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镇”兴】第76期:田园栖居白族风情第一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理景观大道 【乡村“镇”兴】第76期:田园栖居白族风情第一镇

【乡村“镇”兴】第76期:田园栖居白族风情第一镇

2024-01-19 22: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小镇基本情况

01

地理环境

1、地理区位

喜洲镇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北部,拥有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良好地理区位,它位于洱海西北侧,东边直抵洱海岸边,西边挨着点苍山的云弄、五台、沧浪三峰,南边隔着鸡鸣江和湾桥镇相连,北以龙首关为界线,和上关镇毗邻。喜洲还具有较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喜洲镇距离州首府也是市首付下关32km,大丽公路、国道214线大凤路穿境而过,交通非常便捷。此外,大理喜洲镇还具有优于其他镇的旅游区位条件,大理市喜洲镇位于滇中、滇西北和滇西旅游区的交汇之处,是苍山洱海旅游区的核心优越地带,南边还有大理古城历史文化旅游作为依托,北边兼有洱源地热温泉旅游作为补充地理资源,东边与洱海湖上游和双廊古渔村旅游相联结,西有苍山生态旅游为犄角。喜洲镇下辖1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地为喜洲村。辖面积167.81平方千米。

上图喜洲镇地理位置

下图喜洲镇地理地形

2、气候降水

喜洲镇每年的平均温度为15.10℃,气温最低的1月平均气温为8.7℃,最热的7月平均20℃。每年市喜洲镇气温最高的时期及5到8月,平均18.50℃。相应的每年11月到来年2月则是当地气温最低的时期,月均气温12℃以下。历年以来1951年6月,喜洲镇气温达到34摄氏度,为当地的极端高温天气,而1969年一月喜洲镇气温低至零下三摄氏度,是历年以来的最低气温,喜洲镇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

喜洲镇年平均降雨量为1080.1毫米,1957年为历年来雨量充沛的年份,降雨量达到1456.6毫米,历年雨量最低峰则为1960年的650.2毫米。一年当中,12月到第二年的5月为喜洲镇的旱季,平均总降雨量147.2毫米,这段时期的降雨占全年雨量的13.6%,相对湿度49%—54%;每年的雨季为6月至11月,平均总降雨量940毫米,这段时期为全年雨量的86.4%,相对湿度62%—85%。此外,喜洲镇60%的雨量集中在6—8月,充沛的雨量往往带来洪涝灾害。

3、地形地貌

喜洲镇地处平坝地带,平均海拔为1900米,喜洲镇境内的最高处为海拔3761米的五台峰,喜洲镇整体地势呈现西高东低。喜洲镇平地与缓坡约占30%,山地约占70%,苍山脚至洱海边平均长4公里,镇域内从南到北长14公里,呈缓坡形长条状,即喜洲镇村庄分布的坝区面积为56平方公里,喜洲镇总面积为167.81平方千米。

图 喜洲镇地形占比

(1)山脉

喜洲镇共有三座山峰,分别为云弄峰,沧浪峰和五台峰,均在喜洲镇西部或西部偏北方位上。其中云弄峰是点苍山最北峰,峰脉起源于洱源县腊平地区云峰山,海拔3600米;沧浪峰是点苍山第二峰,山如其名,沧浪峰的地形起伏变化,像沧浪一样,它的海拔为3546米,北边和云弄峰相连,南边和五台峰相连,东边可达美达村,本连接花甸坝;五台峰则为点苍山第三峰,五台山的五台与该山峰由山麓至山顶的五个台地相应,海拔为3767米。

(2)高山盆地

云弄峰和沧浪峰本背为花甸坝,面积共13平方公里,其海拔为2900米,为喜洲镇内的高山草甸。

图 花甸坝景观

(3)湖泊和海湾

喜洲镇的河矣城、金圭寺和城北村之间有一大湖泊,名为龙湖,并与洱海相联通。在沙村和深江海湾中间有海心亭将两地连接。

图 海心亭景观

4、土壤

喜洲镇海拔在2020到2200米区间内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洪积扇的上部,其土壤为扇型积土。海拔从1990米到2020米的地区大多属于冲积性水稻土,再往洱海边趋近,海拔将为1975~1990米,其土壤多为湖积性水稻土。喜洲靠近苍山脚下坝区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由岩石的风化物冲积以及湖泊堆积形成的。

