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曾经是军事秘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央视几点天气预报播出 “天气预报”曾经是军事秘密

“天气预报”曾经是军事秘密

2024-03-12 06: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每天的播出时间只有5分钟,却稳居收视率的前几位。日前,几位《天气预报》栏目的创办元老,讲述了这档节目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多元的三十载历程。 

    明天的天气是个秘密

    现在的人们也许无法想象,在60年前,明天是啥天气这件事,还是个被严格管制的军事秘密。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气象机构——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成立,直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领导,职能是为国防服务。老百姓如果想知道明天的天气,只能从前一天傍晚的晚霞里猜测一二。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出于经济建设和防范灾害天气的需要,天气信息开始解密。8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签署命令将各级气象组织从军事等级转到政府等级,气象信息开始为经济建设服务。1956年开始,人们可以从广播里听到天气预报了,《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也会刊登第二天的天气情况。

    1979年,中央气象台副台长王世平随团到日本访问。日本当地一家气象台热情招待,晚餐时,主客双方边聊边品酒,气氛十分热闹。突然,屋里电视屏幕上走出个小伙子,指着背后的一幅日本地图认真讲解,在场的日本人一下全都不说话了,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屏幕,几分钟后讲解结束,大家才继续喝酒聊天。这景象让王世平吃惊不已,日方代表说,这就是日本的电视天气预报,这些气象信息由国家提供,由公司加工制作成电视节目,再通过电视向公众发布。

    中国气象人第一次见识到以电视传播气象信息的巨大效应,在回国的路上,代表团就开始讨论,中国的天气预报也应该有电视版。

    《天气预报》获80%支持率

    1979年开始,中央气象台和中央电视台开始协商合办天气预报电视栏目,由于双方都没有经验,最后决定先效仿国外。

    当时,西方的气象节目大部分是由气象专家主持的。央视本身主持人不多,于是决定由中央气象台派人担任主持。经过气象台内部“海选”,最终,气象台预报员韩建钢和气象台职工李援被选定为男女主持人。

    1980年7月7日,《天气预报》节目在央视一套亮相,“跟新闻一样是直播,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间播出,时间也只有两分钟。”最初的一个半月,每天下午五点中央气象台数据一出来,韩建钢和李援就把专业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然后去中央电视台播音。当时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就是单纯念稿子,一个多月的汛期过后,节目就改由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播报了。

    《天气预报》播出初期,也有观众写信说,本来半小时的新闻时间已经很紧张,再插上一条天气信息,新闻就播得更少了。为此,央视和国家气象局还联合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民意调查,最后《天气预报》以80%的支持率得以幸存。

    背景音乐用了三十年

    1984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全国气象会议上指示“电视天气预报需要改革。”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栏目取经美国,开始向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转型。 

    国家气象中心在办公大楼5层靠洗手间的地方挤出一间办公室,打报告给中央电视台支持了一台电视机。他们从建材市场买来石棉瓦,在房间角落搭建了一个一平方米见方的播音间。栏目组最初的技术人员叶阿庆等人从中央气象台借来购自日本的小1/2摄像机,拍摄黑白云图,再用家用录像机编辑成动画,示意云图走向,这在当时十分新鲜。

    一切就绪后,一个难题出现了,栏目背景音乐迟迟选不出来,收音机里流行的都是些红色歌曲,完全不合适。不久,气象台的曲声浦拿出了一首电子琴版的《渔舟唱晚》,最后被一致通过,一唱就是三十年,成了《天气预报》的标志。曲声浦后来说,当初选它只是觉得这首曲子“欢快而不闹腾”。

    1986年10月1日,新版《天气预报》登场,动态卫星云图上还多了太阳公公、云彩和雨点这些让观众一目了然的符号。一位85岁的老婆婆来信说:“过去,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全凭听,可我耳朵聋听不清,这下可好了,一看电视上的太阳、云彩就知道是啥天气了。”

    “气象先生”横空出世

    1989年,《天气预报》从《新闻联播》里抽离出来,成了一个单独的电视节目,每晚19:30在《新闻联播》结束后播出。1993年,节目经历了重大改版。3月1日19:30,《渔舟唱晚》的旋律响罢,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西装革履的小伙子,他手拿一根指挥棒,边指边讲,绘声绘色。这位凭空“跳”出来的气象先生,就是宋英杰。

    当时,解说员背后并没有我们在电视机上看到的中国地图,而是一块蓝布,宋英杰就站在这块蓝布前想象着万里国土,指点江山,“有时候也会用浅蓝色的笔在上边勾勾画画,找找感觉。”节目录完,再用抠像技术处理成我们看到的画面。

    “演播室地上画了一对脚印,播报员站在那儿不能动,离开那个地方就指不准了。”韩建钢当时担任栏目编导,“其实屏幕前的解说员不算新鲜,国外早就这么做了,我们也想出人,但以前的技术水平达不到。” 

    节目中,主持人手里时刻拿着一根指示用的小棍儿,小棍儿是自己制作的,一个小纸筒外面缠了一层胶布。一位细心的台湾老先生,特意定制了一根专业的小棍儿寄过来:白色的杆身,头和手柄是红的。这根专业小棍儿在荧屏上一用就是8年,2001年,为了与国际接轨,主持人才开始用手讲解。

    (《文史参考》2012年第22期 周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