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爆发”式的钢琴奏鸣曲丨贝多芬《热情奏鸣曲》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奏鸣曲贝多芬op10no2第三乐章讲解 “火山爆发”式的钢琴奏鸣曲丨贝多芬《热情奏鸣曲》赏析

“火山爆发”式的钢琴奏鸣曲丨贝多芬《热情奏鸣曲》赏析

2024-01-03 02: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热情奏鸣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十分快的快板,f小调、12/8拍、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开始的呈示部,给人感觉有隐晦、凄凉而又有潜在的热情与内心苦闷交织在一起。他的主题1―16小节,用下行和上行的分解和弦音型,紧接着用一个急促的颤音,像是阴暗的角落里幽灵的影子在闪动、徘徊,不断地向生活提出质疑。又好像是有希望又有恐惧,徘徊不定的内心颤抖,又恰似有重大事件要发生前的一种预示。接着主题向上移高小二度在降G大调又重复一次,像是黑暗中透进一缕阳光,给人以希望。在第10―13小节处,左手部分还不时出现《第五交响曲(命运)》主题的音型。它的出现无形中给音乐色彩又增添了几分阴森恐怖气氛,但同时我们也可理解为他又蕴含着一种潜在性格与力量,是一种敲开内心正义之门的动机。在14―15小节用一个分解的下行减三和弦,寓意把人“敲”的心烦意乱,不知从何做起,分不清方向。在16小节开始主题有一次出现,但这次出现恰似带着推动、爆发,挺起胸膛的用意,双手弹奏强有力的和弦,节奏交替把和弦向上推进,气势宏大,使人不得不从迷茫中清醒过来。从24―34小节左手的伴奏都是单音重复偶有双音,给人一种忧郁不决、徘徊不前的感觉。右手的旋律时长时短,时断时续,也是一种不知要做什么,四处寻找目标,或是眺望,或是在焦虑中的等待,可以定格为迷茫。从35―50小节出现了音乐的副主题,它是用降A大调来表现的,与主要主题是关系大小调之关系。其目的是从灰暗、阴霾的气氛中走出来,从右手用八度弹奏出的旋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有柔和的阳光照进生活之暖意。而且显得音乐形象特大气,也可理解为人民对胜利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45―47三个整小节小二度的颤音中,恰似来了一股冷风又把些许温暖给吹走了,让人好不悲伤。51―60是第一个结束主题,双手弹奏节奏相同的分解和弦,而且音符时值较短,像是有两股势力撕扯在一起,你来我往不相上下。61―65小节是第二个结束主题,这一小段里面已经显露出正义势力的强势,左手都是小二度和声音程进行的旋律,代表着黑暗、邪恶势力,右手的分解和弦分解八度弹奏代表着正义势力。像是邪恶势力想跑掉,正义给予处处的拦防堵截,使音乐形成了进一步紧张和愤怒的情绪。

展开部是65―135小节,它是用主部主题的材料做了加工,而且用离调的创作手法,显得音乐从情绪上有一定的活力。如79―89这十一小节里总共转了五次调,基本上是两小节转一个调,但我们听起来是那样的自然、统一协调,没来一点蹩脚之惑,同时感觉音乐形象变得硬朗起来,恰似从四面八方相继涌现出从沉睡中觉醒挺起胸膛、昂首阔步、信念坚定的人们。可是从93小节“命运”的动机又一次出现,它的再一次出现使刚建立起来的自信又一次毁掉,导致再一次陷入情绪的低谷。特别是105―108这四小节都是双手弹奏下行模进,105和106这两小句像是在问,可是没有回应,107和108这一大句像是在没回答后心情的沮丧以及徘徊或是美好向往的破灭。从109小节开始副部主题又出现了,它再次出现暗示着让破灭了的美好向往又有了希望,而且从123―129小节都是双手交替弹奏分解和弦的快速跑动,似乎是有了希望后的一番激动与拼搏,也像是掀起了汹涌澎湃的怒涛。在130这小节开始一次出现“命运”的动机,而且把它直接渗透到了再现部,使得音乐段落的连接天衣无缝。

