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钱钟书《围城》精读 整本书阅读 名家解读:外面的想进来 里面的人想出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太可笑了的英语怎么说呢 名著导读 钱钟书《围城》精读 整本书阅读 名家解读:外面的想进来 里面的人想出去

名著导读 钱钟书《围城》精读 整本书阅读 名家解读:外面的想进来 里面的人想出去

2024-07-16 19: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天:一个人的人品,看他对待婚姻的态度

今天开始,我们要共读的书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作为钱老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围城》历来备受关注,读者中有人对它大加赞赏,称其幽默的语言、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实在是出色;也有人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尖酸刻薄,是作者在卖弄文字。

不管怎么说,提到这本书,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那句广为流传的句子:“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句话出现在书中的哪一部分,是谁说的,故事本身又是怎样一个来龙去脉呢?这一周,让我们一起来读《围城》,看看你会有怎样独特的看法。

《围城》的主人公叫方鸿渐。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7岁的方鸿渐结束在国外的留学生涯,乘坐着一条法国游船回到中国。

他之所以能外出留学,与他的未婚妻有关。

方鸿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在小县城里当一名大绅士,算是一乡之望。上海“点金银行”的周经理有一年回乡祭祀时,曾前来拜访。

一来二去,二人成为了朋友,后来还成了亲家:方鸿渐在高中读书时,家里便做主给他订了婚,未婚妻正是周经理的女儿。

后来,方鸿渐前往北平上大学,看到校园里的男女同学一对对谈情说爱,很是艳羡,逐渐厌恶起了那位只读了一年高中便在家待嫁的未婚妻。

斗胆写信让父亲去解除婚约,却被痛骂一顿,从此不敢再提此事。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位周小姐在方鸿渐大四时因病去世。鸿渐听从父亲的教导,向未过门丈人写了一封慰唁的长信。

周经理收到信后,觉得这孩子知书达礼、情词深挚,是个可造之材,于是便把陪嫁办喜事的钱,加上方家聘金为女儿做生意所得的利息,给方鸿渐作了毕业后的留学费。

虽说在欧洲游学四年,但方鸿渐并不是一位“学霸”。

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兴趣颇广,但心得全无、生活懒散的“学渣”,期间换了三所大学,去过伦敦、巴黎、柏林,但并没有获得学位。

一直到回国前,父亲和岳父双方都要求带学位证明回家时,他才知道“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为此,方鸿渐只得向一位爱尔兰人购买了“克莱登大学”的学位证,以便回家交差。

谁能想到呢,一纸婚约换来的却是一张假文凭。

无论如何,往家中寄去自己到照相馆里拍摄的学位照后,方鸿渐总归是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船。

除了方鸿渐,邮船上还有其他归国的留学生。

其中一位是他的大学同学,叫苏文纨,家境阔绰,过去一直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虽然已经在国外取得了博士文凭,但仍未婚嫁。

从前苏文纨并不觉得方鸿渐多好,现在看到他家世和人品都挺好,便芳心暗许,希望能有所发展。

其实,苏文纨的爱情观念放在现在也不过时。

很多人在年少时,把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愿随意说爱、谈爱。但现实却是,那崇高的爱情往往会成为衣柜里舍不得穿的大衣,越珍惜,越好好收藏,越容易沾上腐朽的气息。

等到有一天终于拿出来时才发现,衣服的样式和花色早已过时了,心里亦满是怅然悔恨,不自觉中,就把爱情、婚姻的标准降低了。

但苏文纨没有想到,方鸿渐却被船上的另一位留学生——性感的鲍小姐勾搭走了。

鲍小姐早已订婚,但行为不检,时不时做一些出格的事儿。

她一句“方先生,你和我的未婚夫像极了”,就让方鸿渐心神荡漾,两个人在漫长的旅途中,勾着腰拉着手,偶尔还要抱在一起来一个长吻,缠绵恩爱,甚至还曾被服务生捡到两个人偷欢的证据,被讹了数回钱。

但邮船一到香港,鲍小姐就翻脸不认人了。当方鸿渐看到鲍小姐扑向一个半秃顶、戴大眼镜的黑胖子怀里时,才知道自己被玩弄了。

郁郁寡欢之际,苏文纨又来打趣他没人陪了,不知怎么地,方鸿渐答道:“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

一句冒昧话,却让苏文纨脸颊浮起红晕。两人互相打趣着,一块下船,到岸上理发、吃饭、看电影去了。

方鸿渐陪着苏文纨在香港玩了两天,体会到了苏小姐是最理想的女友:有头脑、有身份、相貌不错、大家闺秀,能给男人足够的面子。但他并不打算和苏小姐有所发展,更不用说是结婚。

但苏文纨不这么觉得。她给方鸿渐洗手帕、钉纽扣、补袜子,每一件都是太太为丈夫做的事。这让方鸿渐内心惶惑不安,好像苏小姐每钉一个纽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

好在邮船从香港到上海并不遥远,船到上海时,苏文纨把地址给方鸿渐,两人便分了手。

回到上海,岳父岳母盛情款待了方鸿渐,岳父还让职业尚无着落的他到点金银行做事。

吃饭时,方鸿渐才知道自己寄回来的照片被岳父印到了报纸上——《沪报》教育消息栏里,不仅有他,还有苏文纨的照片、学历、毕业大学,此外还有诸多溢美之词。

他羞愤得脸、脖子、脚跟都红了。

上岸时的兴奋都蒸发了,他只觉得自己懦弱、渺小,一切都像是大肥皂泡,看起来五光十色,却经不住一戳。

但是,当第二天方鸿渐回到家乡县城,被地方日报记者围着喊“方博士”、左邻右舍送来求亲庚帖、还有本地高中校长邀请他去给全校学生做演讲时,他的身心又不免膨胀起来。

可被众人围捧的方鸿渐,腹中并没有多少知识,为了做好演讲,他下了一番苦功,翻出三五本历史教科书,凑满一千多字的讲稿,不想第二天错穿了兄弟的衣服,讲稿放在另一件衣服里,最终只能“脱稿演讲”。

站在讲台上,方鸿渐强作笑容,却无话可说,因为讲稿的内容他怎么也回忆不起来,只能把前一天闲看父亲的杂书时所看到的鸦片、梅毒等内容说了出来。

讲台下的学生们听后一脸惊骇,尴尬的校长多次咳嗽制止无效,最后只能出面终止了这次演讲。

坏事总是传千里,方家留洋回来的博士儿子公开提倡抽烟狎妓,这则坏消息还是很快就传遍了县城。

没过多久,淞沪战事的消息传来,方鸿渐闹的笑话再没有人提起了。局势渐紧,方鸿渐应岳父的提议回到了上海,阴历年底时,一家人也从县城来到了租界,找了房子住下,只是家底眼看着越见稀薄。

方鸿渐看自己家里人多房子小,便仍住在周家。

他也曾应亲人的要求相了回亲,但并没有结果,因为女方家长嫌他小家子气,太计较打麻将时赢的三百块钱。

他自己倒并不在意这桩亲事能不能成。

故事刚开始,钱钟书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语句,也揭露了当时甚至是现在也仍然存在的问题。

譬如对文凭、学历证明的比喻,譬如对披着留学外衣、实际灯红酒绿的留学生的讽刺,譬如对男婚女嫁现实的讽刺。

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下,都有许多长辈觉得“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些人眼里,念了几句书的女人最难驾驭。

正如方鸿渐的父亲认为,男人需要比女人高一层,才能和她平等匹配,声称“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例如,大学毕业生应该娶中学女生,留学生娶大学女生,女博士只有洋人才敢娶。

鸿渐相亲对象的父母张先生夫妇还认为,女孩子到了20岁就已经老了,过了20岁还没有结婚,“只能进古物陈列所供人凭吊了”。

从本书前两章来看,方鸿渐虽然纨绔、不思进取又虚荣,闹了那么多荒唐的笑话,但他至少有一个想法是对的。

当父亲和母亲为了他的婚事点评各家小姐的家世时,他在心里暗想道:“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父亲或哥哥(的社会地位)。”

钱钟书的文字是幽默、讽刺的,但他并不刻薄。

诚然,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可一旦在挑选陪伴一生的伴侣时加上了过多对物质、地位的欲望,彼此间衡量算计得太精,这很容易使婚姻这件本该美好的事情,成为一种“交易”。

我们今天就读到这儿,明天的章节里,方鸿渐的“女神”出场了,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今日话题】

虽然钱老写的是1930年代的故事,但方鸿渐对婚姻的思考在现代社会依然可以窥见一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相亲角里,学历、相貌、家世、户口,甚至是属相,全都可以成为“交易”的筹码。无论是中国式相亲价目表,还是许多年轻人正在或曾经遭遇的逼婚,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如何看待婚姻呢?

