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体系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500字怎么写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体系研究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体系研究

2024-06-30 15: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时代“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教育的视角,从安全教育的知识体系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安全教育要建设全面、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体系,以促进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 大学生 安全教育 知识体系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人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安全素养则是最为基础的部分,不仅关乎到大学生自身的安全、平安校园建设、当前的社会安定,也关系到每个大学生及家庭的幸福安康、关系到今后国家的安全生产,依法治国、社会的安全稳定。所以深刻认识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有机结合,对大学生从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加强教育,形成安全教育专项工作育人长效机制,融入“三全育人”工作中去谋化、推进、落实,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教育的视角,对安全教育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研究,是开展安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也是重要的教育途径,将有助于实现教育初心。

一、“三全育人”教育内涵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的在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集合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度融合到思政教育、专业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其贯穿于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等体系,明确党政群团、教学科研、教职医务员工共同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确立“大思政”格局,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是教育战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大学生一直处于学校这个较为纯粹的生活环境中,接受的安全教育较少,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管理能力都较低。而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过渡时期,正在完成从家庭化向社会化的转变,作为成年人,要开始独自面对复杂的社会,并承担起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大职责,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平安,安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课程,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将迅速成为我国工业、农业、经济、文化、国防等领域的中坚力量,促进国家安全及至国计民生的安全生产等。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高级专业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是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较高安全素养和综合素质,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所以要深化教育理念,通过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安全理念和安全观念,培养对自身生命、财产和心理、对家庭、他人和社会的安全的责任感,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为理念,去“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高校的安全稳定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大局稳定,“平安校园”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社会工作纳入国家治理。国家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切实提高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建成让党和国家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等学府。然而在安全工作中“重管理、轻教育”倒置的工作模式,使“平安校园”建设仅局限于一些表面工作,真正从根源上解决安全问题,真正落实教育优先理念,培养师生“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观念,还任重道远。

3、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国民安全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作为社会各单位的人才源泉,其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较高的安全文化素养,将对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建设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将安全理念、观念和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和安全建设能力,这不仅仅是高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国家、社会、全民安全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他们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融入到今后生产活动中,切实保障和提高我国现代化生产体系的安全运行。

4、加强安全教育也是国家的教育要求。[2]《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强调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及管理;第五条表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还有其它相关规定明确了对安全教育的具体要求。

5、安全教育是“三全育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了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的相关规定,在“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安全保卫服务中,明确提出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知识体系构建要点

(一)基于全过程教育要求,做好入学前重点时段的教育规划。事物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从发展过程来研究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知识体系,要从人的自身发展着眼,以人本理念,完善安全教育知识点,重点要做好大学生入校前后、学习期间、毕业就业过程中知识点汇集,兼顾好毕业后走向社会所需安全知识点,不断完善安全教育的内容。

(二)基于全方位教育要求,做好家中、校内外、网上网下等方面安全元素的教育规划。在日渐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严峻安全形势下,个体所处环境不断变化,与社会相连的环节越来越多,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安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家庭、学校、校外等现实环境和网络虚拟环境是主要涉及地,校外和网络环境较难掌控,要完善全方位教育内容。

(三)基于全员教育要求,做好思政、党建、专业课、科研、管理、服务等人员安全元素的教育规划。校园中除主要的课堂教育之外,课外的育元素也丰富多彩,安全教育内容基于安全知识的特殊性,会涉及多职能部门、多单位,涉及专业课、形势教育课、思政课、心理安全课、公共安全教育课、军训和国防教育课、卫生防疫课、基础法律课等。在大学校园里成长,也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大学里所有一切都是教育元素,所以充分发掘教职员工,每项业务和每个职能部门的潜在教育元素,萃取安全知识,分类整理使之系统化,全面汇集,系统优化,为学生的社会化打下坚实基础。

(四)基于教育规律的要求,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时代性研究。安全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紧密结合当前当今社会的新变化和新问题,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和要求,既要涵盖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又要突出国家安全、网络安全等新兴非传统安全教育专题,避免安全知识陈旧化、碎片化,避免内容不全面、条块分割、零打碎敲的教育方式;避免教育内容与大学生需要相脱节和流于形式化,进而增强针对性、时效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四、全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知识体系架构

[3]2008年上海颁布了全国首个地方性《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该市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将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为8类,分别是: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应急知识与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和校园周边环境安全。此后许多省市和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安全知识内容,逐步形成知识体系框架,这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但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网络安全行为不断变化,对安全教育知识体系补充和完善提出新的需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体系结构迫在眉睫。

