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号战列舰最后一战完美还原,《阿基米德大战》细节值得品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和号战列舰视频 大和号战列舰最后一战完美还原,《阿基米德大战》细节值得品味

大和号战列舰最后一战完美还原,《阿基米德大战》细节值得品味

2024-03-15 21: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最强战列舰"大和"号在军迷圈里一直拥有很高的话题度,而2019年夏天日本东宝公司出品的军事题材影片《阿基米德大战》再度将"大和"号搬上银幕,引发关注。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有关"大和"号建造的虚构故事,一位数学天才卷入日本海军内部的争斗,他要计算出"大和"号的实际造价,揭露军中黑幕,阻止其建造计划,结果最后反而促了"大和"号的诞生。就整部影片而言,其情节主线存在逻辑漏洞,充满了日本特色的主观臆想和曲线思维,主要事件也偏离史实,算不上是一部很出色的影片,不过在场景设置和细节方面相当精确到位,传递了丰富且有趣的历史信息,值得军迷朋友们在观影的同时慢慢品味。

大和之殇

《阿基米德大战》以一场动人心魄的海空大战揭幕,这就是1945年4月7日坊之岬海战,也是"大和"号的最后一战。这场海战在历史上极具象征意义,标志着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毁灭和大舰巨炮时代的落幕。作为全片仅有的战争场景,海战片段只有五分多钟,但在笔者眼中却是最精彩的部分,而且制作精良,细节考究,无论是日军的防空战斗,还是美军的对舰攻击,都表现得细致入微,在短短几分钟里高度浓缩了这场激烈战斗的主要特点,真实再现了"大和"号沉没的悲惨图景。

■影片中"大和"号最终爆沉的场景。

首先,"大和"号防空火力的构成和作战细节得到展现。"大和"号的防空体系分为三层:460毫米主炮发射三式对空弹为外层,127毫米高射炮为中层,25毫米机关炮为内层,三个层次均有体现,尤其是三式弹在美军机群中的爆炸效果还原非常完美,同时三联装25毫米机关炮的炮管交替射击的后座效果也被表现出来,没有出现多年前的《男人们的大和》中25毫米炮开火无后座的槽点。除了三联装25毫米炮外,部分镜头中还出现了临时加装在甲板上的单装25毫米炮的身影,可见制作方对于"大和"号最终状态下防空武器的配置有细致的考证。"大和"号防空火炮的密度和效能也比较贴近真实,并没有像《决战中途岛》那样满视野都是曳光弹的场面,而且只出现了一处美军飞机被击中坠海的镜头,凸显了防空效能的低下。此外,日军炮手目睹美军水上飞机救走落水飞行员时的懵逼表情,烘托出日军的无奈和绝望。

■影片中"大和"号主炮发射三式弹在美军机群中炸裂的场景。

■"大和"号甲板上日军防空武器拼命射击,注意其中的单装25毫米炮。

其次,对美军舰载机的攻击方式和打击效果有精准的刻画。在《男人们的大和》中,美军舰载机完全是配角的存在,特写镜头很少,无论是飞行姿态还是投弹动作都带有强烈的模型感,非常失真,而《阿基米德大战》利用CG动画对美军的进攻做了切实复原。美军的攻击方式包括三种:俯冲轰炸、鱼雷轰炸和机枪扫射,在影片中均有出镜,而且从多个角度表现了美军投弹射雷的细节动作,特别采用了炸弹视角和第一视角,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此外,鱼雷、炸弹命中的爆炸效果也都比《男人们的大和》有明显进步,而机枪扫射后留在机关炮旋回手轮上的断手也相当震撼。值得称道的是,美军舰载机的细节特征没有被忽视,比如SB2C在俯冲时打开减速板,会露出内部的红色底漆,舰载机垂直尾翼上的航母识别标志也符合史实,片中出现的两种识别标志分别属于"列克星敦"和"勇猛"号。

■影片中的美军舰载机特写镜头,上图为SB2C俯冲轰炸机的投弹瞬间,注意减速板内侧的红色底漆,下图为TBF鱼雷机,机尾的识别标志标明该机来自"勇猛"号航母。

最后,"大和"号倾覆和爆沉的场面既有全景,也有特写,视角多样,注重细节。在遭到连番攻击后,"大和"号舰体向左舷大幅倾斜,此时镜头中出现了沿着甲板流淌的血水、滚动滑落的弹壳和各种杂物,还有攀扶舷边痛苦挣扎的水兵等等。有几处细节特别值得注意,当海水漫上甲板与起火的炮塔接触时发生了汽化而产生蒸汽;原本指向右舷的主副炮塔在重力作用下自行转向左舷;随着倾覆右舷舰底露出水面,此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右舷侧有两处鱼雷击中的破洞,暗红色的舰底上各种附着海生物留下的斑驳痕迹也得到表现。最后,"大和"号彻底倾覆,舰体倒扣在海面上,一个水下镜头呈现舰首闪亮的御纹章和数不清的残骸和人体向深海坠落,颇有意境,接着就是大爆炸,硕大的舰体被炸成两段,高高扬起,烟云直冲云霄,这个场景几乎可以媲美当年《泰坦尼克》中的沉船镜头。