第二天:爱让人有了铠甲,也有了软肋

昨天我们一起读到,方鸿渐的一纸婚约却换回来了一张假学历,在回国的船上他被已有未婚夫的鲍小姐引诱玩弄后丢弃。虚假的恭维,让他虚荣心膨胀,在学校演讲时闹下了大笑话。

但他似乎对这一切都不以为意,依然在岳父的银行里工作。

时间很快就到了第二年春天。

阴历二月底的一天,他觉得生活太无聊,回想起了邮船上的人和事。想起自己答应过苏文纨会去看她,加上身边没有现成的女友,于是他想:何妨去一次呢?

这一去,就有了后面的故事。

方鸿渐没有想到,苏小姐见到他时态度异常冷淡,还调侃道:“你什么时候吃喜酒的?”“真是金榜挂名,洞房花烛”了。

原来,苏文纨在报纸上看到了方鸿渐学成归国的消息,而且得知他是周家的女婿。

方鸿渐急忙把干丈人、假博士的来由,用春秋笔法叙述了一下,还说:“我看见那消息,第一个就想到你”,“为这事还跟我那挂名岳父闹得很不欢呢”。

苏小姐听了,心情好多了,表示了对他的理解,说:“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在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

误会解除后,俩人闲谈了一会,正好苏小姐的表妹唐晓芙也来苏家玩,于是苏小姐就把唐晓芙叫出来,让二人相互认识。

唐晓芙是美的,“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方鸿渐对她一见倾心。

为了能给唐晓芙留个好印象,他发表了一套奇论,表演了一番口才,只为引起唐晓芙的关注。

无巧不成书,这时候,苏家又来了一名客人:赵辛楣。

方鸿渐的留学经历其实就是游山玩水,但赵辛楣这位美国留学生确是真材实料的。

赵辛楣曾经在外交公署当过处长,现在是华美新闻社的政治编辑。而且,他还是苏小姐的追求者。

苏文纨刚回国时,开口闭口都是方鸿渐,因此赵辛楣在心里把方鸿渐当成了情敌,态度傲慢,语中带刺儿地问方鸿渐在哪里工作、所学专业之类的问题,甚是无礼。

方鸿渐和赵辛楣斗了几句嘴后,忽然明白,这姓赵的是在吃醋,以为自己也爱慕苏小姐。

但他并不想做冤家,想早早退场。

偏偏苏小姐心里的算盘是想借赵辛楣激发方鸿渐的勇气。

他们四个人,仿佛一桌麻将,各有心思,又互相揶揄碰撞,几次三番碰到一起吃饭、聊天、玩耍,上演了一台台好戏。

譬如苏文纨,为了不助长赵辛楣的骄气(毕竟在学历、工作上,方鸿渐处于下风),以有应酬为由,拒绝了他的晚饭邀约,却又单独把方鸿渐留下,看似不经意地评论唐晓芙,说她看着天真,却有满肚子鬼主意,不知道有多少男朋友在手里抓着玩弄。

譬如方鸿渐,懦弱、心软,面对苏文纨的热情和一番有明显言外之意的话语,并没有表示出拒绝,甚至还迎合她,触碰了她的手背。他对唐晓芙一见钟情,却又担心被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子甩了,会脸面全无。

因为苏小姐的邀约,他们四人在鸿渐到访的第二天,又约在苏家,陪新回国的沈先生、沈太太一起共进茶点。

这位沈太太浓妆艳抹,身上的脂粉香和花香暖烘烘的,熏得方鸿渐反胃,用餐时赶紧逃开。唐晓芙坐在沈太太身边,也被熏得毫无胃口。

这让他们俩有了共同话题。吃完饭,两人由此开头,单独聊了几句话,鸿渐顺势邀请她和表姐第二天晚上一起吃饭。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苏文纨就打来电话,推说身体不舒服,无法赴约。

鸿渐赶紧问唐晓芙是否还来,这让苏文纨心里很不是滋味,就连着打了好几个电话,催促表妹通知方鸿渐不能去吃晚饭了,但这样的举动反倒让唐晓芙生气了,正好她打电话到周家时,鸿渐不在。

唐晓芙被表姐催逼得急了,偏要来吃这顿饭。

这顿饭,唐晓芙和方鸿渐吃得很开心,不仅在书本空白页上互相留了地址电话,还约好要写信给对方——因为他们都不喜欢打电话。

最后,俩人还说好了:吃饭的事要瞒着苏小姐。

 

说了一个谎,就得用无数个谎把之前说的谎圆回来。

第二天,方鸿渐和唐晓芙如约到苏家,二人都假装昨夜的饭局和相谈甚欢不存在。

苏文纨约来了一名叫曹元朗的诗人,大家一起聊诗歌。期间,苏文纨拿出一柄扇子,让大家看那上面的诗。

方鸿渐是个耿直的人,直言这首诗有抄袭的嫌疑,为此还和苏小姐起了争执。

直到第二天他到唐家时才知道,原来那首诗是苏文纨自己写的。方鸿渐大惊,只得赶快写信给苏小姐请罪。

一来二去,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的关系越发亲密起来。

此时的方鸿渐在苏文纨表姐妹间来回斡旋,既恭维讨好唐小姐,又不忍直接拒绝苏小姐。

苏小姐对他们两人的交往所知甚少,恩威并施地要求方鸿渐常来苏家走动,心里却一直焦急地埋怨他怎么还不告白求婚。

纸是包不住火的,有了这么多前情铺垫,小高潮终于来了:

这天,苏文纨和方鸿渐都来赴赵辛楣的饭局,一同吃饭的还有“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以及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

赵辛楣处处刁难方鸿渐,不停地劝酒,终于把他灌醉、灌吐了。

当他终于让方鸿渐在苏小姐面前颜面大失,自以为胜利了时,苏文纨却对“情敌”愈发关切,甚至亲自送他回家。

赵辛楣这才知道自己其实战败了。

第二天,方鸿渐因为受了苏小姐的照顾,便应邀来到苏家表达感谢。

不想苏文纨精心打扮了自己,两人一起在小亭子里赏月。

等到方鸿渐突然醒悟情势太危险时,他想走,苏小姐却不许,甚至还用法语娇羞地“命令”他吻自己。

方鸿渐没法推脱,回脸轻轻碰了一下她的嘴唇,赶紧溜回家,锁上房门,撕了五六张稿纸,写了一封表达自己对苏文纨只有友谊之情的信件,想结束这样的相处状态。

第二天中午,苏文纨打来电话,她误以为那是求婚的信。

忙于解释的方鸿渐用法文告诉她自己爱另外一个女人,苏文纨听后,忍不住骂他是浑蛋。

正好也是这一天,方鸿渐收到一封电报,湖南平成新成立的三闾大学聘请他前去担任教授一职。

他原以为绝了旧纠葛、添了新机会,他向唐小姐求爱会更顺利,没想到唐晓芙一连五天不回信,且两次拜访都扑了空。

第一次扑空是因为方鸿渐看见苏小姐的汽车停在唐家门口,他不好意思进去。

原来,那天苏小姐来到这里,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方鸿渐留学期间和在船上做的那些不光彩的事。

