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内容 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

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

2024-07-12 1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写在前面:本文是我所在的语文组参加市里的“团体赛课”资料,此次活动包括说课、上课、评课三部分。本人负责说课。此次比赛所需资料为:说课稿(前一篇博文)、教学设计、评课稿、课例。各资料不日补充完整。

 

 

         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思维自由飞翔

       -----人教版七年级《女娲造人》课例研究

一.背景与主题

这次为了组织参加全市初中语文的“团队赛课”,我们全组针对参赛课题《女娲造人》进行了反复研讨。

《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是一篇神话。本课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六单元的一篇课,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以及寓言构成,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能力。而且,授课的对象为刚进入初中不久的七年级学生,他们依然充满着童真童趣。因此我们把教学重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采用“一课多研”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现在把设计、实录、研讨、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予以呈现,旨在与同行们交流与探讨。

二、我们的实践

【第一次课堂的预设】

经过研讨,我们将《女娲造人》这堂课目标定为: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探究阅读,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教学过程设计了五个环节:一、讲故事引出神话故事。二、理清故事情节,与《风俗通》对比引出想象的内容。三、探究文本,想象“人”的内涵,探究女娲的形象。四、拓展阅读,延伸自己的想象。五、小结,升华对想像的认识。

【第一次课堂的实录】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有兴趣地齐答):喜欢。

师: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生1:传说古时候天和地连在一起,盘古一觉醒来,觉得太闷,便用力地把天托起来,把地使劲地蹬下去,天地便分开了。盘古站了很久,他死后,身体便变成了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生2:我想补充一点儿:盘古是用斧子将天和地劈开的,然后才是托起天,蹬下地。

生3:我再补充:盘古死后,他出的气变成了白云,他的额头、鼻尖变成了高山,一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了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

师:同学们真聪明!课外知识也挺丰富。你们谁知道刚才讲的这个故事是属于什么体裁呢?

生4:神话。

师:确实不错,这是一篇神话。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凭借想象创造出来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板书)。《女娲造人》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开天辟地》之后。

 ------整体感知:

师:看到课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5: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

生6:女娲怎样造人的?

生7:女娲用什么造人?

生8:女娲造人有何用?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看到课题时也与同学一样产生了一些问题。

(屏幕展示)

1.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

2.女娲怎样造人的?

3.女娲用什么造人?

4.女娲造人有何用?

5.女娲造出的人是什么样的?

6.女娲造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

师:下面我们就自读一遍课文,看谁能够又快又好地答出这几道题。

(学生默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9:女娲因为孤独寂寞,为了在天地之间增加一点活力,所以决定造人。

生10:女娲因为临池照影,看到了自己的样子,才决定造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生物,这就是人。

生11:女娲是用黄泥造人的。

师:这就解答了用什么造人的问题。你现在知道中国人为什么是黄色人种了吧?

生(笑,齐答):黄泥巴造的。

师:当然,这只是个玩笑罢了。因为这不是科学的解释,而是古代先民的——

生(齐答):想象。

师:女娲怎样造人的还没有回答,谁来解释?

生12:把黄泥揉成团造人。

生13:先是揉团黄泥造人,后来是用枯藤在池塘里一搅,拉出来,溅出的泥点便成了人。

师:女娲用两种方法造人。而且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省力、效率更高。看来,女娲还是挺——

生(部分答):聪明。

师:刚才我们回答了大家看到课题后提出来的问题,从同学们的提问和回答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大家聪明、认真。

师:本文的作者是袁珂,他曾说过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改编而成的,(屏幕显示,古籍《风俗通》有关内容的译文)现在我们将《风俗通》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相信同学都有一双神奇的想像的翅膀,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看看课文与《风俗通》中记载的有什么不同,作者想象了哪些内容?

            (读课文,对照后发言)

生14:作者想象了女娲没有造人之前天地的荒凉寂寞,还写了女娲的感觉孤独

生15:想像女娲造人成功后的欢欣喜悦的心情

生16:详写女娲造人的过程

生17:还详写了女娲的心理活动及对这件事的评述 

…… 

师:同学们看书非常认真 ,作者在《风俗通》记载的基础上,对原文内容展开了想像,内容更加翔实了,以后我们要带着问题读书,这样读书的效果会更好,哪位同学能从女娲的角度来理清故事情节。

(生复述略)

(师又复述)

--------探究文本

师:泥捏“人”活起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生18:泥捏人都很高兴。

师:哦,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点呢?

生19: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想像呢?