由于海拔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喜洲镇的土壤共有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冲积土以及水稻土七大类,其中以水稻土为多数。

02

交通情况

喜洲镇距离大理下关仅34公里,地处大理古城向北18公里处。喜洲镇西面、中部、东部分别有214国道、大丽公路以及新环海西路将喜洲镇南北贯通。从大理古城或者大理下关汽车北站花费5到8元就可以乘坐通往喜洲的巴士,车程只需40分钟。喜洲交通极其便捷,从喜洲到中心城区大理市距离48公里,到最近的高铁站距离36公里,到最近的机场——大理凤仪机场只需一小时六分钟车程。

二、社会发展

历史03

通用标题

01| 地理环境

1、地理区位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拥有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良好地理区位,它位于洱海西北侧,东边直抵洱海岸边,西边挨着点苍山的云弄、五台、沧浪三峰,南边隔着鸡鸣江和湾桥镇相连,北以龙首关为界线,和上关镇毗邻。喜洲还具有较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喜洲镇距离州首府也是市首付下关32km,大丽公路、国道214线大凤路穿境而过,交通非常便捷。此外,大理喜洲镇还具有优于其他镇的旅游区位条件,大理市喜洲镇位于滇中、滇西北和滇西旅游区的交汇之处,是苍山洱海旅游区的核心优越地带,南边还有大理古城历史文化旅游作为依托,北边兼有洱源地热温泉旅游作为补充地理资源,东边与洱海湖上游和双廊古渔村旅游相联结,西有苍山生态旅游为犄角。喜洲镇下辖1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地为喜洲村。辖面积167.81平方千米。

上图喜洲镇地理位置

下图喜洲镇地理地形

2、气候降水

喜洲镇每年的平均温度为15.10℃,气温最低的1月平均气温为8.7℃,最热的7月平均20℃。每年市喜洲镇气温最高的时期及5到8月,平均18.50℃。相应的每年11月到来年2月则是当地气温最低的时期,月均气温12℃以下。历年以来1951年6月,喜洲镇气温达到34摄氏度,为当地的极端高温天气,而1969年一月喜洲镇气温低至零下三摄氏度,是历年以来的最低气温,喜洲镇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

喜洲镇年平均降雨量为1080.1毫米,1957年为历年来雨量充沛的年份,降雨量达到1456.6毫米,历年雨量最低峰则为1960年的650.2毫米。一年当中,12月到第二年的5月为喜洲镇的旱季,平均总降雨量147.2毫米,这段时期的降雨占全年雨量的13.6%,相对湿度49%—54%;每年的雨季为6月至11月,平均总降雨量940毫米,这段时期为全年雨量的86.4%,相对湿度62%—85%。此外,喜洲镇60%的雨量集中在6—8月,充沛的雨量往往带来洪涝灾害。

3、地形地貌

喜洲镇地处平坝地带,平均海拔为1900米,喜洲镇境内的最高处为海拔3761米的五台峰,喜洲镇整体地势呈现西高东低。喜洲镇平地与缓坡约占30%,山地约占70%,苍山脚至洱海边平均长4公里,镇域内从南到北长14公里,呈缓坡形长条状,即喜洲镇村庄分布的坝区面积为56平方公里,喜洲镇总面积为167.81平方千米。

图 喜洲镇地形占比

(1)山脉

喜洲镇共有三座山峰,分别为云弄峰,沧浪峰和五台峰,均在喜洲镇西部或西部偏北方位上。其中云弄峰是点苍山最北峰,峰脉起源于洱源县腊平地区云峰山,海拔3600米;沧浪峰是点苍山第二峰,山如其名,沧浪峰的地形起伏变化,像沧浪一样,它的海拔为3546米,北边和云弄峰相连,南边和五台峰相连,东边可达美达村,本连接花甸坝;五台峰则为点苍山第三峰,五台山的五台与该山峰由山麓至山顶的五个台地相应,海拔为3767米。