这些事情加在一起,导致唐小姐和方鸿渐两个人心里都有气,一个怨对方过去经历太丰富,一个想辩解时又赌气要走。

两个人口中说出来的话,都不是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只让误会更深。

大雨里,方鸿渐独自离开,唐晓芙心中是挂念他的,忍不住溜出家打了两次电话到周家。

用人误以为她是苏小姐,这导致方鸿渐一接起电话就厉声责骂:“咱们已经断了,断了!听见没有?一次两次来电话干吗?好不要脸,你捣得好鬼!我瞧你一辈子嫁不了人——“

一连串的误会、意气用事,使得方鸿渐和唐晓芙之间恩断义绝,二人最后互相归还了这段时间通的信件,从此相忘于江湖。

小说写到这里,钱锺书着重描写了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的生活情景,尤其是他和苏文纨、唐晓芙之间的爱情纠葛,几个人上演了半真半假的滑稽戏。

在作者笔下,每个人物角色都是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对待感情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方鸿渐,骄傲自负、自作多情的苏文纨,性格直爽、美丽大方的唐晓芙等等。

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各种应酬交际活动之下是那样空虚庸俗的内心,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出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这种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但是当我们阅读到这些人、这些事,却会发现,他们虽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但在现实生活中,不难从身边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影子。

苏文纨就是我们身边的甲,想在爱情里当一名狩猎者,看着两只陷在爱里的困兽互相撕咬,享受捕猎的乐趣,而一旦猎物逃脱,却又狠心地打破曾经的心仪者的幸福。

而方鸿渐和唐晓芙因为表姐的拨弄、言语误会而爱情破裂的这一段,相信是最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片段了。

爱情的发生,总是顺其自然、无比美妙的。

胸腔里雀跃着的一颗心总为那个人牵挂着,恨不得时时刻刻能见到TA的脸庞,总是想把心里所有的话都掏出来给对方讲。

爱情是热烈的、激荡的、让人失去理智的,就像鸿渐感慨的那样:“为什么爱情会减少一个人心灵的抵抗力,使人变得软弱,被摆布呢?”

但爱情又那么地脆弱。

方鸿渐和唐晓芙慢慢积累起来的好感、信任,却被苏文纨的几句闲话打碎了。他们争吵,说着口是心非的气话,倔强拗气地转过身,看到对方寥落的背影想冲过去拥抱,看到对方低落的泪想好好解释,却言不由衷,一步步把爱情引向灭亡。

是爱啊。

是爱,让我们变得异常温柔,但也异常脆弱。

“爱一个人到底什么感觉?”

“好像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

 

钱老的文字很有劲道,他把这几个在红尘里、感情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之间的那些暧昧、纠缠、心动、倔强、傲气、小心机,通过语言、动作的精准描写,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几个人的纠缠关系终于落下帷幕,他们之后又分别有着怎样的命运呢?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精读吧。

 

【今日话题】

方鸿渐和唐晓芙没能走到一起,一方面是因为苏文纨的挑拨,当然也与他们二人自身之间的误会与不信任有关。生活中,我们都或多或少见过他们三人的影子。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爱必然伴随着互相伤害吗?当你被心爱的人误解,你会是什么感受?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

第三天:旅行,是看清一个人最好的方式

前两天的精读,我们一起感受了《围城》中当时留洋的假博士、假学历等现象,体会了方鸿渐等人在上海的情感、玩乐生活,而且钱老还顺带着嘲讽了那时候一些所谓“文人雅士”的可笑之处。

今天呢,我们所要阅读的章节,在全书的叙事结构里,具有过渡、衔接的作用,既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之后要出现的人物,又告诉了我们一个判断人与人之间合不合适的小方法。

相信你也一定有这样的亲戚,他们无比热情地关心着你的生活,从小时候每餐每饭吃多少、上学时考了多少分、毕业后找了什么工作、薪资多少、结婚了没有、恋爱对象有没有到下一代应该怎样培育,种种问题,都毫不把自己当外人地一再追问。尤其是失恋的时候,他们灵敏的鼻子很快就能嗅到,千方百计地想把小辈们藏在心里的秘密逼出来、哄出来。着实令人生厌。

 

方鸿渐的岳母周太太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察觉到了方鸿渐和苏文纨的事情有了变故,心里的八卦之火熊熊燃烧着,奋力克制着,等到用早餐时再一一关切地询问。

没想到方鸿渐一大早就偷偷出门了,这让周太太扑了个空,脾气越发地大,便破口大骂自家的钱用错了地方:方鸿渐不仅没能有所作为,连礼数都不知道。

如此一来,周先生便不好再留鸿渐在银行工作,说他也该回父亲家做做孝顺儿子了。

方鸿渐失恋又失业,本事不大,性子却不小,也不想在周家再住下去,便连夜收拾东西搬走了,这让已经气消、有些后悔的周太太再一次暴跳如雷。至此,方鸿渐算是和周家断了来往。

 

回到家中十余天,方鸿渐收到了赵辛楣寄来的信件,约他到家中一叙。原来,苏文纨已经和那位肥头大耳的诗人曹元朗订婚了,赵辛楣方知自己之前误解了。

赵辛楣也坦白,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本来是请自己去当政治系主任,但他当时不愿意离开苏小姐,得知鸿渐有担当教职的想法,希望能将这位“情敌”引得离开上海,才向校长极力推荐他的。谁知道他们都失恋了。

不管怎样,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俩人抛弃前嫌,也算不打不相识了,他们由假想情敌变为挚友,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和另外三位受聘教师一起前往湖南平成的三闾大学谋事。

优柔寡断、玩世不恭的方鸿渐,性格直爽的留美博士赵辛楣,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五个人结伴由上海坐船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是这部小说里精彩现实主义画面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换一种阅读方式,打破故事叙述的先后顺序,而是由这一章开始出现的几个人物出发,一个个地来谈这些人和他们在路上做的事、说的话。一来方便全面地认识这众多人物,二来也为之后鸿渐等人在大学里的际遇打下阅读基础。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人物:

 

李梅亭,这位被三闾大学预聘为中国文学系主任的中年男人,戴着一副墨镜,不怎么理会人,神情傲慢,仿佛时刻在对周围包括天气在内的一切都表示鄙夷。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授,李梅亭并没有为人师长的那份儒雅、风度,相反,他的性格是灰色的。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李梅亭仗着黑眼镜,对孙小姐像显微镜下看微生物似地细看”,除了这一点,还通过他对孙柔嘉所说的一句醋话“孙小姐愈来愈漂亮了。为什么不来看我,只看小方?”把他的道貌岸然、猥琐不堪,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个年代交通极为不便,几个人在迢迢旅途里遇到了空袭、买不到车票、旅费不足等问题,因此,更能见人心。

刚出发时,由于李梅亭携带了一人高的行李,他和另一位教授顾尔谦没能赶上第一艘船,乘坐第二艘船时又恰好遇上空袭。二人并没受伤,但和方鸿渐等人会合时,他却拼命邀功,暗示说是自己运气好,又慷慨大方地把第一艘船让给他们坐,否则他们几个就会遭遇危险了。那一番得意的话语里,传达着如果没有他,大家都到不了目的地的意思。真是虚荣、狂妄。

整个旅程中,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

舍不得穿自己的新雨衣,多次借孙小姐的绿绸阳伞,导致阳伞被雨淋得掉色;

满口仁义道德却控制不住欲望,先是和一位寡妇纠缠不清,后来又在镇上嫖土娼;

在小镇时,因为路费不足,大家都减少饭食,他假装钱财全充公,却私下攒了买烟、买山薯的钱,自己一个人躲在墙角吃独食;

他带着一箱药梦想发财,却不肯给同行生病的孙小姐一包仁丹治病,吝啬地掏出启封过的小药丸,然而药不对症,孙小姐依然觉得难受。

通过对李梅亭这些言谈举止的细节点拨,我们轻易就感受到,他不愿分享、没有集体感,庸俗、浅薄,不学无术却又无比虚荣。

李梅亭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角,但他人物形象、饱满程度,却是钱钟书大下功夫去塑造的,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葛优在电视剧版《围城》里所演绎的“李梅亭”,就非常生动地还原了这个角色,大家可以去看看。