■"大和"号倾覆场景中,露出水面的右舷舰体上可见两处鱼雷击中的裂口。

金刚代舰案

《阿基米德大战》的核心事件就是1933年海军省召开的关于新造战舰的技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是虚构的,不过是基于史实所进行的艺术加工,会议主题、与会人员以及会议中的争论都是有据可查的。

在影片中会议的主题是确定建造何种战舰以替代日益陈旧的"金刚"号战列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缔约国保有的主力舰只有服役满20年才能建造新舰加以替换,条约签订后日本海军中舰龄最长的主力舰是1913年服役的"金刚"号,到1933年正好满足建造后继舰的条件,这就是影片中召开会议的缘由。在现实历史中,日本海军研究讨论"金刚代舰"的设计方案其实是在1929年,时间点早于影片,而且那次研究确实引发了一场争执,只不过具体内容与影片大相径庭,下文细表。

■片中海军高层会晤的议题是建造"金刚"号的后继舰。

参加会议的海军要员都确有其人或有历史原型。主持会议的大角岑生海军大将在1933年时担任海军大臣,岛田繁太郎海军少将时任军令部作战部长,永野修身海军中将时任军令部次长,山本五十六海军少将时任第一航空战队司令官,上述均为真实人物,而且岛田和山本同是海军兵学校第32期毕业生,因此才有了两人在会上以军校生活互怼的情节。

■岛田和山本在会上互怼,在军校时两人就关系不佳。

最后两位造舰专家藤冈喜男造船少将和平山忠道造船中将则是根据真实人物设定的虚构角色,藤冈的原型是时任舰政本部第四部基本设计主任的藤本喜久雄造船少将,而平山的原型是曾任海军技术研究所所长的平贺让造船中将。不过,在历史上平贺让早在1931年就转入预备役,辞去军职,担任三菱造船株式会社的技术顾问,而片中的尾崎财团很可能暗指三菱。平贺和藤本都是当时日本造舰领域的顶尖专家,但两人设计理念不同,素有矛盾,彼此对立,而在1929年研究"金刚代舰"时,两者就分别提交方案,展开竞争,正是基于这个史实,在影片中藤冈和平山也互为对手。

■平山忠道的原型就是平贺让造船中将。

会议开场就形成了两派观点的激烈交锋,岛田、平山主张建造"优雅且伟岸"的新型战列舰,认为"舰队决战才是海军的本职",而永野、山本和藤冈提出建造新型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并认为"飞机才是未来海战的主力",应该将有限的预算用于加强航母兵力。影片的这一情节设置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海军内部关于未来海军力量和作战样式的争论,即大舰巨炮论和航空主兵论的对立。在历史上,岛田繁太郎的确是传统海战和战列舰的拥护者,他在大和级的决策立项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山本五十六则是航空第一主义的头号代表,力主建立强大的海军航空兵,所以《阿基米德大战》的这场会议艺术地表现了日本海军中保守力量与革新力量的冲突。

■片中山本五十六记录的两个方案的基本数据和造价。

作为两派的技术支撑,藤冈和平山分别提交了设计方案和实体模型,对于军舰迷来说这两个模型非常有看点。藤冈为山本设计的"理想航母"排水量26000吨,航速30节,造价9300万日元,从航母模型的整体构型和排水量观察,应该是以后来的翔鹤级为原型设定的,最特别的地方是在舰岛前后以前二后一方式布置了3座双联装203毫米舰炮,这一设计显然受到美国海军列克星敦级的影响,也继承了"赤城"、"加贺"早期搭载重炮的特征,不过,为航母加装重炮在现实中是平贺让的主意,藤本并不赞同。

■藤冈设计的新型航母模型,舰岛前后的双联装主炮引人注目。

平山提交的设计案是一艘超级战列舰,根据剧情设定就是日后大和级的最初原型,其排水量高达65050吨,航速28节,装备3座三联装460毫米舰炮,造价8900万日元,各项数据都非常接近于现实中的大和级。从平山案的模型看,其上层建筑与大和级高度相似,同样采用前二后一炮塔布局,但是舰体更接近于长门级,没有出现大和级标志性的波状甲板,特别是以舷侧炮廓存在的副炮突出体现了平贺让的设计风格,因为在现实的"金刚代舰"设计案中,平贺就坚持沿用了落伍的炮廓式副炮。平山案的吨位和武备远大于藤冈案,造价却更便宜,显然暗藏猫腻。