(2)高山盆地

云弄峰和沧浪峰本背为花甸坝,面积共13平方公里,其海拔为2900米,为喜洲镇内的高山草甸。

图 花甸坝景观

(3)湖泊和海湾

喜洲镇的河矣城、金圭寺和城北村之间有一大湖泊,名为龙湖,并与洱海相联通。在沙村和深江海湾中间有海心亭将两地连接。

图 海心亭景观

4、土壤

喜洲镇海拔在2020到2200米区间内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洪积扇的上部,其土壤为扇型积土。海拔从1990米到2020米的地区大多属于冲积性水稻土,再往洱海边趋近,海拔将为1975~1990米,其土壤多为湖积性水稻土。喜洲靠近苍山脚下坝区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由岩石的风化物冲积以及湖泊堆积形成的。

由于海拔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喜洲镇的土壤共有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冲积土以及水稻土七大类,其中以水稻土为多数。

02| 交通情况

喜洲镇距离大理下关仅34公里,地处大理古城向北18公里处。喜洲镇西面、中部、东部分别有214国道、大丽公路以及新环海西路将喜洲镇南北贯通。从大理古城或者大理下关汽车北站花费5到8元就可以乘坐通往喜洲的巴士,车程只需40分钟。喜洲交通极其便捷,从喜洲到中心城区大理市距离48公里,到最近的高铁站距离36公里,到最近的机场—

01

历史发展

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白族历史文化名镇。自古以来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重镇,有悠久的经商历史,是白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清光绪年间,形成了驰名三迤的 “喜州商帮 ” 。孕育了以 “ 严、董、尹、杨 ” 四大家为首和 “ 八中家 ” 、 “ 十二小家 ” 的民族资本家。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赕”,唐代南诏的故都亦曾建于此,是南诏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时称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置益州郡灵24县,河蛮大多姓多居于喜洲一带,成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民间也多以喜洲为白国本部。喜洲镇曾为国家输出了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过去喜洲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大理籍的商人,尤以喜洲多,号称喜洲帮,主要经营药材、布匹、茶叶。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萌地之一,云南著名的侨乡之一。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02

人口情况

喜洲镇人口逐渐增加:根据历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数据整理可知2017年喜洲镇常住人口为64620人,其中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为13811人;2018年喜洲镇常住人口为63914人,其中城镇建成区常住人口为15184人;2019年喜洲镇户籍人口为68480人;2020年喜洲镇户籍人口为68571人;2021年喜洲镇户籍人口为68538人。2021年白族占总人口的89%。

图 喜洲镇历年人口情况(单位:人)

表 喜洲镇部分村庄2021年人口分布表

村名 人口(人) 周城村 11000 桃源村 1682 波罗滂村(上关村) 2756 仁和村 1302 仁里邑村 4559 河矣城村 2717

03

经济发展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据喜洲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喜洲镇与2016年末相比,财政总收入增加了2081万元,年均增长17.3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1567万元,年均增长23.49%。2021年,全镇完成财政总收入4479.7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98.6万元,增长5.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80万元,招商引资3亿元,粮食总产1.5万吨。201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6.8亿元,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71万元,增长3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12万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完成1.8亿元;招商引资完成2.24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48元,增长10%。2017年,喜洲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52.61亿元,同比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56万元,比上年增长16.6%;辖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74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8亿元;招商引资完成4.0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862元,同比增长10%。2016年,喜洲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8.72亿元,同比增长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511元,同比增长10%。2015年,喜洲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4.9亿元,同比增长9%;工业总产值达19963万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010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83元,同比增长11%。

工业企业个数先下降后上升,2016至2019年工业企业个数为10家,2020年工业企业个数为8家,2021年工业企业个数为13家。

图 喜洲镇工业企业个数变化

项目引进和资金增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喜洲镇很好地巩固了已有的基础,稳定了增长,并引进了如大禧城、娃哈哈、大本农业等项目,2021年,将外来的投资增加了大约3亿元。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喜洲镇稳步科学的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严谨仔细的结合田园复合体建设、全域旅游慢行道建设和机械耕作生态化改善,打造大理洱海西岸的“最美的田梗”的名片;活化历史文化遗迹的内涵,大慈寺华中大学西迁纪念馆被成功建造,喜洲镇当地精品酒店数量大批量增加,喜林苑、宝成府、喜遇等酒店目前已经投入运营,以农业观光、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焦点的新农村旅游产业正在逐渐向好并创收可观,喜洲镇培植了“洱海绿色食品牌”的“喜洲模式”该模式具有借鉴性高、广泛适配度好、宜于推广的优点。喜洲镇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加快速度、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状况。