 

一起同行的人里,有一个叫孙柔嘉的女孩子,仿佛从旅途一开始,她就在衡量身边的男子,反复权衡对方的学问、人品、家世、经济实力,最后将目光锁定在方鸿渐身上,上演了一出“女追男”的好戏。

她总是能够在方鸿渐面前,恰到好处地表现自己柔弱温顺,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事事都要方鸿渐给她出主意,为她负责任。

在去三闾大学的船上,她故作天真地问方鸿渐是否见过大鲸鱼,一派小女生的纯真烂漫;

路途中过一险桥的时候,方鸿渐有些许恐高,心里害怕,脚下打滑,孙柔嘉不仅牵引他过桥,还很照顾他的面子,不让他在众人面前丢脸;

孙柔嘉是属于“润物细无声”的女子。

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孙柔嘉的关怀,“鸿渐只有敬佩,想女人这怪东西,要体贴起人来,真是无微不至,汗毛孔的折叠里都给她温存到。”

没错,正如大家看到这里时所感觉的,孙柔嘉注定与方鸿渐有一段情感纠葛,我们留待以后细细道来。

 

另外一位同行的教授名叫顾尔谦,书中对他的描摹较少,但仍然刻画出了他意欲攀龙附凤、一心专事吹拍的模样。

例如在几个人刚见面时,他就知道了在座的人里,赵辛楣是值得攀附的,李梅亭虽然没有多少墨水但给自己造了不少的名头,因此,顾尔谦对这二位尤其殷勤。

在旅途中,又不断地恭维李梅亭:“李先生不但是学校的功臣,并且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诸如此类,寥寥数语间,一个势利小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这两章节里,钱老先生细致地描绘了遥远路途中所遇到的事,不管是买票、坐车之艰难,还是旅途中几个人之间大大小小的矛盾,最后借助赵辛楣之口,点明了看清一个人与自己是否合适的方式:旅行。

“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做朋友。

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旅行见人品”吧。

旅途中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突发情况,彼此间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触碰间会产生和日常生活里的岁月静好不一样的相处方式。不论是沟通方式、情绪管理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技能,都能够一览无遗。

听到赵辛楣这番言论后,方鸿渐问他在这趟旅途之后对自己的看法。

赵辛楣一语点破了他的性格和能力:“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在今天精读的最后,我们要一起来谈谈钱老的语言。

读到这里,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围城》并不是一部靠情节取胜的书,它所描绘的故事是琐碎的,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而这本书恰是能体现钱老把语言使用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钱老善用比喻,却不生硬。直喻、隐喻、以虚为实,不同的手法,精心独运的使用,让这本书处处充满了幽默,还有强烈的讽刺效果、深刻的哲理意味,让读者不时发笑,却不让人觉得刻薄。

例如描写顾尔谦的阿谀奉承时,他讽刺说:“上帝真懊悔没在人身上添一条能摇的狗尾巴,因此,减低了不知多少表情的效果。”

精致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冷峻机智的幽默,短短数字的议论,却极大地加强了讽刺效果。

他还常常擅于借助人物之口,表达一些看似惊世骇俗,细想来又足够现实的“真理”。

比如这一句:

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

再如:

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

这些语句,一起构成了这本书强烈的风格:手法丰富幽默,精神内涵深刻,批判人性与文化。

 

不管历经多少麻烦,这几个人终于到达了三闾大学。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方鸿渐又遇到了新的麻烦。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呢?让我们明天揭晓。

 

【今日话题】

 

钱老在《围城》里说:“经过长期苦旅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做朋友。”看了文章之后,对于这个检验关系好坏、判断二人合不合适的小方法,你同意吗?或者你有过什么亲身经历?

第四天:人情有多复杂,你永远都不会知道

今天我们精读的开头部分是这样的:经过困难重重的旅途,方鸿渐一行终于来到了三闾大学,本以为能好好休息,没想到刚一到就碰上了问题。什么问题呢?

原来,校长高松年虽然早就写信聘定李梅亭做中国文学系主任,但因为有领导推荐自家伯父汪处厚,高松年实在难以推辞,于是只能等李梅亭来了再告诉他。

 

李梅亭因为这件事颜面尽失,大吵大闹了一番,非要学校按他开的价格购买他带来的西药以弥补损失。

 

同样遇到问题的还有方鸿渐。

校长知道他空有学历,却没有学位,前几年只是在各国浪荡,没有多少真才实学,不值得被聘用为教授。最多空口给他些好处,做副教授,教论理学。

方鸿渐深知自己的学历是假的,内心早没了底气,只能像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他虽有文采,却没有多少实在的知识储备。在图书馆里翻来覆去,好不容易找到一本《论理学纲要》,如获至宝一般:终于能应付教学了。

在三闾大学的这一部分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明争暗斗。

校长、训导长李梅亭、各系主任、教授讲师、学生,甚至教职工的家眷们,都无一避免地卷入了复杂的人事纠纷。

说到底,无非是一个“利”字。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当上领导,站在最高的层次阶级,领着最优厚的薪水,也都希望自己的家属能够在此处谋得一份工作,补贴家用。

于是乎,职业上的相互排挤、私下里的拉帮结派,斗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三闾大学俨然成了追逐利益的舞台。

被贬职的方鸿渐虽然知道自己能力不足,但内心依然忿忿不平。

 

当他听说顾尔谦的等级比自己还要低两等时,莫名有了优越感,心里也舒服多了。

与此同时,他从历史系的陆子潇那里得知,历史系主任韩学愈之所以能拥有那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毕业于克莱登大学。

克莱登大学?不就是自己购买假学历的那所大学吗?原先还因为假造学历心怀愧疚的方鸿渐,听见这一消息时,如释重负,仿佛别人的谎言也减轻了自己的罪名。

有一天,这位同样用假学历混饭吃的系主任韩学愈亲自来拜访方鸿渐,言语间提到了那个爱尔兰骗子。

韩学愈说,真正的有克莱登这所认真、严格的大学,那个骗子是借这个幌子行骗。

鸿渐虽然满腹狐疑,但也不好追问。他不知道,陆子潇早就在私下里跟韩学愈通过气。韩学愈为了保住自己的晚节,特意来这里又说了一个谎。

好在鸿渐并没有去过美国,难辨真假。

另一边,孙柔嘉小姐也遇到了麻烦。她教授英语,但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年轻女孩子,并不能使学生服气,调皮鬼们屡屡冒犯她,气得她只想回家。

