸在看着她 她真想大哭一场

1987年冬季,她嫁到何家,丈夫是做木工活的,靠手艺维持生计。一家子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在一起倒也其乐融融。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九七年那年腊月,丈夫外出到二场讨工钱,不幸遭遇车祸身亡。由于当时没有找到肇事车主,索赔之事就泡汤了。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家的生活在她和丈夫的艰辛努力下刚有起色,突然在毫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倒了,丈夫离去留下两个孩子,一个九岁,一个七岁,他们正处于懵懵懂懂的年纪,孤苦伶仃的她们母子和老人,将来的生活可怎么过呀?为此,她常常以泪洗面,为自己悲惨的遭遇哭泣不止。孩子们还小,在长身体的时候缺乏必需的营养,因此身子骨也弱,经常感冒。记得有一次女儿夜里感冒发烧,烧的手和脚都抽筋,她害怕极了。强忍着自己恐惧的心理,深夜里背着她去医院打针,回到家已是凌晨二点钟,刚开门,就看见小儿子一个人在家哭,她焦急万分的把他一把搂在怀里,一家人在那个灯下的夜里抱头痛哭。当晚,她一夜未眠,想着自己的命怎么这么苦呢?真想一下子跳到河里去淹死,好一了百了。看着两个小生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又不忍心撒手不管,女人的心总是很善良的,她只能咬紧牙关,痛定思痛,下决心努力把孩子们带大。俗话说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为了孩子能有个未来,最起码也要让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将他们抚养长大成人。那时她没有正式的工作,只能白天贩卖蔬菜养家糊口,晚上回来做家务,夜间还要辅导孩子做作业,她经常累的体力不支。有一次到九江去贩菜回来晚了,孩子们连饭都没有吃都睡了,看见她回来醒了因为害怕哭着要爸爸,她鼻子一酸,又和孩子们抱头痛哭,她说你们不要哭,她帮你们去找个新爸爸,小儿子说你不要找新爸爸,新爸爸以后会打她的。她听了泪如泉涌,孩子是大人的心头肉,人都是只宠爱自己的小孩的,如果组建了新的家庭,再生了小孩,更担心新爸爸对她现在的两个孩子不好。为了不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她强忍眼泪只好说她听你们的,以后不准你们这么哭了。还有一次到九江去贩菜,儿子也和她一起,车子在路上翻了,当时她吓得魂不附体,菜翻了不要紧,只要孩子没事就好,儿子吓的哇哇直哭,她急忙看看他有没有伤着,看到没有受伤,她才嘘了一口长气。人生道路对她真是够曲折。总是苦,她想,她难道要苦一辈子吗?因为家里缺少顶梁柱,让本来清贫的家就更雪上加霜,但是她一直坚持让孩子们去读书。女儿上学的时候老师让她交早餐费,她说家里穷没有钱交,老师说没有钱就别去上学,孩子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她倔强的不去上学,说她要是有父亲就不会这样了,其实她知道孩子们心里的想法:他们知道家里的情况,自己的成绩也不怎么好,不如早点出来学门技术,到时能养活自己,减轻她的生活负担。与其说她们不懂事,不如说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艰辛让他们过早的背负着大人的包袱,于是她只能把悲伤都隐藏起来,开导孩子们,对未来要有信心,有信心才能走出去,才能看的见未来的曙光,你们一定要坚持住,总会有好日子的那一天。转眼一晃,孩子的爸爸离开她们十五年了,这十五载的风雨人生路她们走的异常的艰难,夜深人静时她常常抬头望着天空,这十五个年头只有月亮和星星知她心,想到孩子爸爸在天上看着她,她真想大哭一场!

杨倩今年36岁, XX年到三坪农场参加工作,现就职于三坪农场金盛祥装修装饰公司任会计,工作认真、积极主动,团结同事,受到同事的一致好评。

全家现有四口人,婆婆、丈夫、女儿和她自己,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

杨倩于XX年结婚,十多年来她勤俭持家、尊老爱幼、任劳任怨、默默履行着一个家庭主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她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重百善孝为先,用自己的爱心凝聚着整个家庭,为老人提供了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为家庭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是女儿的好母亲,邻里喜爱的好邻里,丈夫心中的好妻子,更是婆婆心中的好儿媳。她以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心态,默默的做着她应该做的事,把“孝”字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里,用实际行动,抒写着“孝”的朴实与无华。她的平凡事迹一直被同事和邻里们赞叹。

一、 孩子说她是好妈妈

关注家庭教育的她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女儿从小到大,她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孩子。在她的影响下,女儿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爱心、上进心。每次买了好吃的东西,女儿总是先拿给奶奶吃,奶奶不吃就硬往她嘴里喂;每当家里有人在沙发或者床上眯着了没盖东西,她总是悄声无息的走过去给盖上被子,生怕睡着的人着凉了;每次和女儿上街,在路边总能遇到一些行乞的残疾人,每次她都会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送给他们;坐公交车遇到老人时,女儿赶快让座并把老人搀扶到座位上……邻居们都夸她教导有方。