图 洱海上游阳溪河治理前后对比

04

生态建设

污水截留处理系统高效运行。喜洲镇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家庭废弃物管理和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实现了城乡卫生整合模式,即“每户收集、村庄回收、城镇运输和全市集中处理”,实施了环卫、绿化、清洁、市镇维护、水管和滩地、田地管理,以及违法建设巡视检查全部整合的市场管运用的创新模式。并且搭建第三方专业评估和管理平台,实施智能精练的监督。深入“厕所革命”,聚焦提升村庄外观,促进村庄美化、绿化和照明工程的优化。喜洲镇积极整治私建、乱堆放、随意涂鸦贴小广告等不文明现象,进一步保护好乡土文化,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地保护和利用古镇、文化遗物和古建筑、古民居和传统村寨。

农业面源污染精准防治。优化完善“三禁四推”管理制度,推广基于生态学的种植模式,保持只使用五毒无残留的农药、以及大蒜的零种植,实行农资定期监督,对辖区内所有农资经营点有序或不规则检查。乡村厕所革命中重点推进村级公共厕所建设,对公共厕所进行完全无害的升级换代。

河道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河流的再生三级“河长制”已完全实施。2021年,镇村领导共巡逻388次,河道、沟渠共经行26个专项清理,填埋23口地下井,对489亩蓄水池和池塘系统实行“腾塘清库”。

洱海流域水质逐步提升。以“保护水质和防止蓝藻类”的核心课题为中心,强化滩地、湖沼、水体的净化,清洁水生植物和垃圾浮游物。持续强化“三清洁”,2021年年内共出动24250人次,清理清运村庄垃圾约1.2万吨,建筑垃圾94.5吨,农业生产垃圾50吨,整治污染源41处。喜洲镇加强洱海流域综合执法监管以及联合联动执法巡查,开展非法网具收缴以及非法捕捞专项整治,平稳有序推进生态调控。

05

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周城村乡镇建设试点工程已完成,我国白族第一村建设工作全面经行,安装村庄路灯,建成农村道路,促成集体用地向市场推广,对空心村经行整治。建设推进旅行引导、景点讲解和旅行路线推荐等旅游信息化智能化基础的建设。启动“一部手机游云南”APP的喜洲部分,推出智慧停车场、精品酒店、餐厅等地标性旅游资源。

镇村面貌大为改观。2021年完成喜洲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建成全国级文明村1个、省级2个、州级2个、市级8个,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以“9个有”为基准,进行喜洲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具体部署;在寺里中和邑示范村成功建立的引导下,喜洲镇精心规划构建能够为活化乡村潜能提供示范意义的项目。完成“三线”生态搬迁,“1806”小镇喜洲片区安置用地以及生态廊道建设的相关工作。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规范审批,制止违法行为,并下发相关通知书;严查“大棚房”,拆除违法违规建筑物,推进非农设施全面移除,同步完成辖区卫片、洱海流域遥感以及农村违法占耕建房图斑的勘察。以道路环境综合处理和违规砂石处理加工为焦点,进行专项治理,规范整顿销售点。加强植被保护和森林防火。

特色小镇持续发展。实施6个产业发展类项目,如田园综合体和“喜洲客厅”,以及27个基础设施类项目如“三线入地”和提升古镇镇域风格等,2021年一年内完成投资20亿元,辐射带动村委会和自然村聚集发展。实施了多个文旅项目,完成投资5.33亿元。

三、喜洲镇发展亮点

01

建设“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

大理市喜洲镇以千年白族历史文化为基石,秉承“以旅游盘活镇域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发探索旅游观光农业和服务业、特色餐饮等,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全镇接待了约200万游客。喜洲镇最大的文化特色便是白族文化,坚持文化传承的核心,继承发扬白族原住民村庄文化习俗特色,恢复重建历史古迹,成功打造出了一批旅游精品项目,并且开通电瓶车游古镇观光线。通过新旧媒体多方宣传、口碑建立、旅行社和互联网促销四种方式推广传播喜洲文化。喜洲镇致力于发展旅游产品加工业,重点开发白族传统民族服装、白族传统扎染制品、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以及特色食品等产品。并且已经成功让扎染和“喜洲粑粑”国内知名。