后来方鸿渐就去给孙小姐代课。但由于他水平不够,出现过一些小错误。

韩学愈有一位白俄太太,对外宣称是美国人,一直觊觎着英语老师这一位置。

于是韩学愈使了一些手段,暗中派几个同学去旁听方鸿渐上课,特意收集他的错误,想要算计他。

孙小姐得知这个消息,赶紧来告诉方鸿渐。方鸿渐走了一招险棋,去找外文系主任刘东方。多亏得刘东方从中帮忙,他才得以保全。

说到这位刘东方,他有一个妹妹恰好是中国文学系主任汪处厚的学生,因此二人私交甚好。

汪处厚是一位老派名仕,而汪夫人比他小20岁,年仅25,正值最好年华。

这位汪夫人平日里没什么事情做,于是主动做起了红娘,为方鸿渐介绍刘东方的妹妹,又为赵辛楣介绍另一位教授范懿。为了撮合这两对,还特意组了一个饭局。

然而,这次相亲没有任何效果,方鸿渐和赵辛楣都不喜欢汪夫人介绍的对象。

这次饭局上,众人闲聊到历史系的陆子潇追求孙柔嘉时,方鸿渐心里不免有些疙瘩。或许是一路上和孙小姐若即若离的关系,加上旁人的起哄,让他心里对孙柔嘉有了“占有欲”。

这顿相亲饭局没成功,还引发了麻烦。

赵辛楣看到年轻的汪夫人与苏文纨有几分相像,因此在相亲饭局之后又和她有不少的接触。结果被汪处厚和高松年看到并误会了。

高松年直骂他“不堪”,汪处厚也大骂他“引诱有妇之夫”,几个人当面对质。

当汪处厚忍不住对在一边劝架的高松年发脾气时,说“吃醋没有你的份”,威胁着说要“打开天窗说亮话”时,赵辛楣才知道:原来汪太太并非只和自己暧昧。

他决意离开这所乌烟瘴气的学校。写完请假信后,第二天一大早就到重庆去了。

赵辛楣走后,孙柔嘉来找方鸿渐聊天,被李梅亭、陆子潇看到,鸿渐疲惫,柔嘉心慌,二人都乱了阵脚,玩笑间订了婚。

刘东方因为妹妹婚事未成,心里责怪鸿渐。后来高校长也以“思想有问题”为托辞,解聘了方鸿渐。

韩学愈得知方鸿渐停聘的消息,暗自欢喜,因为终于不用怕有人说破他学历造假的事了。

以上这些,只是书中所写的冰山一角,一个个人物都非常形象饱满。

训导主任李梅亭满口仁义道德,制定了一个个规章,自己却满腹男盗女娼;他不允许别人打牌,但自己开始打时,却又仿佛忘了这个规定。

汪处厚的职务是依附官僚而谋取的,他在大学里也专搞结党自固这些事情,想要建立自己的“帮派”。

韩学愈虽然外形木讷,但内心却龌龊精明,不仅伪造学历招摇撞骗,还脸不红心不跳地说着下一个谎言。

 

陆子潇、顾尔谦这类势利小人,则一心想攀附权贵,专事吹拍......

 

三闾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社会,职场上的勾心斗角、情场上的暗中竞争、难以见人的诡计和诽谤,各种各样的故事轮番上演。

赵辛楣一走,原本就和同事关系不好的方鸿渐变得愈加孤单。他更不知道,自己正一步步掉入孙柔嘉的温柔陷阱里。

 

旅行途中的孙柔嘉表现得柔弱、熨帖、天真,到了学校也依然对方鸿渐很好。比如偷偷告诉他韩学愈的阴谋,帮助他保住自己的工作;比如时不时地来找他说说闲话,故意让同事们看到;比如在历史系的陆子潇给自己写情书时,假装羞涩地向方鸿渐讨教该如何拒绝,并对他说的话言听计从......

 

她总是以弱者的身份出现,向方鸿渐求助,而后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谢。

 

这一切都让方鸿渐的内心有了极大的满足,以为自己多么强大、多么重要。

最重要的一步,是赵辛楣走后,方鸿渐和孙柔嘉一起说话时,她低了头低了声音,告诉方鸿渐人家要说闲话了。方鸿渐虽然心中不安,却强装坦然地说只要她不在乎,就不怕。

这样之后,孙柔嘉又说有个不知名的混蛋写信给她父亲,造她和方鸿渐的谣言。

方鸿渐心里一惊。

正好这时陆子潇和李梅亭赶上来,孙柔嘉顺势拉住鸿渐的右臂,惹得大家起哄,问他们俩啥时候订婚。

鸿渐心里想:“完了,完了。反正谣言造到了孙家都知道了,随它去吧。”

李梅亭他们开完玩笑离开了,孙柔嘉才怯生生地道歉,说刚才实在是慌了,不知道该怎么才好。

鸿渐身心疲惫,搀着她的手说自己的话是当真的。

至此,两人坐实了情侣关系。虽然稀里糊涂,还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意味,但无论如何,孙小姐成功了,他们在春假结束前订了婚。

没过多久,本以为可以在大学继续工作下去的方鸿渐,遭遇了“人生滑铁卢”。

原来赵辛楣当时急急忙忙地离开时留下了一些书籍,其中有一本《共产主义论》,陆子潇无意中看见,暗中参了他一本。

高校长明白方鸿渐知道自己和汪太太那件不可说的事情,巴不得他离开,便以“思想有问题”为由,把他解聘了。

方鸿渐被停聘,高兴的人不只是高校长、李梅亭,还有那位学历造假的历史学系主任韩学愈,他开心地在家里跳起舞来,因为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秘密被揭发了。

几家欢乐几家愁。方鸿渐丢了工作,未婚妻孙柔嘉却收到了聘书,并且还升职了。

他们两个人之后该何去何从呢?我们明天接着读。

读完这一部分,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当时赵辛楣会评价方鸿渐“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方鸿渐不懂如何在别人倾轧自己的时候保持镇定,更不用说反击。

他虽然学历造假,却也只是想糊弄糊弄家中长辈,并不像韩学愈那样厚颜无耻,因此只能当副教授。

他也不像陆子谦那样擅长阿谀奉承,专以打小报告来讨领导欢心。

总之,他不懂如何与他人斡旋,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职场斗争,没有能与之对抗的理性和力量,不像赵辛楣有一技之长,可以随时离开。

但至少他不是一个卑鄙无耻的人,还保有一些做人的尊严。

这个角色是复杂的、丰富的,只有读到最后,我们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对书中人物的最佳看法。

【今日话题】

同样是学历造假,为什么韩学愈能当上三闾大学的历史系主任,方鸿渐却被解聘了?两个水平半斤八两的人,结果却不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第五天:好的婚姻从来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昨天我们读到,方鸿渐被解聘了,孙柔嘉却被升了一级聘约,两人的处境一对比,更显出了方鸿渐的尴尬。

令人意外的是,孙柔嘉决定退回聘约,和方鸿渐一起回上海,见见彼此的父母,顺便也可让她父亲给想想办法。

方鸿渐心里并不想回去,提议索性到重庆去找赵辛楣。他最近的来信颇为得意,没准可以帮忙推荐个好差事。

但孙柔嘉却觉得,求同样地位的人荐事太丢脸了,何况这回推荐的工作也并没有多好,不仅被降职,最后连副教授的职位都丢了......

方鸿渐脸面挂不住了,便转移话题,询问她父亲的信在哪儿,正是那封信促成了他们俩的订婚。

孙柔嘉愣愣的眼神里充满了疑问,等领悟过来后,又急急忙忙解释说看完就撕了。

读到这里,我们就能够知道了:根本就没有匿名人写信寄到孙家说孙柔嘉和方鸿渐关系暧昧这件事。

而孙柔嘉当时之所以会这么说,完全是一种权谋,她想促使方鸿渐对自己表白,早点确定两人的恋爱关系。

这个看起来胆怯、没有主见、小鸟依人的女生,没想到是个真正工于心计的人。

她的柔弱、贤惠,只是一张看似毫无攻击力的表皮。好一招以柔克刚啊。她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不只想掌控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想掌控方鸿渐的一切。

订婚后的种种事情,也让方鸿渐慢慢体会到,孙柔嘉其实很有主见,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固执,不再是当初那个面泛绯红、天真柔弱的小女生。

不过,无论如何,他们俩结伴离开了三闾大学。先是在桂林住了十几天,而后飞往香港与赵辛楣会面。

在香港,孙柔嘉和赵辛楣之间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争吵。

矛盾的原因是赵辛楣。方鸿渐很久没见到这位老朋友,自然希望三个人能坐下来吃吃饭、叙叙旧。但一来孙柔嘉因第一次坐飞机晕吐了,二来总是不希望方鸿渐和赵辛楣走得太近,就借口身体不舒服,不愿意出去吃饭。

方鸿渐有些急了,劝她勉强撑一下,别辜负了人家的盛意。于是两人就因此扯开,起了些争执。

好在此时辛楣来了,插科打诨一番,约好只借用方鸿渐一个半小时,才免除了尴尬。

方赵二人闲谈中,聊到了方鸿渐的婚事。辛楣劝他赶快把婚结了,联想到孙柔嘉呕吐不止,担心她已有身孕,综合经济原因、旅行时二人只订一间房等种种原因,方鸿渐也决定在香港就把婚结了。

