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优化改革如何关照“绝版”师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方一中联系方式 【策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优化改革如何关照“绝版”师生?

【策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优化改革如何关照“绝版”师生?

2023-05-20 18: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教育部等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的专业布点,并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其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是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因此,亟需对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的运作模式进行科学系统布局。本文提出了以下四方面建议:

    第一,放宽学位岗位捆绑关系,建设能力培育主导的通识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达到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就业单位和职业流动转换相当普遍而且较为频繁,大学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模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5)》中就指出,这个时代“‘学位=工作’这一公式已不再适用”。当下应更多地强调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出发,提倡“通识教育”,不把专业简单地对应于固定职业,重视专业的内涵调整优化,通过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职业特别是职业变化的能力。

    第二,强化高校设置自主权,提升专业调整的灵活应变能力。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应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学科和专业调整发展等方面上更多地突出“学校自治”。目前我国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覆盖了高校几乎所有的重要事务和实际运作,专业设置要经过行政部门审批,招生规模要由行政部门计划安排,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及其经费支持也须通过行政部门的审批拨付等等。从高校自身来看,自主设置与调整学科有助于学校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和教学科研资源,集中力量突出发展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专业,从而与其它高校形成差异化竞争的优势。从宏观来看,高校之间在专业调整发展中形成错位差异,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岗位的多元化需求。

    第三,动态调整专业招生数量,兼顾市场需求与学科发展协同共进。以“三率”或“就业率”为导向的专业调整对一些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特色专业等会造成了巨大伤害。虽然,当前产业结构呈现信息化、知识化的态势,社会对于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岗位的需求较大,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传统产业为其提供支撑。因此,一方面要遵循高科技产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以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体系改革为手段,向社会输出数量多又质量优的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充实和加强基础理论专业,为学科可持续建设储备人才。

    第四,健全撤销专业教师保障体系,发挥教师岗位转换的主观能动性。目前,被撤销专业的高校教师部分会经由学校安排转为辅导员或行政人员,也有部分老师从专业课教学转为承担公共课程教学。在这一过渡过程中,教师往往面临心理落差的产生与调试,新课程准备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压力,乃至从编制转为聘用或重新求职的风险。因此,高校在推进专业增减调整的过程中,应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和意愿,确认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提供确保教师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的支持性措施;另一方面,拓展教师的眼界,在建构专业身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赋权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科学的考评体系基础上给予教师更多专业和岗位的选择空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