生20:因为泥捏人有了生命,他们很高兴。

师:还有获生命的喜悦感。

生21:课文13段写道,正是因为她这样辛苦的工作,泥捏人很感激,所以叫她“妈妈”

师: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来回答问题,这很好。

生22:泥捏人叫女娲“妈妈”,说明从此世间有了亲情,有了母爱,女娲就不会孤独了。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深度。“人”是“母亲”不知疲倦创造出来的生命是弥足珍贵的,人的产生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同时也产生了温暖和爱。小而言之“人”的产生也为女娲清除了寂寞。所以充满的喜气。看来想像的内容一定要紧扣文章中心。那么,女娲给她这些心爱的孩子们取什么名儿?

生23:人

师:为什么叫“人”呢?同学们能不能从字形或字意上来分析一下?

生24:“人”字看起来像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在走路。

生25:“人”由一撇一捺组成,说明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多一些爱,

让世界充满爱。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未来(掌声)   

师:“人”能从字形上分析,很不错。“人”由一撇捺组成,撇代表人有长处,捺代表人有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不要骄傲自满,盲目尊大,也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而要不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完善。

师: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赋予她人的心理情感。下面请同学用“从文中这一句,我看到一个             的母亲”这样的句式{屏幕展示}来探究女娲的形象。

生26:13段——勤劳的母亲

生27:9段——爱心善良的母亲

生28:15段——神凡非力的母亲

生29:18段——聪明有智慧的母亲……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确,通过分析,女娲的形象已鲜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她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同时,又是真实的人,也感到寂寞孤独。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这节课我们通过想像,看到了一个神凡非力,勤劳善良,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非常好。而且本文以丰富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这个故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品析一下课文语言。

生30:第5段,女娲第一次造人过程中用了“掘”、“掺”、“揉团”等动词,生动写出女娲造人时的辛苦。

生31:(读第8段)在这里“跳跃”、“欢呼”表现出了“人”创造出的喜悦。

……

---------拓展阅读

师:刚才我们学的是作者的意象,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像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改变这个故事。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方面改编。

生32:我改编的是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看到大地上弱小的动物常受到强大的动物的欺凌,所以决定来造一种生物来管理大地上的一切。于是就造了人。。。。。

生33:方法:女娲神通广大的本领,他手一挥,池塘里的泥塘便像雨点一样落在大地上,泥点一落地,她一吹气,便成了人……

(屏幕展示)

【发明创造并不是高深的科学技术,所有创造的开端,都源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创新】

师:老师也有一则创编,请同学们一起看看。

(屏幕展示)

有一天女娲偷偷地到地球上游说。她被地球上的鸟语花香的景象吸引了,他跟鸟儿玩耍,跟花儿逗乐,渐渐地,她觉得这样玩不过瘾,刚刚熟悉的鸟儿自管自己走了,刚刚喜欢的花儿也凋零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造人的办法,她把凋落的心爱的花儿和残枝败叶收集在一起,摆放成和自己一样的模样。然后,点上几滴清水,轻轻一吹,啊,花儿活了,他们变成如花般美丽的女人;枝叶活了,他们变成了如树枝般挺挺的男人。

师:我看到还有不少同学想说的,但发言的机会会太少了!这样吧,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就叫《女娲新编》,因为现在不是有很多电视剧不都是什么新编吗?看谁的想象合理,新奇,大家说好不好?

(屏幕展示)

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人类在不断进化

 

【第一次试教后研讨】

执教教师:这堂课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联想、想象能力,并要理解“人”的涵义及女娲的形象。但讲完后发现:学生对想像有所体会,但不够深入,教学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师1:与《风俗通》比较后,设计了一个复述课文的环节,而且在学生复述后,老师又复述了一遍,就显得啰嗦了。而且这篇课文浅显,在回答前面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理解清楚了课文内容,这个环节就觉得不必要了。

师2:分析母亲形象后又品析语言,这个环节看起来是为了体现文本的重要,但淡化了想像这一主题,可以与分析母亲形象进行统一。

师3:在拓展延伸部分,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方面改编。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因为仍然就文本本身在谈,思维开放力度不够。老师的创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作业《女娲新编》还是对前面内容的重复。

师4:对“人”涵义理解对文本解读有了深度,但在与前后教学环节衔接时仍要紧扣想像这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拓宽思路。

通过第一次实践和课后研讨,我们将《女娲造人》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在七(5)又进行了一次试教

 

【第二次课堂的实录】

----导入新课

……(与第一次一样,未做改动)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板书)

(屏幕展示)

   女娲造人图片

这个环节从学生熟知的内容引入神话的概念,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未做大的修改。增加了一幅女娲造人的图片,更直观,引发学生兴趣。

 

------整体感知:

师:看到课题,你会想到哪些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与第一次一样,未做改动)

师:下面我们就自读一遍课文,几个同学探讨一下,看哪个小组能够又快又好地答出这几道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随后展开小组讨论)

……(与第一次一样,没有什么变动)

生:把黄泥揉成团造人。

师:那他造人的具体动作又是怎样的呢?