接着,鸿渐得知赵辛楣也有了结婚对象。不过方鸿渐却觉得辛楣并没有那么喜欢未婚妻,就像他自己并没有多爱孙柔嘉一样。

由此可见: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

聊着聊着,不知不觉中把时间给忘了,等方鸿渐回到旅舍,和孙柔嘉又起了一顿争执。

孙柔嘉觉得他不够关心自己:“好朋友在一起吃喝玩乐,整夜不回来也由得你,我一个人死在旅馆里都没人来理会。”

方鸿渐与她争了几句,看她哭得梨花带雨,又软下心来道歉求和,顺便把结婚进程加快的事情提了一提。孙柔嘉仍然反应激烈,但此时的鸿渐,也不与她争辩,亲手剥了荔枝给她吃,哄着她顺着她,终于换来了一句“结婚的事随你去办吧”。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当两个人为了筹备婚礼花光了积蓄、写信给家里要钱时,孙柔嘉看鸿渐不打算好好置办新衣,又不乐意了。她说并不是自己爱慕虚荣,但结婚毕竟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事,新衣服实在不能省。

于是,鸿渐只能写信向自己的父亲要钱。

这个婚结得确实仓促,两人都非常疲惫和不满。婚后,日子又过得提心吊胆,总担心鸿渐家里不汇钱来。

好在汇款终于到了,结婚的事宜也告一段落。

鸿渐夫妇离开香港的前两天,特意到辛楣处,既是辞行,又为还款。

没想到苏文纨也在这儿!

穿了新衣服的孙柔嘉有了底气,想要会会这位和自己丈夫有感情纠葛的女人,于是不顾辛楣的劝阻,走进了客厅。

苏文纨比以前更丰腴、时髦了,却依然显着那份傲气,明知道孙柔嘉是方太太,也不打招呼。

辛楣引荐时又把眼光从头到脚地瞥过她,故意问她是不是那位银行经理的女儿,还问她是从哪个国家回来的。这些无理的举动,让孙柔嘉觉得很不舒服。

而苏文纨自己呢?她丈夫已经由诗人转为管理物资粮食的公务员,油水颇丰;苏小姐自己更是在来回重庆与上海之间,夹带私货,做着和李梅亭一样的生意。

从前谈诗作画的苏小姐,已然成为一个粗俗、唯利是图的女商人。

一年时间,当初在那场爱情纠葛里的人,各自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离开赵辛楣的住处,方鸿渐和孙柔嘉又吵起来了。

方鸿渐因为苏文纨欺负自己的妻子,自然心生不悦,不甘心自己当时没有挺身而出讽刺她几句。

但一想到苏文纨如今这样高高在上,自己当初还和她站在一条线上,现在却落后了,不免又有些压抑和忿忿不平。

孙柔嘉受了欺负,一肚子不爽快。回旅馆的路上看到丈夫也是闷闷不乐,以为他还在为这从前的情人伤怀,所以回到房间后又拿话刺他。一来二去,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孙柔嘉怨恨方鸿渐,说本来就不该和赵辛楣来往,否则也不会有这一出被人瞧不起的场景。

方鸿渐却说是她自己执意要进去,怎么可以如此毫不讲理!

一般来说,男女之间吵架总会有个引火点,但吵架时彼此所责骂对方的,却都偏离了最初的这个原因,而是新账老账一起算,越争越糊涂,越吵越理不清。

所以,孙柔嘉骂方鸿渐吹牛,当初说的苏文纨对他上心都是假的,她那样有钱的留洋美人,怎么会看上鸿渐呢?

这句话到底是触碰到方鸿渐的底线了,他红着眼睛,粗暴地吼道:“人家的确不要我!也居然有你这样的女人千方百计要嫁我!”

这一来,孙柔嘉的底线也被突破了,她再也骂不出话,只能反复说自己瞎了眼。

两人冷战了许久,最后终于因为要找船票而再次说起话来,两个人都作践苏文纨,说她这个不好那里不好,才终于言归于好。

而后,踏上回乡的轮船。

在这一部分的故事里,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订婚和结婚后,都爆发了多次争吵。

不管是孙柔嘉略施小计后终于拿下方鸿渐的小心机,还是失业、没钱、仓促结婚等问题,都让原本应该美满的婚礼变得黯然失色。两个人的内心都很焦虑,因此频繁争吵。

或许,爱情就是一场幻想,而婚姻只不过是将错就错。

当方鸿渐回想起当年为了唐晓芙痴狂时,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爱情就像是一场高烧,让人失去理智、失去判断,陷入可怕的臆想,与现实脱轨。

而如今与孙柔嘉的结合,虽然没有爱的悸动,但彼此间也算凑合,平平淡淡的,感情在心上不成为负担,倒也挺舒坦的。

其实还是他自己高估了婚姻。

婚姻从来就不等于舒适,更不会仅仅是一个把自己从“学校斗争”那个围城拉出来的“救世主”。婚姻是一种幸福,也是另一种麻烦。

孙柔嘉呢?其实她也很不容易。虽然总在假装娴淑,伪装和父母感情融洽,但其实,她的家庭并不好,小门小户的,父母又重男轻女。所以她自小养成了靠自己去争取一切的习惯,独立、有主见、老于世故。

而她的要求也很简单,只是想要一个爱人,以及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她很努力,在众多男子中挑选着最适合的那一个,甘于寂寞,慢慢布下圈套,关键时刻撒个小谎,就把方鸿渐拉进了自己营造的“温柔乡”。

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这个“假得天真”的孙柔嘉,在抓住方鸿渐时,也让自己掉进了婚姻的围城。

 

此时,他们的争执仍然是关乎两人之间的,感情还是美好的,有拌嘴、有理解、有求和、有温柔,但回家之后,面临的是两个家庭的双重压力,情况又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呢?

作为读者的我们,不免也和方鸿渐、孙柔嘉一样,感到心事重重、惴惴不安。具体如何,我们明天一起来阅读吧。

【今日话题】

有人说,最美的婚姻是要嫁给爱情。而今天的阅读却告诉我们,婚姻无需太伟大的爱情。这两种观点,你更倾向于认同哪一种呢?你觉得怎样的婚姻可以算是美好的婚姻?

第六天:结了婚,更要好好说话

关于“婚姻”,英国有一句古话:结婚就仿佛是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法国的谚语里,则把婚姻形容成“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两句话都是方鸿渐刚从国外回到上海,与苏文纨、赵辛楣等陷入感情纠葛时曾经谈到的。

谁曾想,一年光景,就换了天地。此时的方鸿渐,就正在这鸟笼、围城里。

今天的精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香港仓促结婚后,终于返回上海的鸿渐夫妻俩真正的婚姻生活是怎样的。

 

方家收到鸿渐结婚的消息,一家人围着家信,揣测新娘会是什么样的人。

 

从样貌、性格谈到家世、学历,方老先生夸了几句孙柔嘉家境应该不错,又是大学毕业的,能自立赚钱。

鸿渐两个弟弟的夫人,因为娘家境况平常、也只有中学学历,听了这番话,心中把孙柔嘉当成了敌人。而且还以小人之心揣测孙柔嘉一定是怀孕了,才会在香港匆匆忙忙结婚,真人也不一定如照片上的漂亮。

这人还没到见到过,大家的各种小心思就藏不住了。

鸿渐和柔嘉到了上海后,考虑到两家还没有正式见面,方家也没能腾出给新婚夫妇居住的屋子,两人决定先不住在一起,柔嘉便先回娘家住一段时间。

鸿渐先行回到家里。许久不曾在家住,两个弟弟的孩子也缠住他,要吃糖、吃冰棍,吵吵嚷嚷、打打闹闹,弄得鸿渐焦头烂额。最让他愤怒和惊诧的是,年幼的小孩子居然问他:“大伯伯,什么叫‘关系’?你是不是跟大娘在学堂里有‘关系’的?”

