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运河营业时间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2024-01-11 1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发掘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刘海旺

 

01

发掘背景

州桥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十字路口南约50米,是北宋东京城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后经五代、宋、金、元、明,至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黄河泛滥后的泥沙淤埋。 

为持续深入开展北宋东京城大遗址保护与研究、全面实施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程、建设宋都古城中轴线文化带、贯彻实施大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研究,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进行了持续性的考古发掘。

02

考古发掘收获

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18年10月,截至目前已完成考古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 

发掘共布设探方东西两个区域,东侧探方(汴河河道)发掘面积为1400平方米。南北两岸的唐宋时期河堤已经揭露,同时清理出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汴河河道遗存。通过考古发掘可知该区域唐宋时期汴河宽度约为25~28米,河堤距地表深度为9.5~10米,河底最深处距地表深度为14.5米。金代河道开始淤塞;可见元代遗留“狭河木岸”工程;明代之后河道开始逐渐被侵占、收窄,河道之上修建有房屋;明末汴河逐渐变为城内的排水沟;清代汴河经过了简单的疏浚,继续使用至民国时期,后废弃填平。

西侧州桥本体区域探方完成发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

经过考古发掘,清理出部分明末洪水遗迹,揭示了桥面淤没于1642年洪水。清理出明代晚期的金龙四大王庙,庙址结构布局清晰,其时代不早于明万历年间,用石磨、石磙在河道淤泥上做基础。

州桥是一座砖石结构单孔拱桥,时代为明代。桥面南北跨度为25.4米,东西宽约30米,南北桥台东西两侧各展出雁翅,加上两侧雁翅,东西总宽约50米。州桥桥面中间略高,向南北两侧呈坡状。桥券用青砖券成,券脸用斧刃石砌筑,桥孔两侧金刚墙用青石条东西顺砌,从桥孔的侧面平视,桥孔的横截面呈现出类似城门洞的形状。

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并参考文献资料推测:宋代州桥为柱梁平桥,桥下密排石柱,桥现已不存;现存州桥为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桥桥基基础上建造的单孔砖券石板(拱)桥。 

在州桥东侧的汴河河道南北两岸发现有巨幅石雕祥瑞壁画遗存,其上雕刻有海马、瑞兽、祥云等。纹饰通高约3.3米,显露出的石壁最长约23.2米,构成巨幅长卷。

石壁中一匹海马、两只仙鹤构成一组图案,每组图案的长度约为7.5米,每幅石雕壁画推测共有4组图案(已完整揭露出来3组,另有1组被明代州桥雁翅所遮挡),根据石壁上的编码推测每幅石雕壁画总长度约为30米。

石壁自下而上,第七层为雕刻层,每块带纹饰的青石上均有编号。北侧石雕壁画编号首字取自中国传统习字蒙书教材《上大人》“上士由山水,中人坐竹林,王生自有性,平子本留心。”南侧石雕壁画编号首字取自《千字文》“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03

价值与意义

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北宋东京城是中国都城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都城,对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轴线与汴河交汇处的州桥是最具代表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州桥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探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2.州桥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3.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

4.本次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

5.州桥遗址见证了10至12世纪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对其进行科学的发掘、保护与展示,对讲好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掘工作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