图 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村庄景致

1、周城村白族扎染艺术

喜洲镇周城村是“中国扎染之乡”,有一万多民常住居民。千年以来白族的扎染文化代代相传。周城村有十五六户扎染作坊,这些作坊生产的产品通过散布在喜洲镇镇域范围内的五六十户商铺进行销售,此行一年的平均产值可以达到7000多万元,并且带动当地以及周围村落三四千妇女参与相关工作。这些妇女仅仅通过参与扎染的相关工作,每月可额外增加最低一千元的收入。扎染产业的发展甚至还使得周城美食远近闻名。

图 周城村扎染

2、保护和合理利用白族古建筑

喜洲镇有110座保存完好的古代白族居民住宅建筑。近年来,通过对这些白族人民传统住宅的维护,使得古镇风格得到强化,白族传统特色更为彰显,白族文化意蕴得到挖掘和活化,达到了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的目的,促进喜洲镇旅游业科学有序发展。一大批特色客栈被喜洲镇培育发展,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助力。严家大院——中国保存最完好的白族民居建筑之一,占地3066平方米,1919年由喜洲商帮著名商人严子珍设计建造。白族民居的特征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严家大院在风格上还结合了罗马式的小西洋风格,别具特色。喜洲民居建筑规制严谨,乡村肌理明晰流畅。百二里迤西大地,无能出其右者,堪称典范。以“喜林苑”片区为代表的田园风情网红打卡点,以“喜洲客厅”为代表的传统院落活化利用典范,以“稼穑集”为代表的白族农耕文化展示馆,喜洲镇成为人们追忆乡愁的胜地扎染、泥塑、木雕、甲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人,异乡落户,定居古镇,他们大多为无数想要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技能的旅行者打开“便捷之门”。在20世纪30年代末,苍逸图书馆成立,由喜洲镇教育协会的委员严子珍捐助筹办,是喜洲古镇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苍逸图书馆在云南乃至中国都是很有名的民间图书馆,原生的主要建筑至今依旧保存着。今年7月,苍逸图书馆重焕生机,由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与大方书店联合打造了“现代版”的苍逸图书馆,对公众免费开放,成为游客打卡和当地人休闲、读书的好地方。

通过古镇风貌提升,文化旅游与农业旅游的统一整合的创新,逐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大理古城旅游开发逐渐延伸到了喜洲古镇,2022年7月以来,由于疫情向好,旅游业颇有回暖,喜洲古镇的游客也有了回升的势头,喜洲镇日均接待游客3000到5000人,这个量级已经是疫情之前50%到60%的水平。

图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传统建筑

02

旅游观光与农业增效共赢

喜洲依托丰富的白族历史和文化、秀丽的田园风光,结合古城、乡镇建设、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在洱海西部地区迅速发展,特色餐饮、房屋租赁、白族民宿等乡村旅游新形式也繁荣起来。农业、文化、旅游的综合发展模式和产品导向型乡村建设发展格局也初具规模。近年来,喜洲镇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陆续出让1.3万公顷土地,引进了许多聚焦生态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的新农业合作者,形成了政府引导下的新农业生产模式。形成市场导向的运作、产业化的活动和社会服务,以及特色城镇旅游、农业效率加地方劳动出行的共赢的新局面。喜洲形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以大理旅游古镇喜洲田园开发公司、花语牧场、滨海花卉园、人间仙境等为代表,做大生态种植,顺势而为打好“三张牌”,实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全新绿色农业生产格局。

1、稻田麦浪

喜洲古镇一年四季风景如画的田野,春有油菜花、秋有稻田,成为“网红打卡点”,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晴日暖风生稻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绿地是夏季喜洲镇古镇限定的的治愈之美。人们在青瓦白墙的街道里穿行街巷纵横交错,被白族古老的魅力包围沉浸的感受白族第一镇的独特魅力。从2017年开始,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在喜洲镇流转了3300多亩土地,按照传统的农耕模式,小春种油菜,大春种水稻,大理旅游古镇开发有限公司喜洲田园分公司在3300多亩田园里种植了1000多亩有机水稻和2000多亩绿色水稻,不施农药和化肥。春季的油菜花种植量为2700多亩,供游客观赏之余还生产出了有机菜籽油“喜油”。大理旅游古镇开发公司平时每天固定用工100人左右,农忙时增至400人左右,每年用工量大约2万人次,全都是来自周边村子的中年妇女。2020年生产粮食油料1000多吨,支付农民工工资200多万元,产值300多万元。绿色农业的发展,给旅游产业增添了色彩。古镇上咖啡馆、体验店等外国企业不断增加。田野附近的当居民也开了些小店,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好。