唐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她是一个上孝敬公公婆婆,下相夫教子的好媳妇,多年以来,她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周边村,她就是xx村大塥组29号的唐。她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在炎炎的夏日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 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

唐原1984年8月出生于xx乡xx村老十五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出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姐姐跟弟弟,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唐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她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xx年嫁入xx村大塥组方国俭为夫妻,夫妻非常恩爱。公公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淳朴热情。在跟公公婆婆相处几个月以后,公公婆婆评价唐是个聪明智慧的好媳妇。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农村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一家人相处的非常的好,婆媳关系也是非常的融洽。

本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xx年婆婆突感不适,到医院检查发现得了癌症,一家人如遭晴天霹雳。当时的唐怀有七八个月大的身孕。她没有像一般的孕妇那样在家养胎,而是去照顾重病的婆婆,当时婆婆在市医院就诊。唐就挺着七八个月大的肚子每天坚持到医院去照顾婆婆。每天大清早的就做好 饭给婆婆送去,喂婆婆喝水吃饭,洗洗涮涮,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孕妇而什么都不做。每天都不停的鼓励婆婆,从没有在婆婆面前抱怨过,在婆婆面前她总是表现得很轻松,没有愁眉苦脸。当时婆婆浑身都很疼,根本睡不着觉,她知道婆婆现在正在跟病魔做斗争,需要充足的体力,她也管不了自己挺着个大肚子的辛苦,每天都帮婆婆揉揉疼的地方,轻轻摸摸,好让婆婆入睡。婆婆睡着之后,她才到病房的外面去,自己躲在那里掉眼泪,哭个不停,有时候丈夫都劝不住。病房的人看到这样的女人都问婆婆是不是自己女儿啊,婆婆说是我媳妇,他人都用不可置信的眼观看着。婆婆当时也很开心,对其他人说:“有好儿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比我闺女还要亲呢。”

一个孝老爱亲的好媳妇——都督村王立梅同志事迹简介

王立梅,开城镇都督村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七年如一日服侍患有心脏病的公公和孝敬尚在人间的婆婆。无微不至,无怨无悔,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群众,她的事迹传遍六店街道。自与丈夫结婚以来,她和公婆的和谐程度如同自己的亲生父母,公婆一直把她视如己出,从未把她当作儿媳看待,有些话宁愿对她说也不愿意告诉自己的女儿们,立梅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贴心人。

XX年,身患心脏病的公公在南京市鼓楼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在众多的子女中,是和老人关系最融洽的三儿媳妇王立梅主动去医院照料公公,她没有在丈夫的三个姐姐和两个嫂子面前说一句抱怨的话。多年来,身患疾病的公公和年迈体弱的婆婆一直住在立梅家。公公自手术后,老年病缠身不能起床正常活动,连吃饭都要人喂,这些年来吃喝拉撒睡全靠儿媳立梅一人照料。立梅对一双公婆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生活上多方照顾,夏天买回夏装,冬天买回毛衣、羽绒服。婆婆经常腰、腿痛,立梅就给婆婆寻医问药,擦腰洗脚或陪送医院诊治,就像女儿照顾母亲一样。

丈夫徐鲁生因工作需要经常不在家,立梅不仅悉心照料公婆,还特别重视一对儿女的学习,把这个家操持得美满温馨,从不让丈夫多操心,她既是一个孝顺的媳妇,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还是一个善良的母亲。

邻居都羡慕徐家有一个像女儿一样好的儿媳妇。王立梅的事迹不但在六店街道而且在周围村庄也传为佳话,没有谁不夸她的。都说:“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

参选“好媳妇”主要事迹材料

我是xx县建设局一名普通职工,19xx年x月出生,19xx年x月参加工作,19xx年x月结婚。曾经是第一届建委团委委员、第二、三届建委团委副书记,对共青团工作情有独钟。1999年11月共荣加入中国xxx,入党介绍人为、。领导为等。

有人说70年代生人是没有理想的一代,其实我们内心深处有渴望,因为就像说得,我们与开放后的新中国一起成长,一起经历,一起痛苦,属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不算走运,也很幸运,以后的路还要慢慢走好,毕竟我们是最后一批接受革命教育的一代,那时老一辈革命家毕竟都在我们身边,对他们的历史也如数家珍。还有个特点,就是我们70年代的人都还相信爱情,都向往那种自然而然心意相通的感情,都期望慢慢变老的浪漫,都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下面把我为人妇后的所作所为简要做个介绍。

