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 教资面试 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docx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教师试讲10分钟范例艺术设计 初中美术 教资面试 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docx

初中美术 教资面试 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docx

#初中美术 教资面试 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docx|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初中美术 教资面试 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docx

初中美术 教资面试 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docx

文档编号:9129320上传时间:2023-02-03格式:DOCX页数:11大小:1.20MB

初中美术教资面试试讲考题详细教案设计

1.《溪山行旅图》

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赏析要点提示或建议:

 

(1)为北宋时期范宽作品,造型峻巍笔墨堪畅厚重。

 

(2)画家以坚劲有力的笔法和浓墨峻擦,真实地描绘北方大山大水的雄伟之美与磅礴气势。

《溪山行旅图》(中国画)北宋 范宽

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环节。

 

(2)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一次。

 

(4)试讲时间为10分钟。

《溪山行旅图》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引用诗人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让学生思考,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回答。

 

揭示课题:

诗人总用吟诗的方式抒发他的情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画家是如何用他的画笔表现“寄情于景”情怀的——溪山行旅图 

活动二:

赏析作品,引导想象 

教师出示北宋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引导学生赏析,并提出问题:

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

巨峰壁立,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

 

活动三:

交流探讨,形式分析 

1.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赏析图片,并提问作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构图?

在用笔用墨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

笔法上,以雄健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

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构图上,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达到高山仰望的境界。

山底下,山涧潺潺溪水应和。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这就是诗情画意!

 

2.教师继续提问,这幅画表达了画者怎样的情怀?

 

真实地描绘了北方大山大水的雄伟之美与磅礴气势,表达了画者深深的喜爱之情。

 

活动四:

比较鉴赏,评议讨论 

分小组讨论鉴赏一幅山水画作品,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展评并总结出鉴赏山水画的方法:

鉴赏山水画作品首先要了解作品的时代,通过时代绘画特征感受画面内容,进一步推敲绘画技法以及绘画本身独特的风格形式,最后感受画面意境,从而了解作品背后所传达的情感。

 

活动五:

拓展提高,小结课业 

教师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山水画博大精深有一定了解,山水画的学习是学习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课题。

课后请大家查阅关于作者的信息进行了解。

 

板书设计

2.《蓝印花布》

要点提示或建设:

 

(1)蜡染与扎染主要运用防与染的技艺,防与染运用得当,对能创造出优秀的蜡染与扎染艺术作品。

 

(2)传统扎染主要采用丝、麻、棉等天然纺织材料,通过捆、结、叠、折、缝等扎法,经单色统染或多色套染后,形成色彩过渡自然、渐变及偶然性等特殊效果,给人以质朴、自然、独特的美感。

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讲授过程中给字生示范。

 

(2)教学过程中要有板书。

 

(3)试讲10分钟。

《蓝印花布》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一件什么样的围巾,(出示)你们知道这种别致的纹样是怎么来的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蓝色印花》 

(二)欣赏作品,直观感知 

展示蓝印花布作品并思考:

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

 

总结:

蜡染和扎染都是在若干种民族中流行的传统印染方式,两者的原理相似,工艺上略有区别。

 

(三)探究交流,形式分析 

1.教师讲授扎染与蜡染的区别:

蜡染:

首先用蜡附着在部分布匹上,然后将其放入染料中,没有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颜色,被蜡附着的面料就没有,仍然保持原来面料的颜色,在蜡附着的边缘,由于蜡的渗透,被染的颜色也形成了渗透的样子,并且颜色有从无到有的过渡效果。

扎染:

面料不是靠蜡来附着,而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容易染上色,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2.展示蓝印花布的作品,学生欣赏、思考并讨论蓝印花布纹样特点?

