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夺笋”了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夺笋是什么意思吗网络用语怎么说 今天,你“夺笋”了吗?

今天,你“夺笋”了吗?

2024-07-02 17: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 胡静的粉丝也太夺笋了吧!

(6) 谁?整这么夺笋的话题

(7) 有时候他们说完会突然反省自己过于夺笋。

从语义角度看,“多损”的“损”是东北方言形容词,含义是“刻薄、恶毒”①, 用以批评或调侃人物言行对他人有损害,短语 “多损”即“多么刻薄、恶毒”,“夺笋”也可以表达这种语义,如:

(8)华晨宇说杨迪睁眼跟没睁没啥区别, 夺笋啊 。

但“夺笋”还可以表达对某事物或事件的 不满、不悦、无奈等感情,如:

(9)夺笋呐,锁骨都快给我胖没了

(10)马上天亮了还没睡着 夺笋呐

例(9)表达了博主对发胖的不满,例(10)表达了博主对整夜失眠的无奈,都不是对人物言行的批评或调侃,可见“夺笋”的适用对象范围更宽泛,语义也有所扩展。

另外,从可受程度性成分修饰可知,“夺笋”中“夺”的程度义已经虚化,如例(5)(6)(7),有时还可以省略,如例(11)“董子健太笋了”等。

2.“夺笋”用作动词

从语法角度看,动词“夺笋”和“损(人)”有类似之处,如可以作谓语、受否定副词修饰:

(12)“今天的白敬亭不夺笋( 损人)啦”

(13)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俊俊四肢不协调又暴露了,山人们别夺笋(损人)了,给俊俊留点面子@龚俊

可后接宾语,如:

(14)“不用动手,一张嘴就能夺笋(损)你”

可做某些心理动词的宾语,如:

(15)“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 夺笋(损人)了”

此外还可以做主语、定语等。

与“损(人)”不同之处在于,“夺笋”可以插入其它成分或被分拆使用,如:

(16)王牌钉子户成功‘夺了’导演的‘笋’

(17)“山上的笋都被夺完了”

这两例中的“夺笋”体现出 动宾式离合词的特性。

与形容词“夺笋”一样,动词“夺笋”中的“夺”也可以省略,如:

(18)简直是笑屎我了,不带这么笋人的。

从语义角度看,东北方言动词“损”的含义是“用尖刻的话挖苦人”②, 指称一种话语方式;动词“夺笋”也含有该语义。 但动词“夺笋”与“损(人)”的语义也有诸多不同之处。

第一种情况是“夺笋”不限于指话语方式,也可以泛指非语言行为,如:

(19)“下午零食吃太多没吃晚饭,十点的时候,你的朋友们开始 夺笋了(配图:朋友在微信群分享美食图片)

该例中,“夺笋”指朋友在深夜用美食图片诱惑自己的行为。

第二种情况是网友有时会利用“夺笋”的字面意义,将“抢夺竹笋”与“损害他人”联系起来,产生一种双关义,如:

(20)“再也不怕夺笋了,因为我不当熊猫了”。

该例的字面意义是:熊猫需要竹笋,所以抢夺竹笋会损害熊猫,“我”不当熊猫,所以不会受损害。其言外之意就是他人的言行再也不能损害“我”。一语双关,产生了幽默的效果。网上多数与“熊猫”表情符号有关的“夺笋”用法都可归为此类。

第三种情况是“夺笋”只表达字面意义“挖笋”:

(19)清明=采茶+ 夺笋+放风筝

(20)光合团建竟然去 夺笋!勾起了我想吃笋的欲望~

这两例中的“夺笋”就完全不具有“损人”的含义了,而只表示挖竹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动词“夺笋”中的“夺”同样有时语义虚化,仅起到衬音作用,如当其作“损(人)”的替代词用时;有时则有实在意义,如上述第二种情况与第三种情况。