一、孝敬老人

百善孝为先,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善良。这些年我先后送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舅、公公,深感人生短暂,生活美好,人活着,一定要珍爱生命,享受生活。公公XX年患上癌症,这期间,我除了尽其所能让他吃好、穿好以外,还以“同理心”体会在家族中有威望的公公的心事,常常与他聊天,并做好记录。他曾对在村里担任村书记的叔伯二哥说:“不管以前和别人发生过什么恩怨,你任村书记后,要向前看,全村要没有进不去的门才行。”他的一些话,激励着我们成长,并过好以后的日子。XX年公公去世后,我把对公公的敬意转给了婆婆。婆婆幼年父母离异,没机会上学,不识字。思想传统,勤俭持家,孝敬老人,爱护小辈。近来,在我生病期间,婆婆搬来和我们同住,照顾我们的饮食起居,我也尽我所能给她买合体、漂亮的衣服,丈夫见我们婆媳和睦相处,心情也格外好,一家人生活的其乐融融。

是居住在xx市**区**街道**社区荷花庄的一个普通居民。她1961年师专毕业后,在当时的*县一所小学从教。在执教为师的同时也收获了“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天伦之乐。然天有不测风云,1979年,家庭“顶梁柱”的丈夫因病撒手西归,只留下老迈的婆婆、年幼的孩子和孤苦无依的妻子,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身上,让她饱尝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滋味,但困境没有让退却,却激发起她掌舵家庭之船在风雨中前进,和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三十年来,她辛苦持家,抚育儿女长大成人;三十年来,她侍奉婆婆,端水送羹,洗脚擦身,无微不至;三十年来,她对婆婆和言细语,依顺细腻,体贴入微。她的事迹就象小巷里的更声,平淡而悠深,诉说的是绵绵延延的亲情历经岁月锤炼后的厚朴和甘醇。

在婆婆的眼里,是“贴心棉袄”;

在儿女们的眼里,是“了不起的妈妈”;

在邻居们的眼里,是“翘大拇指的好媳妇”;

在社区居民的眼里,是“孝心献给长辈”的模范;

在许多人眼里,是“我身边的文明之星”……

说,侍奉婆婆,抚育儿女,是我该做的份内事,这世上没有趟不过去的关,有苦才有甜,现在我每天都是好日子。

一点一滴凝往昔

走进**社区荷花庄新村的家,她正在给刚起床的的耄耋婆婆梳洗。一大早,给婆婆饨好了白木耳百合羹,盛好端到小桌上,招呼婆婆吃早餐。这婆媳俩非常有缘,婆婆名叫周美英,名字与媳妇只有一字之差,听上去象是姐俩,实际上她们亲如母女。婆婆今年93岁了,身体硬朗,生活基本自理。看得出来,多年的婆媳生活使得两人亲昵无间,婆婆周美英对媳妇非常依赖,她对美娣说:“我不爱吃甜的,我要吃泡饭”。和声细语地对婆婆说:“这两天,你感冒,我煮点白木耳,让你补补身体,配点百合,给你润润肺,吃一点吧”!婆婆在媳妇的相劝下一勺勺地吃起了早餐。在一旁一点也没有闲着,她细心地替婆婆擦拭嘴角,不让一颗饭粒、一滴汤水落到她脖子和衣服上。等婆婆用完早饭,她把婆婆睡过的被褥晾晒到阳台上,为了防潮保暖;还把婆婆治感冒的口服药碾磨成粉,为了方便吞咽;婆婆方便后,她用温水把婆婆清洗得干干净净……这一切的一切,做得信手拈来,仿佛孀居的漫长岁月里与婆婆相厮相守的日子就在弹指一挥间。近距离地接触,看到的是她斑白的两鬓,那是发梢滑过青春的印痕,听到的是她温和的话语,那是历经沧桑的安宁,感受到她脸上淡定的容光,那是她禀持孝老美德的聚现,在她的述说中,往事一幕幕地浮现眼前:

好媳妇 篇三

从事教育工作,爱岗敬业,甘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领导,教师们公认的工作能力强,能歌善舞、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奋学习,生活中更是处处关心他人,家庭关系也处理得和谐美满,始终坚持女性应有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单位,是领导和同志们认可的好同志,在家中,是公公、婆婆和丈夫认可的好媳妇。

一、明事理、识大体,处理好家庭关系。

事实上十几年来,我将婆媳关系处理得极为融洽。从没有与公公、婆婆高声说过话,过没有跟他们红过脸。他们逢人便说:“我家的媳妇知书达理,是个好媳妇,我们知足了”。

为了培养孩子成才,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孩子教育、管理又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培养他的独立生活、学习的能力。经常鼓励他勤奋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养成团结同学、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并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是她们二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到位,她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地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时,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办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从不铺张浪费。添置家居用品,培养子女上学以及其它生活琐事,独自承担,从不让丈夫操心。