图 喜洲镇最美田埂

2、海舌公园

海舌公园位于喜洲金河村洱海西岸。在这里,由于万花溪流入大海,海水缓慢流动,还被压缩形成了长长的三面临水的沙洲。沙洲状如“舌头”,名“海舌”,长3里,由宽至窄逐渐深人洱海。

3、喜洲粑粑

喜洲粑粑是著名历史名城喜洲的一种特色小吃,喜洲人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它层次分明,上面一层一层的面皮就像苍山十九峰十八溪,而且吃起来层层破酥是可以象征苍山的美食。喜洲粑粑外皮香酥而内在绵软主要由面粉制成,有甜、咸两种口味。制作喜洲粑粑的时候要在做好的面胚上刷上猪油之后入锅烘焙,上层炭火为猛火,下层炭火用文火,并且反复频繁的刷油脂,等到面饼喷香酥脆就可以出锅了。目前喜洲粑粑均价为10到20左右元不等。最便宜为4元,喜洲买喜洲粑粑的商铺很多,选择也多样化,甚至被游客称为“大理披萨”。

图 喜洲粑粑

03

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1、纳入作为云南省白族特色小镇等重点发展计划

在由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联合于2016年7月20日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喜洲镇名列其中,并且喜洲镇的特色古镇项目已经通过了初步的评审,预计由百悦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投资和开发,大理旅游度假区还预设把喜洲打造成集白族民居建筑,商帮文化,民族风情习俗三位一体的国家级的旅游文化创业园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并向游客展示独特的喜洲风情。

2、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喜洲古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在政府的有序指导下稳步提升,并且为当地民俗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间接为旅游业发展助力,喜洲在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之下,正稳步推进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在“十二五”期间,政府为当地投资3.3亿元,对四方街、古院落等重点区域进行了维护、翻新和保养,并在市政道路、排污管道、应急救援、水、电等基础的市政工作上也做了相应改善提升。

3、外来人才加入当地发展建设

大理喜洲古镇“喜林苑”创办者为美国地毯清洁工布莱恩林登,被当地居民亲切称为“洋村长”。他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喜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稼穑集农耕文化艺术馆的设计师田飞,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装潢环艺系,于2013年定居喜洲镇沙村,目前为沙村名誉村长,设计师出生的田飞,对破败的杨氏老宅进行修缮改造,使原本破旧不堪的杨氏老宅重新焕发生机,变身古色古香的古迹花园民宿客栈,并创办了陌上花园餐厅,带动当地村民就业。2014年田飞创办海舌咖啡馆,让本地年轻人有一技之长,招收服务员,教授咖啡制作技能;2015年,田飞创办薄技在民艺共同体,发掘保护甲马、羊毛毡、手工造纸等非遗项目,并于2019年10月注册了“薄技在”商标,让传统手工艺人看到了出路。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先后有6家投资商在沙村投资,全村发展了17家客栈、8家餐馆,带动了村内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图 稼穑集农耕文化艺术馆

四、喜洲镇发展经验与启示

作为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白族风情小镇,喜洲镇挖掘传统扎染文化,打造新型观光农业模式,修缮保护白族传统民居,吸引外来人才加入乡村振兴建设,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其他基于旅游业发展的小镇有很大的参考与意义。

本篇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作为中国白族风情小镇,重点发展旅游产业,成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和2019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的小镇发展亮点为发展中的小镇提出以下几点启示:

01

培育新型农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喜洲镇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多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形成政府、市场、产业、社会四合一的全新农业生产格局,为特色小镇旅游观光以及农业增效助力,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效率低,获利周期长,经济效益不高,这是目前乡村振兴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镇的痛点。喜洲镇通过打造观光型农业,通过麦田花海田园景观吸引游客,打造慢食慢城慢生活,洗胃洗肺洗血洗新的三慢四洗农业,并增添咖啡馆,体验店等外来业态,并生产打造特色农产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就业情况。打造新型农业模式,是目前农业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典范。

