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还要办全运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奥运会开幕式金牌数量 我们为什么还要办全运会?

我们为什么还要办全运会?

2023-03-20 10: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为了给新中国的运动健将们提供一个展示和超越自己的舞台,1959年“全国运动会”应运而生。并且和我们的国家一起成长,见证了中国的竞技体育一路走来,变得越发纯粹。它所代表的,是当代国民更稳重的心态、更健全的精神、更健康的追求以及更坚定的民族自信。

毕竟今天,许多过去不可想象的事都正在成为“新常态”,而中国已经可以平视世界!

文 / 陈海洋

就在很多体育迷还沉浸在闭幕不久的东京奥运会中回味不已时,刚刚在日本斩金夺银的奥运健将们就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西安,迅速投入了一场新的“战斗”。

第十四届全运会

没错,第十四届全运会几乎是紧跟着奥运会揭幕的。虽说9月15日才举行开幕式,但正式比赛早在8月中旬就已经开始。甚至在开幕式之前,已经有很多项目的决赛结束了,比如跳水。

在奥运盛会的光环下,全运会显得有些落寞。尽管参赛运动员基本还是奥运上那一批人,但无论关注度、宣传力度还是影响力,全运会都要冷清很多。早几年就有人发出疑问:如今的全运会,到底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01

中国的体育史,就是一部浓缩版的近现代中国史。

1896年,在法国人顾拜旦的主持和推动下,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开幕。那个年代是现代体育的萌芽期,然而彼时的中国处于列强环伺之下,正在连年战乱中风雨飘摇,无暇也无力他顾。对体育的关注和普及都是少之又少。至于参加奥运会,更是奢望。

描绘列强瓜分中国的辱华漫画

一直到1932年,中国才首次迎来参加奥运会的契机。当时,第10届奥运会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民国政府并不打算正式派出代表团,仅派遣时任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的沈嗣良前往现场“观礼”。然而,于一年前侵入中国的日本,此时却打起了从体育方面入手、分裂中国的算盘。

1932年5月下旬,就在中华体协还在四处活动、拉赞助以谋求参加奥运会的机会时,日本政府突然电告国际奥委会,声称“满洲国”将派遣刘长春、于希渭两名运动员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并且提交了国旗、国歌。

中国奥运参赛第一人刘长春

此消息一出,举国哗然。为了粉碎日本让“满洲国”这个政治怪胎混入奥运会的阴谋,张伯苓、郝更生为代表的很多爱国人士迅速开始了行动。最终,国际奥委会批准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申请。运动员刘长春和教练宋君复两人(于希渭由于受到日本方面的阻挠和监视未能成行)拿着张学良资助的8000大洋路费,经历22天的颠簸,乘船抵达洛杉矶。他们和先前到达的沈嗣良,外加临时找来的留美学生刘雪松、旅美教授申国权和美籍上海西青体育主任托平,勉强组成了一个6人代表团,参加了7月30日的开幕式。

中国代表团在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上,旗手为刘长春

然而,近一个月的旅途劳累,又无法系统训练,让刘长春无力在奥运会书写奇迹,连续在男子100米和200米的预赛被淘汰。之后,他的双腿已经肿胀得连走路都困难,不得不退出400米的比赛。

四年之后的柏林,中国派出了140多人的代表团,参加近30个项目的角逐,成绩仍然惨淡——除撑杆跳运动员符保卢外,其他选手都在初赛即告全军覆没;1948年,因二战停摆两届的奥运会在伦敦重整旗鼓,中国再次派出33名运动员参赛,但结局却更加尴尬,全部预赛出局,甚至连回国的机票差点都买不起。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镜报》刊登了一幅漫画,画面上是一群形容枯槁、穿着中国运动服的人,一起举着鸭蛋状的五环旗,讽刺中国代表团参加三届奥运会,全都交了白卷。并配了一个侮辱性极强的标题《东亚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

嘲讽中国代表团的漫画

不过,这三次奥运之旅还是让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能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体育事业终于迎来了新生。虽然1951年印度举办的首届亚运会和第二年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中国都因为各种场外因素的干扰只去当了观众。但这仍然是一个好的开始。

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村升起

1953年,吴传玉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国际大赛金牌获得者;1956年,陈镜开成为中国第一个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61年,中国第一次承办了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第26届乒乓球世锦赛。

1958年,由于反对国际奥委会在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地方体育组织态度上的模棱两可,中国奥委会毅然宣布同国际奥委会决裂。为了给新中国的运动健将们提供一个展示和超越自己的舞台,“全国运动会”应运而生。

第一届全运会开幕式

那个时期,国家领导人相继作出了针对全民体育运动的重要指示。其中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指导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性纲领。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贺龙元帅在开幕式上致辞,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开幕式。上万名运动员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

毛泽东等领导人在首届全运会开幕式上

从此,全运会成了中国体坛的一项光荣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期间涌现了无数风云人物。或许它的知名度比不上奥运会、亚运会,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全运会永远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03

新中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重返国际体育大家庭,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1974年,中国首次派团参加了第7届德黑兰亚运会,并且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二;四年后的曼谷亚运会,中国跃居金牌榜第二;再四年之后的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首次登顶亚运金牌榜,从此统治了亚洲体坛,再也没让亚运金牌的榜首旁落过。

1976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地位。但之后的莫斯科奥运会,却遭到来自政治的当头一棒——由于苏联出兵阿富汗,全世界以美国为首的62个国家抵制了这届奥运会,当时还处于与美国的“蜜月期”、正在痛打苏联小弟越南的中国也在其中。新中国的第二次奥运会之旅,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又被推迟了4年。