二、柔弱的身体,挑起家庭的重担

三、孝敬公婆,体贴人微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代的“三从四德”变得无影无踪了,甚至有“要想家庭和,除非媳妇做婆婆”的说法流传。而我认为:“两想家庭和,媳妇一定要孝敬公婆”。孝敬老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家后,我用行动实践我的诺言,用真诚和关爱去换起老人的信任。 2006年,婆婆生病,在她生病的时候,我细心照料,做饭送汤,给婆婆擦洗,方便大小便,忙里忙外的,由于婆婆身体高大累我腰酸背疼的,也不叫一声苦,有时甚至忘了自己还饥肠辘辘的,心里装的只是婆婆的病疼。是媳妇应尽的义务,是女性的一种美德,邻里乡亲羡慕说:“有这样贤惠的媳妇,是前生烧高香了”。平时,老师们也称赞:有女人的品味和修养,有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内涵,有女儿的孝心和媳妇的贤良,不愧是新时代的有知识的女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里没有一点小矛盾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之间多一分谅解,多一分关怀、多一分宽容,家庭会更加和睦、幸福、社会会更加和、美好,敬老爱幼睦里邻。

做个好媳妇,为妻子的角色增添了魅力,为母亲的角色增添道德,为女人的角色增添内涵。

好媳妇先进事迹材料 篇四

关键词:农村女性;婚姻移民;城市适应;社会工作方法

一、问题与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大规模地涌向城市。这种人口流动带来的后果之一是人们可以在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中择偶,特别是原本相对隔绝的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之间的通婚有了明显的增加。这里的城乡通婚因受婚姻梯度的作用常常表现为城市低层男性与农村中上层女性的结合,即在城市社会中处于低端位置的城市男性,与处于外来流动女性中的中上层女性联姻。由于多种因素,一部分城市男性在城市的婚姻市场遭遇挤压,难以在同户籍性质的城市人群中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他们转而进入比城市婚姻市场低一级的农村婚姻市场,这时候他们的城市户籍成为了农村婚姻市场上的优势,他们以此来和处于户籍劣势的农村中上层女性进行婚姻交换。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农村女性婚姻移民群体――城市的外来农村媳妇。城市外来农村媳妇指的是原本为农业户籍,生活于本地或外地农村的女性,通过与城市男性结婚而定居在城市,并且因婚姻关系将自身户籍以夫妻投靠的方式迁至城市,个人身份也由原先的农业人口变更为城市居民。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与外来媳妇和女性婚姻移民相关的问题。周海旺从户籍制度的层面讨论了两地婚姻的增长及其内在的原因,展示了上海外来媳妇的家庭困难以及婚姻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并就解决外来媳妇及其子女的户口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对策进行了探讨。①谭琳等人讲述了外来女性在江苏张家港打工并通过与当地人结婚而定居在那里的经历,并对这些女性的婚姻移民为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和婆家而设计的策略与行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②赵丽丽同样以上海市“外来媳妇”为例,分析了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的状况,提出城市婚姻移民因为婚姻得以进入城市生活,但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因为婚姻而得到提高,从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来看,城市女性婚姻移民应属于介于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边际人。③周佳懿通过对4个外来媳妇的访谈并结合一些报道资料,考察了女性婚姻移民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适应问题。④

然而,以上相对有限的文献存在一个关键的局限,就是没有将外来媳妇或女性婚姻移民以城乡户籍做出明确的区分,而是笼统地将城市与农村这两类不同户籍性质的通婚问题放在一起来进行讨论。所以,尽管有些论文涉及了社会适应的问题,但是将不同户籍性质的个体未经分类地放在一起来考察,无法很好地说明农村女性个体进入城市后的社会适应问题。因为城乡户籍身份的差异往往是这种婚姻以及社会适应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户籍身份的女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她们在面临迁移、婚姻生活和城市适应等方面,也同样会存在明显的差异。

正是针对上述局限,本研究将聚焦于嫁进城市的农村女性,聚焦于她们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一般来说,社会学意义上的适应行为指的是个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行为。个人通过社会化,明了自己的社会权利与义务,形成了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机能、价值观和性格,就会在社会交往与社会行动中采取符合社会要求的行动。⑤对于嫁进城市的外来农村媳妇来说,她们面临着适应城市社会生活的诸多问题:她们在城市的适应状况是怎样的?她们是否能很好地适应婆家的生活、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被婆家接纳?她们能否被所在社区的人群接纳?她们能否被城里工作单位中同事接纳而不被另眼看待?她们在社会适应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这些难题又该如何来解决?这些就是本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设计