 

-----如点状形态和蓝白对比的纹样构成,形成了简与繁、疏与密的节奏关系与整体效果。

 

(四)示范讲解,时间展评 

1.讲解扎染方法:

 

①捆扎法:

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圆形扎法:

将织物揪起一点,用线绳扎紧,可扎成同样大小的花纹,也可由小到大排列。

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可制作窗帘或裙料。

②折叠扎法:

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2.作业要求:

运用8K铅画纸,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会和对纹样的理解,用蓝印花布的纹样特点设计一幅完整的印花纹样作品;以白纸替代白布,白色油画棒替代防染浆、群青色水粉替代靛蓝染料,完成一幅仿制的“蓝印花布”作品。

 

3.将完成的作业首尾相连成类似布匹的长幅,再用竹竿挑高成垂弧状,全班的作业形成多条重复的垂弧完整展示。

 

(五)小结作业,情感升华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艺术文化中,还有什么是和蓝印花布在视觉美感上有着相类似的工艺美术或物品呢?

(如青花瓷)这些物品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寓意和审美体验呢?

 

板书设计

 

3.《招贴设计》

 要点提示或建议:

 

(1)招贴是最为古老的广告宣传形式之一,“招”即引起注意,所以,招贴就是为了引起大众的注意而张贴的广告。

 

(2)构成元素:

色彩、图形、文字

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讲解重难点。

 

(2)教学过程要有适当的板书。

 

(3)教学过程要有互动。

初中美术《招贴设计》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雾霾与蓝天对比图片)提问:

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如何呼吁大家环境问题?

引出课题《招贴设计》。

 

(二)欣赏设计,直观感知 

播放招贴图片(关于环保类招贴画)看一看,说一说,引出招贴概念。

 

招贴是最为古老的广告宣传形式之一,“招”即招引注意,所以,招贴就是为了招引大众的注意而张贴的广告。

 

(三)环环相扣,具体分析 

1.展示招贴图片引出招贴的构成要素(提问:

你是如何读懂招贴的?

) 

教师总结:

文字、图片、色彩 

2.小组讨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图形是画面视觉主体,通过个性的图形图像直接传达信息观念。

引导视线到文字,与人们产生共鸣。

 

色彩与心理的关系:

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由色彩你联想到什么?

 

(四)巩固新知,实践展评 

1.如果设计一个环保为主题,如何设计?

想到那些素材、用什么色彩、用什么样的标题?

 

创意构思(防雾霾口罩、空气净化器、绿色叶子、蓝天),小组成员讨论确定设计思路和色彩设计方案。

 

2.学生活动与创作(手绘、粘贴),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纠错,积极与学生互动。

 

3.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相互评,教师从创意、技法、用色等方面进行总评,指出作品亮点和问题,语言多以鼓励为主。

 

(五)总结回顾、小结拓展 

教师以提问式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呼吁大家自身做起爱护环境、珍惜生命。

教师引导今天所创作是属于公益性招贴设计,课下关注一下生活中其他招贴画,招贴除了公益性,还有那些?

 

板书设计

4.题目:

有创意的字 

内容:

 

要点提示:

字体设计要易读耐看,追求视觉美感;符合使用目的,提高观赏效果和内涵;富有时代感,获得最佳视觉传达效果,有鲜明的个性。

请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掌握创意文字的表现方法。

 

(2)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过程性评价。

 

(3)10分钟之内讲完。

详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美术字,介绍它们的特点。

 

提问:

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能看到创意字体?

它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教师小结,从而引导出本节课题——有创意的字。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创意字作品,引导学生赏析,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请同学选出喜欢的创意文字,说明原因。

 

学生赏析并回答。

教师总结:

文字在使用时,不可能只是单个文字出现,那么组合文字的组合表现方式有:

弧线型编排方式、造型编排方式、形象化编排方式、透视编排方式、意象化编排方式、重叠编排方式。

 

教师继续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变体美术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

和谐、生动、形象、美观。

 

(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1.教师演示 

以“花好月圆”四字,用连字编排形式展示创意美术字的变化方法与步骤。

讲解要领:

 

(1)根据需要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好字体的创意设计稿。

 

(2)用铅笔把已经设计好的字体写到素描纸上。

 

(3)根据字体效果加以装饰。

 

2.课堂练习 

笔画创意(学生上台进行创意竞赛练习)根据上个环节学习的“文字组合表现”教学内容,选择一个新的组合方法为“革命”二字进行组合。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