“夺笋”产生与流行的动因

1.方言文化的影响

“夺笋”是一个东北方言谐音词,其中的“夺”是为了模仿东北方言中“多”(第二声)的声调。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易于理解,加之东北的演员、网红等影响力大,许多知名小品、相声、影视剧等大众艺术形式由东北方言演绎,深受大众喜爱,因而催生了许多网络流行语,如“你瞅啥”“瞅你咋地”“扎心了,老铁”“铁汁们”“她扒拉我”“憋说话”“拉倒吧”……主播“迷人的郭老师”虽然是河北人,但“夺笋”是一个东北方言谐音词,是东北方言影响网络语言的又一案例。

2.认知机制的作用

隐喻是网络流行语产生与流行的重要认知基础。它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理解与创造的认知方式,语言层面的隐喻包括语音隐喻、词句隐喻、超句隐喻、语法隐喻等。 ③谐音词属于语音隐喻现象。语用主体发现“夺笋”与“多损”的语音接近,经过联想类推,从而在特定语境中仿造出谐音词实现语音隐喻。网络中的谐音词有时还融合了词句隐喻,具有概念联系, 如“鸭梨山大”“神马都是浮云”“蓝瘦香菇”“狗带”“杯具”等,利用动植物等具象化的词语符号来指代较为抽象的词语(并辅以生动可感的视觉符号), 使得两个不同概念域的事物发生关联,可以增强理解、展示个性、制造幽默、含蓄表达。“夺笋”的字面意义“抢夺竹笋”(始发域)这一具体动作让人联想到损害他人的行为(目标域),也产生了类似的认知效果。

此外,仿拟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体现了认知主体“仿此而拟彼”的思维结构,是一种对事物概念化的有效方法。④除了“夺笋”本身可看作对“多损”的谐音仿拟以外, 网友围绕“夺笋”这一原型,利用已有的词语模(如“X丝”“X圈”“X男/女”“XX人”“X化”等)通过联想、类推等手段仿拟出了“笋丝”(爱损偶像的粉丝,特指利路修的粉丝)、“笋圈”、“笋男”、“笋女”、“笋友”、 “笋人”、“夺笋人”、“挖笋人” (爱挖苦别人的人)、“笋招”、“笋话”、“笋化”(变得喜欢损人)等一大批“笋言笋语”,从而逐渐完成了互联网“笋文化”的概念建构。

3.社会心理的反映

一方面,猎奇与从众是网络交际主体,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普遍心理。谐音词因具有形式的新奇性和表达的趣味性,容易“吸引眼球”,刺激网友揣摩玩味;而在“不用就out”的从众心理驱使下,其传播更是像病毒一样不断扩散。另一方面,重视面子与礼貌也是网络交际主体的基本人格。“多损”作为一种对他人直接的负面评价,容易损害受众面子,谐音词“夺笋”则具有表义间接性,调侃义强于责备义,弱化了“损”的贬义色彩,能够缓解面子威胁。正是因为兼具调侃和礼貌功能,“夺笋”更容易被普遍接受与传播。

4.网络语境的催化

网络语境有娱乐化、互动性、多模态等特征。⑤首先,由于网络空间“娱乐至上”的价值导向,许多网友乐于戏谑、习惯调侃,因而产生了许多幽默诙谐的流行语词。许多网络新词都源于娱乐主播、网红、明星,并由粉丝广泛传播以实现娱乐、狂欢目的。其次,在互动、开放、自由的社交媒体上,网友也不惮于倾诉、宣泄负面情感,“杠精”“喷子”“阴阳师”大行其道,具有负面评价功能的“夺笋”也满足了情感宣泄等表达需求。再次,网络技术为音视图结合的多模态传播方式提供了便利,图像符号传播方式尤其发达。“夺笋”蕴含的形象生动活泼,容易演绎出与“抢夺竹笋”相关的表情包等视觉符号,十分契合网络交际的需求。

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夺笋”主要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用法,虽然是谐音词,但无论在语法还是语义方面都不是对“多损”的简单重复,而是已经发展出一些新的使用特点。“夺笋”的产生与流行动因主要包括方言文化的影响、认知机制的作用、社会心理的反映和网络语境的催化。至于“夺笋”的其他相关问题,如其生命周期有多长,对网络语言生态会产生哪些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①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③王寅.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④徐国珍.仿拟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

⑤王建华等.政务新媒体语言表达模式建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 注: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空间社会治理语言问题研究”(编号20&ZD299)资助】

今日责编:西鱼徐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