笔者于2007年在南京、2009年在上海、2010年在北京进行了实地调查,深度访谈了65位城市外来农村媳妇以及她们的家庭。我们通过社区或熟人的介绍,找到外来农村媳妇本人,在得到对方的同意后进行访谈。我们采用了统一的访谈提纲,采用非结构式的访谈方法,在访谈中根据实际情况拓展了访谈的内容。每个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为1~3小时,有些对象访谈的次数超过2次。我们还在访谈对象所在的社区做了相关的背景调查,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访问了访谈对象的家庭成员。同时在访谈前后,我们寻找各种机会去观察访谈对象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希望能够在她们生活和工作中体察她们作为外来者在各个方面融入城市社会的细节。研究的中心主要围绕城市外来农村媳妇对婆家的适应、对社区生活的适应和城市职业角色的适应三个方面。

三、对婆家的适应状况及问题

融入婆家对于外来农村媳妇而言是最为重要和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外来农村媳妇作为一个新的家庭成员在婆家需要适应新环境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作为一个来自外群体的“陌生人”,外来农村媳妇在婆家能否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能否以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家庭事务中是衡量她在婆家适应状况和被婆家认同与接纳的指标。外来农村媳妇要真正融入婆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婚姻关系中存在着一定的磨合期,夫妻双方要适应和融入对方的家庭本身就存在一个过程。如果双方各自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存在一定或较大差异,那么在适应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矛盾与冲突。如果夫妻双方的身份和地位不是“势均力敌”,那么矛盾和冲突的情形可能就会更加复杂。可以想象对于身份“低贱”,跨越户籍鸿沟嫁进城市的外来农村媳妇来说,适应和融入婆家的难度较之拥有城市户籍的媳妇要更大一些。

对于城市婆家来说,外来农村媳妇属于“他群”,本能地就会遭到来自婆家的“我群”的排斥。有些外来农村媳妇在嫁进婆家时是受到欢迎的,这是因为她的城市婆家能够较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儿子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对象,只有通过找个农村媳妇才能解决其婚姻大事,因此相对来说比较欢迎农村媳妇,但欢迎并不表示真正的认同。而有的外来农村媳妇在嫁进婆家时遭遇阻挠,因为婆家嫌弃她们的农村身份。例如:

WZ的婆婆只有在心情好的时才会有笑脸给媳妇,绝大多数时对她以“乡下人”相称。当她看WZ不顺眼时会开口就骂。有一次WZ翘了个二郎腿,婆婆一巴掌朝她腿上打去,同时还说乡下人坐没坐相。WZ只好笑嘻嘻地乖乖坐正。――个案4⑥

调查发现,无论是得到欢迎还是遭受冷遇,城市外来农村媳妇必须在婆家谨慎言行。由于外来农村媳妇在婆家里的弱势地位,使得她与婆家之间的互动表现为她个人对婆家的完全妥协和依从。外来农村媳妇必须压抑个性和放弃自己的生活习惯以适应婆家。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外来农村媳妇的婆家都在她们面前显示了城市身份的优越感。有些甚至还将农村户口作为歧视外来农村媳妇的理由。由于地域差异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外来农村媳妇与婆家总会产生一些矛盾和摩擦,而外来农村媳妇对此抱着谨小慎微、息事宁人的处事态度,对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采取忍耐和克制。正如彼德・布劳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中所言:“一旦优势地位在政治或经济结构中牢固地扎下了根,那么它就可以使一个人以贡品的形式从下级那儿榨取利益。”。⑦对于外来农村媳妇来说,城市婆家具有优势地位,一是他们人多势众,而自己势单力孤;二是他们在户籍上高自己一等,自己的城市身份要靠他们得以获得。因此外来农村媳妇只有付出谦恭、顺从和农村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的品质才有可能换取婆家的较好的对待。比如:

WX:“我婆婆不高兴时会给人看脸色,这时我就赶快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孩子带进自己的房间,等她气消了再出来。我想如果娘家在这里就不会这样了,我是外地农村的,不受气怎么办呢!”――个案39

努力维护城市婚姻是外来农村媳妇家庭生活的第一要旨,因为这个婚姻是外来农村媳妇在城市的立身之本。对于女性来说,婚姻是个体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生命事件,它的成功或失败将严重影响个体的生命历程。对于外来农村媳妇而言,她们的城市婚姻看似是个人行为,但在其背后不无社会结构的强大力量。而与城市女性相比,外来农村媳妇的城市婚姻对于她们尤为重要,一旦她们丧失了它,她们很可能在城市无法立足,而农村又是她们难以回去的地方,她们因此会成为了城乡之间的“边缘人”。由于心理上的弱势地位,外来农村媳妇不敢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只能用忍耐去交换婆家的接纳,她们往往过着低质量的家庭生活,有时还会遭遇家庭暴力。为了在城市有一个立足之地,她们忍受着婚姻中的不平等。