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

1984年,刘长春代表中国人首登奥运舞台52年后,仍然是洛杉矶,中国派出了225人的代表团,宣告正式回归奥运。7月29日,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拿下中国代表团首金,从此开启了中国体育一段崭新的历史。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盛大开幕,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这届亚运会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邀请外国运动员参加的“全运会”,中国代表团斩获了183枚金牌,占全部金牌总数的60%。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亚洲体坛当之无愧的霸主。

当年中国还很穷,某种程度上只能全国人民捐款办亚运。全国大多数领工资的人,或多或少被扣款,购买10元以上国库券。

1993年北京申奥意外失败,让无数期待通过办一场奥运会来洗刷百年屈辱的中国人,在惊愕中流泪,在泪水中奋起。

直到2008年,中国人才得偿所愿,北京奥运会也因此被视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第一次实现了在金牌数上超越美国,独霸金牌榜榜首。这宣告了中国在世界体坛上,也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体育大国。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活字印刷表演

2010年,继北京之后,广州再次成功举办了亚运会。而在明年,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也将相继到来。

04

现在的中国体育到底有多强?

中国缺席了1974年之前的亚运会,然而在1974至2018年的12届赛事中,中国拿到了1473枚金牌,平均每届夺金122枚。领先第二名日本400多枚,是第三名韩国的近两倍,第四名伊朗的近10倍。

中日韩三国的经济总量变化,走势和亚运金牌数几乎一致

相比亚运会,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更短。但不到4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拿到265枚金牌,排名总奖牌榜第四。而如今随着第二名苏联解体、第三名英国风光不再,中国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体育强国只是时间问题。

遥想曾经连续三届奥运会颗粒无收、远东和亚运会总成绩先后被菲律宾、日本、伊朗等国压制的尴尬历史,中国体育在几十年间实现了肉眼可见的腾飞。体育成绩的进步,也正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

从首次参加奥运会到首次夺得奥运金牌,再到成为金牌榜紧追美国的世界第二体育大国。几十年间“举国体制”的发展,赛场上不断突破的同时,场下观众观念的进步,才是国家实力日益强大的真实体现。

中国人对于金牌,曾有着一种近乎畸形的强烈执念。曾几何时,在奥运会上夺金几乎被升华到了“民族英雄”的档次,而无数花团锦簇的另一面,却是更多的没拿到金牌的“千古罪人”。回首中国的奥运之路,“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与中华健儿们无缘。

1998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上表演小品《王爷与邮差》,讲述了王爷奉慈禧太后的命令,与邮差一起参加“万国运动会”,却只敢给洋人当陪衬——自己有能力,却受限于各方面的压力而无从发挥,这正是中国体育发展曾被各种场外因素拖累的真实反映。

《王爷与邮差》

从80年前刘长春举着南京国民政府的旗帜,孤独地走进洛杉矶奥运会主会场开始。中国的奥运之旅,便与旗手手中的这面旗帜以及背后十几亿人的精神紧紧相连。压在运动员肩上的东西,意义远远超出了“参加一届国际大赛”。当奥运会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打开一扇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时,运动员们自然而然地就担负起了在国际赛场上让世界看到新中国风貌的职责。国人提出的要求,就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就这样,运动员们被戴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任何一块丢掉的金牌,都能迅速引燃大众的怒火。李宁因失误从吊环上摔下,回国后收到了绳子和刀片;刘翔受伤退赛,一时间以“颜面”、“责任”、“荣誉”为主题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的运动员终于不必再承担这些本不应全甩给他们的负荷。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比赛中

东京奥运会上,国人们仍然为每一位拿到金牌的运动员欢呼雀跃。但是在男子百米决赛中获得第六的苏炳添、征战女子800米拿到第五的王春雨、体操男子全能屈居亚军的肖若腾、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获第八的辛鑫......同样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祝贺和鼓励。

这让我们突然发现:只要努力拼搏,即使没有拿到奖牌,也一样是英雄,一样会得到热爱。运动员们也终于回归了“人”的身份,不再是毫无感情的“金牌制造机”。

当中国已经强盛到各方面都让人刮目相看,中国人不再只能靠奥运金牌、世界冠军来证明自己,“唯金牌论”的壁垒,也终于被打破了。

05

那么,在中国运动员连续扬威世界体坛的当下,我们还在继续办全运会的意义何在呢?

第一届全运会举办的1959年,中国还处于相对困难的一个时期,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条件,和现在天壤之别。在艰难的条件下,全运会成为了中国向世界学习先进体育技术和理念的一个媒介,又成了中国体育自身的练兵场。后来的无数奥运冠军,都是在全运会上崭露头角,之后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奥运会的巅峰。正如贺老总在开幕词中所言:“全运会的目的,是要团结全国体育工作者,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第一届全运会宣传画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也与国际奥委会“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新口号不谋而合。全运会给了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机会,也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能抛开政治因素的桎梏、甩掉肤浅的对输赢的执着,去单纯地欣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为运动员冲击极限欢呼。

这或许就是全运会精神的内核所在。很多东西都会变,但是精神和意志的传承不会。体育精神不仅局限于体育赛场,它更多的也代表一种普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这个角度出发,体育对任何人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所以,全运会是必然会长期办下去的,并且和我们的国家一起成长,见证了中国的竞技体育一路走来,变得越发纯粹。它所代表的,是当代国民更稳重的心态、更健全的精神、更健康的追求以及更坚定的民族自信。

鲁迅先生曾在《最先与最后》中写到:“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今日的中国,鲁迅先生笔下的“脊梁”越来越多。先生若地下有知,当倍加欣慰。

这或许也正是全运会所承载的,之于中国体育无可替代的非凡意义。

·EN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