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承|大理白族扎染工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理白族头巾 千年传承|大理白族扎染工艺

千年传承|大理白族扎染工艺

2024-06-29 2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局部

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局部

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局部

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局部

鱼子缬

鱼子缬

玛瑙缬

★后来政府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曾一度明令禁止,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在西南地区流传了下来,这主要是因为西南地处边陲,中原战乱短时间未能波及于此,这为西南的生产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西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发展平衡,为手工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在这两三百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到了清代后期,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萌芽,城乡都出现了初级市场,这些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开始进入市场。辛亥革命以后,经济市场进一步扩大,极大地刺激了手工艺品的生产。云南纺织的“土布”就有著名的河西布、昆明布、大理红布、鹤庆井口布,以及各地少数民族自织的各式各样的布帛、丝布等。洱海地区的白族扎染,有了更广泛的发展,各地城乡市场上都有扎染布的大型交易,可见扎染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汉代扎染披帛

汉晋复原绞缬图

西晋绞缬上襦

复原古代扎染上襦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原料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廖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工艺过程分画图案、扎缝、浸染、蒸煮、晒干、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其中最重要的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染画样步骤

白族妇女扎花图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

白族妇女仔细扎花图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白族浸染和漂洗图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白族扎染步骤图

白族妇女拆线图

白族妇女漂洗图

白族扎染布晾晒

白族人整检扎染布

白族人整检扎染布

★白族扎染制品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当地人的情致,贴近他们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白族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的体现。更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采,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风俗民情与审美情趣,并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白族扎染制品

白族扎染制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