四、对社区生活适应状况及问题

城市外来农村媳妇除了适应婆家生活之外,还面临着适应城市社区生活的问题。流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构成对城市居民生活空间与资源的压力,更增添了城市居民对流动农村人口的排斥。也就是说很多城市居民对流动农村人口所采取的主要互动方式是冲突,而不是竞争,更不是合作。所采取的态度是轻视,而不是平等,更不是理解与包容。⑧由于城乡分隔的历史原因,一部分城市居民对来自农村的人群存在着偏见和歧视。虽然外来农村媳妇因为婚姻获得了城市居民的身份,但既往的农村出身仍然会让她们遭遇歧视和偏见。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不同于农村,在城市人际互动不太频繁,彼此存在着一定的空间,邻里之间可能互不相识更没有往来;而在农村社区成员之间常常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他们是彼此熟识、互动频繁和交往密切的。因此外来农村媳妇必须适应城市社区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调查发现,外来农村媳妇普遍认为城市里人情淡漠,她们与城市邻居之间交往很少。当她们刚进入城市社区时作为一个新来者可能得到关注,而她的农村身份可能会给她带来某种程度的轻视,因此外来农村媳妇一般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农村身份。由于她们外来者的身份以及不同于城市的文化生活习俗,外来农村媳妇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来自城市邻居们的歧视和排斥,而这种来自城市人群的歧视会加深外来农村媳妇的自卑感。有的被访者深有感受地说:

YY:“在嫁到南京时,我感觉到了城里人对农村人的歧视。我口音是外地的,一旦被发现就往往会被城里人欺负。”――个案21

作为社区居民,城市外来农村媳妇与社区工作人员之间存在着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社区作为政府在城市社会的基层管理部门,它担负着辖区内居民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按以往的惯例,源于外来农村媳妇存在着户口从农村“搬到”城市的现象,外来农村媳妇被称为“搬家户”⑨,这是社区内部的通用词汇,具有一丝居高临下的色彩,所以只是通用于工作之中。以往社区对外来农村媳妇的管理较多,外来农村媳妇的婚姻登记和迁移户口的书面证明材料都要由社区出具,现在这些手续已经简化不需要经过社区。目前社区对外来农村媳妇的管理集中在计划生育工作方面,由于外来农村媳妇中的大多数没有正式工作,因此她们的计划生育问题就由社区进行管理,被称为计划生育“自管对象”,由社区负责给她们提供计划生育服务。对于生活困难要进入城市的“低保”的外来农村媳妇及其家庭,社区负责帮助她们进入审批和发放程序。对于没有职业的外来农村媳妇,社区有时会给她们提供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机会。例如:

HL:“我和老公在社区摆小摊卖面条,主任对我俩很照顾。”北京B社区主任:“HL的老公有精神残疾,HL从外地嫁进北京,她两口子没工作,我们根据她家的情况给他们进了低保。”――个案63

由于基层管理工作的繁杂使得社区无法给予外来媳妇这一群体较多的关注,也不太可能用专业的方法来开展对她们的社会工作。作为管理层的社区对外来农村媳妇只限于一些基本面的管理,调查发现,社区一般只掌握了外来农村媳妇的姓名、年龄、住址和生育状况。由于人员和经费的缺乏,社区的这一块工作缺乏深入和细化。调查发现外来农村媳妇对社区存在较强的依赖。她们中的一部分因为无业而在社区里摆摊为生,而这就需要获得社区的关照。因此她们对社区的指令反应积极,对社区工作人员尊敬谦恭,这是由于外来农村媳妇将社区视为她们在城市社会关系网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她们对社区的信任是一种强信任。由于在城市的弱势地位和关系网络的缺乏,她们在城市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的获得要依赖社区层面的支持。

五、对职业角色的适应状况及问题

对城市职业角色的适应也是外来农村媳妇面临的问题。除部分自我雇佣或没有参加工作之外,外来农村媳妇一般在某个单位打工,身份类似上班族,因而也就形成了一定的业缘关系。在调查的65个个案中有21个外来媳妇在单位里打工,她们有的是家政公司的钟点工,有的是美容院的美容小姐,有的是公司勤杂工、保洁员,有的是超市理货员,有的是商场的营业员,还有的是公司文员。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习惯于流动,工作和生活中的流动使业缘中的人际关系变得不再像过去那样稳定和密切,人际交往往往是浅层次的。基于这些因素,外来农村媳妇们所在的工作环境就变得较为宽松,这就使得她们比较容易地适应工作的环境和氛围。适应中也会存在一些困难,但难度要比婆家的适应降低很多。

YM:“我来上海已经有五年了,但在城里感觉很孤独。我的朋友一般都是老乡或者是在打工过程中结识的同事,大家的背景差不多,没有城里的朋友。如果遇到一些问题和难处一般都会打电话回家去说说,如果需要帮忙一般会找在这里的老乡和过去一起打工的同事。”――个案24