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 

(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

 

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从邻近色的搭配等方面交流评议。

 

3.教师总结评议。

 

(五)小结作业,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喜欢的文字或词汇,设计有创意的字。

 

板书设计

5.题目:

书法的点画之美 

内容:

 

楷书 

要点提示或建议:

 

(1)楷书特征:

楷书的点画法度森严、一笔不苟、精致多变,具有装饰性,且形态更为完善和独立。

横平竖直、方整妍美,虽直线居多但直线中见曲致,藏露结合却以藏锋为主。

提按变化丰富,对比强烈,形成了横轻竖重、撇轻捺重等节奏规律,用笔技法也更为丰富。

 

(2)点画之美:

“律”字的笔画变化之美。

两撇长短、轻重、角度不一样;两竖长短、起笔、收笔不同;五横长短、轻重、提按、收笔都相异。

请按下列要求进行试讲:

(1)尝试按照图示的分析,对右边作品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2)要有适当的互动环节。

 

(3)试讲时间约10分钟。

详细教学过程:

 

(一)视频播放,导入新课 

教师视频播放奥运开幕式片段——汉字五千年。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在刚才的影片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各种不同的文字。

 

教师总结:

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着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等等。

这一个个汉字,在他们的笔下,更能生发出无穷的魅力,呈现出不同的风韵。

各种各样的书法字体,有着不同的特点。

篆书和隶书,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行书流畅,而楷书端庄,草书虽然潦草,却带给人一种奔放的感觉……欣赏这一个个书法作品,就好像在欣赏一幅幅不同风格的图画,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

每一个汉字就像是一幅画,每一个汉字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踏上领略楷书书法的神奇与美丽的旅途,体会书法的点画之美。

 

(二)赏析讨论,讲授新课 

1.了解汉字的起源 

汉字古老而优美,是形、音、意的合体,数千年来汉字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笔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欣赏各阶段汉字的笔画变化(多媒体展示各阶段汉字发展的剪接视频,背景音乐:

古筝《高山流水》)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总体看,汉字的笔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由圆变方,由繁到简。

 

2.具体分析两种字体“小篆”“楷书”(多媒体出示小篆和楷书图片各一幅)学生尝试回答,教师总结:

小篆:

整体简洁、质朴、不做任何装饰,笔画粗细均匀、线条劲挺圆润,“铁线篆”“玉箸篆”起笔收笔都一样。

楷书:

一丝不苟,精致多变,笔画横平竖直,方整隽美,直线居多但直中见曲,提按变化丰富,形成节奏归律。

 

3.文字等于书法吗?

(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一张为班级同学作文本上较为工整一页,一张为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两张纸上都写满了字,都是一笔一画写成的,哪一张可以称之为书法?

哪一张不能?

为什么?

(第二张是书法,每一个字都体现了点画之美。

) 

(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1.教师示范 

美的东西都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看看书法的点画是否能与我们的生活、自然相呼应?

楷书为例,教师示范:

斜点如鸟之翻然侧下,取其斜式,有如高山坠石(点的方向及力量感);点撇如象牙,坚挺锋利,也像弯弯的尖刀(点画的质感);横如千里之云阵,笔势舒展开阔。

起笔,行笔,收笔有节奏(点画的韵律)。

感受了相同字体不同笔画的特点之后,我们来看看不同字体,相同笔画有什么不一样?

(多媒体展示小篆,楷书,隶书的横)请同学上讲台用毛笔在宣纸上感受三个字体的横画,找出不同。

 

2.课堂练习 

学生分小组,用不同方式,感受书法点画之美。

可以选择毛笔在宣纸上书写、小刀在橡皮上刻画、在瓶子上粘贴文字,用铁丝扭成文字,用肢体语言表现文字。

书法艺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材质完成,感受其力量、质感、韵律完成后学生展示作品并说出感受。

 

(四)交流评议,拓展提高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表现书法之美。

 

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从形式等等方面交流评议。

 

3.教师总结评议。

 

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