(一)安全知识的分类。

根据人的两大属性分类。分为个体安全知识和社会安全知识,如人身、财产、心理等个体安全知识类,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社会安全知识类。

根据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分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可以划分为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知识,安全贯穿始终。

根据社会发展大局进行分类。[4]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并首次系统提出“11种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但众多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和安全管理工作者,基于学校安全教育的便利性,认为以安全知识包含的内容分类最为明晰和条理化。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体系按内容进行的分类

根据内容分类,更容易被青年学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接受。可具体分为以下25种:教学活动、课外活动、运动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出行(旅游)安全、饮食安全、实习实践安全、个人信息、社交活动安全、心理健康、传染病、常见伤病、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法制安全,维权知识等。按照属性归为七大类。

1、校园活动类

(1)教学活动安全知识。主要内容是教学管理过程中,涉及教育教学设施的正确使用、教学环境安全知识、实验操作规程、自习中的安全防范以及实习期间的安全防范知识。其中实验室安全主要内容是针对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相关的安全知识,这部分知识涉及面广、点多,尤其是理工医实验室情况复杂,要求高,近年来各高校实验室事故频发,安全隐患较大,治理难度大,所以更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实验室安全一般分为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通识知识是大学生安全教育中要求普遍掌握的部分,而专业知识需要根据不同的特点由专业导师重点去做。

(2)课外活动安全知识。主要内容是课间、课外、社团、大型活动、校园集会、宿舍、食堂、图书馆和体育馆(场)等相关安全知识。

(3)运动安全知识.主要内容是军训过程、体育运动、户外运动等相关安全防范知识。

2、社会活动类。

(4)公共安全知识。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环境安全教育、拒绝黄赌毒、传销以及反对邪教。

(5)人身安全知识。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最为复杂,主要包括防伤害、防性骚扰和性侵害、防暴力以及意外事故伤害等涉及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

(6)财产安全知识。大学生财产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防盗、防诈骗、防抢劫抢夺以及防丢失遗失等知识的教育。

(7)消防安全知识。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火灾的起因、预防以及逃生与自救等常识。

(8)交通安全知识。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交通安全常识、驾乘不同交通工具的安全防护以及交通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9)网络安全知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网络的正确应用、预防网络犯罪以及警惕校园贷的教育。

(10)出行安全知识。主要涉及行路、住宿、旅游及交通枢纽点场所的安全相关知识。

(11)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主要是涉及常用食品、药品安全的相关知识。

(12)实习实践安全知识。大学生求职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实习、安全生产、勤工助学、求职就业、创新实践等活动中安全注意事项。

(13)信息安全知识。主要是针对个人信息、单位以及军工、国家安全信息等在意识、制度、防范措施上的相关知识。

3、个人情感类

(14)社交活动安全知识。大学生社交活动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与陌生人交往安全防范、与网友交往安全防范以及室友关系的正确处理。

(15)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不健康心理疏解、心理疾病防治以及恋爱心理调试。

4、疾病与自我防护类

(16)传染病预防知识。传染病预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常见传染病的防范,例如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传染病。

(17)职业病防护知识。是指因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18)常见伤病预防知识。骨折、出血、表皮伤害、昆虫动物叮咬、创伤、癫痫、溺水、中毒以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等。

5、自然灾害及防护类

(19)地质灾害类安全知识。主要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自然灾害。

(20)气象灾害类安全知识。主要指干旱、洪涝、台风、龙卷风、海啸、雷电、洗尘暴、暴雨、冰雹、雪崩、大雾、雾霾、高温、寒潮等与天气、气候和气象有关的自然灾害。

6、国家安全类

(21)国家安全知识。广义的就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狭义的国家安全教育包括树立国家安全意识、保守国家机密、网络安全法、国土、军事国防以及反对恐怖主义等。

(22)政治安全知识。主要是涉及国家政权安全相关的知识,以政治安全是根本为统领,与形势教育相结合。

(23)意识形态安全知识。主要是针对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事件、现象,结合国家安全对学生进行接地气式的教育。

7、法制及维权类

(24)法制知识。基础法律知识教育,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遵守规则和敬畏法律,从我做起,依法治国。

(25)维权知识。掌握常见维权规则和相关知识,做制度的维护者,倡导正能量,引领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高校开设“大学生安全文化”公选课的实践与探索 阳富强,郭乐乐,杨健.《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20

[2]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 https://baike.so.com/doc/9816918-10163762.html

[3]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体系创新研究 李丹,程燕.《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4-25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