调查发现,外来农村媳妇在业缘关系中的互动状况比较好。工作中结成的业缘关系是外来农村媳妇获得心理支持的主要环节,而这种支持是她在城市婆家和农村娘家无法得到的,因为她们的业缘关系拥有相同的背景和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容易获得共鸣。可以说业缘关系是外来农村媳妇在城市的社会支持网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外来农村媳妇所结成的业缘关系大多是那些和她们在背景和身份上同质性强的人群,她们结成较为频繁的互动关系并形成了交往圈子。而在和其他来自城里的同事之间由于身份和文化的差异,仍然存在着区隔,维持着表层性的工作交往,几乎不存在情感上的交流。

六、结论与讨论

城市外来农村媳妇通过婚姻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完成了从身份上从农村向城市的改变。在男权中心的社会里,对于女性而言,从夫居式的婚姻不仅会改变原有的生活轨迹,甚至带来命运的改变。对于农村女性来说,通过婚姻进入城市,改变农村身份既是她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方便可行的现实路径。因为在农村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文化氛围中,女性缺乏其他改变身份的机会。以往研究发现,许多农村未婚女性由于进城打工而产生了留在城市的强烈意愿,她们不愿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乡土社会中。城市外来农村媳妇无疑是农村女性流动人口中的“幸运儿”。作为流动的农村女性中的特殊群体,与城市男性的婚姻改变了她们的人生轨迹和生活状况,她们如同一粒种子就此在城市扎根、开花和结果。嫁入城市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与乡土社会有了进一步的隔绝,因为她们必须改变以往农村社区的生活理念、社会交往和思维方式,以适应自己的城市新移民的身份。

1958年制定的户籍制度将城市和农村截然分开,暗示了不同性质户口的等级和价值。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的人们因此在社会身份、权利、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户籍在带来制度上差别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社会认同和社会交往上的边界。城市人群通常出于优越感而对属于外群体的农村人群不大认同,存在一种普遍性歧视;而农村人群通常出于自卑而远离城市主流社会,存在一种普遍性自卑。仅以现行的户籍制度为例,该制度不仅将公民分成具有不同户籍身份的“城里人”和“乡下人”,还在住房、教育、就业等方面给予两者极其不同的待遇,使所谓城市里外来的“乡下人”遭受到了严重的社会歧视。虽然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体制”正在逐步向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转变,但城市身份认同仍然以既有的户籍制度为基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11。随着户籍制度的变革,通过婚姻迁移可以变更户籍身份。城市外来农村媳妇尽管已经拥有或即将拥有城市身份,但她们的农村出身依然会使她们处于一贯的城市对农村的歧视之中。有人可能期望,随着打工妹与城里人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多,将会带来更加无差别的相互理解,以及对于城乡二分法和刻板印象的批判。但是实际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打工妹和其他农民工与城里人之间的接触并没有减弱任何一方的成见。12由于城市居民天然的“我们群”意识和“一等公民”的优越感,由于城市农民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居民的隔绝,使得进入了城市人群生活之中和群体内部的外来农村媳妇成为城乡对垒中城市对农村歧视的承担者。城市婆家和城市里与之发生联系的人群都可能将城市对农村传统的歧视施加在已经转变为城市身份的外来农村媳妇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说外来农村媳妇以个体的方式承担着她们所来自或代表的农村群体所受的歧视,户籍的壁垒虽然消失了,但文化的二元壁垒依然存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城市中依然不乏歧视城市外来农村媳妇的行为,这些行为经常发生在她们的婆家、所在的社区和工作单位里。这些歧视行为不仅侵犯了城市外来农村媳妇的权益,而且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身份上的壁垒将逐渐消除,但文化心理分野的消除还要假以时日。进入城市的农村妇女还要面临一个如何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转型、如何通过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以尽快融入现代都市文明。13婚姻迁移使外来农村媳妇进入了城市社区和城市社会,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就此成为了真正的城里人。因为婚姻迁移和社区迁移并不同步。婚姻迁移是快速和显性的;而社区迁移是内隐的、长久的和缓慢的。从本质上讲,社区迁移是一种文化上的调适,是由外群体进入内群体的过程。外来农村媳妇必须进行再社会化才能完成对城市社会的适应,这种再社会化需要外来农村媳妇个体和城市社会进行有效的互动才能较好地实现。而社会工作的方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能够帮助她们适应城市社会和改善自身的弱势地位的专业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活动,也就是一种社会制度,具备社会制度的功能。它所救助的主要对象就是那些在社会系统中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角色的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或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14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外来农村媳妇具有身份和性别的双重弱势,她们需要得到作为具备社会制度功能的社会工作的关注和扶持,需要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分析她们面临的困难,向她们提供具体的帮助,提升她们与城市社会的相互适应的功能,从而促进她们的自身发展。