再现部136―204小节,它与呈示部主题出现的区别在于左手的伴奏都是三连音的同音重复作衬托,它给主题增加了一种动力,有一种督促向前推进的感觉,让音乐变成了一股无法停息的且非常强大的火一般的热情巨流。而副题的出现则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性,他带来了一种严峻、悲壮、痛苦的色彩,又把“命运”的动机以隆隆的低轰响声展现出来,表现的情绪显得焦急不安,但还不是完全丧失理智。虽然现实是残酷的,而对未来的光明仍充满期待,从再现部最后一段奔腾不息的音乐洪流中已经体现出那种不畏强暴,不甘心受欺压,努力争民众自由、解放的强烈愿望。而尾端音乐巨流的力量却忽然减弱,这说明黑暗势力仍在嚣张,革命尚未成功,还需要去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并且唤醒广大民众起来一道去争取民族的解放与自由,这才是一股有凝聚力又有向心力的能源基础。   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式,流动的行板,降D大调、3/4拍。这一乐章以舒缓、庄重、沉思见长,它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对比。整个乐章由一个主题、三段变奏和一个尾声组成。1―16是主题,它基本上是以4分音符与附点音符为旋律节奏基调。它表现了一种宁静、肃穆而又透着内在华美,也不失大气之风范。17―35是第一变奏,这段贝多芬设计的是双手节奏交替弹奏,那么显然是从情绪上我们感觉到要活跃一些,这也是变奏曲式的特点,这说明在黑暗势力的阴云笼罩下的心情压抑与沮丧没有带到这一乐章来,而使得第二乐章整个都充满活跃,由沉思变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憧憬。在二、三变奏段里,这种气氛表现得更为明显,旋律一会左手弹右手伴奏,一会又是右手弹奏旋律左手呼应,恰似合唱中的领唱与伴唱绝妙配合,让人听起来真是动人心弦,感人肺腑,情不自禁地想象着美好的春天即将到来。在尾声段中贝多芬用旋律的几次八度的高低移动,像是在自问自答,那美好生活的一天能否到来?最后一个减七和弦也由原位弹奏后再向上移高八度强有力的弹奏,寓意是能,一定能!同时又为下一个激动、汹涌、热情的乐章做了铺垫。

阿劳演奏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第三乐章是从容的快板、f小调、2/4拍、奏鸣曲式。整个乐章的音乐又回到了第一乐章同一风格的斗争中,而且斗争的程度好像更猛烈些。开始的呈示部里引子部分1―19节,有敲击式的恐吓般的音响,有单手弹奏单音声部而且用叹息的模进手法进行的乐句,有双手弹奏节奏相同、旋律相同的音响。似乎是让迷茫中的人民听到呼唤后渐已觉醒,并且跃跃欲试,想拿起武器与黑暗势力去拼搏、战斗,而且感觉这支队伍还很庞大,有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涌动。从20―35小节为主要主题,他用的是一个分解和弦接三个按三度下行的模进手法,显得情绪是非常激昂的,而且力量是在不断地加大,热烈紧张的战争气氛摆在了人们面前,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但又表示战斗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只要人民提高了觉悟,团结一心,就会取得胜利。从36―63小节是一个新材料的出现,右手弹奏分解和弦,左手弹奏一个四分音符后由一个十六分音符紧接下一小节的四分音符,而且从50小节把这种节奏又转到右手弹奏。贝多芬在一小段里用这种复调形式的写作手法充分体现了战争中的勇士在急风暴雨般的背景下挣扎着、反抗着,时而搏击,时而喘息,同时又有一种充满强烈的战争激情,并有着不畏强暴、不甘低头、不到胜利不罢休的坚定信念。64―75小节是在副主题前边的一个连接段落,这里右手弹奏基本都是主要主题的东西,但它的左手伴奏却是与右手节奏相同的十六分音符,这样的左手伴奏衬托,把情绪烘托得更激动更热烈,好像战争的队伍很是庞大,更有排山倒海之势。从76―95为副主题,转到C小调上。左手三度双音弹奏出的旋律,又与强有力的节奏力度完美结合,使得音乐性格更加坚强,信心十足。右手的节奏都是每拍子前面有个十六分休止符,这样又显得性格上很是灵巧,双方面一结合就显得既坚定又灵活,既有力量又不蛮干,既有生动又不冲动,配合得非常得体。从96―117小节是呈示部的结尾,还是C小调式,这个结尾段落开始显得情绪比前边激动,贝多芬在这一段里采用卡农式的写作手法,在句尾加上四个八分音符时值属七和弦,让情绪激动到甚至是在跺脚。右手先弹,左手后模仿,好像是有带头的、有跟随的,使得革命队伍不断壮大,革命队伍有了核心,又有凝聚力,才使得英雄们激动不已。在这段结尾处旋律变成单音跑动,而且最后两小节是渐弱,表示不能总是激动热烈,应喘息一下,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那么它也是下一大段展开部的连接。

