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5岁状元答卷真迹:共2000多字零失误,笔迹如印刷一般工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连飞机航线经过区域 明朝25岁状元答卷真迹:共2000多字零失误,笔迹如印刷一般工整

明朝25岁状元答卷真迹:共2000多字零失误,笔迹如印刷一般工整

2023-12-19 07: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考试这件事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了,自从入学开始,我们每一个人就经历了大大小小的考试无数回了。小到各种期中期末考试,大到中考高考这样的入学考试。

金榜题名是每一个学子的梦想,考试这种选拔人才的形式从古代以来就延续至今。那么你是否会对明朝时期的答卷有兴趣呢,如果能将明朝时期状元的答卷真迹保存下来,那也必定成为一件文物了。

在中国大陆就现存着一张古时的状元考卷,那就是明朝时期二十五岁的状元赵秉忠的答卷真迹。这张试卷真的了不得了,在卷首还有万历皇帝的亲批。

这张试卷共有两千多字,但是其中不存在任何一处失误,他的笔迹竟然如印刷一样工整,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老话说得好,字是一个人的门面,正是字如其人。那么如此看来,赵秉忠也是有着极其优秀的个人能力的。

赵秉忠答卷真迹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在中国流传了至少上千年之久,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读书人经过科举考试,然后入朝为官,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趋势。

政府为了公平公正地选拔官吏,任人唯贤,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就应运而生了。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共延续了一千年之久,直到清朝时期。

读书人不管年龄的大小,都要首先经过童试,这里的童可不是儿童的意思,童试也不是儿童参加的考试。童试是古代考试的第一步,是基础。

童试考试合格后才有被录取成为学员的机会,童试通过后,被称为是秀才。成为秀才以后,才有进行科举考试的资格。而正式的科举考试,又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而明朝这位二十五岁状元郎赵秉忠的答卷真迹,就是出自于殿试。先从乡试说起,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以后,就被称为是中了举人。

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地点也都不一样,乡试的考试地点是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会试的考试地点是在首都,而殿试的考试地点则是最牛的,因为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

殿试的考试资格门槛不低,它要求必须通过了会试考试,成为贡士以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考试。殿试一甲的第一名称为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那么由此就可以知道了,明朝时期的状元赵秉忠就是殿试考试的第一名了,而且是皇帝亲自监考,并亲手批复的。赵秉忠的答卷真迹能够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明朝赵秉忠的状元答卷真迹已经是国家的一级文物,目前在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这份古代的状元答卷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赵秉忠的这张考卷,对于后人研究科举制度,以及明朝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两千多字零失误的答卷

那么赵秉忠的这张状元考卷为何会给后人带来如此之大的震惊呢,那除了是一段历史事件的留存,还有就是这张考卷的内容,也让很多人都为之惊叹。

在这张状元卷中,共有两千多个字,但是最神奇的地方是,这两千多字中竟然一个失误都没有,而且赵秉忠的笔迹还如印刷一样的工整。这实在是让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古时的科举制度,有些类似于现在的高考,因为它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人生际遇。因此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考了一辈子科举考试的人,有的甚至已经年近半百了才有了做官的机会。

人人都想要求取功名,但是这一路走来,必然是要经历寒窗苦读的。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和变迁,字迹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门面”。

那么如果是在考试中,那就更是如此了。字迹的工整程度,会直接影响阅卷人的心情,看着舒服的字体,自然会让阅卷人比较轻松和愉悦。

特别是在古代,答卷的字迹可以给考官留下第一印象,而这第一印象往往是很重要的,如果字写得相当漂亮,考官就一定会对这个考生印象深刻的。

因此赵秉忠的这张考卷,字迹工整大气,堪称是艺术品一般。这张状元考卷距今已经过去了四百余年,纸张虽然已经有些残损,但是其上的字迹,仍旧工整美观,宛如印刷品一般。

能够写得一手如此的好字,想必赵秉忠的文化修养一定也是差不了。他能够考取状元,不是没有原因的,他自身的能力是很强的。

在考取了状元的时候,赵秉忠才二十五岁,这样的年轻就通过了科举考试入朝为官了。赵秉忠的出身其实是不错的,他出生于官宦人家,从小有机会饱读诗书。

但是能够在二十五岁时就考取了状元,他一定也是天资聪颖,并且勤奋好学。他工整的考卷,给后人展示了何为完美的答卷。

在赵秉忠考中了状元以后,他便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他最高坐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为官期间,赵秉忠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是一位国家的栋梁之才。由此可见,科举制度还是很有意义的,它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作用。

状元答卷 如何流传至今

在赵秉忠参加殿试时,“监考人”正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他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他登基初期,一直是勤于政务。

在万历皇帝执政的后期,他就开始了堕落的生活,不问朝政,荒淫无度,明朝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万历皇帝驾崩后,就是天启皇帝上位,这位皇帝更加是懒于朝政,一味享乐。

当时的许多政令就不再是出自天子,而是出自极受宠信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甚至被称为是九千九百岁。他专断国政,猖狂到了什么程度呢,人们甚至只知道有魏忠贤而不知道有皇帝了。

这样的情形自然是刚正不阿的清官赵秉忠所无法接受的,赵秉忠不畏强权的压迫和威胁,依旧为了大明王朝的未来,去上奏弹劾魏忠贤。但是当时魏忠贤的地位已经稳若磐石,很难被扳倒了。

赵秉忠想要弹劾奸臣,反遭到了奸臣的弹劾和诬陷,而天启皇帝竟然是偏向于魏忠贤的。就这样,当了二十多年官的赵秉忠决定辞官回乡颐养天年了。

这样告老还乡,毕竟不算是衣锦还乡,赵秉忠总觉得是愧对父老乡亲们的敬爱。于是他就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将自己殿试考试的状元考卷偷拿了回来,以此作为一种纪念。

就这样,赵秉忠将自己的这份状元卷带回了故乡,经由他的后人一代一代的保存了下来。一切或许也是上天注定,历史善待后来人,将这样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物,保存了下来。

不幸的是,在回乡不久,赵秉忠就由于郁郁不得志,抑郁而亡,可惜了这样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此后,他的状元考卷在子孙后代手中,一直被妥善的保管。

正是由于赵秉忠的后人,一心一意的保存这份状元考卷,后人才有机会看到这样如同艺术品一般的工整美观的笔迹。这是一份具有很大研究价值的状元答卷真迹。

小结:

考试制度流传至今,有无数人从中受益,国家也因此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明朝二十五岁状元赵秉忠的答卷真迹堪称一绝,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字体上都是令人十分敬佩的。

写得一手好字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它能给人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赵秉忠能够把考试的字迹写得如同印刷的一样工整,着实不一般。

一个人的能力,为人处事的风格,性情好坏,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他的字迹中有所表现。像赵秉忠这样有一手如此美观工整的字迹,一定也是贤能之人。

能够考中状元,赵秉忠自然也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凭靠着自己的能力,为他所处的朝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