鸿渐听到这不成体统的话,愤怒地拍桌跳起来。他心里知道,一定是两个弟媳在背后用语言糟蹋柔嘉,不想小孩子童言无忌,直接给说了出来。

他内心感慨,这样的家庭,柔嘉怎么能住得惯,于是更坚定了搬出去的心。

第二天一早,鸿渐接柔嘉来家里吃饭。方老太太看柔嘉没有结婚照上面漂亮,不免心里有些失望。加上方柔嘉衣服不够红、脚上又穿了很不吉利的白色皮鞋,怎么看都不像个新娘,方老太太的心中就更加不悦了。

二奶奶、三奶奶看到柔嘉苗条的身材和平坦的小腹,知道她没有怀孕,也失望得很。

方老先生则再三叮嘱柔嘉,说女人最重要的工作是持家,让她不要再到外面去做事了。

整个见面的过程,柔嘉和鸿渐完全不知道新人需要向长辈行跪拜礼,这让方家人心中很是不快,觉得柔嘉没礼貌没家教,而鸿渐则是一个“怕老婆的”男人。

等柔嘉走了,家里又开始讨论她。方老先生说:“孙柔嘉礼貌不周到,看来没有家教。鸿渐看起来也是怕老婆的。”

而另一边,柔嘉心里也不服气,她对鸿渐抱怨道:自己一个大学生,有知识有学历,嫁到方家还要当不付钱的老妈子不成?一来方家并不阔绰,二来鸿渐自己下半年的职业也还没有着落,怎么就劝她当家庭主妇了?

可见,这顿饭吃得并不融洽,双方彼此间都不甚满意。

反观孙家那边,也并没有清静多少。

原来,孙柔嘉在家里并不受宠,她和父母的关系也远不像信里那样亲密。

她父母最关爱的是小儿子,觉得把女儿供到大学毕业已经仁至义尽。

跟孙柔嘉最亲密的是姑妈陆太太,一位美国留学生。姑妈在一家大纱厂里任人事科科长,所以回到上海后,柔嘉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工作,工资比鸿渐在报馆工作要高一倍多。

种种原因之下,陆太太觉得鸿渐配不上柔嘉,连她当儿子一样养着的小狗,对鸿渐都没有好脾气。鸿渐也打心里不喜欢这位姑母。

两家人见了面、吃了饭,往来拜访之间,还在心里交换着鄙视。

方家嫌孙家傲慢,孙家厌方家陈腐,彼此都觉得对方不够有钱,这让鸿渐和柔嘉这两位“婚姻当事人”左右为难,一肚子不爽只能发在彼此身上。

好不容易,靠着方老先生的面子,鸿渐和柔嘉租到了两间小房,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但这并不意味着麻烦的结束。

柔嘉的两位弟媳妇,以看新居的名义来调查她有多少陪嫁,最后洋洋得意地离开。佣人是柔嘉的奶妈,因此什么事情都偏袒柔嘉,常去陆太太那里打鸿渐的小报告......

共同生活之后,加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消磨,两个人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战线越拉越长,很多问题还没得到解决,下一个矛盾点旋即爆发。

慢慢地,两个人对彼此的家庭更无好感,柔嘉不回方家,鸿渐也不愿到陆太太家做客。

 

在工作上,鸿渐也没有什么热情。

有一天他想起来和辛楣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他写了三封信后终于得到了回音。此时辛楣已经结婚,并劝说鸿渐快到重庆来,没准能一同共事。

但柔嘉对这样的建议充满鄙夷,认为是鸿渐厌倦了自己,想要远走高飞。

鸿渐表示想带着她一起去重庆,柔嘉却说:自己工作得好好的,此前也放弃了大学的职务回到上海,冒然前往内地未必能找到工作。还不忘揶揄他一句:“假使你有事,我没有事,那时候你不知道要怎么样欺负人呢!”

鸿渐听了心里也不爽快:“活见鬼!我没有欺负你,你自己动不动表示比我能干,赚得比我多。你也知道你在这儿是靠亲戚,到了内地未必找到事吧!”

如此一来,二人又吵起架来。

争吵虽然平息了,但却埋下了隐患。

冬至那天,方老先生亲自打来电话让夫妻二人回家吃晚饭,恰好在那一天,鸿渐因为报馆里的一些事,自作主张地就辞去了工作。

柔嘉的父亲也在报馆里,得知这件事后,便告诉了柔嘉。

于是,在方家的这顿冬至晚饭上,鸿渐与柔嘉针尖对麦芒一般又起了争执。

方老太太过于维护自己的儿子,柔嘉倍感委屈。两个人回到家之后,更是吵得不可开交。

第二天,鸿渐出门办事,怨气消了不少,回家路上还盘算着怎么哄柔嘉开心。没想到在家门口时,却听到陆太太在楼上高声说:“鸿渐这个人,本领没有,脾气倒很大。柔嘉,男人像小孩一样,不能溺爱的,你太依顺他——”

方鸿渐听到这,又气又臊,不好进门,只能又走到路上。走着走着感到了饥饿,正准备进餐馆,发现钱包被偷了。

这一番遭遇让鸿渐心里很不舒服,把一切都怪罪到柔嘉身上:柔嘉请来了陆太太,他才会在外游荡不回家,才会丢钱包,继而饿肚子吃冷风......方鸿渐越想越气,越想越郁闷。

 

读到这里,让人唏嘘不已。方鸿渐婚后的生活,就像踏入了另一重时空,完全失去控制。

还记得以前的方鸿渐吗?过去那个被鲍小姐诱惑的他,惧怕苏文纨的他,痴痴爱着唐晓芙的他,再看看现在这个没有决策力、懦弱又敏感的他,我们不禁感叹,以前的那个方鸿渐,已经不见了。

可现在的他相对比过去,却仿佛没有丝毫的进步。

苏文纨、唐晓芙,想起这两个似乎很遥远的名字,再对比方鸿渐和孙柔嘉相处的种种,似乎都验证了张爱玲的那个比喻:红玫瑰与白玫瑰。

那个陪伴自己踏入婚姻的人,似乎总是会失去最初的魅力,变成一抹蚊子血,或是一颗饭黏子。

或许一个男人终其一生,总要经历各色各样的女人。

鲍小姐代表着肉体和诱惑,苏文纨是无奈与羁绊,唐晓芙是真爱与梦想,那么孙柔嘉呢?则是难以顺应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也许我们早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爱情和婚姻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爱情很容易,茫茫人海里只是因为多看了你一眼,两颗尘埃就可以碰撞出万千世界。爱情浪漫,爱情是掏心掏肺,爱情也很放肆。在爱里,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小小的暴君,恨不得把对方的一切都握在怀里。

但婚姻不一样。婚姻是美好的,两个人因为爱走到了一起,决定相伴一生,拥有爱的子嗣,组合为一个家庭。婚姻也是现实的,戒指套在无名指上,意味着责任,也代表着容忍和妥协,以浪漫的名义结合的两个人,需要用世俗的方式一起生活下去。

婚姻不容放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不当就容易变成千里之堤里的蚁穴,而每个感到被束缚的人,也都想要从这座围城里逃出来。

这便是方鸿渐和孙柔嘉眼下的处境了。

【今日话题】

你怎么看待方鸿渐和孙柔嘉目前的处境?你觉得婚姻真的是一座“围城”吗?只要进了这座“城”,爱情便再也没有了最初的那份美好吗?

第七天:人生的困局,你该如何突围?