展开部118―211小节,在这一大段里他有呈示部里的素材,又有的是全新的且节奏果断、坚定的新主题,如在142小节我们就看到用切分节奏的旋律,直至157小节,基本上是以切分节奏为主。它的出现不仅给人感觉进一步巩固了英雄们的战斗坚定意志,而且还有鼓舞斗争势气,让勇士们浑身充满精神和力量的无形动力。在158―167小节旋律又回到主部音乐的主题上,又是以卡农式的写作形式出来,把斗争的紧张度逐渐升华,特别是到168―175小节,左右手节奏交替,右手是八度重复音,更像是战斗激烈时刀枪相对的撞击声,都会感觉到寒光四射,气氛显得特别扣人心弦。在176―211小节之间表现战斗气氛渐渐平息下来,这里边有的是全小节休止,有的是一小节里休止一拍半,其表现为大的喘息与小喘息,也是英雄在斗争后精疲力尽的一种欲努力站起来,但体内实属乏力,几次摔倒几次爬起。在最后连续五个属七和弦的出现,表示英雄终于站起来,虽不算很稳,但已经有了继续战斗的根基,其实这个属七和弦是为顺利进入再现部的主和弦进行的铺垫。

再现部是212至结尾,在这段里大部分都与呈示部旋律基本一致,就是在尾声段落里出现与前边有所不同的情绪。从216小节处贝多芬仍然用f小调式,但它的声音效果却有着无比坚定、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而且在216―234小节里,整个节奏感非常强,有一种恰似庞大的队伍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姿态挺立在他的敌人面前,使敌人不战自败的雄大气势。在最后的结束处这种热情气势更加高潮,双手弹奏反向分解琶音,使音乐达到了沸腾点,这也是奏鸣曲《热情》最有震撼力的结尾。它让人感到那沸腾的热情再次冲断了所有的束缚,卷起了狂热的激情,增添了战胜邪恶与必胜的信心,预示着伟大的胜利即将来临,鼓舞着人民继续前进。

这首奏鸣曲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成熟时期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贝多芬是把他对当时的社会形态及个人的生活感悟都融到作品里。因此,这首作品几乎是从头至尾都是描写英雄与黑暗邪恶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激烈斗争的场面,这也是贝多芬的生活与内心的真实写照。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作品虽然极具悲剧性,但它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沮丧和失望,相反却使人们更加振奋、更加坚强,正如马克思曾说过的那样:“在贝多芬的作品里,再也找不到像这样凌厉的音乐。”

贝多芬钢琴作品全集

作者:贝多芬 著

当当 广告

购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