■平山设计的超级战列舰被设定为大和级的最初原型。

实际上,历史上真正的"金刚代舰"案与影片中描述的情形大为不同。在1929年时,藤本喜久雄和平贺让提交的都是战列舰方案,而非航母与战列舰的竞争,而且藤本的方案是代表舰政本部的官方设计,平贺当时已经被排挤出舰政本部,他的方案是私自设计的,他凭借自己的资历和人脉,将私案提交海军高层,从而形成两虎相争的局面。无论藤本案还是平贺私案都是在《华盛顿条约》框架下设计的,标准排水量均为35000吨,航速25~26节:藤本案与影片中的平山案非常相似,装备3座三联装410毫米舰炮,炮塔化副炮被置于舰体首尾;平贺案的最大特征是装备10门410毫米舰炮,采用2-3-3-2的炮塔布局,与美国海军彭萨科拉级重巡洋舰相同,部分副炮采用舷侧炮廓,特别是其装甲防御布局与后来的大和级非常相似。不过,由于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金刚代舰的建造计划被搁置,但普遍认为相关设计案对大和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可以看到平山案的甲板十分平坦,没有日后大和级标志性的"大和坂"。

在影片中的第二次会议上,有一个细节别有意味。当主人公棹直要求现场证明他设计的造价计算公式的准确性时,岛田一派先后用"千鸟"号水雷艇和"妙高"号重巡洋舰的数据加以验证。为何要选这两艘舰呢?笔者以为正是对应现实中的藤本和平贺之争。"千鸟"号正是藤本的手笔,因为武备过重,复原性不足,同级舰"友鹤"号倾覆沉没,导致藤本身败名裂,而妙高级重巡被认为是平贺最出色的作品,影片中选择这两艘舰暗喻了平贺派对藤本派的胜利。

军舰之美

战后日本拍摄的海军题材影片都特别热衷于再现旧日本海军战舰的形象,在电脑技术不发达的时期使用实体模型,甚至在拍摄《虎虎虎》、《男人们的大和》时不惜按照1∶1比例搭建"长门"、"赤城"、"大和"等名舰,近年来则运用CG动画合成技术进行了更为逼真的战舰复原。在《阿基米德大战》中,日本人再度显示了在银幕上追忆昔日荣光的热情和注重考证的作风,尽管全片以文戏为主,但少数大型战舰的出镜还是很吸引眼球的。

■影片最后,棹直等人站在岸上目送准备启航的"大和"号。

在本片中出现的战舰包括"大和"、"长门"号战列舰和"赤城"号航空母舰,而且都准确地再现了服役当时的风貌。"大和"号在片中出现了两次,在片头的海战片段中"大和"号是1945年时加强防空武备的最终状态,而在片尾入役场景中"大和"号则是服役初期的新建状态,可以看到舷侧的155毫米副炮。"赤城"号虽然出场短暂却很有亮点,该舰在片中以改装前的三段式飞行甲板姿态登场,还展示了三式舰战机群的起飞作业和"赤城"舰桥的内景,这是比较少见的。"长门"号当时是联合舰队旗舰,片中呈现了该舰在30年代时最独特的特征——呈弯曲状的前烟囱,这是为了减少排烟对舰桥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设计最初是由藤本提议的,被平贺以有碍美观为由加以拒绝,但后来仍被采用,两人也由此结怨。

■片中以三段式飞行甲板出镜的"赤城"号航空母舰。

■片中的"长门"号战列舰,注意其向后弯曲的前烟囱。

《阿基米德大战》除了用CG动画复现经典战舰外,还通过主人公棹直的心路变化表现出日本人骨子里对雄伟巨舰的迷恋之情。根据角色设定,棹直是一位富于天赋的数学奇才,被誉为阿基米德再生,能够与汤川秀树并称的青年才俊。汤川秀树是日本著名物理学家,也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棹直年少轻狂,蔑视权贵,痛恨军人与财阀勾结,耗费国帑致百姓贫困。按这样的人设他断然不会对军舰一类的战争机器感兴趣,而他之所以接受山本的委托也是为了阻止"大和"号的建造,那他为何会在最后答应平山的请求,帮助完善"大和"号的设计呢?除了平山口中"让战败的日本醒悟"的理由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棹直在复制平山案设计图纸的过程中,已经深深地被战舰之美所迷住了。

■片中棹直在绘图板上描绘出超级战列舰的形态,那一刻他已经深深迷上了战舰。

棹直是一个喜欢用测量和数学公式来诠释美感的人,而他为"长门"号的雄姿所惊叹时就忍不住想去测量它,并探求其中的奥秘,进而描绘出超级战列舰的形象,感受到战舰独特的美感,并为之深深吸引,在片尾当他看到平山案的大比例模型时的惊喜表情充分暴露了这种心理变化,正如平山最后看透了他的内心:"你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这艘战舰,你也一定渴望看到它真正完成的样子。"笔者以为这也是每一个舰船设计师和舰船爱好者们共有的心理感应吧,而这也是全片最能引起笔者共鸣之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