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最有故事的十条街巷,有你家的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太原狄公祠 太原最有故事的十条街巷,有你家的吗?

太原最有故事的十条街巷,有你家的吗?

2024-07-09 11: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座城市可以承受多少变迁?

那些被遗忘的塔楼,

曾经惊艳了时光的老街巷,

如今已慢慢变成回忆。

穿行在记忆斑驳的小巷子,

曾经熟悉的琴房和民居,

早已变成一片废墟。

岁月的年轮裹挟着斑驳的墙壁,

终将缓缓退去,散场,

但关于这些街道的记忆,

永远不会被废墟所掩埋。

1

教场巷

明朝时期的教场巷,还是晋王府宫城东华门外的一片空地,杂草丛生,荒无人烟。

乾隆时期,精骑营重建,把驻地搬到太原城东边的郊野,以便操练驻军,于是这片演武场就被命名为“大教场”。

清末,军队废弛,武场再度荒废。

再加上太原城中的居民人数增多,老城拥挤不堪,于是纷纷向教场周围聚集,建宅安家。

自然而然,一条新的街道出现,人们便把它叫做了“教场巷”。

如今的教场巷,经过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洗礼,已不似当年繁盛。

道路两边的建筑被不断拆除,只剩残垣断壁和废墟上的青砖石块,还能依稀看出点原先的痕迹。

2

五一路

五一路是太原市最早问世的大街。它的前身是明代初年的“承恩门大街”,中间经过了两次更名。

抗日战争时期,太原城的南门被日军占领,日军修筑了一条南接首义门街,北通松花坡、红市街与新民中街的水泥马路,取名"新开路"。

至此,五一路的雏形基本形成。

太原解放后,太原人民将周边的街道进行拓宽新建,为了纪念人民当家做主时代的到来,太原人民把这条马路正式称之为“五一路”,并沿用至今。

漫步在五一路的街头,低矮的老平房、国民师范旧址、五一百货大楼还在诉说着陈年旧事,而一排排高楼大厦也势如破竹。

每个时代都要经历拆除、重建的过程,只希望那些有年代感的东西,能多保留一些。

让我们在空闲之余,还能穿越时空的阻隔,重拾曾经的故事和感动。

3

钟楼街

钟楼街地处解放路东侧,西通按司街,因南侧原有钟楼一座,称为“钟楼街”。太原解放后,将按司街、东羊市街一道并入钟楼街。

作为太原市历史悠久的街市,钟楼街是太原百余年来的商品集散地。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各大商家的吆喝声,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人们常说“不逛柳巷钟楼街,就不算来到了太原城”,可见当年的钟楼街是多么繁华。

如今,太原早已建立了多个大商场,钟楼街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也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4