生:“掘起”、“掺和”、“揉团着”、“揉团着”。

生:还有一种造人方法就是,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往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

师:回答得很好,你认为哪几个动词用得最传神?

生:“拉下”、“伸入”、“搅”、“挥洒”。

由学生单独思考改为几个同学探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增加课堂气氛。但授课教师穿插了对女娲造人动作的把握,教学环节的目的性变得不强,在此应紧紧围绕问题,体会故事情节。

 

……(与第一次一样,没有什么变动)

师:本文的作者是袁珂,他曾说过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改编而成的,你们知道在哪里有《风俗通》吗?

生(抢着回答):在“研讨与练习”。

师:对,我们不仅要研讨课文,也要关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现在我们将《风俗通》读一读。

将原先在屏幕上展示改在由学生读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对学生来将也是一种学法的指导,能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读课文,对照后发言)

……(与第一次一样,没有什么变动)

将原先的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与教师复述课文内容的环节删去了,教学环节更简洁了。但也存在一个问题,整体感知,把握内容就显得不够,有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就变得支离破碎了。

 

--------探究文本

……(与第一次一样,没有什么变动)

师:“人”能从字形上分析,很不错。“人”由一撇捺组成,撇代表人有长处,捺代表人有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不要骄傲自满,盲目尊大,也不必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而要不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才能完善。

这个对“人”的解释虽然很深刻,但学生没有深入理解,老师引导比较生硬,要进行很好的引导。

 

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赋予她人的心理情感。下面请同学用“从文中这一句,我看到一个             的母亲”这样的句式{屏幕展示}来探究女娲的形象。

生:13段——勤劳的母亲

生:9段——爱心善良的母亲

生:15段——神凡非力的母亲

生:18段——聪明有智慧的母亲……(教师一边进行语言方面的引导)

(屏幕展示)

女娲是神力广大、法术无穷的英雄,她创世救世,是大地之母、万物之母、人类之母,

同时又是大地、万物、人类的主宰。她是人类抗拒自然灾难战胜险恶生存环境的象征,是创造重建自然的神圣。她伟大而神奇,其形象高大的让普世的凡人只有仰视的份,给人的感觉是可敬可畏可瞻仰,亲切感却不多。

而在《女娲造人》的故事里,女娲的形象则跟我们很亲近了,她仿佛是我们身边亲切慈爱的母亲和长辈。她会向着水中自己的影子微笑,会假装生气,听到小泥人叫妈妈,她会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她虽然有造人的神通,可也和我们一般人一样,走着走着,会感到疲倦;干了一天的活,就需要休息,疲惫不堪时,就想法提高劳动效率;尤为重要的是,她智慧而又慈爱地把人分为男女,又让男女结合婚配,叫他们自己结合创造后代。

这样的造物主,这样的人类之母,给人们的感觉更多的是亲切亲近,更像我们时时遇到的慈爱祥和的女性长辈。

(学生集体朗读)

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将单独的语言赏析删去,教学环节更简洁了,教学目标更明确了。授课教师在分析完女娲的形象后,对女娲的形象做了一个总结,这就将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缺乏对知识内化的主动性,理解不透彻。

 

--------拓展阅读

(大屏幕展示)

延伸自己的想象,如果你是当时造出来的第一个人,你会……

提示:看到什么,会怎么想,将如何生活,如何相处等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将想像的角度改变,换成以创造出的第一个人的角度进行探讨,比简单改编“女娲造人”更明确,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第二次试教后研讨】

执教教师:自我感觉比前一堂课有了很大的进步,课堂结构更明晰了,也能更好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可以说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也不知道还有哪些细节需要改进,大家一起再多提宝贵意见。

师1:我看这堂课的框架大体上就这样定下来了,不过复述课文的环节还是加上去,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了解更清楚,不过可以换一种方式,不要太单调。授课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要自然一些,老师的语言要精炼,指令要明确。

师2:女娲的母亲形象分析比较到位,但仍要突出想像这一主要目标,可补充一些材料,课内往课外延伸,使课堂更充实。

师3:在拓展延伸部分,以女娲造出的第一个人的角度进行创编,方法较好。但后面又加了提示语,还是限制了学生思维,这提示语最好不要在屏幕上展示,可在学生探讨时作个别提示。

师4:对“人”涵义理解这环节,老师要做好铺垫,也不必故意拔高“人”的涵义,学生能谈多少就谈多少。

通过第一次实践和课后研讨,我们将《女娲造人》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在七(11)又进行了一次试教。