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后生活充满了各种琐事和纷争,一切都显得并不那么美好。接下去,两人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方鸿渐从冷风中走回家,几乎是在进门的同时,就把胸腔里的怒气释放了出来。

 

这一次的争吵,比之前任何一次都凶狠。他们对彼此说着最嘲讽的、最恶毒的话,好像有这些带着刺的话说出口,心里才能舒坦一些。

 

更为严重的是,方鸿渐终于没忍住拿手猛推了孙柔嘉的胸口一把。孙柔嘉被推得踉跄退后,撞到桌子边缘,摔坏了一只玻璃杯。

 

孙柔嘉喘着气责问方鸿渐竟然打自己,李妈也过来帮腔,说要打电话找姑妈过来。方鸿渐闻声决定离开,到衣架去取外套。

 

这样逃避、胆小的行径让孙柔嘉很是失望,连着骂了四次懦夫,顺手抓起桌上的象牙梳子尽力扔向他——

 

没想到方鸿渐正好回头,梳子恰好打到他的左颧。

 

他带着发烫的左颊离开了屋子,留孙柔嘉瘫倒在沙发里,扶头痛哭。

 

离家出走的方鸿渐,在寒风里,在路灯下孤独地走着,不知不觉中流下了眼泪,他觉得一切都完了。走了许久,他又困又乏,又没有带钱来买面包,只能又走回家去。

 

没想到房东太太交给他门钥匙,说孙柔嘉到她姑妈家去了。方鸿渐打开房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仿佛还留着自己妻子的哭声、怒容。他看着桌上姑妈留下的纸条,怒从中来,把纸张撕得粉碎,狠声骂了几句,就软弱地和衣躺在床上,哭得天旋地转。心里劝着自己一定不能生病,明天还有事要办,还有希望能去重庆,就能离开这里了……

 

钟声响起来了,五个钟头以前,鸿渐还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想着要对柔嘉好;柔嘉在家里等他回来吃晚饭,也希望他能和姑妈和好。谁曾想,会闹成这般模样呢?

 

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钱先生没有给两个人未来的生活下判书,而每一个阅读完这本书的读者,也都知道,感情这件事、婚姻这回事,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他们两个人之后的感情生活,既可能重修于好,但在日后继续重复着争吵、和好的过程;也有可能干脆离婚,从此不再有瓜葛。但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可能性,而且认为,他们俩的婚姻,本质上是注定失败的。

 

这样的判断,是以他们各自的性格和并没有太多真心实意的感情这两点为依据的。

 

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性格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个人都是欺软怕硬的人。对外人唯唯诺诺,对家里人却要求众多。

 

方鸿渐在面对苏文纨时,犹豫又懦弱,不敢早一点说出自己并没有娶她的心思,还多次赴约,给了苏文纨爱情的错觉,最终导致几个人关系的破裂,心心念念的唐晓芙也因此离他远去。

 

到达三闾大学时,被校长、同事欺负时,又不敢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只能被众人嫌弃;最后回到上海,无论是对自己的家人,还是对孙柔嘉的亲人,都是敢怒不敢言。

 

孙柔嘉也一样,在外人面前,她是一个柔弱的、贤惠的妻子,由上海去三闾大学的路上生病了,李梅亭舍不得自己的药,给了一颗不对症的鱼肝油,让本来就不舒服的胃更难受了,但她却只敢自己偷偷抹眼泪。可在方鸿渐的问题上,却始终不让步,不允许他和赵辛楣来往、不愿意在方家祭祖时下跪,非要他放下尊严到姑妈的工厂里上班。

 

诸如此类,既说明了他们俩的性格搭不来,也证明了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结婚也仅仅是为了成立一个家庭而已,把自己困进了一个围城里。谁都想在家里当主宰者,却忘了,窝内争来斗去,最后损伤的依然是自己。

 

不过,虽然这个故事读到最后让人觉得又现实、又压抑,但钱先生的目的并不是想告诉大家婚姻不好,婚姻都是悲观的。毕竟,他和杨绛先生的爱情故事、婚姻生活,虽然也有磕磕绊绊,但并未走入这样的困境。

 

那我们就借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故事,来讲一讲,该如何避免走入方鸿渐和孙柔嘉的这个困局。

杨绛曾在访谈中说过: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

 

杨绛出生和成长于开明的家庭,接受的是新式的教育,在当时是一名“新女性”,但她和钱钟书结婚时,却依然对公婆行叩拜礼,学习做“媳妇”。外人看来,忍不住要为她鸣不平,甚至她的父亲都心疼自己的宝贝女儿,在钱家做“不花钱的老妈子”。

 

但杨绛却说:自己从宽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钱家做“媳妇”,从旧俗,行旧礼,一点没有“下嫁”的感觉。叩拜不过跪一下,礼节而已,和鞠躬没多大分别。如果男女双方计较这类细节,那么,趁早打听清楚彼此的家庭状况,不合适不要结婚。

 

对她来说,她真正爱钱钟书,爱丈夫也胜过爱自己,知道钱钟书的能力和价值。为了充分发挥钱钟书的潜力、创造力,她愿意自己多辛苦一些。

 

其实杨绛成名比钱钟书还要早,她写的戏剧被搬上舞台后,钱钟书被称为“杨绛的丈夫”。

 

但杨绛并不因此自矜。相反,她把钱钟书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为了支持他写《围城》,杨绛让当时在教书的钱钟书减少教课钟点,致力于写作。她自己呢,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辞掉女佣,心甘情愿地劈柴木、做粗活,为此被烫伤、扎伤,都毫无怨言。

 

这样的爱,并不是一味、盲目的付出,它是基于理解之上的爱,理解越深,感情越好。

 

是啊,相互理解,才会有自觉的相互支持,而不是每一次有所付出,都觉得自己“委屈”、“亏了”。

 

并且,这种理解是相互的:钱钟书其实也是一位“宠妻狂魔”。

 

钱老知道杨绛爱面子,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买菜,总会难为情,便特意陪她一起去小菜场。两人有说有笑买了菜。

 

钱老怕杨绛太过劳累,常常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地洗衣服,虽然洗得一塌糊涂,所有的衣服都要重洗,但这样的举止却能让我们都感受到她对杨绛的体贴和爱。

 

诗人辛笛也说钱钟书有“誉妻癖”,不止欣赏自己的妻子,还在生活、翻译写作等方面,都给予她鼓励和支持。这一切都是因为爱情。

除了以爱为基础,杨绛还认为:“夫妻该是终生的朋友,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是知心的朋友,至少也该是能做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情人而非朋友的关系是不能持久的。夫妻而不够朋友,只好分手。”

 

杨绛与钱钟书,可谓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最初,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彼此吸引,从而走到了一起。两人都觉得自己“没有大的志气,只想贡献一生,做做学问。”

 

相同的志趣让他们能够互相理解和支持,从而更加相互尊重、包容。

 

可见,美好的婚姻永远少不了用心的经营,领完结婚证,只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并不能由此一劳永逸。婚姻并不等于围城,只有经营不好的婚姻才是围城,也不是每一对夫妻都是方鸿渐和孙柔嘉。

 

杨绛给《围城》这部书写过一段话: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的确,“围城”的含义,并不仅指方鸿渐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不仅仅是婚姻,世间万物都是如此,人就是如此矛盾的动物。

 

且看这方鸿渐,一次次由这座围城,走入那座围城。不管是最初留洋时、回到上海时的浮夸虚空的生活,还是到三闾大学后明争暗斗的校园生活,抑或是最后的婚姻生活,他都缺乏承担精神,以为离开了此处,到另一个地方去,一切问题就解决了。殊不知,逃避只是懦夫的行径,怎么逃,都逃不开。

 

这也是为什么方鸿渐在这个故事里总是如此悲剧的原因。

 

他这样的性格,之所以会成为主角,恰恰是因为“普遍性”。他这样的人,无论是放在以前,还是从现在来看,或者是放眼将来,都比比皆是。

 

庸庸碌碌,想的比做的多、虽然无害但也没有什么用处。

 

婚姻自是围城,人性弱点亦是围城,生活、精神,处处有困境。人生就是受困又不断突破的过程,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够突围而出,才能够不为自己所困。

 

也希望读完这本书的我们,都不要成为精神上的方鸿渐,不要始终在不同的“围城”之间打转,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今日话题】

 

读完《围城》这本书,你最大的感悟或者收获是什么呢?面对人生的“围城”,你希望自己和身边最亲爱的人拥有怎样的品质和心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