食品街

食品街北起府东街,南至钟楼街,原名“帽儿巷”。

宋代时,这里就是太原的商业中心,因巷内多帽子作坊,于是市民就把它称作了帽儿巷。

1955年,太原解放后,帽儿巷并入了都督北街。

上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道路两边的老房子被拆除,建成二层楼居多的仿明清建筑。

原来的帽子作坊,变成了经营地方风味的街巷,于是人们改称为“食品街”。

说起“帽儿巷”,大多数年轻的太原人可能已经没有了记忆,只有道路两旁的门牌上,还记录着帽儿巷第几号。

5

精营东边街

精营东边街一带,原是明晋王朱木冈的宫城所在地,顺治三年,不幸被一场大火夷为平地。

雍正、乾隆年间,朝廷在废墟上建起房舍,用来驻扎“精骑营”。

清中叶后,有居民行至此处,建立民宅,因街道位于原晋王府的东边,于是市民称之为精营东边街。

精营东边街南起东华门西口,北不通。穿梭在精营东边街的各个小巷子,红砖和青砖垒砌的墙壁,经过风雨的侵蚀已不再平整。

具有年代感的老民房,街道上摆放的被遗弃的老物件,和外面的闹市相比,仿佛穿梭到了另一个时空。

6

双龙巷

双龙巷位于杏花岭北侧,在府东街错综复杂的小巷里,双龙巷是最不起眼,也是最古老的一条小巷。

双龙巷呈南北斜向,东南起南华门东二条,西北至东华门,地形隆起,形状如双龙盘旋,故称为双龙巷。

民国初年,山西省民政厅长孟元文在此建宅,改称升官巷。

后孟家遭遇祸变,宅子的主人认为是屋后的"玉皇庙"作祟,于是在民国十八年改称为双龙巷,希望以"双龙"来镇伏邪气,以求家业兴旺。

行走在双龙巷,两侧是灰色和黑色的墙壁,整条小巷长不过七八百米,宽只有五六米,却弯弯曲曲,如双龙在天上游走。

古老的平房两侧林立,住户同在一条巷子,却硬要分出个前后,于是便有了前双龙巷和后双龙巷之分。

7

上马街

在太原老一辈人的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太原有个上马街,北京有个下马街。”

“上马街”得名于明初问世的皇庙,清初与下马街合二为一 。

但是有民间传言,“上马街”的名字来源于明末农名起义领袖李自成。

当年,李自成在这里上马,一路打到北京城,在某街下马,于是有人就把此处称为“上马街”,而北京的那条就被叫做了“下马街”。

在上马街边上,聚集着许多学校,太原教育学院、进山中学、太原七中等,是太原旧城有名的文化教育街巷。

8

五一路

狄梁公街,原名狄公祠街,名字来源于该街一座奉祀唐初名相“狄仁杰”的祠堂。

据地方史料记载,当年的狄公祠并不在太原城中,也不在今天的狄梁公街,而在城南狄村,即南距太原城十里之外的狄仁杰故里。

随着时代的推移,狄氏后人迁徙至此,狄公祠亦因无人祭祀、维修,逐渐颓坏。

到了明代,为继续祭拜狄公,这里的居民才将狄公的祠庙,由狄村的废址迁入城中崇善寺北端东侧,沿用旧名“狄公祠”。

它全长不过二百米,宽也就八米左右,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小街,随着时代的变迁,狄梁公街也越来越烟火气,成了市井人家经常路过的一条普通的小街巷。

9

小北门街

小北门街,得名于小北门,原来叫做“拱极门”,是当年“锦绣太原城”的八个出口——八座城门之一。

早在明代之前,这里还是一片乱坟,荒郊原野,无人驻足。

直至清乾隆年间,在晋王府的废墟上建起了精骑营,常有营兵出没于小北门和小北门街,这才繁华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清王朝江河日下,逐渐衰败。为保障城内的安全,干脆将小北门堵塞,与城外完全隔绝,小北门街自此又开始荒废。

直到民国初年,阎锡山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努力倡导教育,于是在这空旷之地建起了“国民师范学校”,才使得小北门街又重归繁盛,人群络绎不绝。

10

羊市街

羊市街原名西羊市,与东羊市隔解放路相对而称。1958年太原市人民委员会将东羊市、按司街并入钟楼街,改西羊市为"羊市街"。

羊市街是太原市古老的街巷之一,有传言说,今羊市街一带在宋代即为羊畜交易之所,故得此名。

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30多年,羊市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是太原市的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在羊市街东口南侧问世。

后来全晋闻名遐迩的豫菜馆"林香斋",又以新结构、古式样的风格,于羊市街东口北侧拔地而起,与宽银幕电影院左右呼应。

这些巨变,使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羊市街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活在太原,每天都匆匆忙忙,

偶尔在街边看到有老人在晒太阳,

才想起,自己很久没回去看看了。

一段挽歌,一个故事,一个时代。

在变换的岁月里,

曾经熟悉的场景不断在切换,

只有这些老街巷,

还留存着我们最初的生活轨迹。

end

重逢

初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