 

【第三次课堂的实录】

------整体感知:

……

师:同学们看书非常认真 ,作者在《风俗通》记载的基础上,对原文内容展开了想像,

(屏幕展示)

l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生齐读)

虽然前面几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想像有所了解,但在此展示并让学生齐读,加以巩固,还是有必要的。

 

……

师:哪位同学能从女娲的角度来理清故事情节。

(屏幕展示)

非常孤独  →池水造人                满心欢喜                      

(生复述,并引导学生填出关键词“捏泥成人”、“拉藤溅泥”、“世代绵延”)

   这个环节的设计,借鉴了中考的题型,既培养了学生复述口头表达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又能培养概括能力。

 

--------探究文本

师:对于女娲创造出的泥娃娃,文章怎么陈呼?

生:人

师:哦?一开始就是叫“人”吗?

生:小东西,小家伙。

师:这些称呼体现了女娲什么样的心情?

生:开心

生:喜悦

……

师:那么小泥人造出后叫女娲什么呢?

生:妈妈

师:怎么呢?谁来试一试。

(几位学生反复读,老师有所指导,学生读出了喜悦之情)

……

在这个环节,体会了母亲的温情。让学生反复读,学生慢慢读出了感情,升华了对母亲的情感。活跃了课堂气氛。

 

……

(屏幕展示)

温馨提示:先用横线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我们以这样的句式:

我从文中看到了一个           的母亲

   强调了用横线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强化了本学期的一个学习方法——圈点勾画。

 

……

(引导学生探究女娲的形象后)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女娲的形象已鲜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古人对女娲是怎么评价?

(屏幕显示)

l      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女娲的记载,如《说文解字》:“娲,古之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生:“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可以看出女娲的神通广大。

生:“化万物者”是人的母亲,“女娲,古神女而帝者” 是人类的恩人。

(师板书:“神”“想像奇特”)

师:对,而我们课文又把女娲想像成一位勤劳、有爱心、善良的母亲,可以说和我们日常生活毫无区别,合情合理。

(师板书:“人”“合情合理”)

加入了古文中对女娲评价的语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女娲形象的认识更充实了。在此时写下板书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

(屏幕显示)

作业

1认真修改你创作的女娲造人,注意细节描写.

2阅读综合性学习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作业设计完整了整个教学环节。修改课堂练习,完善作文,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阅读综合性学习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与后面教学连贯,并且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能进行自主探究。

 

总之,本课例经过三次研讨后,到第三次时,主讲教师在试教时就比较成功。不但课堂各环节设计层层递进、科学合理,师生互动和谐、情感交流融洽,教师启发引导恰当,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和核心,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我们的认识

通过以上课例的研讨,我们 全组老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预设对课堂生成的重要,形成了以下的共识。

一、要有强烈的语文课程意识。对语文课程来讲,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既重视其工具性,又重视其人文性,并把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一方面,教学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听、说、读、写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文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使他们的个性修养、品德情操、审美趣味等受到有益熏陶,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不可否定,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达成所有目标,但必须注意突出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重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达成或接近达成全面目标。

二、要将语文课上得深刻,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堂好的语文课,绝不能只停留于简单地堆砌材料,全面完成各个环节。我们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从平凡的文字中读出不平凡,关注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如在本次授课中对“人”的涵义的挖掘。

三、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从学生需要出发的原则,把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对于语文课程文本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知识、情感、人文精神,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所知晓的东西硬塞给学生,而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浓烈的兴趣与意愿,告诉学习方法,给予充裕时间,引导他们自己去感受、体验、思辨、推理判断,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问题。在学习中,要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相互间不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以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对学生的提出的不同观点、看法,教师不要轻易作出评判,而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即使学生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最好也不要讲出答案,而应遵循语文教育的原理,让学生自己反复读、议、思、悟,慢慢把握知识真谛。当然,让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并不等同于实行“牧羊式”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成为旁观者或局外人;相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应始终主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不但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还要对学生相机点拨、提示,从而发挥“导”、“引”、“助”的作用

四、课程资源要得到充分开发。任何课程教学,教师都要重视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要重视课堂但又不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对课程文本的学习,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课程文本所蕴含的价值。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在教学中,还一定要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沟通起来,把语文知识和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知识融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以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形成素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知识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缺乏大语文观念,不能放手让学生在辽远广阔、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中尽情遨游,那么学生学到的东西将是极其有限的。不仅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开放的,教学的方法也必须是开放的。教师要从自我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借鉴并创造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发起多种互动与对话,通过分组合作、个别辅导、激励强化、课堂评价等方式,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紧凑有序、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不但有效,而且有趣、充满愉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