02

发挥已有历史文化价值,打造当地特色IP

在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容易被忽略,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有失传的风险,古建筑易被损毁。而拥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小镇借助其已有的历史文化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经济名片,是打造特色小镇,实现乡村振兴的捷径。喜洲镇以当地白族传统民居,为基础发展民宿,博物馆等新产业,立足于白族传统扎染技术,打造及体验购物一体的扎染体验馆,为小镇发展赋能,为当地旅旅游产业增彩。

小镇应该注重自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IP,当地政府也应当扶持此类产业进行宣传推广,给予高度重视。

03

留住新喜洲才子,外来人为喜洲发展注入活力

喜洲镇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方式,让外来人才参与到镇村建设和村组自治中来。想方设法留住“新喜洲人”,目前已完成三名名誉村长选任。这些外乡人被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所吸引,定居当地并投身当地建设发展,为第二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也体现了生态文化建设的巨大价值。

大理喜洲古镇“喜林苑”创办者布莱恩林登,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喜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稼穑集农耕文化艺术馆的设计师田飞,为喜洲镇沙村名誉村长,为当地年轻人带来就业以及家门口创收的机会。

供稿|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特色小镇课题组成员、上海财经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1级本科生 马玥

校对|王耀辉审核|潘婷 编辑|韩慧敏

【乡村“镇”兴】第75期:教育特色小镇——德国亚琛(Aachen)

【乡村“镇”兴】第74期:传统渔业科技转型小镇——法国费康(Fécamp)

【乡村“镇”兴】第73期:民族文旅小镇——吉林省叶赫满族镇

【乡村“镇”兴】第72期:科技之城——德国蒙绍小镇(Monschau)

【乡村“镇”兴】第71期:电视剧“山海情”原型小镇——宁夏闽宁镇

【乡村“镇”兴】第70期:多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镇——印度尼西亚巴图镇(Batu)

【乡村“镇”兴】第69期:知识荟聚处——英国牛津市(Oxford)

【乡村“镇”兴】第68期:历史文化名镇——菲律宾卡卡小镇(Carcar)

【乡村“镇”兴】第67期:“三文结合”的西南外滩——四川省安仁镇

【乡村“镇”兴】第66期:大众汽车城——德国沃尔夫斯堡(Wolfsburg)

【乡村“镇”兴】第65期:革命老区振兴路——陕西省照金镇

【乡村“镇”兴】第64期:医药特色产业小镇——德国海德堡(Heidelberg)

【乡村“镇”兴】第63期:滨海农业宝地——天津市葛沽镇

【乡村“镇”兴】第62期:手艺传承千年的肉制品之都——意大利诺尔恰(Norcia)

【乡村“镇”兴】第61期:江南烟火酒家——江西省李渡镇

【乡村“镇”兴】第60期:基金中心小镇——卢森堡大公国(The Grand Duchy of Luxembourg)

【乡村“镇”兴】第59期:中国第一水乡——江苏省周庄镇

【乡村“镇”兴】第58期:从乐高小镇到“儿童之都”——丹麦比隆小镇(Billund)

【乡村“镇”兴】第57期:中国结之乡——山东省红花镇

更多推荐

【专家成果】张学良教授团队:都市圈研究系列成果集合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走访与座谈活动系列(七):走进陕西、河南多个市县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走访与座谈活动系列(六):城市治理与学术转型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走访与座谈活动系列(五):摆渡者出租车驾驶员交流会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走访与座谈活动系列(四):摆渡者骑手交流会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上海疫情访谈人物案例透视

【流动的空间】“你是我的眼”上海疫情封控访谈录之人物小传:103天、103个案例

【特别推出】CCRL八周年:成长不期而遇,感恩每一个你

【论文导读】第43期: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句法

【论文导读】第42期:城市网络体系研究

【论文导读】第41期:产业集聚的动态研究

【会议速递】“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格局”:第二届区域重大国家战略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

The End

城市与区域实验室:中国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交流平台,关注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借鉴全球城市与区域发展智慧,做有国际水平的中国城市与区域现实问题导向型研究。努力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研究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组织者,做中国城市与区域科学好的传播者。

欢迎读者供稿,小编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城市与区域实验室

微信号:CCRLAB

点关注 不迷路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