以外来农村媳妇为案主的社会工作适宜在社区层面开展和进行,因为社区是外来农村媳妇在扎根城市的坐标。绝大多数的城市社区都存在外来农村媳妇,因此城市社区是开展对外来媳妇的社会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责任者。社区工作的任务之一就是协助居民使其生活方式适应他们所接受的或外界加给他们的变迁。15作为新移民的外来农村媳妇进入城市社会后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个适应过程。由于她们自身素质不高,难以在城市获得高薪的工作机会,特别是她们的婆家也大多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因此外来农村媳妇及其家庭常处于经济贫困状态,属于城市的贫困群体。目前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城市反贫困行动体系,为贫困者提供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16而对贫困群体的帮扶政策的落实很大部分在社区层面开展和实施。由于外来农村媳妇群体在城市没有正式的职业,她们除了经济上的贫困外还存在着权利缺失、权利侵害等问题,因此对外来农村媳妇及其家庭的帮扶工作主要由社区承担,在社区开展对这一群体的社会工作也十分必要。对外来农村媳妇开展的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她们及其家庭进行增能。社区可以充当召集者和倡导者的角色,负责社会工作具体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召集社会机构或调动社区内外的志愿者协同行动,倡导建立维护外来农村媳妇权益和社会保障的相关规定和措施。具体做法是首先要梳理外来农村媳妇的分布状况,建立起外来农村媳妇的个人和家庭档案,包括家庭人口、居住状况、其本人及家庭成员的职业情况、外来农村媳妇的迁出地、婚龄、生育状况和社保状况等。其次在调查家庭情况的同时,对外来农村媳妇进行访谈,了解她们在城市社会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然后根据需要进行社会工作介入。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对一些需要帮助的外来农村媳妇个人开展个案工作,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诸如提供相关信息咨询、家庭沟通技巧的辅导,帮助她们建立自信和提升自我价值感。对具有相同情形的一些外来农村媳妇开展小组工作,诸如妇女支持小组,婚姻辅导小组,反家庭暴力小组等,帮助她们建立情感支持和经验分享的社会网络。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在社区内倡导居民之间平等友善的良性互动,消除对外来农村媳妇的歧视,建立接纳和有归属感的社区氛围。通过社区发展来改善社区整体环境,整合社区资源为弱势群体提供直接的帮扶。17社会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它可以帮助外来农村媳妇及其家庭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协调社会资源来摆脱她们面临的困境。

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加强社区管理,使外来农村媳妇这样的城市新移民与城市社会的其他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和平等相处,以社区融入带动社会融入,这样就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消除社会不平等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

注 释

①周海旺:《上海市外来媳妇及其子女的户口政策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3期。

②谭琳等:《“双重外来者”的生活――女性婚姻移民的生活经历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③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上海市外来媳妇为例》,《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④周佳懿:《上海女性婚姻移民社会适应个案研究》,《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期(上)。

⑤王康:《社会学词典》,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2页。

⑥为保护个人隐私,个案中外来农村媳妇的姓名用拼音字母代替。

⑦(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133页。

⑧李红琼、黄正泉、梁剑宏:《流动农村人口心理困扰成因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⑨“搬家户”的一词源于南京市社区过去的工作用语。由于在北京和上海实行了户籍进京进沪的限制政策,一般外来媳妇必须在婚后8~15年才能户籍迁入。

⑩许涛:《我国公民与外来人口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人口学刊》2012年第4期。

11张广利、张瑞华:《城市外来人口“身份―认同”研究的范式转换》,《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2(澳)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和社会变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13金一虹:《城市化――妇女发展的又一机遇和挑战》,《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6期。

14陈成文、孙嘉悦:《论社会工作的功能:一个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20页。

16李叶叶:《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城市贫困群体脱贫对策探析》,《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 篇五

前东社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东社区建材小区的申菊英,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东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51岁的申菊英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十六屇三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菊英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菊英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菊英的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菊英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菊英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菊英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菊英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菊英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菊英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菊英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1994年,申菊英下岗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办了一家煤气灶具经销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申菊英事业有成,还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听说社区居民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积在巷道里漫灌到部分居民家中,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社区居委会想为居民解决问题,苦于无处筹集资金时,申菊英主动站出来,带头捐款,并帮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地筹集资金,找人修好下水道,彻底解决居民的难题。建材小区居民区的巷道没有硬化,一遇雨雪天,巷道泥泞不堪,申菊英带头捐款,并参与了巷道硬化。由于申菊英乐于助人,左右邻居煤气灶具出了毛病,只要招呼一声,她很快上门维修,从不收一分钱,她的淳朴、善良、宽宏大度、慷慨大方、一直有口皆碑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最新范文

病句修改【4篇】04-01

市值管理方法精选8篇04-01

元宵节活动主题(通用2篇)04-01

老师辛苦付出的感谢话(通用2篇)04-01

故障树分析【精选8篇】04-01

工作措施最新9篇04-01

一年级数学手抄报(最新3篇)04-01

描写春分的诗(精选3篇)04-01

贸易中心【最新5篇】04-01

八下语文重点总结(优秀6篇)04-01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