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有关单元教学的研究综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国内外有关单元教学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有关单元教学的研究综述

2023-07-23 08: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年来,关于“大单元教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学科育人目标的发展变化,学科知识更加趋向多元化和交叉性,更新知识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共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壁垒,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需要深度透视“大单元”的本质特征,依靠学科群发挥沟通优势,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在突出本学科知识教学时注重学科间的结合,做到以我为主、多元渗透、多科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文化,形成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人格。

一、国内发展情况

五四运动后,梁启超首次提出“不能篇篇文章地讲,须一组组地讲”(梁启超,1922)的教学观点,强调教科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是我国单元教学的雏形。经过近100年的发展,单元教学在我国教育界逐渐生根发芽。

(一)语文学科单元教学发展情况

从单元编排的方式看,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阐述了单元教学的概念,认为:“所谓单元教学,就是类聚的原则,把某一方面相同相近的课文组织在一起,确定同一教学目标,安排同一教学主题,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求突出地收到某种教学效果。”(朱绍禹,1983)

从单元教学的方法上,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解释了单元教学的概念,认为:“所谓单元教学,就是教师以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通过一两篇课文的讲读带动单元其他课文的自读,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并把阅读训练、作文训练、语文知识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以便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黄光硕,1983)

在单元教学过程方面,王学东在研究中阐述了单元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并提出这些原则是相互联系甚至互为条件的,认为只有在教学中渗透了整体性原则、比较性原则、规律性原则、应用性原则这4条原则才达到了单元教学的要求。(王学东,1993)

从突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方面看,覃可霖认为:“所谓单元教学,一般来说就是以一个单元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考查等环节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覃可霖,1995)

进入2000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要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近年来,学界对单元教学的改革研究有了更多关注。

李怀源团队经过7年的实践与探索,确定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方式,2009年出版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一书,书中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沿革进行了梳理,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2010年,他们尝试把“单元整体教学”理念运用到其他学科,在研究的基础上将学校课程整合为文化、艺术、体育、生活4个领域,进行单元整组教学。2012年,他们尝试将单元整组教学发展到单元整体教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语文教学范式,整合语文教学资源,服务实际教学,立足长远发展。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提高语文课程实施的效益,促进学生思维、语言与情感的整体发展。

齐鲁名师毕英春2011年进行了“中高年级阅读教学‘1+X单元授课教学法’”研究。她结合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时间被挤占、没时间拓展阅读等问题,在中高年级开展阅读教学“1+X单元授课教学法”。其中的“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教学,即每单元除一篇精读课例外,其他几篇文章采用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南京市教研室2014年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记忆轻思维、重知识轻发展、重教轻学”“三重三轻”现象、教学安排缺乏整体意识、无大单元教学意识等问题组织实施了“‘导学式’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之课题研究,以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依托,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通过全方位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

(二)其他学科单元教学发展情况

数学学科中,国内的多数教材都是按单元编排。实践证明,单元教学可以让数学知识呈现整体结构化,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建构数学学习认知结构和认知时序,让深度学习自然发生。美术学科中,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大根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为避免知识碎片化,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整体性的认知,建议在“大概念的统整”下进行单元整合和设计的前瞻性观点。

二、国外发展情况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实用主义的单元教学,提出了关于单元教学的教学模式。他的学生克伯屈在此基础上开创“设计教学法”,主张“学习单元”取消分科教学和教材,不设置固定的课程内容,学习单元的安排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依据,引起了世界教育界的轰动。新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比利时教育家德克乐利,在布鲁塞尔的学校中推行以“整体化”和“兴趣中心”为原则的“德克乐利教学法”。它的特点是,先制订单元题目(主题),然后根据单元题目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每个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一个单元的教学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按照科目进行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单元教学思想的萌芽。

目前,国外关于单元教学的研究多以“跨学科”概念存在,大致有4个定义。第一个定义是由戴安娜•罗顿、马克•秦等人提出的,他们将跨学科教育定义为一种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由单个教师或教师团队对两门及以上的学科知识、资料、技术、工具、观点、概念或理论进行辨识、评价与整合。第二个定义由维罗妮卡•曼西拉提出,整合两门及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与思维模式以推动学生认知进步的能力,例如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产品或提出新问题。第三个定义是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在《促进跨学科研究》中提出,为提升基本认识或解决问题,由个人或团体对两门及以上学科的信息、资料、技术、工具、观点及理论进行整合的研究模式,而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通常超出了单学科或单个研究实践领域的范畴。第四个定义是最权威的,由艾伦•雷普克在《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中提出,跨学科研究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进程,这些问题太宽泛、太复杂,靠单门学科不足以解决;它以学科为依托,以整合见解、构建更全面认识为目的。

三、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析

通过以上国内外研究不难发现,单元教学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国内外已经有不少研究先例,但国内与国外对单元教学的理解不尽相同。国内的发展路径基本是从语文学科开始,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以来的重大突破,克服了长期以来单篇课文教学耗时长、效率低的弊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高效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语文学科开展单元教学的成功经验,后来又将语文单元教学的思维辐射至其他学科,近年来才开始基于跨学科开展一些项目化学习、主题学习;而国外关于单元教学的理解,一开始就围绕“跨学科”开展,并将“单元教学”“单元整合”理解为一种课程设计或思维模式。

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我们也发现,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共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壁垒,重视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需要深度透视“大单元”的本质特征,依靠学科群发挥沟通优势,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人的全面发展”。(于洋,2017)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